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不仅使教师肩负重任,要求教师观念与行为的大幅度转变和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对中小学教师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是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关键性问题。随着对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我校在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方面作出必要的调整,使培训更贴近教师的教学实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谨就我们数学教研组在培训活动中的做法和大家谈谈,以供同行们借鉴,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一、深入教学一线,明确培训方向。
教师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所以我们的培训就不能脱离教学,不能在岸上“光说不练”。为了更好地了解教学实际,我们数学教研组教研员每个月都抽出一周时间到中小学上教研课,做到了“三个下沉”、“三个参与”,即:下沉到教研组,参与教学研究活动:下沉到备课组,参与备课活动;下沉到班级,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在与师生的面对面接触中,在三尺讲台的亲身试教中,与一线教师共同成长。我们从“听课评课”到“上课议课”,真正了解了教学实际,了解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培训的方向:要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即首先搞好以心理调整为中心的初级培训:再重点抓好以专业知识、教学技能为中心的中级培训;还要加强以教研提高为中心的高级培训。
二、关注教师需要,解决急需的问题。
以往的培训,我们教研员常常认真地分析教材,提示教学重点、难点、教学中的注意事项等。其实,这些内容往往和教学参考书相同,教研员虽“苦口婆心”地讲了一遍又一遍,却不能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自然达不到好的效果。
课改以来,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在迅速增加,教师所面临的学生和教育情境也越来越复杂,这种局面使教师觉得责任重大但能力有限,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该学的内容太多。所以培训内容的选择既要精心又要具有开放性,要力求打开学员的视野,关注学员在教育实际中的困惑和需要,关注他们最迫切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选择那些实效性强、新颖而有影响力的内容对老师们进行培训。另外,培训内容的选定要允许学员的参与。学员的教育实践经验丰富,头脑中又存有很多实际问题和困惑,所以让他们参与一定程度的教学内容的选定,有利于提高教学内容的满意度和吸引力。通过培训,我们再针对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产生的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不仅省时、高效,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师们的积极性。
三、改变授课方式,切中培训重点。
课改初期,数学培训的内容多是分析一堂课的整体框架,如:小学数学课中为了让学生体验主动探究的过程,课的模式一般为:置境—探究—巩固—反馈—小结。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们对课的框架、模式都很快掌握了,但很多课都出现了“形似神不似”的现象,感觉整堂课都象浮在形式化的表面上。而且我们还了解到教师需要培训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搞科学理论研究,而是为了解决自己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和自己的专业化发展。教师们感觉高深的教育理论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没用”,“马上见效”的实践经验和方法才是他们最希望得到的。针对这种情况,在培训中,我们尽量少讲大理论多讲实践经验,而且我们还把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环节中存在问题的地方一一记录下来,制作了系列反思录。如:在日常教学中出现了哪些关键情境和问题?哪些问题将成为系列问题的突破口?解决这些问题有哪些可行的方案等等,组织教师们进行讨论,由于这些问题就是发生在教师的每堂课中,每个人都有切实的感受,大家的讨论异常热烈。
四、搭建多种平台,实现双向交流。
以前的培训,大多采用单一的面授式,授课完毕,学生掌握如何,有何问题,老师一无所知。21世纪初,科技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交流平台,为了搭建教师们之间互相沟通以及和教研员沟通的渠道,我们采用了集中面授式、分片面授式、公共邮箱、专设网站、BBS论坛等五种交流形式。
在介绍新的理念,解答共性的问题或进行专题讲座时,我们一般采用集中面授的培训形式;当有研讨课、校本教材、校本教研等内容时,一般采用分片面授的形式;如果教师还有个别问题,我们还会随时、随地通过公共邮箱、专设网站、BBS论坛进行交流。我们通过设置教师论坛,定期选取学校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论坛主题,组织教师讨论、辩论,并邀请专家点评,达到培训效果。五种形式都是双向交流,教师为教研员提供了更为丰富、真实的一线问题,我们为教师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既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又节约了培训的成本。
五、培养业务骨干,巩固培训成果。
我们相信:“三分在教,七分在带”这句话,如果教研员只是布置任务,安排活动,而不切切实实地参与到研究活动中,那么恐怕真的是“雨过地皮”都不“湿”了。为此,我们数学教研组教研员和教研室教研员一起组织,从全县中小学教师中选拔出36名数学骨干教师组成了共计45人的数学学科带头人这个庞大的队伍,我们按地区分片深入到各中小学,对所辖区片的数学教师的教学作定期指导,为他们讲示范课,让老师们切实看到是怎么做的,等老师们上路以后再慢慢放手,而且我们鼓励每个学校的老中青三代发扬传帮带风格,这样,我们带出的数学精英一搏又一搏,我们的业务骨干队伍也越来越壮大。
