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前预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qj0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课前预习是常规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是新课的补充与延伸。通过预习,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前有了认识,能更好地学习新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对于数学课前预习,很多学生总是敷衍了事,随便看一下,或甚至不看。针对这一情况,采用书面测验法和访谈法相结合,对小学三、四年级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试图针对中年级学生数学课前预习现状进行分析,对如何提高数学课前预习效果和作用提出自己的建议。
  二、调查结果分析
  1.预习自觉行为不一,轻长远重眼前
  从调查结果(略,下同)中可以看出,经常预习的学生只占15.5%,他们认为通过预习能事先对数学知识进行了解,对一些难理解的知识自己会产生质疑,因此在课堂上会更注意听,理解更透彻。39.9%的学生偶尔有预习,从他们的谈话中了解到,有时候完成作业比较早,他们就会预习明天上课的内容;但是如果完成作业比较晚,就不会预习了。44.6%的学生承认自己从来没有预习,他们说数学预习不知道该做些什么,而且他们的数学教师也从来没有教他们怎么进行课前预习。
  2.预习方法迥异,轻过程重结果
  从调查结果中发现,57.3%的学生认为预习就是看看书上的例题,走马观花浏览一番就算完成了任务。26.4%的学生认为预习关键是做例题后面的“做一做”,这些题目如果会做了,就等于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如果在做这部分题目时,碰到不会的或者是难理解的,他们表示自己会请教父母或其他人。8.3%的学生则表示预习就是把一些定义或概念用线画出,标注一些着重号,读上几次,就算完成了预习任务。还有8.0%的学生认为预习最重要是知道怎么去做题目,而至于为什么这么做,他们都没去研究和思考。
  3.预习心理不同,轻能力重分数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56.6%的学生认为预习就是为了应付教师的作业要求,对自己的学习帮助不大,自己只要上课认真听,学习成绩照样好。32.4%的学生认为预习对自己的考试成绩有帮助,考一个高分是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只有11.0%的学生认为通过预习能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这一部分是班级里成绩比较优秀、学习方法比较得当的学生。
  三、措施与建议
  (一)教给预习方法,学会预习数学
  很多数学教师都没有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学生对于如何进行课前预习根本不知道,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教学生如何进行课前预习。数学课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概念课、计算课、操作课等,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应该用不同的方法来预习。因此,教师应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在课堂上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各种知识的预习方法。
  1.数学概念课的预习
  数学概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简明、概括的反映,非常抽象,而小学生抽象思维较弱,要掌握数学概念对于他们来说并非易事,所以加强课前预习很有必要。
  (1)通读内容,了解主要数学知识
  让学生在通读新课内容的基础上,动手画画、圈圈知识要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整体上了解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结合文本提供的图片和文字,学生对面积概念进行细细品读,然后再动笔圈出“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理解什么是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再结合定义初步感知什么是面积。
  (2)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
  这是概念预习的主要环节。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
  ①列举事例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是从具体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例如,对“物体表面”的理解,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物体的表面,学生会举出课桌面、黑板面、数学书封面的大小等,让他们再动手来摸一摸,感知这些物体表面的大小。这就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的过程。
  ②动手实践来感受概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如在对面积单位的预习中,我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学生会找出生活中的很多实例,再通过学具袋中的学具来比一比。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自然理解和掌握了这些概念。
  ③巧用对比来深化概念。在数学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预习时也是如此。如预习面积单位时,可以指导学生将1平方米和1平方分米的大小进行对比;预习“除法的认识”时,可以指导学生将除法与乘法进行对比,这样不仅可以揭示新知识之间的关系,而且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外延和内涵,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2.数学计算课的预习
  计算课中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不像概念课那样抽象,但要想知其所以然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所以,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对计算方法有个初步的了解,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其所以然。以“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为例,可以这样让学生进行预习:
  
  (1)看懂例题
  让学生先结合主题图和里面的文字信息列出算式,自己再试着根据这部分旧知识尝试解题。在解题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和疑惑要积极开动脑筋,善于提出疑问,再结合书上的例子,看清楚解题过程,理解每一步的含义。
  (2)尝试练习
  通过对例题的理解后,再让学生尝试解决“做一做”中的练习,以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中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后,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这样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教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出现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3.数学操作课的预习
  学生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知其所以然。其中,免不了要亲自动手做一做、试一试,这就使得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中多了动手操作这个内容。那么,对于这样的数学知识,我们在课前应该怎样指导学生预习呢?因为课堂中有动手操作的内容,自然少不了要熟悉教材,了解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如教学“测量”时,学生通过看书就会很自觉地准备好尺子。
  (二)布置预习作业,体验预习快乐
  在教给学生基本的预习方法后,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课前预习,充分发挥预习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作业:
  ①动手实践:在纸上任意画出一个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量一量它们的三个内角分别是多少度。
  ②学会比较:把同一个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看看各是多少度。
