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商、周汉字类型概述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汉字一直作为中国文化的激流砥柱屹立着,夏商周三代文明,是汉字从出现到成熟的时代,而在三代文明中,青铜文化非常发达,所以又称为“青铜时代”,青铜器的艺术水平上尤以商周最高。
这是西周早期著名的《柉禁十三器》,是一套祭祀仪式中用的酒器,非常完整。这个长方的青铜台座称之为“禁”,据说是因夏、商两代末君,都因沉湎于酒而国家破亡,鉴于此,西周的统治者规定:“非礼勿饮”,也就说除了祭祀时,平时不可饮酒。而这个承载酒具的台器便叫:酒禁。酒禁之上摆放一个樽、两个卣(樽和卣都是盛酒器),下边几个小的是饮酒器,不管是造型上,还是纹饰上都很精美,可说是商周青铜器的代表作。
那么,何为“金文”呢?“金”即是青铜,是商周古人对它的叫法,而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作金文,因多铸刻于钟鼎之上,又称钟鼎文。现在保留下来的商周文字遗迹,金文是一种,另有一种大家熟知的文字:甲骨文。说起甲骨文,每个国人都知道这是最古老的汉字,严格来说,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成熟”这个形容词很重要,在它之前可能还有不成熟、不成系统的文字、不被发现的文字。
这是安阳殷墟出土的一片甲骨文,刻于牛骨之上。商代原始宗教兴盛,人们敬神事鬼,大事小事都要向鬼神占卜,甲骨文就是这些占卜的记录。当时专职来做占卜工作的“贞人”把要问的事情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而后在火上炙烤,根据骨、甲所产生的裂纹来判定结果,再把结果刻上去。我们可以看到:甲骨文带有明显的刀刻痕迹,线条爽利瘦劲,文字类型上以象形居多,大家看一下这个马字,非常形象,甚至连马的鬃毛都有。
此为牛肋骨刻成的甲骨文,字体和纹饰上都已经非常接近金文,记载了帝乙或帝辛(商代晚期)赏赐大臣“宰丰”一头犀牛的事情。这个“帝辛”就是我们所说的纣王(商代的王,名字最后一个字都是天干的称谓)。纣王在记载和传说中是有名的暴君,但有被抹黑的成分,周武王姬发在伐纣时的战前动员令载于《尚书牧誓》中,列举了帝辛罪状总共四五条(这些为了动员士兵的诋毁之词被写进《史记》),到了后来,帝辛的罪行就越来越多、越来越没有人性了。孔子的大弟子子贡针对这件事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纣的那些罪恶,跟事实不相符的太多了!所以说,君子切记不要居于“下流”,甘于失败,否则结果就是:天下间所有令人发指的罪恶都会归于你身上!
我们再来看西周的《颂鼎》,这个是收藏在上海博物馆的,《颂鼎》有三个,另两个分别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铭文的内容是相同的。这个鼎的腹内有铭文14行,152字,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西周末期的文字在字形上呈长方,字的大小非常统一,笔画横平竖直,已经非常成熟。
二、商、周金文艺术风格比较
上边我们概述了一下甲骨文和金文的知识,接下来在我们具体了解商周两代的金文之前,先来了解一下关于这两个文明的相关历史知识。
商和周是比较有渊源的,这两个民族的祖先都是传说中的人物:商的始祖叫契(这里读作xiè),周的始祖叫弃,据说都是帝喾之子,弃为长子,契则是次子,这种说法可能是周人编造出来的,为了正“周灭商”的名分。
而就考古资料的发现和分析:商人来自黄河流域的北方或东方,他们在祭祀时动辄杀掉几百甚至上千头牲畜,可以反映出商人畜牧业比较发达,在传说中还是首先学会用马、用牛驾车的民族,甚至连大象也驯服了,可能在早期是个游牧民族,而且对原始宗教无比狂热;而周文明脱胎于农耕文明,其祖先弃是传说中的农耕发明者,他们具有强烈的务实精神和秩序感,孔子所推崇的西周礼乐制度深刻表现在这个时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商和周的文化特征虽有区别,但都事鬼敬神,注重宗庙祭祀,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作为祭祀中的礼器,青铜器具有上通天神,下达人鬼的作用。日常生活用具方面,多是贵族所用,商以酒器居多,周则多食器。
