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明确了本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而“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阶段,也是巴彦淖尔市经济建设全面发展,实现跨跃式增长,迈向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因此,做好“十五”计划实施的总结,准确分析判断当前和今后巴彦淖尔市的总体态势,编制好“十一五”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把握巴彦淖尔市“十一五”规划的时代背景,确定规划的指导纲领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时期,准确把握未来5年至20年我国经济社会阶段特征,是研究巴彦淖尔市发展战略和制定规划的一个重要前提。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人均GDP在650美元以下的为低收入国家,650———2555美元的为中等收入国家。我国人均GDP在1996年就已超过650美元,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国际经验表明,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时期,是一个国家的“黄金发展时期”,同时也是“矛盾凸现时期”,总之,是一个关键的历史发展阶段。
“黄金发展时期”主要是指处于该阶段的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推动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由此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进而会推动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就巴彦淖尔市而言,土地相对比较宽裕,劳动力成本较低,资源蕴藏丰富,口岸经济前景看好,经济增长潜力较大。所以,能否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实现我市的经济腾飞,提升我市的综合竞争力,关键就在于未来5—10年的发展。2005年将要开工的临河—策克铁路和2005年争取开工的五原—甘其毛道铁路,两条铁路的开通和哈磴高速的全线通车将对巴彦淖尔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区位优势进一步凸现,近期从策克口岸过境的煤以及其它矿产品最佳的加工点在我市,其它地区受水、电等因素的制约,特别是水根本无法解决,我们较丰富的水资源将在未来发展中占绝对优势。铁路延伸到新疆后,新疆的大量资源通过1000多公里的运输,可以到我市加工减重后再进入市场。到北京、天津的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汽运到天津港也只用10多个小时。其次,随着口岸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蒙古国南戈壁省煤、铜等资源的开发最佳加工点也在我市。第三,我市乌拉特中旗煤的储量也相当丰富,这些资源的开发将大大拉动我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集群快速形成。
“十一五”时期同时也是“矛盾凸现时期”,科学发展观不仅使我们要注重经济的发展,也要关注资源的消耗。由于随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资源的消耗强度、污染的排放程度也进入高增长时期,人口、就业、收入分配、公共服务、社会安全等问题将进一步突出。因此,巴彦淖尔市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必须兼顾改革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这一点在“十一五”规划中也要充分体现。
因此,巴彦淖尔市“十一五”规划的指导纲领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城乡统筹发展与地区发展、经济增长同物质环境以及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科技降低消耗、防治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转变规划编制理念,强化规划的宏观指导和调控作用
与以往的五年计划相比,这次“十一五”规划不仅时代背景不同,而规划本身的编制与要求也有了新的内涵,主要体现在:
(一)“十一五”规划最突出的一个变化就是将五年“计划”变为五年“规划”,“尽管只有一个字的变化,但意义深远。”
规划的核心由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全盘计划制定转变为将政府协调指导部分与市场调节部分分开,规划重点体现政府指导协调的内容,更好地尊重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规律。此外,规划期也可以灵活调整,主要根据规划对象的特点确定。
(二)确立以人为本的编制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从以单纯增加GDP为规划出发点转变为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设计规划内容,从偏重经济增长率变为经济增长、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就业、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并重,不仅研究GDP指标体系,更注重GDP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带动作用,体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平衡的关系以及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空间协调。