  ③总结归纳: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从第二天的课堂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因为带着问题去预习,能很好地理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课堂上,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方法去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所以课堂上学生思维飞扬,灵感迸发,享受到了预习带来的快乐。
  (三)内化预习行为,提升预习需求
  如何让学生养成自觉预习的行为,必须让学生体会到课前预习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为此,我们教师也应该及时有效地反馈学生预习的效果,让学生知道这不仅是一个家庭作业,更是一种学习方式。
  1.课堂反馈形式
  如“三角形的认识”,这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和三角形的高及稳定性。考虑到学生对三角形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课前我给他们设置了这样的预习作业:
  ①请你在本子上画一个三角形。
  ②三角形有()条边,()个角,()个顶点。请你在自己画的三角形内指出来。
  ③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在三角形内画出高。
  ④找出生活中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第二天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对昨天的课前预习作业进行反馈。通过各种形式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及时让学生交流预习心得和困惑,解决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和难点。
  2.作业交流形式
  为了让学生知道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平时可以设置一些相关的练习作业,让学生能够用预习得到的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真正让课前预习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提高学习能力。
  总之,数学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可行方法和有效途径。我们教师应该加强引导和监督,使数学课前预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责编 蓝 天)
其他文献
镜头回放:  下课前十分钟,我布置完课堂作业,全班学生都全神贯注地开始做了。此刻,我像往常一样,巡视着学生的作业情况,忽然,一名男生指着一道题,低声地问我:“老师,这题怎么理解?”题目如下:把一个长15厘米、宽8厘米、高5厘米的包装盒平放在桌面上,包装盒与桌面接触的最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待我看了题目之后,这名男生又问:“这个盒子是不是展开的?”说到这里,我马上知道了这名男生的问题关键所在:他不能
丘成桐:中国学生读书未必有美国学生多    中国的数理化基础教育并不见得比美国好    “现在最糟糕的情况莫过于学生不爱看书!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多看点书很重要,什么书都可以看。”目前,世界著名华人数学家、“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首位华人获得者丘成桐在广州谈及中国学生的状况,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学生虽然勤奋,但他们读的书未必有美国学生读的多,美国当然也有差的学生,但美国好的学生
如果把一堂数学优课比做一本好书,那么导入部分便是书的引言,它拟定基调,凸显重点,勾勒框架,渲染情愫。好的课堂导入能迅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搭建学生旧知与新知之间联系的平台。它不一定要花哨,但一定要行之有效;它可以形式多样,让学生或疑惑、或猜想、或怡情,但都以实现教学目标为旨归。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着眼于教学实践,以下从两个方面谈谈对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导入的看法。  一、不同的片头,同样的精彩  教
小学数学练习课是小学数学重要的课堂教学课型,它不仅能启迪学生思维、深化知识理解的基本途径,也是教师完成教学目标、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必要手段。然而就目前的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而言,教师经常为完成任务而就题解题,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忽视对知识的整理、建构和内化,忽视习题中蕴涵着的创新成分和开放因素,缺少知识的梳理提炼、方法的提升,缺乏让学生自主地探索知识的意识,因而显得思维内涵的不足。为此
数学的性质决定了数学教学既要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为基础,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数学思维深刻性品质的差异集中体现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差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教学中应当教育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养成追根究底的习惯。心理学家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发展数学能力的突破口。思维能力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它们
我在平时听课中,发现当前一些教师的课堂提问不论在理念上还是在技能上,与新课改的要求都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有必要对具体的数学课堂提问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寻求改进的对策,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充分发挥课堂提问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1.提问的集中性  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总喜欢选择好学生回答,而忽略差生,其意图是好学生能够积极、正确地回答,使教学显得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手段,既是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途径,也是评价机制的有效组成方式。但在新课程标准下,改变了原有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需要教师将提问的权利交还给学生。那么,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疑问,让提问成为学生学习的一部分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在人教版教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很多编
随着技术的高速发展,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巧妙地进行融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数学,就成为数学教师值得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庆幸的是,笔者有幸参与了学校组织这一课题的研究。我校课程改革再一次迈上了新的台阶。在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每学期数学教师有五节在计算机房上数学课的机会。面对这样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边实践边探索,有了如下的一些收获。    一、网上读一读——拓展视野    新课程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新课程倡导“注重过程,促进发展”的学习评价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谐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激发学生的思维,就要善于提问,使学生心中充满探究欲望,并且能够有依可循,有桥梁和阶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善于设计问题,问在思维处,让学生学在精彩中。  一、设计有条理,问出思维广度  新课标对小学数学的重难点都有明确规定,教师要抓住重点内容设问,使学生思维保持条理性和连续性,为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  在一些容易与其他内容相混淆的知识点上,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