另外,为了巩固培训成果,使培训真正落到教学实处,我们先后开展了“我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征文、数学课堂教学反思技能竞赛、优秀数学教学案例(反思)评选、“同课异构”等活动,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教师素质的提高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关注教师的成长是新课程实验的显著特点之一,探索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培训的有效途径,意义更加重大而深远。
一、深入教学一线,明确培训方向。
教师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所以我们的培训就不能脱离教学,不能在岸上“光说不练”。为了更好地了解教学实际,我们数学教研组教研员每个月都抽出一周时间到中小学上教研课,做到了“三个下沉”、“三个参与”,即:下沉到教研组,参与教学研究活动:下沉到备课组,参与备课活动;下沉到班级,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在与师生的面对面接触中,在三尺讲台的亲身试教中,与一线教师共同成长。我们从“听课评课”到“上课议课”,真正了解了教学实际,了解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培训的方向:要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即首先搞好以心理调整为中心的初级培训:再重点抓好以专业知识、教学技能为中心的中级培训;还要加强以教研提高为中心的高级培训。
二、关注教师需要,解决急需的问题。
以往的培训,我们教研员常常认真地分析教材,提示教学重点、难点、教学中的注意事项等。其实,这些内容往往和教学参考书相同,教研员虽“苦口婆心”地讲了一遍又一遍,却不能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自然达不到好的效果。
课改以来,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在迅速增加,教师所面临的学生和教育情境也越来越复杂,这种局面使教师觉得责任重大但能力有限,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该学的内容太多。所以培训内容的选择既要精心又要具有开放性,要力求打开学员的视野,关注学员在教育实际中的困惑和需要,关注他们最迫切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选择那些实效性强、新颖而有影响力的内容对老师们进行培训。另外,培训内容的选定要允许学员的参与。学员的教育实践经验丰富,头脑中又存有很多实际问题和困惑,所以让他们参与一定程度的教学内容的选定,有利于提高教学内容的满意度和吸引力。通过培训,我们再针对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产生的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不仅省时、高效,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师们的积极性。
三、改变授课方式,切中培训重点。
课改初期,数学培训的内容多是分析一堂课的整体框架,如:小学数学课中为了让学生体验主动探究的过程,课的模式一般为:置境—探究—巩固—反馈—小结。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们对课的框架、模式都很快掌握了,但很多课都出现了“形似神不似”的现象,感觉整堂课都象浮在形式化的表面上。而且我们还了解到教师需要培训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搞科学理论研究,而是为了解决自己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和自己的专业化发展。教师们感觉高深的教育理论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没用”,“马上见效”的实践经验和方法才是他们最希望得到的。针对这种情况,在培训中,我们尽量少讲大理论多讲实践经验,而且我们还把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环节中存在问题的地方一一记录下来,制作了系列反思录。如:在日常教学中出现了哪些关键情境和问题?哪些问题将成为系列问题的突破口?解决这些问题有哪些可行的方案等等,组织教师们进行讨论,由于这些问题就是发生在教师的每堂课中,每个人都有切实的感受,大家的讨论异常热烈。
四、搭建多种平台,实现双向交流。
以前的培训,大多采用单一的面授式,授课完毕,学生掌握如何,有何问题,老师一无所知。21世纪初,科技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交流平台,为了搭建教师们之间互相沟通以及和教研员沟通的渠道,我们采用了集中面授式、分片面授式、公共邮箱、专设网站、BBS论坛等五种交流形式。
在介绍新的理念,解答共性的问题或进行专题讲座时,我们一般采用集中面授的培训形式;当有研讨课、校本教材、校本教研等内容时,一般采用分片面授的形式;如果教师还有个别问题,我们还会随时、随地通过公共邮箱、专设网站、BBS论坛进行交流。我们通过设置教师论坛,定期选取学校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论坛主题,组织教师讨论、辩论,并邀请专家点评,达到培训效果。五种形式都是双向交流,教师为教研员提供了更为丰富、真实的一线问题,我们为教师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既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又节约了培训的成本。
五、培养业务骨干,巩固培训成果。
我们相信:“三分在教,七分在带”这句话,如果教研员只是布置任务,安排活动,而不切切实实地参与到研究活动中,那么恐怕真的是“雨过地皮”都不“湿”了。为此,我们数学教研组教研员和教研室教研员一起组织,从全县中小学教师中选拔出36名数学骨干教师组成了共计45人的数学学科带头人这个庞大的队伍,我们按地区分片深入到各中小学,对所辖区片的数学教师的教学作定期指导,为他们讲示范课,让老师们切实看到是怎么做的,等老师们上路以后再慢慢放手,而且我们鼓励每个学校的老中青三代发扬传帮带风格,这样,我们带出的数学精英一搏又一搏,我们的业务骨干队伍也越来越壮大。
另外,为了巩固培训成果,使培训真正落到教学实处,我们先后开展了“我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征文、数学课堂教学反思技能竞赛、优秀数学教学案例(反思)评选、“同课异构”等活动,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教师素质的提高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关注教师的成长是新课程实验的显著特点之一,探索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培训的有效途径,意义更加重大而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