(三)面向社会,借用“外脑”编制“十一五”规划,一些专项规划甚至面向社会公开招标,这也是政府落实完善政策,重大经济社会问题民主化、科学化决策的具体体现
巴彦淖尔市以往的计划通常是由政府的主管部门组织人力和安排时间进行编制,成为一种程序化的工作,规划中的发展思路和指标体系主要是根据领导和上级要求制定,缺乏系统的各方面专家参与的研究论证和科学的编制方法。这一次我们面向社会,广为咨询,成立了以东北财经大学专家为主、相关学者和政府主管部门参与的“十一五”规划编制小组,在充分研究我市发展背景以及未来经济增长趋势的前提下,进行“十一五”规划的编制。规划的编制期为一年,分为情况调研、指标论证和文字撰写三个阶段,并加强了对规划的论证、评审等环节,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正确处理规划中的各种辩证关系,加强规划的实施力度
(一)把握好规划中现实性与前瞻性、超常规发展与合理增长速度的关系
在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落后或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区域或城市的发展模式有两种:一是提高资源空间配置的效率,如国家通过重点项目的投资拉动,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从而实现合理的均衡发展和空间经济一体化。另一种是采取点轴开发再到网络开发方式,即选择几个区位条件好,增长潜力大的极点,通过极点的迅速增长所产生的乘数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我市地处我国西部内陆,属于不发达地区,资源空间配置的条件不理想,因此,选择后一种发展模式比较适宜,可以通过确定增长极点和主导产业来拉动地区经济,实现超常规或跨越式发展。2006年———2010年,巴市的GDP保持在20%左右是可行的。这主要是基于巴市未来发展增长的极点是在资源产业的开发与规模扩大上。通过发展巴市的主导产业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一方面继续加速巴市从以农业为主导向以工业为主导的方向转化,另一方面通过实现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提高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通过对我市“九五”和“十五”计划执行情况作全面分析,对国家的产业政策和自治区的有关政策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根据第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好资源和区位两大优势,把握好新一轮发展机遇期,我们认为:地区生产总值,“十一五”期间递增速度不会低于20%,到2010年GDP达到540亿元以上,人均GDP达到27000元左右(3300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十一五”期间累计达到905亿元以上;财政收入,2010年预计突破6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递增25%;农牧民人均收入,2010年预计达到7300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010年预计达到14300元,“十一五”年均递增13%左右;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到2010年总人口达到18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8万人;城镇化水平,2010年达到52%以上,“十一五”期间每年增加2个百分点。
我们将以上目标与全面实现小康的十项发展指标进行了对比,预计2010年,我市各项指标基本达到和接近全面小康指标,其难点是增加城乡人民收入。
(二)把握好城市功能定位中大经济圈与小区域环境、主体功能与辅助功能的关系
巴市采取的点轴开发再到网络开发模式主要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极点开发是指选择一些区位条件比较好,发展潜力大的城镇,进行重点开发,使之构成区域的增长极或增长点,进而产生较大的地区乘数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如沙德盖、金泉、苏独龙、青山等几个极点。点轴开发是指选择重点开发的轴线,采取轴线延伸,逐步积累的渐进开发模式,配置一些新的增长极或增长点,或对轴线原有地带的增长中心、城镇中心进行重点开发,逐步形成产业密集地带,如沿110国道、五—甘铁路、临—策铁路、临—赛线的几个重点集镇。网络开发是指经过前两种开发,经济发展已有较好的基础,通常是国家经济重心区所在,发展中心是整治与开发并行。进行产业、技术调整与开发新区,与原有的点轴进行渐进扩散与经纬交织,形成区域的经济网络体系,达到经济发展的空间均衡。
从这一发展思路考虑,巴彦淖尔市虽然是内蒙古西部河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但其城市功能定位的范围与层次必须跳出河套地区甚至内蒙古的范围,将其置于我国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圈中。从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考虑,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在巴彦淖尔市所处的河套经济圈内,构筑小循环的经济发展带,形成以临河为中心各旗县政府所在地和几个园区为极点的经济增长极,以极点开发的模式发挥其辐射效应,带动巴彦淖尔地区经济发展和周边小城市及集镇的扩容,扩大我市城市化的比例,提高我市的经济实力。第二,构筑内蒙古和宁夏西部地区城市群的流通枢纽。