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课前预习是常规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是新课的补充与延伸。通过预习,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前有了认识,能更好地学习新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对于数学课前预习,很多学生总是敷衍了事,随便看一下,或甚至不看。针对这一情况,采用书面测验法和访谈法相结合,对小学三、四年级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试图针对中年级学生数学课前预习现状进行分析,对如何提高数学课前预习效果和作用提出自己的建议。
二、调查结果分析
1.预习自觉行为不一,轻长远重眼前
从调查结果(略,下同)中可以看出,经常预习的学生只占15.5%,他们认为通过预习能事先对数学知识进行了解,对一些难理解的知识自己会产生质疑,因此在课堂上会更注意听,理解更透彻。39.9%的学生偶尔有预习,从他们的谈话中了解到,有时候完成作业比较早,他们就会预习明天上课的内容;但是如果完成作业比较晚,就不会预习了。44.6%的学生承认自己从来没有预习,他们说数学预习不知道该做些什么,而且他们的数学教师也从来没有教他们怎么进行课前预习。
2.预习方法迥异,轻过程重结果
从调查结果中发现,57.3%的学生认为预习就是看看书上的例题,走马观花浏览一番就算完成了任务。26.4%的学生认为预习关键是做例题后面的“做一做”,这些题目如果会做了,就等于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如果在做这部分题目时,碰到不会的或者是难理解的,他们表示自己会请教父母或其他人。8.3%的学生则表示预习就是把一些定义或概念用线画出,标注一些着重号,读上几次,就算完成了预习任务。还有8.0%的学生认为预习最重要是知道怎么去做题目,而至于为什么这么做,他们都没去研究和思考。
3.预习心理不同,轻能力重分数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56.6%的学生认为预习就是为了应付教师的作业要求,对自己的学习帮助不大,自己只要上课认真听,学习成绩照样好。32.4%的学生认为预习对自己的考试成绩有帮助,考一个高分是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只有11.0%的学生认为通过预习能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这一部分是班级里成绩比较优秀、学习方法比较得当的学生。
三、措施与建议
(一)教给预习方法,学会预习数学
很多数学教师都没有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学生对于如何进行课前预习根本不知道,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教学生如何进行课前预习。数学课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概念课、计算课、操作课等,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应该用不同的方法来预习。因此,教师应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在课堂上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各种知识的预习方法。
1.数学概念课的预习
数学概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简明、概括的反映,非常抽象,而小学生抽象思维较弱,要掌握数学概念对于他们来说并非易事,所以加强课前预习很有必要。
(1)通读内容,了解主要数学知识
让学生在通读新课内容的基础上,动手画画、圈圈知识要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整体上了解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结合文本提供的图片和文字,学生对面积概念进行细细品读,然后再动笔圈出“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理解什么是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再结合定义初步感知什么是面积。
(2)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
这是概念预习的主要环节。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
①列举事例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是从具体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例如,对“物体表面”的理解,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物体的表面,学生会举出课桌面、黑板面、数学书封面的大小等,让他们再动手来摸一摸,感知这些物体表面的大小。这就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的过程。
②动手实践来感受概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如在对面积单位的预习中,我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学生会找出生活中的很多实例,再通过学具袋中的学具来比一比。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自然理解和掌握了这些概念。
③巧用对比来深化概念。在数学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预习时也是如此。如预习面积单位时,可以指导学生将1平方米和1平方分米的大小进行对比;预习“除法的认识”时,可以指导学生将除法与乘法进行对比,这样不仅可以揭示新知识之间的关系,而且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外延和内涵,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2.数学计算课的预习
计算课中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不像概念课那样抽象,但要想知其所以然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所以,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对计算方法有个初步的了解,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其所以然。以“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为例,可以这样让学生进行预习:
(1)看懂例题
让学生先结合主题图和里面的文字信息列出算式,自己再试着根据这部分旧知识尝试解题。在解题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和疑惑要积极开动脑筋,善于提出疑问,再结合书上的例子,看清楚解题过程,理解每一步的含义。
(2)尝试练习
通过对例题的理解后,再让学生尝试解决“做一做”中的练习,以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中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后,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这样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教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出现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3.数学操作课的预习
