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民生水利发展、深化水利改革、加强水利管理、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重要时期。水利建设与管理需要一大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的水利类高职教育正蓬勃发展,但是,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教材建设的问题是亟待解决的众多问题之一。水利类高职教材应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抓职业能力培养的“工学结合”模式,优化教材内容,突出水利行业的特点,提高水利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水利类;高职;教材改革;工学结合
作者简介:余金凤(1966-),女,壮族,广西南宁人,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西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副教授。(湖北 武汉 430072)刘惠娟(1985-),女,山西临汾人,广西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广西 南宁 53002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3-0084-02
我国是一个洪旱涝灾害十分频繁的国家,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我国水利建设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十二五”期间国家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水利建设和发展需要大量的科学技术人才。近10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目前全国高职院校有1100余所,其中水利类高职院校共有22所,每年为我国的水利事业和发展培养10余万的高技能人才。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近年来高职院校十分重视教材建设工作,编写和出版了一批质量较高的高职教材,但仍然远远满足不了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普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许多教材缺乏高职特色、内容陈旧,不能与先进技术接轨,还没有真正过渡到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的“工学结合”模式上来,这些都对高职人才培养十分不利。[1]
一、水利类专业特点
水利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主要是:“面向水利工程施工和管理第一线,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良好职业岗位适应性的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工作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建筑物类型多,涉及防洪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城镇供水和排水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水利发电工程、航道和港口工程、环境水利工程等水利建设,并且水利水电行业标准类型多、行业规范多。随着新型材料的发展,水利工程建筑材料也不断发展变化,同时工程施工技术、方法、设备、措施的不断更新和变化对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也发生改变。在新时期,我国水利面临着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面临着水利观念更新。随着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国在未来20年中按照对水利事业的整体发展规划,科学地解决我国的“洪涝灾害”、“水资源紧缺”和“水环境污染”三大问题,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国家对水利工程建设的投资将保持强有力的态势。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高职水利类专业的教学内容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应从过去工程水利设计、施工、管理为主扩展到对整个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以及对水环境的治理、保护等方面来。现代水利的发展不仅需要高等教育培养一大批高层次知识和技术方面的创新型人才,更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高职水利类教材的现状
1.高职特色不鲜明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基层、面向企业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人才。产学合作、“双证书”教育和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特色。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和教材建设等一系列改革中都必须围绕高职培养特色展开。但自高职水利类教材建设以来,一直借用水利类的本、专科教材,即使教材上标注有“21世纪高职水利水电类规划教材”的教材,仍是本科教材经过适当删减而成,教材仅仅注重内容上的增减变化,缺少“工学结合”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应用技能比例偏少,造成理论内容无法对实践内容指导,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以培养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的高职教育特色。教材内容与水利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衔接不够紧密,教材内容与行业的实际职业技能偏离,失去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特色,制约了学生就业与创业目标的实现。[2]同时教材编写主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较好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论述基本原理时较少联系现代水利科技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学生没有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学习积极性容易受挫,导致学生对教材内容感到乏味,兴趣不大。这些都对水利行业的人才培养十分不利。
2. 教材内容先进性不足
我国新时期水利工作已经由原来的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民生水利等转变,水利自然条件和工程建设要求和以往不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和大型专用施工机械的不断出现,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技术日益改进。但现行高职水利类教材的一些版本虽新,但内容仍较陈旧,不能及时反映现代水利行业科技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不能较好适应新时期水利工作和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影响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教材中如对社会水行为、水意识的管理以及施工安全、企业管理文化、现代水资源管理等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内容较少,教材撰写仍侧重以知识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主要立足于向学生灌输一定的知识量。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分量极重,但目前的实训教材缺乏高职实践教学特色实训,实训内容陈旧且项目少,不能适应现代水利行业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水利教材的“统编性”难以满足院校需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由于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地域性、不平衡性,行业的不同需求以及高职院校自身的传统、办学特色对教材的需求也就不同。如西部地区主要是解决干旱农业水利、水土保持等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等问题,而南方雨量充沛,防洪除涝、水土流失、水生态环境等工程建设与管理是水利工作重点。完全照搬“统编”就会降低教学的实用性、针对性。因此,带有一定地方特色、具有高职院校特点的校本教材的编写是适应本区域水利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目前,校本教材的开发种类较少,行业参与不够,学校个性化不足,只是一些课程的实验、实训教材,不能针对行业职业能力要求的变化、工作岗位的变化作出快速反映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往往造成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岗位工作要求。
