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过年习俗,蒙古族也不例外。随着时代的变迁,蒙古族文化的发展,其过年习俗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继承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又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
[关键词]蒙古族;过年习俗;转变
中图分类号:J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381-01
引言
过年是一年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它与一年中的任何日子都不同,具有特殊性为了辞旧迎新蒙古族有自己的过年习俗。随着蒙古族草原游牧文化的变迁,过年习俗也随之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同地区的蒙古族也不尽相同,有着细小的差别。
1 蒙古族过年习俗的多种形态
过年习俗在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也是蒙古族人们的集体记忆。随着时代、社会制度、生态环境的变迁和更替,都给蒙古族的过年习俗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1.1 科尔沁左翼中旗宝龙山过年习俗
科尔沁左翼中旗宝龙山的过年习俗有着自己的特点,在腊月二十三也就是他们的小年的这一天他们通过扫房子—刷墙—祭灶神的行动来迎接新年;在除夕吃年夜饭的当天,他们会选择平整的地点进行画圈,圈向祖坟开口的方向,并在此放置一些祭品、纸钱等,然后全家对其进行叩拜,最后将祭品扔向圈外;除夕之夜还要祭祖,这是少不了的,通过摆放贡品迎接财神,接着就是接神;正月初一出足迹,人们要到自己庭院中迈步,手拿东西进门;正月初二是拜年的时候,给长辈鞠躬、与同辈握手,小孩要向老人磕头;正月十五那天人们要吃饺子。这就是新时期科尔沁左翼中旗宝龙山过年的习俗。
(二)赤峰市巴林右旗红旗嘎查过年习俗
与同是蒙古族地区的科尔沁左翼中旗宝龙山的过年习俗不同,赤峰市巴林右旗红旗嘎查也有自己特色的过年习俗,虽然相距不远但是仍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要先生火炉,然后准备贡品,点爆竹是其过年少不了的环节,同时还要向火炉内部扔树枝、倒酒、放入羊胸脯、还有五彩符,接着要对火炉进行叩拜,在屋外洒酒,最后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饭喝酒行祝福。
除夕当天最重要的就是祭祖:首先要准备祭品,然后将祭品摆向祖先坟墓的方向,接着用火棍在地上画圈,用凉水泼洒,然后将祭品放入圈中进行叩拜。
正月初一是其祭天的时候,从西北角按照順时针的风向进行跪拜。
正月十五则要去芸福寺庙会,让寺内喇嘛摸顶,点灯油进行占卜。
通过对科尔沁左翼中旗宝龙山以及赤峰市巴林右旗红旗嘎查的过年习俗的分析,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是随着时代变迁、环境变化、社会变化所带来的习俗变化。
2 蒙古族过年习俗文化符号的变迁
民族节日以及习俗是建立在群体的生活之上的,在长期的发展中,蒙古族人们受到了汉族迁徙的影响,相近文化之间在不断地交融,在文化交融的大环境中,蒙古族中很多游牧民族渐渐改变了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的甚至完全脱离了自己的生计方式,逐渐从游牧业中逐渐脱离出来,向农业、半农半牧的方向转变,生产方式的变化极大地影响了其过年习俗的变迁,农耕民族文化因子的深入以及叠加造成了蒙古族的过年习俗的变化。
过年习俗文化的变迁最有利的表现就是民俗传说,即关于“年”这个怪兽与过年之间的联系,蒙古族的过年传说的叙事情节与汉族的传说有很大的相似度,这样的传说虽然无从考证,但是与过年的仪式却构成了互诠互构的关系,随着文化之间的交融,农耕文化的过年传说逐渐在蒙古族区域传播并流传,这是农业蒙古族对于过年的集体认同,也是其集体过年意识的表现。
第二个表现就是祭灶习俗。从上述两个个例中可以看出,很多蒙古族地区都有祭灶、祭火的仪式,而且时间都是在腊月二十三小年的那一天。在祭灶神的仪式方面,蒙古族与汉族地区的形式也很相似,有规定的时间、规定的步骤,祭灶的物品、仪式过程,就连祭灶的传说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由此可见祭灶的习俗在蒙古地区的传播十分广泛,也是蒙古地区过年习俗变迁的有力表现和特征。
第三,蒙古地区的过年民俗叙事的节律与农耕民族相同。在蒙古族大部分的地区迎接新年的时间多为腊月二十三,这正是由于蒙古族受到农耕民族过年习俗的影响而形成的习惯,
农耕民族过年习俗中的时间就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变迁从此明显的展现出来。
第四就表现在过年消费习俗的变迁上。过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在人们心中是一个特殊时期,人们在吃、穿、用等方面都有了讲究,同时也是庆祝节日的一种行为表现,由于过年习俗的变化,所以在过年饮食上发生了变化。以往蒙古族过年都要准备的是乌乳、披若格、白面、萝卜、猪肉等,而且白面是只有过年才有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农耕文化的影响,蒙古族地区人们的过年饮食中也都出现了鸡鸭鱼肉、蔬菜、水果、饮料等等,出现了很多农耕民族过年的食品。
