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百万”的朴素经济学原理
1988年3月28日,杨百万(原名杨怀定)清楚地记得那一天:他从工厂辞职了。把自己的铁饭碗扔下之后,他在家里躺了两个礼拜,琢磨该干哪一行。
在杨百万的记忆中,那两周他做的另外一件事情,就是看报纸——他订了市场上所有能买到的报纸,一共73张。在当年4月初的一天,一条新闻引起了他的注意:1988年4月21日,中国将开放国库券交易。
“我看过电影《子夜》,只要有证券交易,就有高低价。虽然我们是社会主义经济,但证券交易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只要存在,就一定会有高有低……”杨百万称,当时他就“傻”想,或许能从差价中赚上一笔。
在首个交易日,杨百万,不,是杨怀定,拿着两万元钱到了交易所,站在交易所的门口。他算了一笔账:国库券1985年的开盘价104元,利率15%,如果2万元全部买下,一年就有3000元。
“当时存银行的利率是5.4%,全年利息1080元。那多出来的近2000元,早已超出我在工厂的工资。”于是他把所有的钱都买了国库券。
“买是买了,但是心里忐忑不安,害怕跌。下午就迫不及待地跑去交易所看行情,一看,发现涨到112元了,我赶紧卖了,赚了800元。”一年的工资到手了,杨怀定心放宽了些,又开始突发奇想:如果我能把104元的国库券买回来,再以112元的价格卖出去,不就可以赚钱了吗?由于当时全国有7个城市都开放了国库券交易,杨怀定决定要打听一下其他城市的行情。
“但是那时候国库券行情属于国家机密,而当天的《解放日报》报道了上海的开盘价和收盘价,依此类推,各地的党报一定会报当地的行情。”杨怀定立即跑到了上海图书馆,翻看全国各地的党报,终于查到,安徽合肥当日国库券开盘价94元,收盘价98元。
连夜去合肥!一个来回,20000元的本钱一下子变成了22000多元。跑了几次以后,杨怀定决定借钱,在把所有亲朋好友的钱都借了之后,他手头有了14万元现金,开始背着更多的钱往返于合肥和上海之间。随着投入的钱越来越多,杨怀定每一次往返所赚的钱也越来越多。
“那时候只有10元面值的人民币,而且没有点钞机,我们哗啦哗啦地数钱,真的数到手抽筋,而且神经高度刺激。当时我吃4粒安眠药,晚上也只能睡两个小时。钱的力量太大了!”而通过这种蚂蚁搬家的方式,一年之问,杨怀定变成了杨百万。
杨百万的成功。源自当时特殊的国债市场体系。就像他“发现”的一样,全国有7个地区有国库券,而且每个地区自成一个市场,交易价格不同。与此同时,这几个市场的国库券却是同一个品种,而且是纸质的,可以互相交换流通。
杨百万在这样的市场基础上,将自己从安徽“收购”来的国库券,转卖到上海市场。这一来一回的差价,让他在流动中赚了个盆满钵满。可谓经典一役。
“分割”型市场导致债券价不同
时光转到今天。即便是同一款国债(可上市交易的记账式品种),因为上市交易场所不同,价格也是不一样的。
因为我们国家上市国债的交易场所有三,分别是上海证交所、深圳证交所、银行间市场。同时,银行类金融机构不可以参与证交所的记账式国债交易,只能在银行间市场买进、卖出。
随意看一款记账式国债的行情走势。比如我们拿2004年4月30日发行、上市的当年第三期记账式国债为例,在沪市被标注为国债010403,在深市被标注为国债100403,其交易模式与股票、封闭式基金相同,都是只要有足额资金,输入代码及相关指令,就可以买人’卖出该债券。
通过图1、图2,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虽然是同一款债券,但因为被分割在沪、深两个市场,资金不能互相流动,债券不能自由转移,投资者不能自由跨市场交易,因此两边的价格走势是不一样的。
大致来看,因为沪交所的参与机构和资金较多,交易较为活跃,流动性较好,而深交所的国债市场较为消沉,同一品种,同一时间内,大部分时间都是上交所的价格稍高些,深交所的价格稍低些。当然,因为市场不仅仅是流动性的问题,还有别的因素影响,也不会完全符合这一理论。
同样的,这两大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国债品种,目前也不能和银行间债券市场相互流转。由于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它们的资金较充裕,买入债券后倾向于长期持有,资金趋同性使得银行间债券市场国债换手率相当低。比如2000年,银行间债券市场托管的每一元国债换手1.8次,而交易所国债市场该年的换手率为19.3次。大家如果留心一下,也会发现,同一品种,在交易所的价格和银行里屏幕上滚动的价格之间,经常是银行间市场给出的牌价较低。
