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5
【摘要】目的:分析腔静脉滤器植入行导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8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予腔静脉滤器植入行导管溶栓术治疗,按不同护理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行常规护理,研究组46例在其基础上行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溶栓疗效及生活质量。结果:对照组完全再通率34.9%显著低于研究组78.3%,且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低于研究组,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静脉滤器植入行导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显著。
【关键词】护理干预;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属血管外科较为常见周围血管性疾病,主要指由于深静脉处血管血流出现异常凝结而引起血管堵塞,造成静脉回流性障碍[1]。本院针对8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8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按不同护理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男女比例23:20,年龄25-74岁,平均(45.6±2.7)岁;研究组46例,男女比例24:22,年龄26-73岁,平均(46.0±2.3)岁;两组基线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术前疾病检查、术中病情监测及术后生活饮食指导等。研究组在其基础上行护理干预,①术前: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和需求,并行心理疏导;告知疾病和手术相关知识,包括起病原因及特点、手术具体操作过程及安全性等;协助患者予以术前常规检查,如心电图、血常规等,同时予以碘过敏类实验、术前备皮等,观察患者有无气短、心慌等肺栓塞类症状;将患肢抬高距离水平面20度左右,使膝关节保持屈曲5-10度。②术中:保持病房舒适环境,引导患者熟悉手术室相关设备的作用;密切监测血压、心率等的变化,同时耐心倾听患者主诉。③术后:指导患者使患肢保持抬高20-30度,且使肢体绝对制动为12h,病情好转时鼓励尽早下床活动,且活动时需予以弹力袜,定时对患肢温度、颜色等情况进行观察;将各类引流管进行妥善固定,确保管道通畅;密切注意穿刺点皮下出血、渗血等情况;予以低分子的肝素钙进行抗凝治疗过程,需选择患肢的上侧且靠近大腿的内侧处;密切观察瞳孔、面色等情况;多食清淡且易消化,维生素、蛋白质等含量多的食物,少食刺激性强的食物。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溶栓疗效及生活质量,其中生活质量参照健康调查简表(SF-36量表)进行评价,分数与生活质量成正比[2]。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溶栓疗效对比
对照组完全再通率低于研究组,具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生活质量对比
对照组躯体疼痛、情感功能、精神状况及总体健康评分分别为(66.5±10.4)分、(63.2±11.4)分、(65.7±12.5)分、(64.5±10.1)分;研究组为(75.4±10.5)分、(78.3±12.7)分、(73.6±13.1)分、(77.5±12.8)分;两组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目前,临床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多采用溶栓及综合性的抗凝等治疗措施,但存在效果不显著且并发症多等缺陷[3]。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完全再通率34.9%显著低于研究组78.3%。原因分析可能为:患者因受疾病折磨极易产生不良心理,如焦虑、紧张等,而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和需求,并行心理疏导,可有效缓解患者不良心理,尤其是告知疾病和手术相关知识,分享治疗成功案例,不仅可提高患者对疾病认知,及时纠正其不利于疾病康复行为,而且可增加其对治疗信心,促使其配合治疗[4]。术中保持病房舒适的环境,可增加患者机体舒适度,而引导患者熟悉手术室相关设备的作用,可避免其因环境陌生而产生孤独、抵触心理,减少手术应激。术后予以低分子的肝素钙进行抗凝治疗过程,需选择患肢的上侧且靠近大腿的内侧处,以提高患肢药物治疗的浓度,加大抗凝作用;因治疗时予以大量抗凝和出血措施,为此需密切观察瞳孔、面色情况、便血、腹痛情况,以确定有无出血倾向。术后指导患者健康合理饮食不仅可避免不良饮食加重病情,而且可增强患者免疫力,提高其抗病能力[5]。同时结果显示:对照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低于研究组,由此进一步证明护理干预的效果好,可通过提高疗效,促进疾病康复,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腔静脉滤器植入行导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予以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提高溶栓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时会云.护理干预对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8):48-49.
[2]王树伟,董景珍,王海荣,等.综合护理干预对肺栓塞介入治疗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4,28(11):4038-4039.
[3]杜娟娇,张力,黄新,等.壮药溻肿熏洗剂配合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2):114-116.
[4]温凤媚,林宜圣,刘敏,等.中医药辅助介入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4):333-334.
[5]王燕,王爱丽,李保兰.空气压力波联合护理干预对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激光杂志,2013,34(5):81-82.
