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钢琴演奏表演中,观众常常看到,著名的钢琴演奏家们在演奏的同时配合夸张的肢体动作,但观看整个表演,这些夸张的肢体动作并没有让人感到突兀,反而非常和谐,然而也有些表演中的肢体动作让人感到非常僵硬或者刻意,而观众对钢琴演奏表演出现何种感受取决于演奏者肢体动作能否正确运用到钢琴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要想完美呈现音乐作品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还要适当配合相应的肢体语言。钢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肢体语言在演奏过程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钢琴演奏中运用肢体语言的能力,以充分传达音乐作品的内涵以及蕴含的情感。
关键词:钢琴演奏;肢体语言;教学
在钢琴表演过程中,演奏者结合钢琴曲的风格、特点、创作背景等,进行钢琴演奏,并通过肢体语言的配合向现场的观众传递钢琴曲蕴含的情感,以提升乐曲演奏的整体效果。当发现单纯的演唱已经无法充分表达作品内涵时,就要用肢体动作去表达。葡萄牙一位著名的钢琴家也曾经发表过这样的看法:“音乐家的乐器并不仅仅只是手中的乐器,更应当是自己的身体,它是基础的乐器。”由此可知,古今中外,身体语言一直是人们在表达情感的重要辅助手段,特别是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肢体语言能够直接向观众传达演奏者的情绪。
一、钢琴演奏中肢体语言的重要性
钢琴教师在给学生讲解钢琴演奏的肢体语言时,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肢体语言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和如何运用肢体语言。肢体语言并不是整个表演的全部,它应与鋼琴曲相配合,与钢琴曲的风格、特点、内涵等相契合。传递给人们的信息,不仅存在于优美的音符中,肢体语言更是对乐曲信息的一种补充以及延伸[1]。演奏者在演奏时,并不能确保所有的、没有经过正统音乐训练的听众完全感受到乐曲所表达的情绪,这时,肢体动作是补充作品信息和传达作品情感的重要载体。通过肢体语言的表达,演奏者可以将音乐的整体风格、情感等信息传递给观众,使他们有沉浸式的体验。这里有一个音乐表演实验,实验内容为分别让两组音乐水平相当的观众观看同一首曲目的钢琴演奏,其中一组演奏者在演奏时运用适当的肢体语言,而另一组观众所观看的表演并没有肢体语言,在表演结束后,同时对两组观众进行调查访谈。调查结果显示,仅仅只是观看乐曲表演的观众认为整场表演是优美的同时也是乏味的、缺乏激情的,并不能直击内心深处,而反观另一组被调查者,他们表达了自己对于整场表演的赞美之情,特别强调了自己对于整首演奏曲目的风格以及情绪表达方式的欣赏,认为这是一场直击心灵的、生动的钢琴表演。同样一首钢琴曲目,观众为什么会有截然相反的情感理解呢?这是因为肢体语言对钢琴曲目内容进行了辅助表达。在无肢体动作配合的表演中,观众只能通过耳朵来感知乐曲,音乐水平一般的观众只能通过音调的高低来感受乐曲,而纯音乐的形式时常让没有音乐知识的人感到乏味,表演形式的单一化无法使观众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而另一组的钢琴演奏配合了肢体语言,观众除了听到钢琴曲的声音,还可以通过眼睛直观地欣赏演奏者的表演。当演奏者配合该乐曲的风格以及情绪做出相应的动作时,观众也能够感受到表演者的肢体动作所传递的内心情绪,获得了更好的审美体验。
通过以上实验可以发现,在钢琴演奏中,表演者的肢体语言是必不可少的,但其出现并不是刻意设计的,而是在钢琴演奏表演中,演奏者遵从自己的内心,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到整个钢琴演奏史的长河中,可以发现,技术层面的东西常常有较大的改变,比如弹奏方法的改变,它从一开始的仅仅强调手指的运用,到后来强调整体协奏,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但钢琴演奏没有改变的,是一代又一代优秀的钢琴演奏者为了达到更加完美的演奏效果而最终呈现出的全身心投入的演奏方式。演奏技巧的改变推动着世界钢琴演奏的革新与发展,而要想达到理想的演奏效果不是仅仅通过单纯的按动钢琴键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全身心的配合,演奏者需要根据音乐不同的风格和内容,调动身体各个部位,联合指尖共同奏出音乐盛宴。
二、钢琴演奏中肢体语言教学
在钢琴演奏中加入肢体语言,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即需要演奏者整体是放松的,所展现出的肢体语言应当是顺应演奏者内心的。演奏者通过分析演奏曲目的创作背景、内蕴情感,结合演奏技法来对乐曲进行表达,而肢体语言能够传达演奏者的情绪[2]。理解了这一点,教师在进行钢琴演奏教学时便可以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以及引导。