青铜器上出现铭文最早在商代,是作为装饰文字铸刻在上面的,多是制作或拥有这个青铜器的氏族族徽,字数不多,比如我们所熟悉的《后母戊方鼎》;后来铭文字数越来越多,以记事文字为主,西周的《毛公鼎》铭文就多达497字。
从商和周在青铜器纹饰和金文的艺术风格来看,也是不一样的。外部纹饰上来看,从商到周是一个从华丽繁复走向单纯素朴的过程;从铭文的风格来看,有两个明显的线索:一,字数越来越多。二,文字的风格类型从带有图画意味发展为单纯线条的书写性文字。
下边我们来对比一下这两个时代金文的代表作品。
商时期的青铜器纹饰与当时的原始宗教崇拜关系密切,给人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在现代的审美眼光来看,其中又有一丝童真和妩媚,典型的纹饰图案如:饕餮、夔龙等。
商代的青铜器铭文,前期大多是氏族徽记,图画与文字相结合,字数较少。后期出现较长的记事铭文,虽风格各异,但其共同点是:字形大小的安排比较随意,粗肥的笔画多,同西周金文相比,显得生动活泼、真趣盎然。
这是我们熟知的《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是商王母亲的庙号,这个大鼎重830多千克,也就不奇怪了。以前在历史课本上,这个鼎称为“司母戊方鼎”,2011年的时候改称为“后”,“后”在古代是专称“皇后”、“王后”的,跟“前后”的“后”不是通用的,古代的这个“后”是繁体字、双人旁那个“後”。我们可以看到:“母”字,是一个跪姿的、双手交叉的女性形象,“戊”则是一把武器的形象。
第40页题图中一个是“虎食人”形象的盛酒器——卣,另一个是有饕餮纹的方鼎,虎跟饕餮都食人,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写道:“(饕餮纹)与当时大批杀俘以行祭祀完全吻同合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杀掉甚至吃掉非本氏族、部落的敌人是原始战争以来的史实,杀俘以祭本氏族的图腾和祖先,更是当时常礼。因之,吃人的饕餮倒恰好可作为这个时代的标准符号。”这种纹饰既有宗教意味,也有威慑恐吓敌人的意图。 《小子逢卣》是一件盛酒器,商代帝乙时制。出土地不详,原器现藏日本白鹤美术馆。有铭文4 行44字,叙述小子逢完成军事任务之后受到长官赏赐作器的前后经过。我们可以看到:其字形略为欹侧,字距紧密,可以说是密不容针。结字活泼多变且精熟巧妙,极富个性。
商代的《四祀其卣》,在文字上,这篇铭文的的风格憨厚质朴,外形随结构而自由变化,几乎一字一面貌;各字只是朴素地摆放,处理各字之间的关系时似乎毫不经意,但客观上形成一种特殊的联系,自由而舒意;行距比字距更小,而且互相之间有穿插,但是各行行气俨然,毫不经意与端正紧密结合得极好。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商代的青铜器纹饰基本上覆盖了整个器物的全身,带有明显的神秘主义色彩。
那么,西周金文成熟时期的作品跟商代有什么不同呢?在青铜器纹饰上,西周青铜器的纹饰相对于商代来看趋于简单,放弃了华丽繁复而是朴素单纯。文字方面,长篇记事型的文字很多,书写风格上秉承了周人的礼乐制度,具有严格的书写规矩和结构。在章法上,从右到左,单独成列,字距也逐渐拉开,整体秩序感较强;单字笔画上,肥厚的笔触很少,已经从象形图画意味较浓的文字转变为单纯线条的书写性文字。
首先是西周著名的《大盂鼎》和《毛公鼎》,纹饰上明显趋于简单,而从这两张《大盂鼎》的铭文看,各字的大小非常均匀整齐,每一竖列的每个字的中轴线也是上下贯通的,整体看起来有点像咱们现在国庆阅兵式的队列方阵。而接下来的《墙盘》,可以说秩序感是更强,不仅行距清晰,字距也拉开了,整齐划一,多么像当时的井田,而且从笔画来看,那种像在“画字”的肥厚的笔画基本没有了,全是单线条、书写性较强的文字。
《散氏盘》是西周比较独特的一个作品,首先在字形上强调不对称的特点,笔画线条呈辐射状,字的重心都忽左忽右,使每一行的字产生明显的跳跃感;加之其章法错落有致,使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都通过变幻多端的下俯、上仰、左顾、右盼联合起来,使人感到行止裕如,气象飘逸。
三、书家临摹作品赏析
笔者前面主要用对比的方式来赏析了一下商、周的金文,它们都是从青铜器上拓下来的拓片,而不是墨迹,那么用柔软的毛笔蘸上墨汁来写金文是什么样子的呢?