三、适应水利类专业高职教育发展的教材编写实践
1.具有水利行业特色
防洪-供水-水资源保护-景观-生态等水利发展的五阶段是对世界各国水利发展过程的正确总结,也是水利为满足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所提出要求的必经之路。因此教材编写应该与水利行业对人才的要求相一致,坚持“依托水利、面向水利、服务水利”的教材编写原则,将行业规范要求融入教材内容中,如“建筑结构”课程教材内容分别按现行《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砌体结构设计规范》、《水利水电工程钢闸门设计规范》编写,保持教材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由于水利自然条件和工程建设要求的不同,教材编写应反映水利工程的不断发展、施工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等特点。及时补充新知识新技术,如液压、电子、激光、超声波等新技术,如高分子合成材料等新材料,如水利工程施工的振动碾压、高压喷射、锚喷支护、快速掘进等新工艺。同时编写现代水利行业有关农村小水电建设以及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以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问题的特色内容。为了使教材具有行业特色,加强教材编写人员的知识更新和实践能力,加强与企业合作,邀请行业企事业单位生产一线的人员参与编写教材,使高职教材真正具有行业特色,适应社会、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
2.突出“工学结合”高职特色
高职水利类教材编写应从水利行业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出发点,突出“工学结合”的特色,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教材内容以岗位需要为参照,设计具有职业情景的实践教学项目,打破教师课堂上“一言堂”,实行师生互动。例如“工程水力学”课程是水利类专业中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传统的教材内容编写设计是以知识为本位的,不能体现职业能力的特点,基本知识体系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基础水力学,研究液体平衡及运动的基本规律;第二部分是工程水力计算,分析水流流过水工建筑物的流动特性。教材内容的理论性强、概念多、经验公式多,学生往往感到抽象,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具体工程中水力计算问题。项目化改造后的课程教材编写则打破以往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理论体系,以完成一个中小型水电枢纽的水力计算为切入点,将课程理论部分融入五个项目中,在每一个子项目中又包含有若干个任务,见表1所示。项目化教材是以项目课程标准为依据,参照职业资格要求来进行设计与开发的教材,以项目活动为载体,工作任务驱动,从而使“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教学转变,使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把教、学、做看成了一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双证制”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教材内容要与水利行业中的“施工员”、“预算员”、“质检员”、“材料员”等职业证书紧密联系,将实际工作中所需的技能与知识引入到教材中,缩小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使学生能真正掌握实际有用的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职业岗位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规范、新标准,强化职业技能素质的培养,实现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3]教材编写时可留些章节由学生自学后自己讲解,相互讨论,启发学生思考,给学生留有研究、探索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科学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每一章结束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研究主题或参考书目,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或者互联网查阅、检索相关资料。高职实训教材要求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对学生实习应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实训项目和水利工程实际相一致,使学生学过之后即能上岗。编写“工学结合”的教材必须由教师和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紧密协作才能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目的,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密切校企之间的联系,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3.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高职水利类的教材要围绕技术应用能力这条主线来设计教学内容。根据水利类专业实际,以介绍成熟技术为中心,同时介绍新技术、新设备,并适当介绍科技发展的趋势,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技术进步的需要。如“水工建筑物”课程应新增加碾压混凝土坝、橡胶坝、土工合成材料在土石坝等工程中的应用、水工建筑物抗冻设计等内容,更加体现了教材的先进性和时代特色与行业特色。教材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应以必需、够用为度,一些较难理解的内容和公式的繁琐推导过程要减少,删除过时的内容,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知识在社会生活和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对于哪些理论是必要的,学到什么地步就够用了,可以依靠各专业成立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及行业专家来进行指导和论证。[4]有些内容对学生向专业高层次发展很重要,可作扼要概述,也可以归为自学部分。为学生根据所在岗位工作实际补充专业知识和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便利,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5]
4.加强校本教材和立体化教材的建设
