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b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创造与学生的创造是密切关联的。富于创造性的教师最懂得怎样把学生引入创造的宫殿,使学生发挥创造才能。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在书本里找不到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对已有经验重新思考加工制作,获得具有新的内容,解决一个新问题。
  
  一、创造性思维是可以培养的
  
  创造性思维能力,过去一般人皆认为系天赋的才能,只可听其自然发展,没有启迪的可能,也没有研究的必要。是以早期的心理测验,未列入创造能力的鉴别,早期的教育实施,亦未考虑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自本世纪中叶以来,有心理学家在人格因素分析的研究中,才开始注意到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问题,因为个人的创造潜能,虽系先天的禀赋,可是人人都具有。个别差异的存在,只表明程序上的高低;且大家的发展都不充分,没有人达到最高的极限,所以还有余地地接受教育,使之尽量发展,登上最高峰。日本恩田彰等在《创造性心理学》中说:“什么是创造,可以下个定义:创造就是把已知的材料重新组合,产生出新的事物或思想。”这个定义较准确地揭示了创造的本质。不过,就在校上学的儿童与青少年学生来说,当有特殊的涵义。因为学生在学习期间,思维能力尚未成熟,自然不能作出惊天动地的奇迹;只要他们不模仿、不抄袭、愿用思考、设计创新、独树一帜、不与人雷同,这便是他们创造能力的基本表现。问题的关键在教学方面,教师如若特别注意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可收到所期望的效果。正如爱迪生时常鼓励他的弟子们对于学习工作,要精益求精;认为还一定有较好的办法,要他们去找出来,可以作得更好些。这就是启发创造性思维的高明作用。
  
  二、创造性思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文明的历史,基本上乃是人类创造能力的记载。”阿斯本用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表明了人类创造能力的重要性。历史是前进的,文明是发展的,人类正是以自己的创造书写着自己的文明史。人类创造的成绩一代一代地累积,所以才有我们今天的科学文化世界。但是任何创造都是思维之花结出的实践之果,没有成功的思维就没有成功的创造。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时代,千行百业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以创造精神、创造性的过程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只有创新者才能成为这个时代的人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人只能成为时代的落伍者。改革者必须是一个创造者,也只有创造者才能成为改革者。只有真正的改革者才能判明旧模式的弊端,才能在实践中开拓新路。至于科学技术事业本来就是创造性的事业。只有发挥我们的创造才能,我们才能追赶自己生活的时代,才能与科技、经济的日新月异发展相适应。如果说,模仿能力在科技、经济发展缓慢的朝代,也能使一个国家、民族、地区振兴,那么在科技、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一味模仿就意味着永远落后,只有创新者才能真正拥有将来。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建设祖国的栋梁。“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决定于今天的课堂。”这已经成为世界的共识。祖国的未来、时代的发展呼唤千千万万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启发和实践
  
