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早是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而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则真正使“双创”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
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提出的必要性
1.1“双创”战略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面对全球经济的乏力增长,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创造性的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伟大号召,依靠创新,形成经济新产业,构建发展新形态,充分发挥产业间的联动机制和加乘效应,盘活我国经济发展的棋局,找寻经济继续发展的新源泉,为我国今后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助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2“双创”战略是我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创新,唯有创新才是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不竭源泉。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更确切地说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和国家是无法在瞬息万变的历史大潮中乘风破浪、一路高歌的,所谓“先知先觉是领先,后知后觉仅饱餐,不知不觉汤亦干”。
1.3“双创”战略是我国科技不断进步的发展结果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和“互联网 ”新兴产业形态的出现以及電子支付技术的推广,网络贸易、电子商务等一大批行业如雨后春笋,不仅打破商业的时间、空间界限,更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来了技术支撑和保证。
同时,由于创新形成的经济新业态,反过来也会对科技进步和应用转化造成催化作用,势必促进我国科学技术产业的更大发展。
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倒逼我国技能应用型大学进行改革
2.1“双创”战略呼唤技能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全社会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追本溯源,就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定位和教育教学体制机制的重新审视和改革。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双创”战略,根本上是引导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技能应用型高校要准确定位和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创新创业的强大动力和持久支持。
大众创业,根本上是大中专毕业生创业;万众创新,主要是广大有志有知有识的青年创新。高等教育尤其是技能应用型高校责任重大,使命非凡。
2.2我国技能应用型高校发展建设现状
20世纪80、90年代国外高等教育学界就提出了技能应用型大学的构想并不断实践,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其中美国的MBA教育、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等效果尤其明显。近年以来,为了弥补我国创新应用型人才的短板,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双一流”的高等教育梦,我国已加大了应用技能型教育的扶持力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点和技能应用型高校发展迅速,各技能应用型高校发展目标描述准确,发展目标定位清楚,高教改革成果卓越。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追求高教转型中,我国技能应用型大学也浮现出若干问题。
2.2.1对技能应用型教育认识不足
在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倡导下,盲目跟风,片面追求时尚,紧随潮流,大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之嫌疑。至于如何转型为技能应用型高校,怎么推进创新高等教育改革,大家避而不谈或夸夸其谈,究其原因,或者是盲目效仿高教改革,或者对技能应用型教育真有深刻的见解,但苦于改革的阵痛,改革的“劣币驱逐良币”风险,要么是不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要么是安于“罚不责众”等考量致使我国高教改革成穿新鞋走老路。
2.2.2人才培养定位明确,培养模式有待完善和提高
广大技能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规格、层次和类型上都有科学的表述。比如高职高专技能型院校培养的是针对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等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应用型高校培养的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有鲜明的特点,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等。
关于如何培养,怎样进行适应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教学活动,除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产学研结合”这些在一些大学运用成功的模式之外,很难再找到其他有关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不可否认,以上这几种提法,虽然文字表述不同,其核心都一致的指向校企协同的双主体育人模式。这种模式目前来说是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行之有效的办法。
但是,在落实双主体育人上,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形式化严重,往往双方签字合影,就没有后话了,没有真正找到符合双方利益的合作机制和运行措施;再如互派员工学习交流,由于归属不同的企业,往往起不到相互学习,彼此借鉴的效果,最后堕化为“公差度假”。
2.2.3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但双师型教师不足
随着国家各方面建设的加快推进,高等教育人才也出现井喷,各个高校新入职教师学历层次不断提高,师资队伍不断扩大,师资梯队建设均衡发展。然而,我国高等教育中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精英教育依然属于传统教育体制,其进入广大技能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多理论研究,缺乏实际操作和经验。校企合作除个别院校风生水起之外,好多学校流于形式,企业帮助师资培训效果一般,企业人员直接参与实训教学多是“过场”,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教师力量单薄。
2.2.4科学研究应用性不强
由于缺乏对有技能应用型教育的认识,教师本身多出身学术型大学,广大教师在教学科研上不可避免的延续传统教育科研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惯性,缺乏实用性。另外还有学术生态的问题,个别期刊只要是过了查重,只要是原创,哪怕没有思想性、实用性、技术性都可以发表,一些教育工作者为了追求科研数量,为了评定职称,其发表论文的质量有待商榷。凡此种种,这样的教学科研能服务好广大教育受众—学生吗?