这些地区的一些新兴工业城市,如石嘴山、乌海、鄂尔多斯等地,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较大的、极有成长潜力的消费市场,可以发挥我市农畜产品及加工优势,满足这些城市由于工业发展所产生的大量消费需求,并由此向西部和全国市场辐射,带动我市加工产业的发展,使巴彦淖尔市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中心。第三,使我市融入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循环圈,利用土地、资源和交通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重化工工业,建设和延伸重化工业产业链。进一步增强我市在西部经济圈中的辐射力。到2010年,我市的经济容量应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也应有极大提高,与我区的包头、呼市,西部的西宁、兰州、银川、乌鲁木齐等城市形成优势互补、产业相关的城市经济带。从2005年初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内容看,巴彦淖尔市地处这一公路网的西部中心节点处,是北京至乌鲁木齐,北京至拉萨公路网的交汇点,加之临—哈铁路和五原—甘其毛道铁路的开通,从新疆到天津港的距离缩短了800公里。这一交通优势将为我市未来的经济发展创造极为有利条件,同时也昭示了我市有希望跻身于西部经济循环圈的大中城市群中。
(三)把握好产业结构调整内容与比例的关系,利用主导产业拉动经济增长
巴市在“九五”和“十五”期间,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的内部调整以及调整的措施都是这次规划的重要内容。要做好这部分文章,不仅需要对多年的产业发展状况进行梳理,探寻经济难以有较大突破的成因,同时还要参照与我市相似的发达地区、发展中地区或城市的产业状况,进行横向比较研究,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借鉴的东西。
“十一五”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应该是:稳定优化第一产业,重点发展第二产业,调整提高第三产业。利用5年的时间将我市的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现在的32:34:34到2010年,力争调整为一产小于15%,二产大于50%。(其中一产中畜牧业增加值占55%以上,二产中工业增加值比重占GDP50%以上),三产中新三产比重要有较大的突破。要实现这一比例,重点应确定巴市未来发展的主导产业以及由主导产业决定的工业增加值。
在产业理论中,一个城市主导产业的确定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考察,即产业的市场潜力、产业的关联度、产业的贡献度和产业规模。从我市的具体情况分析,高载能的重化工业应该是重点产业之一,其市场潜力大、产业链之间关联度高、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也比较好。但从目前看,发展规模和速度都不够,这是“十一五”规划重点应该解决的。大力发展工业,可以这样概括:疏通瓶颈,调整基础,重点突破,突显特色。重点打造农畜产品加工业、矿产加工业、电力工业、化工业(重点煤化工),塑造工业体系的核心竞争力。
在具体做法上,应该在未来的5—10年内,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开发和利用我市丰富的矿产资源,重点发展能源、电力、有色金属工业和硅化工业,建设好天然气输气工程的我市项目,形成至少5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园区,造就和培育一批年产值过亿的大型龙头企业,力争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270亿。此外,巴市具有传统优势的羊绒、农畜产品的加工行业都要有一个全面提升,同时,注重培育和发展生物制药、房地产、物流、旅游和信息等新兴产业。
(四)把握好引进内资与外资、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的关系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西部城市和地区带来了发展机遇和挑战,但对于不同城市来讲,机遇并不平等,有时甚至是压力。新一轮的开发,是资源的再次分配,地处西部的大城市如兰州、银川、包头、呼和浩特等,由于城市容量大,集聚效应好,大开发会促使资金、人力、技术等资源加速向这些地区转移。而乌海、石嘴山、鄂尔多斯等我市的周边城市,由于资源和产业的优势,国家重点投资的倾斜等,其经济可能会出现超常规发展,从而拉大与我市的距离。这在“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期间,都会对我市形成比较大的压力。
要实现快速发展离不开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十五”期间巴彦淖尔的引资状况是,外资引进速度平均每年递增150%以上,内资引进速度每年递增近300%,内资引进增长速度近2倍于外资引进的增长速度。根据有关专家分析论证,在西部大开发中,我国东部、中部资金很可能是西部地区开发的主要资金来源,而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也给我们创造了与东北企业合作的机会。所以,这次规划中招商引资的总思路是“内资为主,全面突破。”将自治区提出的“5个突破”作为我们招商引资工作的指导方针。特别要在引资领域、引资方式和引资政策上取得新突破,打好资源牌、区位牌、环境牌。
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和招商引智是相辅相成的。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贡献是最大的。西部地区经济要想实现飞跃发展,上新的平台,必须在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人才和激励人才上要有所突破,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机制。根据我市的现实状况,“十一五”期间,人才还是最大的制约因素,人才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应是:“不求所在,但求所用;不求所有,但求所得”;初中级人才重在本地培养,高精尖人才重在引进;其最终目标是解决人才制约的瓶颈。