【摘要】目的:分析腔静脉滤器植入行导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8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予腔静脉滤器植入行导管溶栓术治疗,按不同护理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行常规护理,研究组46例在其基础上行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溶栓疗效及生活质量。结果:对照组完全再通率34.9%显著低于研究组78.3%,且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低于研究组,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静脉滤器植入行导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显著。
【关键词】护理干预;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属血管外科较为常见周围血管性疾病,主要指由于深静脉处血管血流出现异常凝结而引起血管堵塞,造成静脉回流性障碍[1]。本院针对8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8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按不同护理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男女比例23:20,年龄25-74岁,平均(45.6±2.7)岁;研究组46例,男女比例24:22,年龄26-73岁,平均(46.0±2.3)岁;两组基线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术前疾病检查、术中病情监测及术后生活饮食指导等。研究组在其基础上行护理干预,①术前: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和需求,并行心理疏导;告知疾病和手术相关知识,包括起病原因及特点、手术具体操作过程及安全性等;协助患者予以术前常规检查,如心电图、血常规等,同时予以碘过敏类实验、术前备皮等,观察患者有无气短、心慌等肺栓塞类症状;将患肢抬高距离水平面20度左右,使膝关节保持屈曲5-10度。②术中:保持病房舒适环境,引导患者熟悉手术室相关设备的作用;密切监测血压、心率等的变化,同时耐心倾听患者主诉。③术后:指导患者使患肢保持抬高20-30度,且使肢体绝对制动为12h,病情好转时鼓励尽早下床活动,且活动时需予以弹力袜,定时对患肢温度、颜色等情况进行观察;将各类引流管进行妥善固定,确保管道通畅;密切注意穿刺点皮下出血、渗血等情况;予以低分子的肝素钙进行抗凝治疗过程,需选择患肢的上侧且靠近大腿的内侧处;密切观察瞳孔、面色等情况;多食清淡且易消化,维生素、蛋白质等含量多的食物,少食刺激性强的食物。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溶栓疗效及生活质量,其中生活质量参照健康调查简表(SF-36量表)进行评价,分数与生活质量成正比[2]。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溶栓疗效对比
对照组完全再通率低于研究组,具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生活质量对比
对照组躯体疼痛、情感功能、精神状况及总体健康评分分别为(66.5±10.4)分、(63.2±11.4)分、(65.7±12.5)分、(64.5±10.1)分;研究组为(75.4±10.5)分、(78.3±12.7)分、(73.6±13.1)分、(77.5±12.8)分;两组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目前,临床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多采用溶栓及综合性的抗凝等治疗措施,但存在效果不显著且并发症多等缺陷[3]。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完全再通率34.9%显著低于研究组78.3%。原因分析可能为:患者因受疾病折磨极易产生不良心理,如焦虑、紧张等,而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和需求,并行心理疏导,可有效缓解患者不良心理,尤其是告知疾病和手术相关知识,分享治疗成功案例,不仅可提高患者对疾病认知,及时纠正其不利于疾病康复行为,而且可增加其对治疗信心,促使其配合治疗[4]。术中保持病房舒适的环境,可增加患者机体舒适度,而引导患者熟悉手术室相关设备的作用,可避免其因环境陌生而产生孤独、抵触心理,减少手术应激。术后予以低分子的肝素钙进行抗凝治疗过程,需选择患肢的上侧且靠近大腿的内侧处,以提高患肢药物治疗的浓度,加大抗凝作用;因治疗时予以大量抗凝和出血措施,为此需密切观察瞳孔、面色情况、便血、腹痛情况,以确定有无出血倾向。术后指导患者健康合理饮食不仅可避免不良饮食加重病情,而且可增强患者免疫力,提高其抗病能力[5]。同时结果显示:对照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低于研究组,由此进一步证明护理干预的效果好,可通过提高疗效,促进疾病康复,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腔静脉滤器植入行导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予以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提高溶栓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时会云.护理干预对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8):48-49.
[2]王树伟,董景珍,王海荣,等.综合护理干预对肺栓塞介入治疗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4,28(11):4038-4039.
[3]杜娟娇,张力,黄新,等.壮药溻肿熏洗剂配合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2):114-116.
[4]温凤媚,林宜圣,刘敏,等.中医药辅助介入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4):333-334.
[5]王燕,王爱丽,李保兰.空气压力波联合护理干预对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激光杂志,2013,34(5):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