为了保持教材内容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施性,除需要传统的文字教材,包括理论、工艺流程、技术标准、操作规范、安全须知、实习指导外,还需要大量的图片、示例、录像教材等涉及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的立体化资源。因此,要加强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完善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本,适合个性化、特色化教学和自主式学习,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实用化教学的需求。立体化教材体系的建立和最终完善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为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与自然环境、工程地质、社会经济等因素密切相关。校本教材开发能够及时反映本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以及水利建设和管理所面临的新问题、新发展对人才职业能力的新要求,如《新农村建设供水工程技术》、《堤防安全管理与防汛抢险技术》、《渠道防渗新技术》等教材能够将本区域水利生产第一线中使用成熟的先进经验、先进方法、先进技能以及施工安全、企业管理文化等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内容挖掘出来,融入教材内容中。校本教材开发能够依靠本校教师,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出既具有鲜明本校专业特色的教材,打造特色毕业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对教师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使他们时刻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通过不断学习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校本教材具有灵活机动、反应灵敏、时效性强等特点,能够紧紧地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满足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要求。
四、结语
教材是课程的中心环节和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学生最多且最被看重的文本,是面向未来传达的一种权威、精确和必需的信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在“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过程中,高校教材的改革与创新至关重要。[6]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水利建设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水利特色人才,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水利类院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编写和出版具有高等水利行业教育自身特色的教材,重视教材改革与建设,推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人才培养适应水利大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一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水利人才,为推动水利建设事业实现新跨越作贡献。
参考文献:
[1]丁立明.浅谈高职教材编写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职业教育研究,2009,(7):127-128.
[2]孔庆如.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特色教材建设探索[J].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院刊,2009,(3):45-46.
[3]薛建荣,冷涛.高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探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20):60-62.
[4]刘美灵.浅议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开发[J].科技创新导报,2010,(32):166.
[5]郑静静.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教材改革初探[J].职教园地,2008,(1):63-64.
[6]马哲伦.教材改革应凸显“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J].中国电力教育,2010,(13):115-116.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关键词:水利类;高职;教材改革;工学结合
作者简介:余金凤(1966-),女,壮族,广西南宁人,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西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副教授。(湖北 武汉 430072)刘惠娟(1985-),女,山西临汾人,广西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广西 南宁 53002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3-0084-02
我国是一个洪旱涝灾害十分频繁的国家,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我国水利建设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十二五”期间国家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水利建设和发展需要大量的科学技术人才。近10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目前全国高职院校有1100余所,其中水利类高职院校共有22所,每年为我国的水利事业和发展培养10余万的高技能人才。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近年来高职院校十分重视教材建设工作,编写和出版了一批质量较高的高职教材,但仍然远远满足不了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普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许多教材缺乏高职特色、内容陈旧,不能与先进技术接轨,还没有真正过渡到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的“工学结合”模式上来,这些都对高职人才培养十分不利。[1]
一、水利类专业特点
水利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主要是:“面向水利工程施工和管理第一线,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良好职业岗位适应性的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工作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建筑物类型多,涉及防洪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城镇供水和排水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水利发电工程、航道和港口工程、环境水利工程等水利建设,并且水利水电行业标准类型多、行业规范多。随着新型材料的发展,水利工程建筑材料也不断发展变化,同时工程施工技术、方法、设备、措施的不断更新和变化对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也发生改变。在新时期,我国水利面临着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面临着水利观念更新。随着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国在未来20年中按照对水利事业的整体发展规划,科学地解决我国的“洪涝灾害”、“水资源紧缺”和“水环境污染”三大问题,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国家对水利工程建设的投资将保持强有力的态势。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高职水利类专业的教学内容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应从过去工程水利设计、施工、管理为主扩展到对整个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以及对水环境的治理、保护等方面来。现代水利的发展不仅需要高等教育培养一大批高层次知识和技术方面的创新型人才,更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高职水利类教材的现状
