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循环利用对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轻家庭负担、培养学生节约意识等诸多方面无疑发挥着积极意义。在此背景下,北京、上海、山东等地纷纷着手试点,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希望。然而尽管不少专家已经奔走高呼了多年,就是这么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要在全国推而广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期间困难重重,阻力不小。教材循环利用依然还只是停留在媒体和有识之士的呼吁上,停留在某些省市的试点上,让人欢喜,让人忧。
一、 教材循环利用:大势所趋
1.教材循环利用,早已成为国际惯例
国际上,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一些发达国家,教材循环利用早已屡见不鲜,成为惯例。如美国,一本教材的平均使用寿命为4~5年,虽几经易主,依然光洁如新,循环利用根本不成问题。再看看我们国家,虽然物质条件没有他们优越,但我们的学生却每个学期就要大大方方地丢弃一套教科书,如此惊人浪费着实让人心寒。发达国家尚且能做到循环利用,我们作为一个人均占有资源量少,物质条件还不富裕的发展中国家,有什么理由不加以循环利用?
2.教材循环利用,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
建设节约型社会,人人有责。而我国现行的教材供应制度是“一次性使用”模式中的“购买制”。由于学生买断了教材的使用权,“生杀大权”全由学生做主,学生可以毫不吝惜地将用过但还很新的教材随手丢弃。如此慷慨做法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严重破坏。以2003年为例,我国在校学生共有2.2亿人,仅以每个学生一年两学期平均使用10册课本计算,一年就要用课本20亿册以上。按每人每学期课本平均重1500克计算,如果课本连续使用5年,可节约528万吨文化纸,生产这些纸要耗费300万亩木材、52800万吨纯净水和633.5万吨煤。若以中小学人均课本费180元算,扣除平均成本,全国每年至少可节约书费316.8亿元;如果循环利用5年,可节约1584亿元,这毕竟不是一个小数目。
3.教材循环利用,可以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从实际使用情况看,除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几本使用频率高的教材之外,小学的音乐、美术、思想品德、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初中的历史与社会、生物、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劳技等课程的教材,每周仅使用1~3次,学期结束时大多崭新如初,完全可以继续利用,以提高教材的使用效率,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4.教材循环利用,可以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材循环利用可以增强学生节约资源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爱书习惯,从小养成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良好思想品德。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懂得物力维艰的道理,培养他们自觉爱惜财物、厉行节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教材循环利用,可以减轻家庭负担
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来,书费已成为学生最大的一笔开支。目前小学和初中的书费在所交费用中所占比例分别为53.1%和69.4%。每学期每位小学生一般要支付38~88元的课本费,每位初中生要支付132~165元的课本费。据统计,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途辍学的现象在欠发达地区还比较严重,其中51%是因为“交不起费用”。实行教材循环利用可以减轻困难家庭的负担,从而保证困难家庭学生顺利完成义务教育,有效地控制贫困地区学生辍学现象。
二、 教材循环利用:难在何处
1.教材内容不稳定
教材循环利用必须有一套较为完善的课程标准,稳定的教材内容。课程标准是教材的“母版”,教材编写要以课程标准为准,所以只要课程标准有蛛丝马迹的变化,教材必须随之而动。而每一次局部修订都意味着旧教材的作废,所以教材循环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情况。而我国目前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正处于实验阶段,课程标准尚未成熟定型,教材更换频繁,让人眼花缭乱。在同一课程标准下,一纲多本的情况相当严重,有人教版、北师大版、华东师大版、北京版等各地方教材百花齐放,多如牛毛。各地的教材更是隔三差五地推陈出新,让不少学校心有余而力不足,有力无处使。教材种类多、版本不统一、教材内容不定型等都成为制约教材循环利用的重要因素。