这是清代吴大澂和吴昌硕的两幅作品,都是以《散氏盘》的笔意写的。看一下吴昌硕作品的整体效果,然后再看细部:他的用笔是圆起圆收的,显得真力饱满,有的笔画加了一些微动,笔画并不是平滑而是苍劲老辣的,吴昌硕可以说是用毛笔来表现“金石气”的典范!
看过这两位书家的作品,在我们临摹金文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在金文临摹中,笔画线条要凝练厚重,雄健有力,体现出“金石”的质感来;再一点,整体要有浑融蕴藉的美感,尤其在接笔处要圆融,表现出铸刻的意味;在书写线条的过程中,还可以加一些横向的微动,来增加苍茫古朴的感觉。
四、金文之美
金文在中国艺术史上闪烁着独特的光芒,这其中不仅是书法之美,更有文字之美,著名学者宗白华写道:“中国古代商周铜器铭文里所表现章法的美,令人相信仓颉四目窥见了宇宙的神奇,获得自然界最深妙的形式的秘密。”“就像音乐艺术从自然界的群声里抽出‘乐音’来,发展这乐音间相互结合的规律,用强弱、高低、节奏、旋律等有规则的变化来表现自然界社会界的形象和自心的情感。”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汉字一直作为中国文化的激流砥柱屹立着,夏商周三代文明,是汉字从出现到成熟的时代,而在三代文明中,青铜文化非常发达,所以又称为“青铜时代”,青铜器的艺术水平上尤以商周最高。
这是西周早期著名的《柉禁十三器》,是一套祭祀仪式中用的酒器,非常完整。这个长方的青铜台座称之为“禁”,据说是因夏、商两代末君,都因沉湎于酒而国家破亡,鉴于此,西周的统治者规定:“非礼勿饮”,也就说除了祭祀时,平时不可饮酒。而这个承载酒具的台器便叫:酒禁。酒禁之上摆放一个樽、两个卣(樽和卣都是盛酒器),下边几个小的是饮酒器,不管是造型上,还是纹饰上都很精美,可说是商周青铜器的代表作。
那么,何为“金文”呢?“金”即是青铜,是商周古人对它的叫法,而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作金文,因多铸刻于钟鼎之上,又称钟鼎文。现在保留下来的商周文字遗迹,金文是一种,另有一种大家熟知的文字:甲骨文。说起甲骨文,每个国人都知道这是最古老的汉字,严格来说,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成熟”这个形容词很重要,在它之前可能还有不成熟、不成系统的文字、不被发现的文字。
这是安阳殷墟出土的一片甲骨文,刻于牛骨之上。商代原始宗教兴盛,人们敬神事鬼,大事小事都要向鬼神占卜,甲骨文就是这些占卜的记录。当时专职来做占卜工作的“贞人”把要问的事情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而后在火上炙烤,根据骨、甲所产生的裂纹来判定结果,再把结果刻上去。我们可以看到:甲骨文带有明显的刀刻痕迹,线条爽利瘦劲,文字类型上以象形居多,大家看一下这个马字,非常形象,甚至连马的鬃毛都有。
此为牛肋骨刻成的甲骨文,字体和纹饰上都已经非常接近金文,记载了帝乙或帝辛(商代晚期)赏赐大臣“宰丰”一头犀牛的事情。这个“帝辛”就是我们所说的纣王(商代的王,名字最后一个字都是天干的称谓)。纣王在记载和传说中是有名的暴君,但有被抹黑的成分,周武王姬发在伐纣时的战前动员令载于《尚书牧誓》中,列举了帝辛罪状总共四五条(这些为了动员士兵的诋毁之词被写进《史记》),到了后来,帝辛的罪行就越来越多、越来越没有人性了。孔子的大弟子子贡针对这件事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纣的那些罪恶,跟事实不相符的太多了!所以说,君子切记不要居于“下流”,甘于失败,否则结果就是:天下间所有令人发指的罪恶都会归于你身上!