学生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知其所以然。其中,免不了要亲自动手做一做、试一试,这就使得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中多了动手操作这个内容。那么,对于这样的数学知识,我们在课前应该怎样指导学生预习呢?因为课堂中有动手操作的内容,自然少不了要熟悉教材,了解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如教学“测量”时,学生通过看书就会很自觉地准备好尺子。
(二)布置预习作业,体验预习快乐
在教给学生基本的预习方法后,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课前预习,充分发挥预习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作业:
①动手实践:在纸上任意画出一个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量一量它们的三个内角分别是多少度。
②学会比较:把同一个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看看各是多少度。
③总结归纳: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从第二天的课堂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因为带着问题去预习,能很好地理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课堂上,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方法去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所以课堂上学生思维飞扬,灵感迸发,享受到了预习带来的快乐。
(三)内化预习行为,提升预习需求
如何让学生养成自觉预习的行为,必须让学生体会到课前预习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为此,我们教师也应该及时有效地反馈学生预习的效果,让学生知道这不仅是一个家庭作业,更是一种学习方式。
1.课堂反馈形式
如“三角形的认识”,这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和三角形的高及稳定性。考虑到学生对三角形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课前我给他们设置了这样的预习作业:
①请你在本子上画一个三角形。
②三角形有()条边,()个角,()个顶点。请你在自己画的三角形内指出来。
③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在三角形内画出高。
④找出生活中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第二天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对昨天的课前预习作业进行反馈。通过各种形式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及时让学生交流预习心得和困惑,解决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和难点。
2.作业交流形式
为了让学生知道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平时可以设置一些相关的练习作业,让学生能够用预习得到的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真正让课前预习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提高学习能力。
总之,数学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可行方法和有效途径。我们教师应该加强引导和监督,使数学课前预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责编 蓝 天)
课前预习是常规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是新课的补充与延伸。通过预习,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前有了认识,能更好地学习新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对于数学课前预习,很多学生总是敷衍了事,随便看一下,或甚至不看。针对这一情况,采用书面测验法和访谈法相结合,对小学三、四年级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试图针对中年级学生数学课前预习现状进行分析,对如何提高数学课前预习效果和作用提出自己的建议。
二、调查结果分析
1.预习自觉行为不一,轻长远重眼前
从调查结果(略,下同)中可以看出,经常预习的学生只占15.5%,他们认为通过预习能事先对数学知识进行了解,对一些难理解的知识自己会产生质疑,因此在课堂上会更注意听,理解更透彻。39.9%的学生偶尔有预习,从他们的谈话中了解到,有时候完成作业比较早,他们就会预习明天上课的内容;但是如果完成作业比较晚,就不会预习了。44.6%的学生承认自己从来没有预习,他们说数学预习不知道该做些什么,而且他们的数学教师也从来没有教他们怎么进行课前预习。
2.预习方法迥异,轻过程重结果
从调查结果中发现,57.3%的学生认为预习就是看看书上的例题,走马观花浏览一番就算完成了任务。26.4%的学生认为预习关键是做例题后面的“做一做”,这些题目如果会做了,就等于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如果在做这部分题目时,碰到不会的或者是难理解的,他们表示自己会请教父母或其他人。8.3%的学生则表示预习就是把一些定义或概念用线画出,标注一些着重号,读上几次,就算完成了预习任务。还有8.0%的学生认为预习最重要是知道怎么去做题目,而至于为什么这么做,他们都没去研究和思考。
3.预习心理不同,轻能力重分数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56.6%的学生认为预习就是为了应付教师的作业要求,对自己的学习帮助不大,自己只要上课认真听,学习成绩照样好。32.4%的学生认为预习对自己的考试成绩有帮助,考一个高分是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只有11.0%的学生认为通过预习能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这一部分是班级里成绩比较优秀、学习方法比较得当的学生。
三、措施与建议
(一)教给预习方法,学会预习数学
很多数学教师都没有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学生对于如何进行课前预习根本不知道,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教学生如何进行课前预习。数学课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概念课、计算课、操作课等,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应该用不同的方法来预习。因此,教师应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在课堂上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各种知识的预习方法。
1.数学概念课的预习
数学概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简明、概括的反映,非常抽象,而小学生抽象思维较弱,要掌握数学概念对于他们来说并非易事,所以加强课前预习很有必要。
(1)通读内容,了解主要数学知识
让学生在通读新课内容的基础上,动手画画、圈圈知识要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整体上了解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结合文本提供的图片和文字,学生对面积概念进行细细品读,然后再动笔圈出“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理解什么是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再结合定义初步感知什么是面积。