3.“双创”语境下我国技能应用型高校的发展对策
3.1人才培养上,营造全校全员创新创业的氛围 。
技能应用型高校注重的是实践应用和创新,那么在人才培养上就必须加大这方面的措施和力度。首先,学校要经常组织开展优秀企业家座谈会、交流会,畅谈创业经历,分享创业人生。企业家不要求都是名人,对即将步入创新创业道路上的学生来说接地气、实实在在的创新创业经历就是最好的。其次,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筹或众筹资金,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对于有项目且可行的学生资助,帮助学生创业。最后,学校加大创新创业竞赛活动,鼓励全校师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对表现优秀的师生重点宣传和推广,起到示范全校师生作用。 3.2教学实践中,改革“工学交替”的“公司式”培养模式。
大一夯實基础后,大二开始,试行“工学交替”的公司式培养模式——上午有课下午没课,学生自己组队或者几个有项目想法的同学招聘志同道合的同学参与,在学校实训室或专门的创新创业基地成立若干机构、小组等模拟公司运营,实训教师或创业指导教师作为“公司”顾问参与指导。如项目可行性较高,条件成熟时才可以正式运营,场地、资金、办公设施等由学校或赞助单位提供。
3.3师资队伍构建上,加大“工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扶持。
广大教育工作者,多是出了校门又进了校门,理论充足,实践是短板。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带动下,高校应该鼓励教职员工利用高校的平台、利用高校的实训实验条件和创新创业基金从事项目运作和课题研究,还可以在学校的平台上开办公司,工教结合。其次,广大技能应用型高校教师还可以利用寒暑假期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在社会兼职等,都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接触了社会实际、企业实际,才能真正算双师型教师,也才能传授真正的社会需要的知识,广大学生也才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是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服务活动实践的教师都称之为双师型教师。
3.4科学研究上,鼓励“高校搭台、教师申请、学生参与”的课题研究。
如果我们将学术研究看作是一个观点、理论,把实际应用研究看做处理问题的话,那么技能应用型高校教师如果谈不了观点,那我们就多谈些问题。高校要为广大教师承接社会各类课题提供便利,对课题申报教师要倾斜照顾,简化手续,提供帮助。教师积极参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突出问题的课题研究,主动联系企业参与企业调研,踊跃为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瓶颈献言献策。这不但符合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和理念,也为教师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提供了平台。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参与教师承接的课题,了解社会,深入市场,接近实战,学用结合。这种情况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普遍模式,既然对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有帮助,我们就可以拿来用。区别是研究生参与的课题更多的是理论研究,我们承接的是应用研究或成果推广。
3.5丰富第二课堂,多方面锻炼学生素质。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首当其冲的应当是人文素养教育,人文素养是创新创业的营养土壤和坚实基础。无论理工科院校还是人文类学校,在国家双创战略的背景下人文素养教育都应该被视为高校发展、教育强国的核心环节。人文社科类选修课如舞蹈音乐书画等艺术类、游泳球类等运动类、太极饮食养生类、相声小品等曲艺戏曲类等等。人文社科类选修课要倾向于应用实践、拓展思路、开阔视野。再次,社团活动,丰富学生学习生活,让学生有事干,想干事,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个人兴趣或者未来人生规划加入合适的社团,在社团活动中锻炼自我,找到自己的价值。
技能应用型高校教育改革还在继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角还在召唤,从事教学科研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还“在路上”,只要我们不断探索求知,少些口号,多些行动,脚踏实地改革创新,科教兴国的中国梦将指日可待。
(作者单位: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提出的必要性
1.1“双创”战略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面对全球经济的乏力增长,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创造性的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伟大号召,依靠创新,形成经济新产业,构建发展新形态,充分发挥产业间的联动机制和加乘效应,盘活我国经济发展的棋局,找寻经济继续发展的新源泉,为我国今后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助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2“双创”战略是我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创新,唯有创新才是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不竭源泉。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更确切地说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和国家是无法在瞬息万变的历史大潮中乘风破浪、一路高歌的,所谓“先知先觉是领先,后知后觉仅饱餐,不知不觉汤亦干”。