  在诸多关于培养创造性的主张中,认为只有在类似于异想天开的活动中,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创造能力,但在现实教学中又很难提供使学生进行这样活动的机会,结果,创造性的培养在不少教师看来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实践堕入困难,往往是由于认识的片面性造成的。其实,学生在课上每一次相对独立的思考,课下独立地解决一个问题,都是在相当程度上培养着学生的创造品格、创造能力和训练创造方法。教学可以启发和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只要在教学方面有适当的安排,如提供思维材料、营造思维情境、采用启发和促进思维的教学方法等,使学生受到鼓励,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过去对教师教的认识只停留在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没有把它看作是教师再创造的过程。如果在知识的传授中,对学生的能力提高有所帮助的话,也只是盲目的、不自觉的。对教师教的认识尚且肤浅,更别说对学生学的认识和指导了。从这点看,过去的教学还真是有些“误人子弟”。关于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们创造性思维能力,国外的一些教育心理学家们早就有过论述。如格纳塞尔在其《高级教学心理学》中,提出教学是否可以发展思维能力的问题。他认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已进向一个新的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育的园地上乃逐渐发展。关于启发思维的教学,已成为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我们希望学生获取丰富的知识,但对于所获得的知识更能应用,是以教师的教学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使之勤于推理、敏于概括,并精于问题的解决。关于教学的根本任务,菲尔德豪生与琼菲格尔在其合著的《天才教育的问题》中,指责过去的传统教学,教师在课堂里消耗许多时间,要学生学习知识,但未教学生如何应用所学得知识以解决问题。然而,实际上,这正是教学的重要任务。因为教学生获得知识,采取的是记忆法,学生机械地背诵,非常容易;但要学生如何应用所获得的知识,这就联系着创造性思维的锻炼;也不是难事,唯须教师事先有所准备,当能完成这一重要任务。
  总之,要关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是听其自然;也不是要特开课程,专门训练。实际上,只要教师在任何学科教学中,能根据所授的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景,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气氛,就足以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这才是教学的上策。
其他文献
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不了解龙文化,就无法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  龙的原型是什么?龙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形象与文化涵义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龙在中国文化中有何影响?本文我们将追寻龙的踪迹,进入远古的历史和龙的世界,去了解、探索中华龙的
期刊
苏俄两次对华宣言的出台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所体现的精神有着明显的差异。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与苏俄所面临不同的形势有关。本文从两次对华宣言出台之前苏俄面临的形势出发,逐步分析宣言差异的原因。    一    苏俄十月革命的胜利,震憾了资本主义世界。到1918年3月,俄国各地方苏维埃政权相继建立,苏俄革命取得了胜利。但此后革命政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在国内,敌对势力依靠协约国的援助,屡屡发动叛乱,直接威
期刊
张承志的很多作品是对当时主流文学的一种反叛,却也里取得了很大范围内的认可。笔者认为他的作品是在浪漫主义文学的外衣下,探讨人生的终极价值、以及知识分子的文学理想,然而在创作的过程中,张承志却在寻找一个越来越纯粹的精神寄托,即他的创作精神内核,体现的是一个不断凝聚的过程。    一、孤独而浪漫的寻根者    成长于文革时期的张承志,一直游离于主流文学之外。以一句“他们在歌颂,我们在上坟”断绝了对主体话
期刊
作为中国当代最具有自发的哲学气质的作家,史铁生以文学的方式探求着生命的哲学。而这种哲学气质,是从他苦难的命运中生长出来的。1972年,在本是最富有梦想的时节,上帝与他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突如其来的脊髓上的一个肿瘤使他失去了飞翔的翅膀,只能永远的被束缚在冰冷的轮椅上。对一个人来说,“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是一种何其的苦痛。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内,他渴望着死,“我终日躺在床上,一言不发,心里先
期刊
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简史告诉我们西方油画已经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油画艺术的发展集中体现了艺术家们对民族审美意识的种种思索和追求。  油画作为一类外来画种,早在明代就已经传人中国,但是,油画被中国人系统地学习还是近百年来的事。清代邹一桂曾在《小山画谱》中给外来画种——油画做了这样的解释:“其所有颜色与笔,与中华绝异。布影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画宫室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学者能用一二,亦具醒法
期刊
死亡是迟子建作品的一个常见主题。而这种意识在小说《树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作者写了接近二十个人物的死亡。然而在这些无休止的死亡所铺开的残酷黑暗的现实背景下,作者刻画的是一个充满爱和美的灵魂。    一、对死亡的抒写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篇小说中一共出现了五十多个人物,然而作者写到了接近二十个人物的死亡。《树下》开篇便用七斗母亲的葬礼预示了她的不幸,随后用反复出现的死亡穿起了七斗的成长。七斗在接
期刊
《镜花缘》是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一部闪耀着女性光辉的长篇小说,其中讲述了不少女性问题,塑造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唐小山(即唐闺臣)是作者李汝珍心中无可争议的女主角,而另一位女子孟紫芝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又一人物,甚至在作品的下半部分风头盖过了唐闺臣成为主角。学术界普遍认为《镜花缘》的前半部分,从第八到第五十四回是小说的精华所在,而后半部分是作者的逞才之作,“孟紫芝仅仅是一个线头人物,她的
期刊
在《小王子》的扉页上有一句话:“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子,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那么我想,宫崎骏一定是那少数记得孩子的世界的人之一。也正是因为他记得,他才会有那样天马行空的想象,描绘出宏大的动画幻想王国,让每个已经在成人世界迷失的人心里一惊,从他的世界里,捡拾起童年梦想的残存碎片。宫崎骏的动画电影,画给即将长大的孩子,更献给曾经幼稚的成人。这种童话性不光是其电影的主题标签,更反应在作品中的每一
期刊
教育不能被矮化为一种养家糊口的一般职业,教学也不能被弱化为一种纯粹性的技术活动,要改革教学的媒体手段和方式方法;真正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古人云:“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下面介绍四种教学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学生经过课前的预习与思考,在课堂上经由教师引领就某一问题发表见解,教师就讨论结果做并总结
期刊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和行为方式反映着一代青年的精神状态,他们的品德素质是构成国民道德素质的重要方面,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客观地指出了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并理性分析了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客观上说,绝大部分当代大学生具有崇高的爱国意识、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