一、把握巴彦淖尔市“十一五”规划的时代背景,确定规划的指导纲领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时期,准确把握未来5年至20年我国经济社会阶段特征,是研究巴彦淖尔市发展战略和制定规划的一个重要前提。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人均GDP在650美元以下的为低收入国家,650———2555美元的为中等收入国家。我国人均GDP在1996年就已超过650美元,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国际经验表明,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时期,是一个国家的“黄金发展时期”,同时也是“矛盾凸现时期”,总之,是一个关键的历史发展阶段。
“黄金发展时期”主要是指处于该阶段的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推动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由此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进而会推动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就巴彦淖尔市而言,土地相对比较宽裕,劳动力成本较低,资源蕴藏丰富,口岸经济前景看好,经济增长潜力较大。所以,能否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实现我市的经济腾飞,提升我市的综合竞争力,关键就在于未来5—10年的发展。2005年将要开工的临河—策克铁路和2005年争取开工的五原—甘其毛道铁路,两条铁路的开通和哈磴高速的全线通车将对巴彦淖尔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区位优势进一步凸现,近期从策克口岸过境的煤以及其它矿产品最佳的加工点在我市,其它地区受水、电等因素的制约,特别是水根本无法解决,我们较丰富的水资源将在未来发展中占绝对优势。铁路延伸到新疆后,新疆的大量资源通过1000多公里的运输,可以到我市加工减重后再进入市场。到北京、天津的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汽运到天津港也只用10多个小时。其次,随着口岸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蒙古国南戈壁省煤、铜等资源的开发最佳加工点也在我市。第三,我市乌拉特中旗煤的储量也相当丰富,这些资源的开发将大大拉动我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集群快速形成。
“十一五”时期同时也是“矛盾凸现时期”,科学发展观不仅使我们要注重经济的发展,也要关注资源的消耗。由于随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资源的消耗强度、污染的排放程度也进入高增长时期,人口、就业、收入分配、公共服务、社会安全等问题将进一步突出。因此,巴彦淖尔市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必须兼顾改革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这一点在“十一五”规划中也要充分体现。
因此,巴彦淖尔市“十一五”规划的指导纲领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城乡统筹发展与地区发展、经济增长同物质环境以及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科技降低消耗、防治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转变规划编制理念,强化规划的宏观指导和调控作用
与以往的五年计划相比,这次“十一五”规划不仅时代背景不同,而规划本身的编制与要求也有了新的内涵,主要体现在:
(一)“十一五”规划最突出的一个变化就是将五年“计划”变为五年“规划”,“尽管只有一个字的变化,但意义深远。”
规划的核心由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全盘计划制定转变为将政府协调指导部分与市场调节部分分开,规划重点体现政府指导协调的内容,更好地尊重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规律。此外,规划期也可以灵活调整,主要根据规划对象的特点确定。
(二)确立以人为本的编制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从以单纯增加GDP为规划出发点转变为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设计规划内容,从偏重经济增长率变为经济增长、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就业、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并重,不仅研究GDP指标体系,更注重GDP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带动作用,体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平衡的关系以及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空间协调。
(三)面向社会,借用“外脑”编制“十一五”规划,一些专项规划甚至面向社会公开招标,这也是政府落实完善政策,重大经济社会问题民主化、科学化决策的具体体现