最后,蒙古族过年习俗的变化还体现在服饰着装上。蒙古族是少数民族有自己的特色服饰,在传统的过年习俗中都是要穿上节日的盛装来庆祝的,但是如今随着过年习俗的变化,人们在过年的时候除了年长的以及从事牧业的牧民穿蒙古袍,其他人很少穿民族服饰,。很多人认为穿民族服饰不方便,价格也高,随着生产方式以及生计方式的变化,蒙古袍也不再适应人们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过年习俗中也慢慢被淡化,甚至处于消失的边缘。
虽然蒙古族的过年习俗发生了变化,但是仍然有很多因素被保持着。
首先就是保持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因素。对于游牧民族来说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质是不可缺少的,虽然过年的祭祀仪式发生了变化,但是祭祀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
此外,还保持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的文化因素,这是对传统过年习俗的继承,游牧民族的性质决定了人们之间的分散,因此人们十分重视过年的团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来年兴旺、如意的前提。因此无论过年习俗怎样变迁蒙古族人们都注重祭祀祖先,引领全家叩拜,这是春节的优良习俗的代表。年夜饭是团聚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家庭和谐的关键,是人们情感交流的纽带,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融,蒙古族的过年习俗受到了来自外界的影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他们的变化并不是建立在完全抛弃传统习俗的基础之上的,仍然保留了很多传统的习俗因子,在传统与现代因素相互碰撞之中,会形成新的习俗和文化。
参考文献
[1] 张小荣.内蒙古兴安盟东部蒙古族春节习俗[J]. 魅力中国, 2014(27):92-92.
[2] 季文慧.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满族春节习俗探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3] 白丽丽. 科尔沁蒙古族年俗的变迁——以内蒙古科左中旗宝龙山镇为个案[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33(4):20-24.
[关键词]蒙古族;过年习俗;转变
中图分类号:J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381-01
引言
过年是一年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它与一年中的任何日子都不同,具有特殊性为了辞旧迎新蒙古族有自己的过年习俗。随着蒙古族草原游牧文化的变迁,过年习俗也随之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同地区的蒙古族也不尽相同,有着细小的差别。
1 蒙古族过年习俗的多种形态
过年习俗在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也是蒙古族人们的集体记忆。随着时代、社会制度、生态环境的变迁和更替,都给蒙古族的过年习俗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1.1 科尔沁左翼中旗宝龙山过年习俗
科尔沁左翼中旗宝龙山的过年习俗有着自己的特点,在腊月二十三也就是他们的小年的这一天他们通过扫房子—刷墙—祭灶神的行动来迎接新年;在除夕吃年夜饭的当天,他们会选择平整的地点进行画圈,圈向祖坟开口的方向,并在此放置一些祭品、纸钱等,然后全家对其进行叩拜,最后将祭品扔向圈外;除夕之夜还要祭祖,这是少不了的,通过摆放贡品迎接财神,接着就是接神;正月初一出足迹,人们要到自己庭院中迈步,手拿东西进门;正月初二是拜年的时候,给长辈鞠躬、与同辈握手,小孩要向老人磕头;正月十五那天人们要吃饺子。这就是新时期科尔沁左翼中旗宝龙山过年的习俗。
(二)赤峰市巴林右旗红旗嘎查过年习俗
与同是蒙古族地区的科尔沁左翼中旗宝龙山的过年习俗不同,赤峰市巴林右旗红旗嘎查也有自己特色的过年习俗,虽然相距不远但是仍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要先生火炉,然后准备贡品,点爆竹是其过年少不了的环节,同时还要向火炉内部扔树枝、倒酒、放入羊胸脯、还有五彩符,接着要对火炉进行叩拜,在屋外洒酒,最后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饭喝酒行祝福。
除夕当天最重要的就是祭祖:首先要准备祭品,然后将祭品摆向祖先坟墓的方向,接着用火棍在地上画圈,用凉水泼洒,然后将祭品放入圈中进行叩拜。
正月初一是其祭天的时候,从西北角按照順时针的风向进行跪拜。
正月十五则要去芸福寺庙会,让寺内喇嘛摸顶,点灯油进行占卜。