基于教育对象的差异性,不同学生在运用肢体语言时存在不同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类学生动作僵硬或者没有肢体语言,他们在演奏者前期并没有对乐曲进行充分的理解,在表演过程中,就不能将乐曲蕴含的真正情绪表达出来,整个表演看起来非常苍白无力,听众也不能获得很好的观赏体验;另一类学生属于用力过猛,常常不能通过全身的协调配合控制自己的力量,弹奏过程中出现刻意的摇摆或者大幅度的摆头等,使演奏过程非常尴尬,此类学生表演成分过多,其本意并不是向观众传递情感体验;还有一类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比较紧张,不够自信,动作不够熟练,常常发错力,整场表演看起来不和谐,让人感觉很刻意。
以上是钢琴肢体语言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无论是不发力、发力过猛还是发力点不对,教师都应当通过观察学生日常练习、作业表演等寻找肢体语言运用不当的原因,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以下是针对以上问题的具体教学措施:
针对部分学生肢体语言僵硬、无法使用肢体语言的情况,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乐理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在演奏乐曲前,先去了解作曲家创作该曲目的背景,作曲家为什么要在此时期创作该乐曲,并且揣摩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情绪以及隐藏在作品背后的意义与内涵,做好这些前期准备工作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作品中蕴含的作曲家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让学生通过探索作品以及作者,自发地产生一种表达欲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引导学生联想与作品中相同或者类似的情景,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情,在演奏的过程中与作品产生共鸣。当与作曲家有了相同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内心就不再是麻木的,而是兴奋的,想要通过自己的演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时候,肢体语言将会在演奏过程中被学生自然而然地运用起来。以勃拉姆斯《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为例,钢琴作曲家勃拉姆斯在创作这一曲目的时候,正处于事业的繁荣期,已与相恋多年的恋人确定了婚期,此时事业与爱情双丰收的他拥有光明的未来,因此,这首曲目的旋律轻快的,曲目是愉悦的,充满了甜蜜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这个曲目的创作背景来引发学生同样的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使学生以类似的情感去体会这首钢琴协奏曲。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同时播放勃拉姆斯另一首协奏曲,这首协奏曲的创作背景是勃拉姆斯遭受事业和爱情的双重打击,因此创作出了风格截然不同的钢琴曲。教师通过对勃拉姆斯两首钢琴曲的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创作者不同的心境会造成曲风的明显差异,让学生明白演奏者的任务就是表现此种差异,并且将情感传递给观众。而仅仅通过手指的演奏,是完全无力的,一定要配合肢体语言去表达[3]。
对于另外两种情况,即演奏时肢体动作用力过猛和发力点不对,教师需要让学生使身体各部位放松,然后不断练习正确发力点。学生虽然已经认识到钢琴曲目的演奏必须通过肢体语言的补充才能完整地表达其蕴含的情感,但由于缺乏肢体动作的练习,常常在演奏过程中过于紧张,大脑、臂膀、表情、手指等没有办法做到统一配合。这时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一是让学生学会正确的钢琴演奏发力方式,钢琴演奏不仅仅是大脑给予指尖指令然后开始一系列动作,而是需要大脑、臂膀、手腕、指尖等协调配合,身体不能僵硬,不能与整个表演状态分离;二是引导学生学会放松,使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形成肌肉记忆,对相同曲目不断揣摩,用视频记录自己的演奏过程,通过观看视频复盘自己的练习状态,寻找问题,然后解决问题。
三、结语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肢体语言的协调配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年累月的练习,需要研究曲目的风格、背景以及蕴含的情感。肢体表达的形式不是固定的,也因人而异、因作品而异,演奏者要合理运用肢体语言,以呈现出更加和谐、生动的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范巧洁.肢体语言在钢琴演奏中的表现功能及其运用原则[J].艺术研究,2019(2):130-131.