1.3“双创”战略是我国科技不断进步的发展结果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和“互联网 ”新兴产业形态的出现以及電子支付技术的推广,网络贸易、电子商务等一大批行业如雨后春笋,不仅打破商业的时间、空间界限,更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来了技术支撑和保证。
同时,由于创新形成的经济新业态,反过来也会对科技进步和应用转化造成催化作用,势必促进我国科学技术产业的更大发展。
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倒逼我国技能应用型大学进行改革
2.1“双创”战略呼唤技能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全社会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追本溯源,就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定位和教育教学体制机制的重新审视和改革。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双创”战略,根本上是引导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技能应用型高校要准确定位和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创新创业的强大动力和持久支持。
大众创业,根本上是大中专毕业生创业;万众创新,主要是广大有志有知有识的青年创新。高等教育尤其是技能应用型高校责任重大,使命非凡。
2.2我国技能应用型高校发展建设现状
20世纪80、90年代国外高等教育学界就提出了技能应用型大学的构想并不断实践,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其中美国的MBA教育、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等效果尤其明显。近年以来,为了弥补我国创新应用型人才的短板,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双一流”的高等教育梦,我国已加大了应用技能型教育的扶持力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点和技能应用型高校发展迅速,各技能应用型高校发展目标描述准确,发展目标定位清楚,高教改革成果卓越。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追求高教转型中,我国技能应用型大学也浮现出若干问题。
2.2.1对技能应用型教育认识不足
在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倡导下,盲目跟风,片面追求时尚,紧随潮流,大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之嫌疑。至于如何转型为技能应用型高校,怎么推进创新高等教育改革,大家避而不谈或夸夸其谈,究其原因,或者是盲目效仿高教改革,或者对技能应用型教育真有深刻的见解,但苦于改革的阵痛,改革的“劣币驱逐良币”风险,要么是不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要么是安于“罚不责众”等考量致使我国高教改革成穿新鞋走老路。
2.2.2人才培养定位明确,培养模式有待完善和提高
广大技能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规格、层次和类型上都有科学的表述。比如高职高专技能型院校培养的是针对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等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应用型高校培养的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有鲜明的特点,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等。
关于如何培养,怎样进行适应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教学活动,除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产学研结合”这些在一些大学运用成功的模式之外,很难再找到其他有关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不可否认,以上这几种提法,虽然文字表述不同,其核心都一致的指向校企协同的双主体育人模式。这种模式目前来说是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行之有效的办法。
但是,在落实双主体育人上,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形式化严重,往往双方签字合影,就没有后话了,没有真正找到符合双方利益的合作机制和运行措施;再如互派员工学习交流,由于归属不同的企业,往往起不到相互学习,彼此借鉴的效果,最后堕化为“公差度假”。
2.2.3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但双师型教师不足
随着国家各方面建设的加快推进,高等教育人才也出现井喷,各个高校新入职教师学历层次不断提高,师资队伍不断扩大,师资梯队建设均衡发展。然而,我国高等教育中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精英教育依然属于传统教育体制,其进入广大技能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多理论研究,缺乏实际操作和经验。校企合作除个别院校风生水起之外,好多学校流于形式,企业帮助师资培训效果一般,企业人员直接参与实训教学多是“过场”,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教师力量单薄。
2.2.4科学研究应用性不强
由于缺乏对有技能应用型教育的认识,教师本身多出身学术型大学,广大教师在教学科研上不可避免的延续传统教育科研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惯性,缺乏实用性。另外还有学术生态的问题,个别期刊只要是过了查重,只要是原创,哪怕没有思想性、实用性、技术性都可以发表,一些教育工作者为了追求科研数量,为了评定职称,其发表论文的质量有待商榷。凡此种种,这样的教学科研能服务好广大教育受众—学生吗?