巴彦淖尔市以往的计划通常是由政府的主管部门组织人力和安排时间进行编制,成为一种程序化的工作,规划中的发展思路和指标体系主要是根据领导和上级要求制定,缺乏系统的各方面专家参与的研究论证和科学的编制方法。这一次我们面向社会,广为咨询,成立了以东北财经大学专家为主、相关学者和政府主管部门参与的“十一五”规划编制小组,在充分研究我市发展背景以及未来经济增长趋势的前提下,进行“十一五”规划的编制。规划的编制期为一年,分为情况调研、指标论证和文字撰写三个阶段,并加强了对规划的论证、评审等环节,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正确处理规划中的各种辩证关系,加强规划的实施力度
(一)把握好规划中现实性与前瞻性、超常规发展与合理增长速度的关系
在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落后或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区域或城市的发展模式有两种:一是提高资源空间配置的效率,如国家通过重点项目的投资拉动,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从而实现合理的均衡发展和空间经济一体化。另一种是采取点轴开发再到网络开发方式,即选择几个区位条件好,增长潜力大的极点,通过极点的迅速增长所产生的乘数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我市地处我国西部内陆,属于不发达地区,资源空间配置的条件不理想,因此,选择后一种发展模式比较适宜,可以通过确定增长极点和主导产业来拉动地区经济,实现超常规或跨越式发展。2006年———2010年,巴市的GDP保持在20%左右是可行的。这主要是基于巴市未来发展增长的极点是在资源产业的开发与规模扩大上。通过发展巴市的主导产业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一方面继续加速巴市从以农业为主导向以工业为主导的方向转化,另一方面通过实现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提高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通过对我市“九五”和“十五”计划执行情况作全面分析,对国家的产业政策和自治区的有关政策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根据第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好资源和区位两大优势,把握好新一轮发展机遇期,我们认为:地区生产总值,“十一五”期间递增速度不会低于20%,到2010年GDP达到540亿元以上,人均GDP达到27000元左右(3300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十一五”期间累计达到905亿元以上;财政收入,2010年预计突破6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递增25%;农牧民人均收入,2010年预计达到7300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010年预计达到14300元,“十一五”年均递增13%左右;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到2010年总人口达到18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8万人;城镇化水平,2010年达到52%以上,“十一五”期间每年增加2个百分点。
我们将以上目标与全面实现小康的十项发展指标进行了对比,预计2010年,我市各项指标基本达到和接近全面小康指标,其难点是增加城乡人民收入。
(二)把握好城市功能定位中大经济圈与小区域环境、主体功能与辅助功能的关系
巴市采取的点轴开发再到网络开发模式主要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极点开发是指选择一些区位条件比较好,发展潜力大的城镇,进行重点开发,使之构成区域的增长极或增长点,进而产生较大的地区乘数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如沙德盖、金泉、苏独龙、青山等几个极点。点轴开发是指选择重点开发的轴线,采取轴线延伸,逐步积累的渐进开发模式,配置一些新的增长极或增长点,或对轴线原有地带的增长中心、城镇中心进行重点开发,逐步形成产业密集地带,如沿110国道、五—甘铁路、临—策铁路、临—赛线的几个重点集镇。网络开发是指经过前两种开发,经济发展已有较好的基础,通常是国家经济重心区所在,发展中心是整治与开发并行。进行产业、技术调整与开发新区,与原有的点轴进行渐进扩散与经纬交织,形成区域的经济网络体系,达到经济发展的空间均衡。
从这一发展思路考虑,巴彦淖尔市虽然是内蒙古西部河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但其城市功能定位的范围与层次必须跳出河套地区甚至内蒙古的范围,将其置于我国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圈中。从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考虑,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在巴彦淖尔市所处的河套经济圈内,构筑小循环的经济发展带,形成以临河为中心各旗县政府所在地和几个园区为极点的经济增长极,以极点开发的模式发挥其辐射效应,带动巴彦淖尔地区经济发展和周边小城市及集镇的扩容,扩大我市城市化的比例,提高我市的经济实力。第二,构筑内蒙古和宁夏西部地区城市群的流通枢纽。这些地区的一些新兴工业城市,如石嘴山、乌海、鄂尔多斯等地,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较大的、极有成长潜力的消费市场,可以发挥我市农畜产品及加工优势,满足这些城市由于工业发展所产生的大量消费需求,并由此向西部和全国市场辐射,带动我市加工产业的发展,使巴彦淖尔市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中心。