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来源 :当代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hui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绝大部分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课堂是师生情感交流重要场所。如果师生共同创造出一种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就可以保证教师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和教学水平的正常发挥。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教材中选编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这些作品形神俱佳,融自然美、社会美、人物美于一体,这就为情感培养提供了可依托的教学条件。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文质兼备,但就具体一篇文章来说,有时一段或几段用词造句构段等,特别准确精妙,知识含量高,训练价值大,具有积累、储存、示范、迁移的作用。这样的准确精妙处,是激活学生的语言意识,发展语言技能,训练语感的最佳处。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我想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善于捕捉进行情感培养的材料
  1、言外之意蕴藏丰富处。夏丐尊先生曾谈到:“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作昼的反面。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见了‘落井’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等说不尽的诗味。”语感敏锐者,在听读时,能迅速捕捉信息,甚至能听出言外之意,读出文外之韵。为此,我们在平时教学时,要抓住教材中那些言外之意蕴藏丰富处,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如《月光曲》一文有这么一句“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句子,可让学生品味理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句子的理解和《金色的鱼钩》中对“金色”的理解等等。
  2、表达描写突破常规处。一般情况下,表达描写都有一个常理,循规蹈矩,“按章办事”,但有时作者在特定的环境和特殊情况下,往往有突破常规的“神采奕奕”,“点睛之笔”,这突破常规看似不合情理之处,往往就是训练学生语感的最佳处。一是词语看似矛盾处,如《穷人》一文中,桑娜企盼丈夫出海归来,为丈夫的迟归而“心惊肉跳”,但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又忐忑不安,仅仅是怕自已挨揍吗?二是词语前后搭配看似不当处。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的两个“才”字等等。
  3、语音节奏富有变化处。汉字除了有显著的表意功能外,还有一定的表音功能。声音作为一种物质材料,确是影响一个人情感和理智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对教材中那些和谐动听、错落交替、抑扬顿挫的语言进行领悟并从中感悟其运用之含义。如《林海》中的“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写下这么绿颜色来。”语言错落有致,节奏跌宕抑扬,富有音乐的美感,充分表达作者喜爱之情。
  二、要善于在语文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
  1、爱心是情感培养的基础。一名教师只要对他所从事的事业有着强烈的敬业精神,对所教的学生有强烈的爱心,是没有教不好书的。课堂上应十分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一切从“爱”出发,一句善意的批评,一个友爱的手势,一个恳切的眼神,一个鼓励的点头都会使学生易于接受,缺点、错误就改正得快。这种情感培养是基于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真诚地希望学生能早日成才的渴望,这种真诚会表现在你的眼神、声音和动作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同时,这种真诚对事业、对学生的爱也会使教师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
  2、教学艺术是情感培养的关键。讲课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想把课讲得活,必须认真钻研这门学问,掌握这门艺术。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授课前首先要搞好再创造,即研究教材、分析教材,把课备得烂熟于心,这样讲课时就会心中有底,就会有理有据。其次,要讲究讲课语言的明白、生动流畅。情感培养不仅仅是直抒胸意的苦口婆心,而是挖掘教材内涵,把情感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才能带来好的效果。语文教学并非字词的讲授,而是通过情理的交融,达到育人的目的。“理不可以直指出,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示也,故即事以寓情。”教材中大量的情感培育素材值得去挖掘,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运用娴熟的教学技巧,将自己发自内心的情感注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这样,学生会在不自觉中被感染,受到熏陶,即达到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3、情感培养应有意识向后进生倾斜。在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个体差异是很自然的。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应对学生一视同仁。有的教师把学习好的学生视为掌上明珠,倍加宠爱,而对后进生另眼相待、冷嘲热讽,这种过于偏激的做法都会引起不良后果。笔者认为,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应不断提出要求和新的目标,促进他们进一步成长;对后进生则应给予更多的关心,重视和信任,要多给他们一些表现的空间,创造成功的机会,千万百计点燃他们的希望之火。事实证明,情感培养在部分后进生的身上取得了明显的成功。
  三、课外是情感培养的有效延伸和升华
  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培养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认真重视并不断地进行探索,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情感问题,不应只限于课内更应延伸于课外,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进一步得到培养,进一步得到锻练,既要能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爱,更要懂得去爱别人,让他们从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开始,延伸到爱邻居朋友等等,让他们逐步懂得爱自己、爱生活、爱社会、爱他人,这样整个社会就会因此而变得美丽,这就是我们的情感教育追求的目标。
其他文献
“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大问题,也是社会各界极其关注的问题。为此,语文新课标向传统的语文教育下了新的挑战书,这无疑是对沉睡在传统教育中的教师开了一炮。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语文教师,在炮声的惊醒之后,怎样去迎接这一次无法逃避的挑战呢?陈玉秋教授主编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一书中,认为迎接挑战所要遵循基本科学原则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的教学特点
期刊
【摘要】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块,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然而,初中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大部分初中生对之更是望而却步,进而也让学生对语文产生了距离感,久而久之,它严重阻碍了初中生的语文素质的提高,影响着整个教育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了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是当务之急。笔者以此为出发点,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分析发现当前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主
期刊
小学阶段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最佳时期。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对于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我想应该着重抓了以下几点:  一、教育学生认真听讲  在小学一年级,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学生听讲能力强弱与否,是决定接受信息多寡的首要因素。课上我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主要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看到某某学生听讲特别认真,我就适时的表扬。如,“莫莫听讲多认真呀,小朋友们该不该向他学习?”而看到
期刊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不是机械和无动于衷的,他们对数学的各种知识也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内心体验,如果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会感到欣慰、愉快和放松;学习失败时,就会感到失望、害怕甚至憎恨;遇到新奇的问题、结论和方法时,会
期刊
从2009年开始我们巴彦淖尔市地区进行高中新课程改革,至今整整四年了,而初中课改也已经十来年了。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研员经常到初中、高中各学校听课并与老师们交流研讨。其间有喜有忧,有成就也有很多问题,尤其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最大的是绝大多数老师课标意识淡漠,甚至缺少课标意识。对此,我与各位同仁们谈谈我的一些感悟与思考。  课改这几年来,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学校,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们都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到课改
期刊
小学一年级的“快乐识字法”,其实就是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采用一系列新颖灵活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的环境中完成识字、写字任务。为此,我在教学中,常常采用以下方式。  一、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识字  在识字教学中,我首先设计好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让他们产生读书的欲望,在反复朗读中掌握生字读音、认识字形。接着投影出几种认识新字的方法。比如“熟字加笔画”、“形近字对比”、
期刊
作为一名从事教育行业三十余载的教师,我在教书育人的路上总是不断地反思和探索自己的教育理念。我还记得三十年前,当我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刻,我曾经认真地思考过我要成为一名怎样的教师。后来在与很多经验丰富的老师们的交流后,我忽然明白在我思考我要成为一名怎样的教师之前,我首先应该想到的是我想培养出怎样的学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韩愈在《师说》中曾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三者之中,“道
期刊
新课程的“三 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语文课程又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其人文性的核心 是:“人文精神 ”,它的教育就是使人的思想更健康,品质更高尚,使人的个性更张扬。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通过探究过程与方法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呢?下面结合个人的教学谈点体会。  一、教学中必须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9世纪末,西方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终面对是
期刊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也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基础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信息化教育、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途径。也是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要求的需要,是培养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如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不断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是我们作为教师责任和义务。下面是我在近几年
期刊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二十一世纪,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要求。体育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过程。体育课教学主要以室外课为主,是身体和思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项特殊活动,在活动中除要教给学生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外,同时还要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