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小结是创建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在中学生物课堂中,教师如何巧妙地通过归纳总结、动手实践和转化升华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和升华重难点,使新知识真正为学生所吸收,并能灵活运用,对于体现新课改的要求、创建高效课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重点讨论了中学生物教学的结课策略。
【关键词】生物教学 结课艺术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89-02
明代文学家谢榛曾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意思是文章开头要像燃烧的爆竹一般,清脆响亮,震人心弦;结尾要像撞击铜钟一样,清音袅袅,悠然不绝。写作如此,生物教学亦应如此。在中学生物课堂的教学中,许多教师高度重视课堂导入,采取引史讲故、实例探究、设疑、悬念等方式引进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结课时却草草了事,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笔者认为,好的开头固然重要,巧妙的结尾也不容忽视,古人也说过:“一篇之妙,在乎落句。”根据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我们知道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最后趋于平稳”[1]。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在完成新课教学任务后,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小结是多么重要。好的结尾,可以使新授知识系统化,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化记忆,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兴趣,启迪智慧,发展思维的作用,达到“辞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1.归纳总结,锻炼技能
新课结束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有条理地、简明扼要地将本节课内容进行书梳理归纳,建造知识框架,给学生一个总体的印象,非常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其中较常见的方法有概念图和列表对比等方式。根据每节内容的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最适合的结课方式。如“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这一节的内容用概念图进行梳理就具有条理清晰、易于记忆的特点,该节的概念图如图1所示。
图1 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概念图
通过运用概念图这一新的教学策略,将知识板块整理成概念图,思路清晰,简单明了,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主要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亦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更好地把握主次关系,不至于遗漏或曲解主要概念。而概念图在教学中不仅是教师教的工具,也是学生学的工具,更是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的工具,教师可先只说少数几个概念,然后通过不断的提示,引导学生将内容扩大发散,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获取知识,帮助他们进行建构性的学习,从而改变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和接受学习的不良现象,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达到培养学生搜集和高效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对于呼吸作用这一节内容,由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是需要学生掌握并且能够区分的重要知识点,所以适合采用列表对比的方式进行归纳总结,对比法如表1所示。
表1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
列表对比将相近或相似的概念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征,形成强烈反差,心理学研究表明,是经过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的事物,都比较容易记住,从而增强对知识的记忆,提高了课堂效率。此表也可由教师引导或师生共同完成。
2.布疑置惑,引发探究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时代在发展,当今的教师仅仅会“传道授业解惑”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学会巧妙地设疑,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引起学生好奇心和启发学生思维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如笔者在讲鸡蛋“冒汗”这一校本课程专题时,在和学生一起完成鸡蛋“冒汗”的实验并讲解完气孔的概念后,再引出植物吐水现象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气孔的概念,这时学生或许认为自己已经理解了气孔的概念,似乎没什么好学的了,课堂陷入了低潮期,由于已接近下课,学生也比较疲惫,此时为调动课堂气氛,笔者话锋一转,问道:“人的汗液又是如何排出去的呢?人为什么热的时候才会排汗?汗是如何形成的?”问题一提出,教室顿时炸开了锅,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见解,此时我不公布答案,“大家课后自己查阅资料寻找答案,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这些问题也与下节课的内容“人体的排泄机理”密切相关,前后衔接,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这样的悬念也让学生对下节课充满期待。
3.旁征博引,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艾宾浩斯对记忆的研究也表明:人们对于感兴趣的事情更容易记牢。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是多么重要。大量的研究表明,有趣的故事、图片、视频、标本和模型等教学辅助材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中学生对存在这个世界上的种种现象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教师在结课时,可以适当选取一些教学视频、图片等开阔学生的视野,如在讲授完人的起源这一课后,可以放一些简短的古代猿人的生活视频,供学生观赏,学生看到那些不可思议的生活图景,兴趣盎然。教师还可补充一些课外的小知识,提出一些比如“鱼从不眨眼,是否需要睡觉;雄鸡为什么能报晓;雄蚊是否会叮人”等等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引领学生积极探索。还可采用歌诀、顺口溜和打油诗等方式让小结增添趣味,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4.习题巩固,强化记忆