1988年3月28日,杨百万(原名杨怀定)清楚地记得那一天:他从工厂辞职了。把自己的铁饭碗扔下之后,他在家里躺了两个礼拜,琢磨该干哪一行。
在杨百万的记忆中,那两周他做的另外一件事情,就是看报纸——他订了市场上所有能买到的报纸,一共73张。在当年4月初的一天,一条新闻引起了他的注意:1988年4月21日,中国将开放国库券交易。
“我看过电影《子夜》,只要有证券交易,就有高低价。虽然我们是社会主义经济,但证券交易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只要存在,就一定会有高有低……”杨百万称,当时他就“傻”想,或许能从差价中赚上一笔。
在首个交易日,杨百万,不,是杨怀定,拿着两万元钱到了交易所,站在交易所的门口。他算了一笔账:国库券1985年的开盘价104元,利率15%,如果2万元全部买下,一年就有3000元。
“当时存银行的利率是5.4%,全年利息1080元。那多出来的近2000元,早已超出我在工厂的工资。”于是他把所有的钱都买了国库券。
“买是买了,但是心里忐忑不安,害怕跌。下午就迫不及待地跑去交易所看行情,一看,发现涨到112元了,我赶紧卖了,赚了800元。”一年的工资到手了,杨怀定心放宽了些,又开始突发奇想:如果我能把104元的国库券买回来,再以112元的价格卖出去,不就可以赚钱了吗?由于当时全国有7个城市都开放了国库券交易,杨怀定决定要打听一下其他城市的行情。
“但是那时候国库券行情属于国家机密,而当天的《解放日报》报道了上海的开盘价和收盘价,依此类推,各地的党报一定会报当地的行情。”杨怀定立即跑到了上海图书馆,翻看全国各地的党报,终于查到,安徽合肥当日国库券开盘价94元,收盘价98元。
连夜去合肥!一个来回,20000元的本钱一下子变成了22000多元。跑了几次以后,杨怀定决定借钱,在把所有亲朋好友的钱都借了之后,他手头有了14万元现金,开始背着更多的钱往返于合肥和上海之间。随着投入的钱越来越多,杨怀定每一次往返所赚的钱也越来越多。
“那时候只有10元面值的人民币,而且没有点钞机,我们哗啦哗啦地数钱,真的数到手抽筋,而且神经高度刺激。当时我吃4粒安眠药,晚上也只能睡两个小时。钱的力量太大了!”而通过这种蚂蚁搬家的方式,一年之问,杨怀定变成了杨百万。
杨百万的成功。源自当时特殊的国债市场体系。就像他“发现”的一样,全国有7个地区有国库券,而且每个地区自成一个市场,交易价格不同。与此同时,这几个市场的国库券却是同一个品种,而且是纸质的,可以互相交换流通。
杨百万在这样的市场基础上,将自己从安徽“收购”来的国库券,转卖到上海市场。这一来一回的差价,让他在流动中赚了个盆满钵满。可谓经典一役。
“分割”型市场导致债券价不同
时光转到今天。即便是同一款国债(可上市交易的记账式品种),因为上市交易场所不同,价格也是不一样的。
因为我们国家上市国债的交易场所有三,分别是上海证交所、深圳证交所、银行间市场。同时,银行类金融机构不可以参与证交所的记账式国债交易,只能在银行间市场买进、卖出。
随意看一款记账式国债的行情走势。比如我们拿2004年4月30日发行、上市的当年第三期记账式国债为例,在沪市被标注为国债010403,在深市被标注为国债100403,其交易模式与股票、封闭式基金相同,都是只要有足额资金,输入代码及相关指令,就可以买人’卖出该债券。
通过图1、图2,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虽然是同一款债券,但因为被分割在沪、深两个市场,资金不能互相流动,债券不能自由转移,投资者不能自由跨市场交易,因此两边的价格走势是不一样的。
大致来看,因为沪交所的参与机构和资金较多,交易较为活跃,流动性较好,而深交所的国债市场较为消沉,同一品种,同一时间内,大部分时间都是上交所的价格稍高些,深交所的价格稍低些。当然,因为市场不仅仅是流动性的问题,还有别的因素影响,也不会完全符合这一理论。
同样的,这两大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国债品种,目前也不能和银行间债券市场相互流转。由于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它们的资金较充裕,买入债券后倾向于长期持有,资金趋同性使得银行间债券市场国债换手率相当低。比如2000年,银行间债券市场托管的每一元国债换手1.8次,而交易所国债市场该年的换手率为19.3次。大家如果留心一下,也会发现,同一品种,在交易所的价格和银行里屏幕上滚动的价格之间,经常是银行间市场给出的牌价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