我们再来看西周的《颂鼎》,这个是收藏在上海博物馆的,《颂鼎》有三个,另两个分别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铭文的内容是相同的。这个鼎的腹内有铭文14行,152字,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西周末期的文字在字形上呈长方,字的大小非常统一,笔画横平竖直,已经非常成熟。
二、商、周金文艺术风格比较
上边我们概述了一下甲骨文和金文的知识,接下来在我们具体了解商周两代的金文之前,先来了解一下关于这两个文明的相关历史知识。
商和周是比较有渊源的,这两个民族的祖先都是传说中的人物:商的始祖叫契(这里读作xiè),周的始祖叫弃,据说都是帝喾之子,弃为长子,契则是次子,这种说法可能是周人编造出来的,为了正“周灭商”的名分。
而就考古资料的发现和分析:商人来自黄河流域的北方或东方,他们在祭祀时动辄杀掉几百甚至上千头牲畜,可以反映出商人畜牧业比较发达,在传说中还是首先学会用马、用牛驾车的民族,甚至连大象也驯服了,可能在早期是个游牧民族,而且对原始宗教无比狂热;而周文明脱胎于农耕文明,其祖先弃是传说中的农耕发明者,他们具有强烈的务实精神和秩序感,孔子所推崇的西周礼乐制度深刻表现在这个时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商和周的文化特征虽有区别,但都事鬼敬神,注重宗庙祭祀,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作为祭祀中的礼器,青铜器具有上通天神,下达人鬼的作用。日常生活用具方面,多是贵族所用,商以酒器居多,周则多食器。
青铜器上出现铭文最早在商代,是作为装饰文字铸刻在上面的,多是制作或拥有这个青铜器的氏族族徽,字数不多,比如我们所熟悉的《后母戊方鼎》;后来铭文字数越来越多,以记事文字为主,西周的《毛公鼎》铭文就多达497字。
从商和周在青铜器纹饰和金文的艺术风格来看,也是不一样的。外部纹饰上来看,从商到周是一个从华丽繁复走向单纯素朴的过程;从铭文的风格来看,有两个明显的线索:一,字数越来越多。二,文字的风格类型从带有图画意味发展为单纯线条的书写性文字。
下边我们来对比一下这两个时代金文的代表作品。
商时期的青铜器纹饰与当时的原始宗教崇拜关系密切,给人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在现代的审美眼光来看,其中又有一丝童真和妩媚,典型的纹饰图案如:饕餮、夔龙等。
商代的青铜器铭文,前期大多是氏族徽记,图画与文字相结合,字数较少。后期出现较长的记事铭文,虽风格各异,但其共同点是:字形大小的安排比较随意,粗肥的笔画多,同西周金文相比,显得生动活泼、真趣盎然。
这是我们熟知的《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是商王母亲的庙号,这个大鼎重830多千克,也就不奇怪了。以前在历史课本上,这个鼎称为“司母戊方鼎”,2011年的时候改称为“后”,“后”在古代是专称“皇后”、“王后”的,跟“前后”的“后”不是通用的,古代的这个“后”是繁体字、双人旁那个“後”。我们可以看到:“母”字,是一个跪姿的、双手交叉的女性形象,“戊”则是一把武器的形象。