3.“双创”语境下我国技能应用型高校的发展对策
3.1人才培养上,营造全校全员创新创业的氛围 。
技能应用型高校注重的是实践应用和创新,那么在人才培养上就必须加大这方面的措施和力度。首先,学校要经常组织开展优秀企业家座谈会、交流会,畅谈创业经历,分享创业人生。企业家不要求都是名人,对即将步入创新创业道路上的学生来说接地气、实实在在的创新创业经历就是最好的。其次,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筹或众筹资金,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对于有项目且可行的学生资助,帮助学生创业。最后,学校加大创新创业竞赛活动,鼓励全校师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对表现优秀的师生重点宣传和推广,起到示范全校师生作用。 3.2教学实践中,改革“工学交替”的“公司式”培养模式。
大一夯實基础后,大二开始,试行“工学交替”的公司式培养模式——上午有课下午没课,学生自己组队或者几个有项目想法的同学招聘志同道合的同学参与,在学校实训室或专门的创新创业基地成立若干机构、小组等模拟公司运营,实训教师或创业指导教师作为“公司”顾问参与指导。如项目可行性较高,条件成熟时才可以正式运营,场地、资金、办公设施等由学校或赞助单位提供。
3.3师资队伍构建上,加大“工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扶持。
广大教育工作者,多是出了校门又进了校门,理论充足,实践是短板。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带动下,高校应该鼓励教职员工利用高校的平台、利用高校的实训实验条件和创新创业基金从事项目运作和课题研究,还可以在学校的平台上开办公司,工教结合。其次,广大技能应用型高校教师还可以利用寒暑假期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在社会兼职等,都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接触了社会实际、企业实际,才能真正算双师型教师,也才能传授真正的社会需要的知识,广大学生也才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是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服务活动实践的教师都称之为双师型教师。
3.4科学研究上,鼓励“高校搭台、教师申请、学生参与”的课题研究。
如果我们将学术研究看作是一个观点、理论,把实际应用研究看做处理问题的话,那么技能应用型高校教师如果谈不了观点,那我们就多谈些问题。高校要为广大教师承接社会各类课题提供便利,对课题申报教师要倾斜照顾,简化手续,提供帮助。教师积极参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突出问题的课题研究,主动联系企业参与企业调研,踊跃为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瓶颈献言献策。这不但符合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和理念,也为教师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提供了平台。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参与教师承接的课题,了解社会,深入市场,接近实战,学用结合。这种情况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普遍模式,既然对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有帮助,我们就可以拿来用。区别是研究生参与的课题更多的是理论研究,我们承接的是应用研究或成果推广。
3.5丰富第二课堂,多方面锻炼学生素质。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首当其冲的应当是人文素养教育,人文素养是创新创业的营养土壤和坚实基础。无论理工科院校还是人文类学校,在国家双创战略的背景下人文素养教育都应该被视为高校发展、教育强国的核心环节。人文社科类选修课如舞蹈音乐书画等艺术类、游泳球类等运动类、太极饮食养生类、相声小品等曲艺戏曲类等等。人文社科类选修课要倾向于应用实践、拓展思路、开阔视野。再次,社团活动,丰富学生学习生活,让学生有事干,想干事,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个人兴趣或者未来人生规划加入合适的社团,在社团活动中锻炼自我,找到自己的价值。
技能应用型高校教育改革还在继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角还在召唤,从事教学科研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还“在路上”,只要我们不断探索求知,少些口号,多些行动,脚踏实地改革创新,科教兴国的中国梦将指日可待。
(作者单位:郑州旅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