要确保教材循环利用,必须要延长教材的使用寿命,保证教材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国家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尽快修订出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使课程标准、教材体系在一定时期内趋于稳定;否则,如果教材内容频繁更换,会让教材循环显得十分被动,无从入手。
2.教材印刷质量不高
尽管近年来中小学的教材印刷质量在不断提高,但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国家对教材采取了限价政策。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羊毛出在羊身上”,出版社为了不减少利润挖空心思地在教材印刷上做文章,实行偷工减料,采用劣质纸进行印刷,以降低成本,由此导致有的教材粗制滥造,不堪一击。加上现今的教学模式和考试制度迫使学生整天围绕着教材转,如此低劣教材怎么能经得起学生没日没夜的“折腾”?特别是一些升学考试科目,如数学、语文、英语等教材,一学期下来磨损相当严重,几乎80%的教材已接近“报废”,很难循环利用,教材的质量直接制约着循环利用制度的实施。
而在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实行教材循环利用的中小学教材几乎都是精装,铜版纸彩色印刷。就我国目前的教材质量而言,现有的平装教材显然无法满足循环利用的要求。要想实行教材的循环利用,就必须改进教材用纸的质量,提高印刷档次。
3.出版发行阻力不小
有人认为教材循环利用最大的困难来自于既得利益者的反对,此话一点不假。据了解,我国出版产业一年的产业规模是500多亿元,其中中小学教材要达到200多亿元,中小学教材成了发行量最大的“畅销书”,经销发行渠道也从中获利不小。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2001年至2004全国教材和教辅类书籍的销售利润是出版行业平均利润的520%,其次是教材发行部门,不仅旱涝保收,而且发行折扣率高得惊人。教材循环利用对中小学教材出版和发行单位冲击巨大。
一旦教材循环利用,发行可能会随即萎缩,出版社肯定要受到重创。原来一个版本的教材一年要印刷一次,将来可能变成四五年才印刷一次,也就是说,过去一年的利润要抵今后四五年的利润。教材循环利用后,出版行业员工的福利待遇肯定要大幅削减,裁员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如此大刀阔斧的改革势必会导致社会的不和谐,政府不得不从长计议,不敢轻举妄动。
作为出版社和发行部门应未雨绸缪,早作准备,面对挑战要改变经营思路,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为自己寻找新的出路和突破口。作为国家要把教材循环利用作为一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措施予以强化,要尽快研究教材循环利用的可行性方案,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及相关政策;同时要积极引导出版、发行部门转变观念,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材经营模式,开阔教材发展新视野,与时俱进,为教育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
4.考试制度不匹配
现行的考试制度是制约教材循环利用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学生必须将教材背得滚瓜烂熟,每天上完课后还要带着教材认真复习,做好回家作业,可以说学生与教材形影不离。如此频繁使用,教材岂有不破损之理?更为困难的是,学生在升学考试前的总复习中,还得将所有学过的教材滴水不漏地重新“翻炒”一次,这就决定了学生对有升学考试的科目,即使学完了也不肯留给后来者,从而使教材循环利用流通受阻。
而国外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教育环境和考试制度一般较为宽松,这些国家的中小学生对教材的磨损较中国要小很多。并且很多实行教材循环利用的国家都规定学生不需要将课本带回家,小学生无家庭作业,这些做法在中国当前教育制度之下恐怕还只是“镜中花,水中月”,是“空想社会主义”。
5.教师教法不适应
一直以来,教师将教材视为“经典”,唯教材是从。教师拿着教材不厌其烦地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把教科书作为向学生传播知识的“法宝”,“宁可多背一点,也不可让一个知识点漏网”,重要的地方划段落、圈重点、做记号,让学生做到烂记于心,条件反射。不仅如此,还要漫无边际地加深、拓宽、补充,一旦学生上课时不动笔、不记录,就要被教师视为上课不认真,不珍惜教师的劳动成果而受到严肃批评。只有将教师讲过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拷贝”下来才是好学生。就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教材上已经记录得密密麻麻,不留空白。如此教材让下一届学生继续使用真的好难。