一堂课结束后,学生对所学知识往往只有个大体的初步印象,并不清楚自己是否掌握到位,所以,教师此时可以适时安排一些学生的实践活动,如实验操作、习题训练、回答问题、组织解题竞赛、改错和评价等活动[2],还可以让学生上台练习,这样既使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得到强化和应用,又可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益,从而获取下节课教学内容乃至教学方法的调整信息。 如关于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的一道题目: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达到巩固知识和强化记忆的作用。
5.引用典故,冶情励志
新课改以来,我国采用了B.S.布鲁母的分类方法,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和态度情感三个领域[3]。因此,教师在结课时,也应体现新课标的要求,除了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训练,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在对“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这一章做小结时,教师可介绍是中国第一位获得有“诺贝尔环境奖”之称的苏菲环境大奖的民间环保人士——廖晓义的事迹,她为了坚持“绿色之路”,在资金的匮乏的境地下四处奔走筹措资金,坚持环保系列片的拍摄,最终完成了她的第一部很有影响的电视作品《地球的女儿》。她还于1996年3月建立了第一个非政府环保机构——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与中国政府携手开展了很多有利于中国长远发展的环保项目,为中国的持续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借此让学生珍爱生命,爱护大自然,不践踏一草一木,提高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又如讲“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原因”时,简介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生平事迹:他从小就活泼好动,喜欢采集昆虫,制作生物标本,对动物进行解剖、分类,作观察记录,特别是在“贝格尔”号上长达五年的环球科学考察,收集大量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和证据,经大量观察研究分析,终于成功地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并于 1859 年出版了《物种起源》这部巨著,在世界上引起极大的反响,被恩格斯赞誉为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通过实例,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从古至今,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必须付出辛勤劳动,从而激励他们奋发学习,报效祖国[4]。
诚然,任何一种结课方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需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找到适合本节课的小结方式,达到巩固知识、提升技能、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效果,切实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创建高效课堂。生物学结课艺术博大精深,还有待更深入地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宏翰主编.心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 95
[2][3]刘恩山主编.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7-79/14
[4]王涛.“课堂小结”效果生物课堂教学[J].学知报,2011.6
【关键词】生物教学 结课艺术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89-02
明代文学家谢榛曾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意思是文章开头要像燃烧的爆竹一般,清脆响亮,震人心弦;结尾要像撞击铜钟一样,清音袅袅,悠然不绝。写作如此,生物教学亦应如此。在中学生物课堂的教学中,许多教师高度重视课堂导入,采取引史讲故、实例探究、设疑、悬念等方式引进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结课时却草草了事,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笔者认为,好的开头固然重要,巧妙的结尾也不容忽视,古人也说过:“一篇之妙,在乎落句。”根据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我们知道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最后趋于平稳”[1]。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在完成新课教学任务后,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小结是多么重要。好的结尾,可以使新授知识系统化,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化记忆,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兴趣,启迪智慧,发展思维的作用,达到“辞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1.归纳总结,锻炼技能
新课结束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有条理地、简明扼要地将本节课内容进行书梳理归纳,建造知识框架,给学生一个总体的印象,非常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其中较常见的方法有概念图和列表对比等方式。根据每节内容的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最适合的结课方式。如“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这一节的内容用概念图进行梳理就具有条理清晰、易于记忆的特点,该节的概念图如图1所示。
图1 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概念图
通过运用概念图这一新的教学策略,将知识板块整理成概念图,思路清晰,简单明了,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主要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亦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更好地把握主次关系,不至于遗漏或曲解主要概念。而概念图在教学中不仅是教师教的工具,也是学生学的工具,更是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的工具,教师可先只说少数几个概念,然后通过不断的提示,引导学生将内容扩大发散,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获取知识,帮助他们进行建构性的学习,从而改变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和接受学习的不良现象,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达到培养学生搜集和高效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对于呼吸作用这一节内容,由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是需要学生掌握并且能够区分的重要知识点,所以适合采用列表对比的方式进行归纳总结,对比法如表1所示。