1.高职特色不鲜明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基层、面向企业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人才。产学合作、“双证书”教育和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特色。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和教材建设等一系列改革中都必须围绕高职培养特色展开。但自高职水利类教材建设以来,一直借用水利类的本、专科教材,即使教材上标注有“21世纪高职水利水电类规划教材”的教材,仍是本科教材经过适当删减而成,教材仅仅注重内容上的增减变化,缺少“工学结合”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应用技能比例偏少,造成理论内容无法对实践内容指导,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以培养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的高职教育特色。教材内容与水利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衔接不够紧密,教材内容与行业的实际职业技能偏离,失去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特色,制约了学生就业与创业目标的实现。[2]同时教材编写主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较好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论述基本原理时较少联系现代水利科技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学生没有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学习积极性容易受挫,导致学生对教材内容感到乏味,兴趣不大。这些都对水利行业的人才培养十分不利。
2. 教材内容先进性不足
我国新时期水利工作已经由原来的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民生水利等转变,水利自然条件和工程建设要求和以往不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和大型专用施工机械的不断出现,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技术日益改进。但现行高职水利类教材的一些版本虽新,但内容仍较陈旧,不能及时反映现代水利行业科技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不能较好适应新时期水利工作和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影响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教材中如对社会水行为、水意识的管理以及施工安全、企业管理文化、现代水资源管理等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内容较少,教材撰写仍侧重以知识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主要立足于向学生灌输一定的知识量。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分量极重,但目前的实训教材缺乏高职实践教学特色实训,实训内容陈旧且项目少,不能适应现代水利行业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水利教材的“统编性”难以满足院校需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由于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地域性、不平衡性,行业的不同需求以及高职院校自身的传统、办学特色对教材的需求也就不同。如西部地区主要是解决干旱农业水利、水土保持等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等问题,而南方雨量充沛,防洪除涝、水土流失、水生态环境等工程建设与管理是水利工作重点。完全照搬“统编”就会降低教学的实用性、针对性。因此,带有一定地方特色、具有高职院校特点的校本教材的编写是适应本区域水利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目前,校本教材的开发种类较少,行业参与不够,学校个性化不足,只是一些课程的实验、实训教材,不能针对行业职业能力要求的变化、工作岗位的变化作出快速反映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往往造成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岗位工作要求。
三、适应水利类专业高职教育发展的教材编写实践
1.具有水利行业特色
防洪-供水-水资源保护-景观-生态等水利发展的五阶段是对世界各国水利发展过程的正确总结,也是水利为满足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所提出要求的必经之路。因此教材编写应该与水利行业对人才的要求相一致,坚持“依托水利、面向水利、服务水利”的教材编写原则,将行业规范要求融入教材内容中,如“建筑结构”课程教材内容分别按现行《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砌体结构设计规范》、《水利水电工程钢闸门设计规范》编写,保持教材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由于水利自然条件和工程建设要求的不同,教材编写应反映水利工程的不断发展、施工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等特点。及时补充新知识新技术,如液压、电子、激光、超声波等新技术,如高分子合成材料等新材料,如水利工程施工的振动碾压、高压喷射、锚喷支护、快速掘进等新工艺。同时编写现代水利行业有关农村小水电建设以及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以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问题的特色内容。为了使教材具有行业特色,加强教材编写人员的知识更新和实践能力,加强与企业合作,邀请行业企事业单位生产一线的人员参与编写教材,使高职教材真正具有行业特色,适应社会、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
2.突出“工学结合”高职特色
高职水利类教材编写应从水利行业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出发点,突出“工学结合”的特色,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教材内容以岗位需要为参照,设计具有职业情景的实践教学项目,打破教师课堂上“一言堂”,实行师生互动。例如“工程水力学”课程是水利类专业中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传统的教材内容编写设计是以知识为本位的,不能体现职业能力的特点,基本知识体系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基础水力学,研究液体平衡及运动的基本规律;第二部分是工程水力计算,分析水流流过水工建筑物的流动特性。教材内容的理论性强、概念多、经验公式多,学生往往感到抽象,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具体工程中水力计算问题。项目化改造后的课程教材编写则打破以往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理论体系,以完成一个中小型水电枢纽的水力计算为切入点,将课程理论部分融入五个项目中,在每一个子项目中又包含有若干个任务,见表1所示。