而在国外,课堂教学不是“满堂灌”和“填鸭式”,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载体,教师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上课时无需“全盘复制”,机械照搬。因此,课堂教学后,教材上不会留下只言片语。教材循环利用的的确确冲击着教师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迫切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有一个彻底的改变。教师要变“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在教学中不能被教材束缚,做教材的“奴隶”,而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学会走近教材,又要走出教材。
6.学生学习习惯不良
现阶段教材循环利用难于推广还与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关。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学生已形成了教师教、学生听,教师念、学生记的弊端。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习惯于在教材上大量地做笔记,圈点批注,涂涂改改。同时,教材的每一章节后面都有相关的反馈练习题,学生学完后总要及时进行训练,在相关的地方填上答案。加以有的学生不讲究整洁,不注意卫生,上课时心猿意马,乱图乱画,一学期下来,教材已面目全非,伤痕累累。如此杂乱无章、有着很深痕迹的教材留给后来者,难免会给学生留下不堪入目的感觉,加上现成答案会使学生形成懒于思考的不良学习习惯。
这样的学习习惯实际上是“应试教育”的一个缩影,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转轨,改变学生单向静听,只做笔记不动脑的习惯,要注重自己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作为国家要下大力气扭转应试教育得以存在的土壤,使教材真正成为一个“引子”,成为一个“例子”;命题时不能拘泥于教材上的内容,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活于教材,从“指挥棒”的高度扭转学生反复记录的不良习惯。
7.一些家长不理解
教材循环利用向家长们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观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近年来随着教育开支不断呈上升态势,不少家庭已感到较大的经济压力,尤其对一些贫困家庭来说,孩子的教育开支已成为难以承受的负担。然而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特别是独生子女的教育成了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再苦不能苦孩子,再苦不能苦教育,为了子女的学习,家长甚至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即使自己节衣缩食也心甘情愿,在所不辞。
尤其是家庭条件不错的家长,觉得一本书几元甚至十几元的价格是“毛毛雨”,每学期无非是花一、二百元,没什么了不起的事;有些家长普遍担心使用旧教材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耽误子女的前程,得不偿失,划不来,也试不起;再则,倡导节约的意识没错,但让孩子用别人的书卫生吗?总觉得于心不忍;还有,教材循环利用,孩子就会成天担心弄脏或弄坏书,这会不会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影响学习成绩。凡此种种,让家长心有余悸,顾虑重重。
8.法律制度不完善
从国外来看,美国、英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教科书循环使用已经不是新鲜事。经过多年摸索,它们在旧课本回收、发放、卫生等方面已积累了许多经验。在美国中小学的学生手册里,关于教科书的使用条款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每个学生要对自己借阅的教材负责,使用期间要爱护书本。另外,各州对如何保护课本也有不同的法规。比如有的州规定:学生要缴纳一定的保证金才能借课本,如果教材在学生使用后“完璧归赵”,就可以在还书时拿回保证金;有的州规定:如果学生一次借课本后发生损坏,那么在他赔偿和罚款之前是不能再次借书的;还有一些州鼓励或要求学生为课本包上书皮,以便更好地保护教材。
教材循环利用必须制度先行,以确保有条不紊地开展。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可依据的法规和制度,缺少相关的条例和办法,无论是观念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要确保教材循环利用,政府有关部门必须深入调查,潜心研究,尽快摸索和制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律和制度。特别是像音、体、美、劳等考查科目,可以率先在全国推广,以便从中积累更多的经验。
9.卫生状况不容忽视
旧教材的卫生与整洁确实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尤其是像数学、语文、英语这些频繁使用的教材,不用说使用五年,就是一个人用过后,早已破旧不堪,后人再用的确有很多麻烦。而且使用别人已用过的东西让家长和学生担忧,觉得旧教材病菌多,从卫生角度说,不太安全。为了保证教材循环利用,学校要及时对回收来的教材做好消毒工作,同时教育学生在平时要保护教材,合理利用好教材,以给教材一个整洁如新的面目,让家长和学生大胆放心地使用而无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大力推进教科书循环使用的提案.