[2]尹婷.古筝演奏中的肢体语言的合理运用及诠释[J].艺术品鉴,2019(5):65-66.
[3]陈闽洁.试论钢琴教学中的曲式意识渗透问题[J].艺术评鉴,2020(4):89-91,102.
作者单位:
长垣烹饪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钢琴演奏;肢体语言;教学
在钢琴表演过程中,演奏者结合钢琴曲的风格、特点、创作背景等,进行钢琴演奏,并通过肢体语言的配合向现场的观众传递钢琴曲蕴含的情感,以提升乐曲演奏的整体效果。当发现单纯的演唱已经无法充分表达作品内涵时,就要用肢体动作去表达。葡萄牙一位著名的钢琴家也曾经发表过这样的看法:“音乐家的乐器并不仅仅只是手中的乐器,更应当是自己的身体,它是基础的乐器。”由此可知,古今中外,身体语言一直是人们在表达情感的重要辅助手段,特别是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肢体语言能够直接向观众传达演奏者的情绪。
一、钢琴演奏中肢体语言的重要性
钢琴教师在给学生讲解钢琴演奏的肢体语言时,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肢体语言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和如何运用肢体语言。肢体语言并不是整个表演的全部,它应与鋼琴曲相配合,与钢琴曲的风格、特点、内涵等相契合。传递给人们的信息,不仅存在于优美的音符中,肢体语言更是对乐曲信息的一种补充以及延伸[1]。演奏者在演奏时,并不能确保所有的、没有经过正统音乐训练的听众完全感受到乐曲所表达的情绪,这时,肢体动作是补充作品信息和传达作品情感的重要载体。通过肢体语言的表达,演奏者可以将音乐的整体风格、情感等信息传递给观众,使他们有沉浸式的体验。这里有一个音乐表演实验,实验内容为分别让两组音乐水平相当的观众观看同一首曲目的钢琴演奏,其中一组演奏者在演奏时运用适当的肢体语言,而另一组观众所观看的表演并没有肢体语言,在表演结束后,同时对两组观众进行调查访谈。调查结果显示,仅仅只是观看乐曲表演的观众认为整场表演是优美的同时也是乏味的、缺乏激情的,并不能直击内心深处,而反观另一组被调查者,他们表达了自己对于整场表演的赞美之情,特别强调了自己对于整首演奏曲目的风格以及情绪表达方式的欣赏,认为这是一场直击心灵的、生动的钢琴表演。同样一首钢琴曲目,观众为什么会有截然相反的情感理解呢?这是因为肢体语言对钢琴曲目内容进行了辅助表达。在无肢体动作配合的表演中,观众只能通过耳朵来感知乐曲,音乐水平一般的观众只能通过音调的高低来感受乐曲,而纯音乐的形式时常让没有音乐知识的人感到乏味,表演形式的单一化无法使观众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而另一组的钢琴演奏配合了肢体语言,观众除了听到钢琴曲的声音,还可以通过眼睛直观地欣赏演奏者的表演。当演奏者配合该乐曲的风格以及情绪做出相应的动作时,观众也能够感受到表演者的肢体动作所传递的内心情绪,获得了更好的审美体验。
通过以上实验可以发现,在钢琴演奏中,表演者的肢体语言是必不可少的,但其出现并不是刻意设计的,而是在钢琴演奏表演中,演奏者遵从自己的内心,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到整个钢琴演奏史的长河中,可以发现,技术层面的东西常常有较大的改变,比如弹奏方法的改变,它从一开始的仅仅强调手指的运用,到后来强调整体协奏,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但钢琴演奏没有改变的,是一代又一代优秀的钢琴演奏者为了达到更加完美的演奏效果而最终呈现出的全身心投入的演奏方式。演奏技巧的改变推动着世界钢琴演奏的革新与发展,而要想达到理想的演奏效果不是仅仅通过单纯的按动钢琴键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全身心的配合,演奏者需要根据音乐不同的风格和内容,调动身体各个部位,联合指尖共同奏出音乐盛宴。
二、钢琴演奏中肢体语言教学
在钢琴演奏中加入肢体语言,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即需要演奏者整体是放松的,所展现出的肢体语言应当是顺应演奏者内心的。演奏者通过分析演奏曲目的创作背景、内蕴情感,结合演奏技法来对乐曲进行表达,而肢体语言能够传达演奏者的情绪[2]。理解了这一点,教师在进行钢琴演奏教学时便可以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以及引导。
基于教育对象的差异性,不同学生在运用肢体语言时存在不同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类学生动作僵硬或者没有肢体语言,他们在演奏者前期并没有对乐曲进行充分的理解,在表演过程中,就不能将乐曲蕴含的真正情绪表达出来,整个表演看起来非常苍白无力,听众也不能获得很好的观赏体验;另一类学生属于用力过猛,常常不能通过全身的协调配合控制自己的力量,弹奏过程中出现刻意的摇摆或者大幅度的摆头等,使演奏过程非常尴尬,此类学生表演成分过多,其本意并不是向观众传递情感体验;还有一类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比较紧张,不够自信,动作不够熟练,常常发错力,整场表演看起来不和谐,让人感觉很刻意。