第三,使我市融入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循环圈,利用土地、资源和交通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重化工工业,建设和延伸重化工业产业链。进一步增强我市在西部经济圈中的辐射力。到2010年,我市的经济容量应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也应有极大提高,与我区的包头、呼市,西部的西宁、兰州、银川、乌鲁木齐等城市形成优势互补、产业相关的城市经济带。从2005年初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内容看,巴彦淖尔市地处这一公路网的西部中心节点处,是北京至乌鲁木齐,北京至拉萨公路网的交汇点,加之临—哈铁路和五原—甘其毛道铁路的开通,从新疆到天津港的距离缩短了800公里。这一交通优势将为我市未来的经济发展创造极为有利条件,同时也昭示了我市有希望跻身于西部经济循环圈的大中城市群中。
(三)把握好产业结构调整内容与比例的关系,利用主导产业拉动经济增长
巴市在“九五”和“十五”期间,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的内部调整以及调整的措施都是这次规划的重要内容。要做好这部分文章,不仅需要对多年的产业发展状况进行梳理,探寻经济难以有较大突破的成因,同时还要参照与我市相似的发达地区、发展中地区或城市的产业状况,进行横向比较研究,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借鉴的东西。
“十一五”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应该是:稳定优化第一产业,重点发展第二产业,调整提高第三产业。利用5年的时间将我市的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现在的32:34:34到2010年,力争调整为一产小于15%,二产大于50%。(其中一产中畜牧业增加值占55%以上,二产中工业增加值比重占GDP50%以上),三产中新三产比重要有较大的突破。要实现这一比例,重点应确定巴市未来发展的主导产业以及由主导产业决定的工业增加值。
在产业理论中,一个城市主导产业的确定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考察,即产业的市场潜力、产业的关联度、产业的贡献度和产业规模。从我市的具体情况分析,高载能的重化工业应该是重点产业之一,其市场潜力大、产业链之间关联度高、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也比较好。但从目前看,发展规模和速度都不够,这是“十一五”规划重点应该解决的。大力发展工业,可以这样概括:疏通瓶颈,调整基础,重点突破,突显特色。重点打造农畜产品加工业、矿产加工业、电力工业、化工业(重点煤化工),塑造工业体系的核心竞争力。
在具体做法上,应该在未来的5—10年内,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开发和利用我市丰富的矿产资源,重点发展能源、电力、有色金属工业和硅化工业,建设好天然气输气工程的我市项目,形成至少5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园区,造就和培育一批年产值过亿的大型龙头企业,力争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270亿。此外,巴市具有传统优势的羊绒、农畜产品的加工行业都要有一个全面提升,同时,注重培育和发展生物制药、房地产、物流、旅游和信息等新兴产业。
(四)把握好引进内资与外资、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的关系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西部城市和地区带来了发展机遇和挑战,但对于不同城市来讲,机遇并不平等,有时甚至是压力。新一轮的开发,是资源的再次分配,地处西部的大城市如兰州、银川、包头、呼和浩特等,由于城市容量大,集聚效应好,大开发会促使资金、人力、技术等资源加速向这些地区转移。而乌海、石嘴山、鄂尔多斯等我市的周边城市,由于资源和产业的优势,国家重点投资的倾斜等,其经济可能会出现超常规发展,从而拉大与我市的距离。这在“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期间,都会对我市形成比较大的压力。
要实现快速发展离不开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十五”期间巴彦淖尔的引资状况是,外资引进速度平均每年递增150%以上,内资引进速度每年递增近300%,内资引进增长速度近2倍于外资引进的增长速度。根据有关专家分析论证,在西部大开发中,我国东部、中部资金很可能是西部地区开发的主要资金来源,而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也给我们创造了与东北企业合作的机会。所以,这次规划中招商引资的总思路是“内资为主,全面突破。”将自治区提出的“5个突破”作为我们招商引资工作的指导方针。特别要在引资领域、引资方式和引资政策上取得新突破,打好资源牌、区位牌、环境牌。
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和招商引智是相辅相成的。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贡献是最大的。西部地区经济要想实现飞跃发展,上新的平台,必须在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人才和激励人才上要有所突破,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机制。根据我市的现实状况,“十一五”期间,人才还是最大的制约因素,人才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应是:“不求所在,但求所用;不求所有,但求所得”;初中级人才重在本地培养,高精尖人才重在引进;其最终目标是解决人才制约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