表1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
列表对比将相近或相似的概念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征,形成强烈反差,心理学研究表明,是经过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的事物,都比较容易记住,从而增强对知识的记忆,提高了课堂效率。此表也可由教师引导或师生共同完成。
2.布疑置惑,引发探究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时代在发展,当今的教师仅仅会“传道授业解惑”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学会巧妙地设疑,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引起学生好奇心和启发学生思维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如笔者在讲鸡蛋“冒汗”这一校本课程专题时,在和学生一起完成鸡蛋“冒汗”的实验并讲解完气孔的概念后,再引出植物吐水现象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气孔的概念,这时学生或许认为自己已经理解了气孔的概念,似乎没什么好学的了,课堂陷入了低潮期,由于已接近下课,学生也比较疲惫,此时为调动课堂气氛,笔者话锋一转,问道:“人的汗液又是如何排出去的呢?人为什么热的时候才会排汗?汗是如何形成的?”问题一提出,教室顿时炸开了锅,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见解,此时我不公布答案,“大家课后自己查阅资料寻找答案,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这些问题也与下节课的内容“人体的排泄机理”密切相关,前后衔接,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这样的悬念也让学生对下节课充满期待。
3.旁征博引,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艾宾浩斯对记忆的研究也表明:人们对于感兴趣的事情更容易记牢。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是多么重要。大量的研究表明,有趣的故事、图片、视频、标本和模型等教学辅助材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中学生对存在这个世界上的种种现象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教师在结课时,可以适当选取一些教学视频、图片等开阔学生的视野,如在讲授完人的起源这一课后,可以放一些简短的古代猿人的生活视频,供学生观赏,学生看到那些不可思议的生活图景,兴趣盎然。教师还可补充一些课外的小知识,提出一些比如“鱼从不眨眼,是否需要睡觉;雄鸡为什么能报晓;雄蚊是否会叮人”等等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引领学生积极探索。还可采用歌诀、顺口溜和打油诗等方式让小结增添趣味,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4.习题巩固,强化记忆
一堂课结束后,学生对所学知识往往只有个大体的初步印象,并不清楚自己是否掌握到位,所以,教师此时可以适时安排一些学生的实践活动,如实验操作、习题训练、回答问题、组织解题竞赛、改错和评价等活动[2],还可以让学生上台练习,这样既使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得到强化和应用,又可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益,从而获取下节课教学内容乃至教学方法的调整信息。 如关于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的一道题目: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达到巩固知识和强化记忆的作用。
5.引用典故,冶情励志
新课改以来,我国采用了B.S.布鲁母的分类方法,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和态度情感三个领域[3]。因此,教师在结课时,也应体现新课标的要求,除了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训练,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在对“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这一章做小结时,教师可介绍是中国第一位获得有“诺贝尔环境奖”之称的苏菲环境大奖的民间环保人士——廖晓义的事迹,她为了坚持“绿色之路”,在资金的匮乏的境地下四处奔走筹措资金,坚持环保系列片的拍摄,最终完成了她的第一部很有影响的电视作品《地球的女儿》。她还于1996年3月建立了第一个非政府环保机构——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与中国政府携手开展了很多有利于中国长远发展的环保项目,为中国的持续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借此让学生珍爱生命,爱护大自然,不践踏一草一木,提高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又如讲“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原因”时,简介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生平事迹:他从小就活泼好动,喜欢采集昆虫,制作生物标本,对动物进行解剖、分类,作观察记录,特别是在“贝格尔”号上长达五年的环球科学考察,收集大量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和证据,经大量观察研究分析,终于成功地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并于 1859 年出版了《物种起源》这部巨著,在世界上引起极大的反响,被恩格斯赞誉为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通过实例,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从古至今,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必须付出辛勤劳动,从而激励他们奋发学习,报效祖国[4]。
诚然,任何一种结课方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需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找到适合本节课的小结方式,达到巩固知识、提升技能、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效果,切实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创建高效课堂。生物学结课艺术博大精深,还有待更深入地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宏翰主编.心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 95
[2][3]刘恩山主编.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7-79/14
[4]王涛.“课堂小结”效果生物课堂教学[J].学知报,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