[2] 中小学教材的又一尴尬循环使用.出版参考,2005(8).(责任编辑关燕云)
一、 教材循环利用:大势所趋
1.教材循环利用,早已成为国际惯例
国际上,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一些发达国家,教材循环利用早已屡见不鲜,成为惯例。如美国,一本教材的平均使用寿命为4~5年,虽几经易主,依然光洁如新,循环利用根本不成问题。再看看我们国家,虽然物质条件没有他们优越,但我们的学生却每个学期就要大大方方地丢弃一套教科书,如此惊人浪费着实让人心寒。发达国家尚且能做到循环利用,我们作为一个人均占有资源量少,物质条件还不富裕的发展中国家,有什么理由不加以循环利用?
2.教材循环利用,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
建设节约型社会,人人有责。而我国现行的教材供应制度是“一次性使用”模式中的“购买制”。由于学生买断了教材的使用权,“生杀大权”全由学生做主,学生可以毫不吝惜地将用过但还很新的教材随手丢弃。如此慷慨做法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严重破坏。以2003年为例,我国在校学生共有2.2亿人,仅以每个学生一年两学期平均使用10册课本计算,一年就要用课本20亿册以上。按每人每学期课本平均重1500克计算,如果课本连续使用5年,可节约528万吨文化纸,生产这些纸要耗费300万亩木材、52800万吨纯净水和633.5万吨煤。若以中小学人均课本费180元算,扣除平均成本,全国每年至少可节约书费316.8亿元;如果循环利用5年,可节约1584亿元,这毕竟不是一个小数目。
3.教材循环利用,可以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从实际使用情况看,除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几本使用频率高的教材之外,小学的音乐、美术、思想品德、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初中的历史与社会、生物、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劳技等课程的教材,每周仅使用1~3次,学期结束时大多崭新如初,完全可以继续利用,以提高教材的使用效率,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4.教材循环利用,可以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材循环利用可以增强学生节约资源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爱书习惯,从小养成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良好思想品德。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懂得物力维艰的道理,培养他们自觉爱惜财物、厉行节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教材循环利用,可以减轻家庭负担
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来,书费已成为学生最大的一笔开支。目前小学和初中的书费在所交费用中所占比例分别为53.1%和69.4%。每学期每位小学生一般要支付38~88元的课本费,每位初中生要支付132~165元的课本费。据统计,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途辍学的现象在欠发达地区还比较严重,其中51%是因为“交不起费用”。实行教材循环利用可以减轻困难家庭的负担,从而保证困难家庭学生顺利完成义务教育,有效地控制贫困地区学生辍学现象。
二、 教材循环利用:难在何处
1.教材内容不稳定
教材循环利用必须有一套较为完善的课程标准,稳定的教材内容。课程标准是教材的“母版”,教材编写要以课程标准为准,所以只要课程标准有蛛丝马迹的变化,教材必须随之而动。而每一次局部修订都意味着旧教材的作废,所以教材循环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情况。而我国目前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正处于实验阶段,课程标准尚未成熟定型,教材更换频繁,让人眼花缭乱。在同一课程标准下,一纲多本的情况相当严重,有人教版、北师大版、华东师大版、北京版等各地方教材百花齐放,多如牛毛。各地的教材更是隔三差五地推陈出新,让不少学校心有余而力不足,有力无处使。教材种类多、版本不统一、教材内容不定型等都成为制约教材循环利用的重要因素。
要确保教材循环利用,必须要延长教材的使用寿命,保证教材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国家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尽快修订出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使课程标准、教材体系在一定时期内趋于稳定;否则,如果教材内容频繁更换,会让教材循环显得十分被动,无从入手。
2.教材印刷质量不高