项目化教材是以项目课程标准为依据,参照职业资格要求来进行设计与开发的教材,以项目活动为载体,工作任务驱动,从而使“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教学转变,使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把教、学、做看成了一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双证制”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教材内容要与水利行业中的“施工员”、“预算员”、“质检员”、“材料员”等职业证书紧密联系,将实际工作中所需的技能与知识引入到教材中,缩小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使学生能真正掌握实际有用的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职业岗位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规范、新标准,强化职业技能素质的培养,实现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3]教材编写时可留些章节由学生自学后自己讲解,相互讨论,启发学生思考,给学生留有研究、探索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科学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每一章结束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研究主题或参考书目,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或者互联网查阅、检索相关资料。高职实训教材要求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对学生实习应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实训项目和水利工程实际相一致,使学生学过之后即能上岗。编写“工学结合”的教材必须由教师和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紧密协作才能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目的,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密切校企之间的联系,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3.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高职水利类的教材要围绕技术应用能力这条主线来设计教学内容。根据水利类专业实际,以介绍成熟技术为中心,同时介绍新技术、新设备,并适当介绍科技发展的趋势,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技术进步的需要。如“水工建筑物”课程应新增加碾压混凝土坝、橡胶坝、土工合成材料在土石坝等工程中的应用、水工建筑物抗冻设计等内容,更加体现了教材的先进性和时代特色与行业特色。教材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应以必需、够用为度,一些较难理解的内容和公式的繁琐推导过程要减少,删除过时的内容,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知识在社会生活和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对于哪些理论是必要的,学到什么地步就够用了,可以依靠各专业成立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及行业专家来进行指导和论证。[4]有些内容对学生向专业高层次发展很重要,可作扼要概述,也可以归为自学部分。为学生根据所在岗位工作实际补充专业知识和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便利,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5]
4.加强校本教材和立体化教材的建设
为了保持教材内容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施性,除需要传统的文字教材,包括理论、工艺流程、技术标准、操作规范、安全须知、实习指导外,还需要大量的图片、示例、录像教材等涉及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的立体化资源。因此,要加强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完善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本,适合个性化、特色化教学和自主式学习,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实用化教学的需求。立体化教材体系的建立和最终完善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为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与自然环境、工程地质、社会经济等因素密切相关。校本教材开发能够及时反映本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以及水利建设和管理所面临的新问题、新发展对人才职业能力的新要求,如《新农村建设供水工程技术》、《堤防安全管理与防汛抢险技术》、《渠道防渗新技术》等教材能够将本区域水利生产第一线中使用成熟的先进经验、先进方法、先进技能以及施工安全、企业管理文化等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内容挖掘出来,融入教材内容中。校本教材开发能够依靠本校教师,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出既具有鲜明本校专业特色的教材,打造特色毕业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对教师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使他们时刻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通过不断学习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校本教材具有灵活机动、反应灵敏、时效性强等特点,能够紧紧地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满足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要求。
四、结语
教材是课程的中心环节和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学生最多且最被看重的文本,是面向未来传达的一种权威、精确和必需的信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在“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过程中,高校教材的改革与创新至关重要。[6]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水利建设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水利特色人才,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水利类院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编写和出版具有高等水利行业教育自身特色的教材,重视教材改革与建设,推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人才培养适应水利大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一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水利人才,为推动水利建设事业实现新跨越作贡献。
参考文献:
[1]丁立明.浅谈高职教材编写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职业教育研究,2009,(7):127-128.
[2]孔庆如.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特色教材建设探索[J].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院刊,2009,(3):45-46.
[3]薛建荣,冷涛.高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探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20):60-62.
[4]刘美灵.浅议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开发[J].科技创新导报,2010,(32):166.
[5]郑静静.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教材改革初探[J].职教园地,2008,(1):63-64.
[6]马哲伦.教材改革应凸显“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J].中国电力教育,2010,(13):115-116.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