(2)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
这是概念预习的主要环节。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
①列举事例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是从具体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例如,对“物体表面”的理解,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物体的表面,学生会举出课桌面、黑板面、数学书封面的大小等,让他们再动手来摸一摸,感知这些物体表面的大小。这就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的过程。
②动手实践来感受概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如在对面积单位的预习中,我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学生会找出生活中的很多实例,再通过学具袋中的学具来比一比。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自然理解和掌握了这些概念。
③巧用对比来深化概念。在数学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预习时也是如此。如预习面积单位时,可以指导学生将1平方米和1平方分米的大小进行对比;预习“除法的认识”时,可以指导学生将除法与乘法进行对比,这样不仅可以揭示新知识之间的关系,而且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外延和内涵,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2.数学计算课的预习
计算课中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不像概念课那样抽象,但要想知其所以然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所以,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对计算方法有个初步的了解,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其所以然。以“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为例,可以这样让学生进行预习:
(1)看懂例题
让学生先结合主题图和里面的文字信息列出算式,自己再试着根据这部分旧知识尝试解题。在解题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和疑惑要积极开动脑筋,善于提出疑问,再结合书上的例子,看清楚解题过程,理解每一步的含义。
(2)尝试练习
通过对例题的理解后,再让学生尝试解决“做一做”中的练习,以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中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后,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这样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教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出现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3.数学操作课的预习
学生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知其所以然。其中,免不了要亲自动手做一做、试一试,这就使得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中多了动手操作这个内容。那么,对于这样的数学知识,我们在课前应该怎样指导学生预习呢?因为课堂中有动手操作的内容,自然少不了要熟悉教材,了解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如教学“测量”时,学生通过看书就会很自觉地准备好尺子。
(二)布置预习作业,体验预习快乐
在教给学生基本的预习方法后,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课前预习,充分发挥预习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作业:
①动手实践:在纸上任意画出一个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量一量它们的三个内角分别是多少度。
②学会比较:把同一个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看看各是多少度。
③总结归纳: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从第二天的课堂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因为带着问题去预习,能很好地理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课堂上,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方法去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所以课堂上学生思维飞扬,灵感迸发,享受到了预习带来的快乐。
(三)内化预习行为,提升预习需求
如何让学生养成自觉预习的行为,必须让学生体会到课前预习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为此,我们教师也应该及时有效地反馈学生预习的效果,让学生知道这不仅是一个家庭作业,更是一种学习方式。
1.课堂反馈形式
如“三角形的认识”,这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和三角形的高及稳定性。考虑到学生对三角形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课前我给他们设置了这样的预习作业:
①请你在本子上画一个三角形。
②三角形有()条边,()个角,()个顶点。请你在自己画的三角形内指出来。
③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在三角形内画出高。
④找出生活中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第二天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对昨天的课前预习作业进行反馈。通过各种形式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及时让学生交流预习心得和困惑,解决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和难点。
2.作业交流形式
为了让学生知道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平时可以设置一些相关的练习作业,让学生能够用预习得到的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真正让课前预习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提高学习能力。
总之,数学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可行方法和有效途径。我们教师应该加强引导和监督,使数学课前预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责编 蓝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