尽管近年来中小学的教材印刷质量在不断提高,但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国家对教材采取了限价政策。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羊毛出在羊身上”,出版社为了不减少利润挖空心思地在教材印刷上做文章,实行偷工减料,采用劣质纸进行印刷,以降低成本,由此导致有的教材粗制滥造,不堪一击。加上现今的教学模式和考试制度迫使学生整天围绕着教材转,如此低劣教材怎么能经得起学生没日没夜的“折腾”?特别是一些升学考试科目,如数学、语文、英语等教材,一学期下来磨损相当严重,几乎80%的教材已接近“报废”,很难循环利用,教材的质量直接制约着循环利用制度的实施。
而在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实行教材循环利用的中小学教材几乎都是精装,铜版纸彩色印刷。就我国目前的教材质量而言,现有的平装教材显然无法满足循环利用的要求。要想实行教材的循环利用,就必须改进教材用纸的质量,提高印刷档次。
3.出版发行阻力不小
有人认为教材循环利用最大的困难来自于既得利益者的反对,此话一点不假。据了解,我国出版产业一年的产业规模是500多亿元,其中中小学教材要达到200多亿元,中小学教材成了发行量最大的“畅销书”,经销发行渠道也从中获利不小。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2001年至2004全国教材和教辅类书籍的销售利润是出版行业平均利润的520%,其次是教材发行部门,不仅旱涝保收,而且发行折扣率高得惊人。教材循环利用对中小学教材出版和发行单位冲击巨大。
一旦教材循环利用,发行可能会随即萎缩,出版社肯定要受到重创。原来一个版本的教材一年要印刷一次,将来可能变成四五年才印刷一次,也就是说,过去一年的利润要抵今后四五年的利润。教材循环利用后,出版行业员工的福利待遇肯定要大幅削减,裁员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如此大刀阔斧的改革势必会导致社会的不和谐,政府不得不从长计议,不敢轻举妄动。
作为出版社和发行部门应未雨绸缪,早作准备,面对挑战要改变经营思路,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为自己寻找新的出路和突破口。作为国家要把教材循环利用作为一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措施予以强化,要尽快研究教材循环利用的可行性方案,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及相关政策;同时要积极引导出版、发行部门转变观念,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材经营模式,开阔教材发展新视野,与时俱进,为教育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
4.考试制度不匹配
现行的考试制度是制约教材循环利用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学生必须将教材背得滚瓜烂熟,每天上完课后还要带着教材认真复习,做好回家作业,可以说学生与教材形影不离。如此频繁使用,教材岂有不破损之理?更为困难的是,学生在升学考试前的总复习中,还得将所有学过的教材滴水不漏地重新“翻炒”一次,这就决定了学生对有升学考试的科目,即使学完了也不肯留给后来者,从而使教材循环利用流通受阻。
而国外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教育环境和考试制度一般较为宽松,这些国家的中小学生对教材的磨损较中国要小很多。并且很多实行教材循环利用的国家都规定学生不需要将课本带回家,小学生无家庭作业,这些做法在中国当前教育制度之下恐怕还只是“镜中花,水中月”,是“空想社会主义”。
5.教师教法不适应
一直以来,教师将教材视为“经典”,唯教材是从。教师拿着教材不厌其烦地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把教科书作为向学生传播知识的“法宝”,“宁可多背一点,也不可让一个知识点漏网”,重要的地方划段落、圈重点、做记号,让学生做到烂记于心,条件反射。不仅如此,还要漫无边际地加深、拓宽、补充,一旦学生上课时不动笔、不记录,就要被教师视为上课不认真,不珍惜教师的劳动成果而受到严肃批评。只有将教师讲过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拷贝”下来才是好学生。就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教材上已经记录得密密麻麻,不留空白。如此教材让下一届学生继续使用真的好难。
而在国外,课堂教学不是“满堂灌”和“填鸭式”,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载体,教师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上课时无需“全盘复制”,机械照搬。因此,课堂教学后,教材上不会留下只言片语。教材循环利用的的确确冲击着教师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迫切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有一个彻底的改变。教师要变“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在教学中不能被教材束缚,做教材的“奴隶”,而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学会走近教材,又要走出教材。