第40页题图中一个是“虎食人”形象的盛酒器——卣,另一个是有饕餮纹的方鼎,虎跟饕餮都食人,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写道:“(饕餮纹)与当时大批杀俘以行祭祀完全吻同合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杀掉甚至吃掉非本氏族、部落的敌人是原始战争以来的史实,杀俘以祭本氏族的图腾和祖先,更是当时常礼。因之,吃人的饕餮倒恰好可作为这个时代的标准符号。”这种纹饰既有宗教意味,也有威慑恐吓敌人的意图。 《小子逢卣》是一件盛酒器,商代帝乙时制。出土地不详,原器现藏日本白鹤美术馆。有铭文4 行44字,叙述小子逢完成军事任务之后受到长官赏赐作器的前后经过。我们可以看到:其字形略为欹侧,字距紧密,可以说是密不容针。结字活泼多变且精熟巧妙,极富个性。
商代的《四祀其卣》,在文字上,这篇铭文的的风格憨厚质朴,外形随结构而自由变化,几乎一字一面貌;各字只是朴素地摆放,处理各字之间的关系时似乎毫不经意,但客观上形成一种特殊的联系,自由而舒意;行距比字距更小,而且互相之间有穿插,但是各行行气俨然,毫不经意与端正紧密结合得极好。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商代的青铜器纹饰基本上覆盖了整个器物的全身,带有明显的神秘主义色彩。
那么,西周金文成熟时期的作品跟商代有什么不同呢?在青铜器纹饰上,西周青铜器的纹饰相对于商代来看趋于简单,放弃了华丽繁复而是朴素单纯。文字方面,长篇记事型的文字很多,书写风格上秉承了周人的礼乐制度,具有严格的书写规矩和结构。在章法上,从右到左,单独成列,字距也逐渐拉开,整体秩序感较强;单字笔画上,肥厚的笔触很少,已经从象形图画意味较浓的文字转变为单纯线条的书写性文字。
首先是西周著名的《大盂鼎》和《毛公鼎》,纹饰上明显趋于简单,而从这两张《大盂鼎》的铭文看,各字的大小非常均匀整齐,每一竖列的每个字的中轴线也是上下贯通的,整体看起来有点像咱们现在国庆阅兵式的队列方阵。而接下来的《墙盘》,可以说秩序感是更强,不仅行距清晰,字距也拉开了,整齐划一,多么像当时的井田,而且从笔画来看,那种像在“画字”的肥厚的笔画基本没有了,全是单线条、书写性较强的文字。
《散氏盘》是西周比较独特的一个作品,首先在字形上强调不对称的特点,笔画线条呈辐射状,字的重心都忽左忽右,使每一行的字产生明显的跳跃感;加之其章法错落有致,使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都通过变幻多端的下俯、上仰、左顾、右盼联合起来,使人感到行止裕如,气象飘逸。
三、书家临摹作品赏析
笔者前面主要用对比的方式来赏析了一下商、周的金文,它们都是从青铜器上拓下来的拓片,而不是墨迹,那么用柔软的毛笔蘸上墨汁来写金文是什么样子的呢?
这是清代吴大澂和吴昌硕的两幅作品,都是以《散氏盘》的笔意写的。看一下吴昌硕作品的整体效果,然后再看细部:他的用笔是圆起圆收的,显得真力饱满,有的笔画加了一些微动,笔画并不是平滑而是苍劲老辣的,吴昌硕可以说是用毛笔来表现“金石气”的典范!
看过这两位书家的作品,在我们临摹金文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在金文临摹中,笔画线条要凝练厚重,雄健有力,体现出“金石”的质感来;再一点,整体要有浑融蕴藉的美感,尤其在接笔处要圆融,表现出铸刻的意味;在书写线条的过程中,还可以加一些横向的微动,来增加苍茫古朴的感觉。
四、金文之美
金文在中国艺术史上闪烁着独特的光芒,这其中不仅是书法之美,更有文字之美,著名学者宗白华写道:“中国古代商周铜器铭文里所表现章法的美,令人相信仓颉四目窥见了宇宙的神奇,获得自然界最深妙的形式的秘密。”“就像音乐艺术从自然界的群声里抽出‘乐音’来,发展这乐音间相互结合的规律,用强弱、高低、节奏、旋律等有规则的变化来表现自然界社会界的形象和自心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