以上是钢琴肢体语言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无论是不发力、发力过猛还是发力点不对,教师都应当通过观察学生日常练习、作业表演等寻找肢体语言运用不当的原因,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以下是针对以上问题的具体教学措施:
针对部分学生肢体语言僵硬、无法使用肢体语言的情况,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乐理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在演奏乐曲前,先去了解作曲家创作该曲目的背景,作曲家为什么要在此时期创作该乐曲,并且揣摩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情绪以及隐藏在作品背后的意义与内涵,做好这些前期准备工作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作品中蕴含的作曲家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让学生通过探索作品以及作者,自发地产生一种表达欲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引导学生联想与作品中相同或者类似的情景,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情,在演奏的过程中与作品产生共鸣。当与作曲家有了相同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内心就不再是麻木的,而是兴奋的,想要通过自己的演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时候,肢体语言将会在演奏过程中被学生自然而然地运用起来。以勃拉姆斯《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为例,钢琴作曲家勃拉姆斯在创作这一曲目的时候,正处于事业的繁荣期,已与相恋多年的恋人确定了婚期,此时事业与爱情双丰收的他拥有光明的未来,因此,这首曲目的旋律轻快的,曲目是愉悦的,充满了甜蜜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这个曲目的创作背景来引发学生同样的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使学生以类似的情感去体会这首钢琴协奏曲。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同时播放勃拉姆斯另一首协奏曲,这首协奏曲的创作背景是勃拉姆斯遭受事业和爱情的双重打击,因此创作出了风格截然不同的钢琴曲。教师通过对勃拉姆斯两首钢琴曲的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创作者不同的心境会造成曲风的明显差异,让学生明白演奏者的任务就是表现此种差异,并且将情感传递给观众。而仅仅通过手指的演奏,是完全无力的,一定要配合肢体语言去表达[3]。
对于另外两种情况,即演奏时肢体动作用力过猛和发力点不对,教师需要让学生使身体各部位放松,然后不断练习正确发力点。学生虽然已经认识到钢琴曲目的演奏必须通过肢体语言的补充才能完整地表达其蕴含的情感,但由于缺乏肢体动作的练习,常常在演奏过程中过于紧张,大脑、臂膀、表情、手指等没有办法做到统一配合。这时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一是让学生学会正确的钢琴演奏发力方式,钢琴演奏不仅仅是大脑给予指尖指令然后开始一系列动作,而是需要大脑、臂膀、手腕、指尖等协调配合,身体不能僵硬,不能与整个表演状态分离;二是引导学生学会放松,使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形成肌肉记忆,对相同曲目不断揣摩,用视频记录自己的演奏过程,通过观看视频复盘自己的练习状态,寻找问题,然后解决问题。
三、结语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肢体语言的协调配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年累月的练习,需要研究曲目的风格、背景以及蕴含的情感。肢体表达的形式不是固定的,也因人而异、因作品而异,演奏者要合理运用肢体语言,以呈现出更加和谐、生动的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范巧洁.肢体语言在钢琴演奏中的表现功能及其运用原则[J].艺术研究,2019(2):130-131.
[2]尹婷.古筝演奏中的肢体语言的合理运用及诠释[J].艺术品鉴,2019(5):65-66.
[3]陈闽洁.试论钢琴教学中的曲式意识渗透问题[J].艺术评鉴,2020(4):89-91,102.
作者单位:
长垣烹饪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