通过对科尔沁左翼中旗宝龙山以及赤峰市巴林右旗红旗嘎查的过年习俗的分析,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是随着时代变迁、环境变化、社会变化所带来的习俗变化。
2 蒙古族过年习俗文化符号的变迁
民族节日以及习俗是建立在群体的生活之上的,在长期的发展中,蒙古族人们受到了汉族迁徙的影响,相近文化之间在不断地交融,在文化交融的大环境中,蒙古族中很多游牧民族渐渐改变了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的甚至完全脱离了自己的生计方式,逐渐从游牧业中逐渐脱离出来,向农业、半农半牧的方向转变,生产方式的变化极大地影响了其过年习俗的变迁,农耕民族文化因子的深入以及叠加造成了蒙古族的过年习俗的变化。
过年习俗文化的变迁最有利的表现就是民俗传说,即关于“年”这个怪兽与过年之间的联系,蒙古族的过年传说的叙事情节与汉族的传说有很大的相似度,这样的传说虽然无从考证,但是与过年的仪式却构成了互诠互构的关系,随着文化之间的交融,农耕文化的过年传说逐渐在蒙古族区域传播并流传,这是农业蒙古族对于过年的集体认同,也是其集体过年意识的表现。
第二个表现就是祭灶习俗。从上述两个个例中可以看出,很多蒙古族地区都有祭灶、祭火的仪式,而且时间都是在腊月二十三小年的那一天。在祭灶神的仪式方面,蒙古族与汉族地区的形式也很相似,有规定的时间、规定的步骤,祭灶的物品、仪式过程,就连祭灶的传说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由此可见祭灶的习俗在蒙古地区的传播十分广泛,也是蒙古地区过年习俗变迁的有力表现和特征。
第三,蒙古地区的过年民俗叙事的节律与农耕民族相同。在蒙古族大部分的地区迎接新年的时间多为腊月二十三,这正是由于蒙古族受到农耕民族过年习俗的影响而形成的习惯,
农耕民族过年习俗中的时间就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变迁从此明显的展现出来。
第四就表现在过年消费习俗的变迁上。过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在人们心中是一个特殊时期,人们在吃、穿、用等方面都有了讲究,同时也是庆祝节日的一种行为表现,由于过年习俗的变化,所以在过年饮食上发生了变化。以往蒙古族过年都要准备的是乌乳、披若格、白面、萝卜、猪肉等,而且白面是只有过年才有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农耕文化的影响,蒙古族地区人们的过年饮食中也都出现了鸡鸭鱼肉、蔬菜、水果、饮料等等,出现了很多农耕民族过年的食品。
最后,蒙古族过年习俗的变化还体现在服饰着装上。蒙古族是少数民族有自己的特色服饰,在传统的过年习俗中都是要穿上节日的盛装来庆祝的,但是如今随着过年习俗的变化,人们在过年的时候除了年长的以及从事牧业的牧民穿蒙古袍,其他人很少穿民族服饰,。很多人认为穿民族服饰不方便,价格也高,随着生产方式以及生计方式的变化,蒙古袍也不再适应人们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过年习俗中也慢慢被淡化,甚至处于消失的边缘。
虽然蒙古族的过年习俗发生了变化,但是仍然有很多因素被保持着。
首先就是保持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因素。对于游牧民族来说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质是不可缺少的,虽然过年的祭祀仪式发生了变化,但是祭祀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
此外,还保持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的文化因素,这是对传统过年习俗的继承,游牧民族的性质决定了人们之间的分散,因此人们十分重视过年的团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来年兴旺、如意的前提。因此无论过年习俗怎样变迁蒙古族人们都注重祭祀祖先,引领全家叩拜,这是春节的优良习俗的代表。年夜饭是团聚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家庭和谐的关键,是人们情感交流的纽带,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融,蒙古族的过年习俗受到了来自外界的影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他们的变化并不是建立在完全抛弃传统习俗的基础之上的,仍然保留了很多传统的习俗因子,在传统与现代因素相互碰撞之中,会形成新的习俗和文化。
参考文献
[1] 张小荣.内蒙古兴安盟东部蒙古族春节习俗[J]. 魅力中国, 2014(27):92-92.
[2] 季文慧.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满族春节习俗探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3] 白丽丽. 科尔沁蒙古族年俗的变迁——以内蒙古科左中旗宝龙山镇为个案[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33(4):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