6.学生学习习惯不良
现阶段教材循环利用难于推广还与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关。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学生已形成了教师教、学生听,教师念、学生记的弊端。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习惯于在教材上大量地做笔记,圈点批注,涂涂改改。同时,教材的每一章节后面都有相关的反馈练习题,学生学完后总要及时进行训练,在相关的地方填上答案。加以有的学生不讲究整洁,不注意卫生,上课时心猿意马,乱图乱画,一学期下来,教材已面目全非,伤痕累累。如此杂乱无章、有着很深痕迹的教材留给后来者,难免会给学生留下不堪入目的感觉,加上现成答案会使学生形成懒于思考的不良学习习惯。
这样的学习习惯实际上是“应试教育”的一个缩影,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转轨,改变学生单向静听,只做笔记不动脑的习惯,要注重自己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作为国家要下大力气扭转应试教育得以存在的土壤,使教材真正成为一个“引子”,成为一个“例子”;命题时不能拘泥于教材上的内容,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活于教材,从“指挥棒”的高度扭转学生反复记录的不良习惯。
7.一些家长不理解
教材循环利用向家长们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观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近年来随着教育开支不断呈上升态势,不少家庭已感到较大的经济压力,尤其对一些贫困家庭来说,孩子的教育开支已成为难以承受的负担。然而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特别是独生子女的教育成了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再苦不能苦孩子,再苦不能苦教育,为了子女的学习,家长甚至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即使自己节衣缩食也心甘情愿,在所不辞。
尤其是家庭条件不错的家长,觉得一本书几元甚至十几元的价格是“毛毛雨”,每学期无非是花一、二百元,没什么了不起的事;有些家长普遍担心使用旧教材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耽误子女的前程,得不偿失,划不来,也试不起;再则,倡导节约的意识没错,但让孩子用别人的书卫生吗?总觉得于心不忍;还有,教材循环利用,孩子就会成天担心弄脏或弄坏书,这会不会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影响学习成绩。凡此种种,让家长心有余悸,顾虑重重。
8.法律制度不完善
从国外来看,美国、英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教科书循环使用已经不是新鲜事。经过多年摸索,它们在旧课本回收、发放、卫生等方面已积累了许多经验。在美国中小学的学生手册里,关于教科书的使用条款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每个学生要对自己借阅的教材负责,使用期间要爱护书本。另外,各州对如何保护课本也有不同的法规。比如有的州规定:学生要缴纳一定的保证金才能借课本,如果教材在学生使用后“完璧归赵”,就可以在还书时拿回保证金;有的州规定:如果学生一次借课本后发生损坏,那么在他赔偿和罚款之前是不能再次借书的;还有一些州鼓励或要求学生为课本包上书皮,以便更好地保护教材。
教材循环利用必须制度先行,以确保有条不紊地开展。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可依据的法规和制度,缺少相关的条例和办法,无论是观念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要确保教材循环利用,政府有关部门必须深入调查,潜心研究,尽快摸索和制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律和制度。特别是像音、体、美、劳等考查科目,可以率先在全国推广,以便从中积累更多的经验。
9.卫生状况不容忽视
旧教材的卫生与整洁确实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尤其是像数学、语文、英语这些频繁使用的教材,不用说使用五年,就是一个人用过后,早已破旧不堪,后人再用的确有很多麻烦。而且使用别人已用过的东西让家长和学生担忧,觉得旧教材病菌多,从卫生角度说,不太安全。为了保证教材循环利用,学校要及时对回收来的教材做好消毒工作,同时教育学生在平时要保护教材,合理利用好教材,以给教材一个整洁如新的面目,让家长和学生大胆放心地使用而无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大力推进教科书循环使用的提案.
[2] 中小学教材的又一尴尬循环使用.出版参考,2005(8).(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