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一度,中等职业教育各级各类竞赛又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以赛促改”等以竞赛促进学校教育各项工作的推进(“以赛促全”)已成共识,下面笔者就郑州市在竞赛组织方面的一些经验和体会与大家作交流分享。
一、竞赛体系基本形成
2019年,郑州市将组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5+1”综合职业技能竞赛、综合素质类竞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竞赛、第25届专业技能竞赛、第15届教师基本功竞赛,基本形成了以“综合职业技能+文化素质+专业技能”为核心要素的学生竞赛体系和以“综合教学能力+专业技能”为核心要素的全员参与的教师竞赛体系,共同构建起了师生竞赛体系。
市赛前期,经过“人人参与、校校选拔”的全员技能考核环节,技能竞赛形成了不同的竞赛层次和规模,形成了“高低搭配、评赛融合”的格局,有效地推动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
同时,逐步完善的竞赛制度规程也为过程公开、评审公正、结果公平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竞赛工作要素探析
(一)競赛供给
有效的竞赛供给是质量引领的起点,是“以赛促全”工作的基点。竞赛供给具有明确的导向功能和鲜明的评价属性。始于1994年的学生技能竞赛、2005年的教师基本功竞赛、2007年的“5+1”综合职业技能竞赛和河南省配套的综合素质类竞赛、传统文化竞赛精彩纷呈,这些竞赛的起始时间清晰地勾勒出郑州市对中等职业教育不断深入的认识简史。与之对应,如果赛项供给过时、落后,则必然阻碍竞赛质量的提升和影响竞赛的声誉。
归纳总结起来,郑州市这些年举办竞赛的基本原则如下:
1.服务和适应原则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要求竞赛活动必须以政策为导向,服务和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服务学校教学工作需要,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
对比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2017—2020年规划安排,在(中职)规划赛项与2017年、2018年实际赛项以及2019年拟竞赛项目中,加工制造类和信息技术类2个专业大类的赛项占全部38个赛项(含1个行业特色赛项)的50%,为何如此?我们从研读《中国制造2025》、教育部等3部委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等文件中可以找到答案。同理,郑州市的竞赛供给必然以党的教育方针和郑州市建设全国中心城市为政策导向,规划安排2019年的赛项。
提供有效的竞赛供给要求赛项组织者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调查研究,深入学校了解学校工作中的难点和痛点。比如,教师基本功竞赛在前9届都是指定赛项、指定各校参赛名额,最后计算团体成绩,这样做有其合理之处,但弊端也显而易见:有些专业和教师是“不停赛、赛不停”,而有些专业和教师却无法参与其中,存在着竞赛专业、人员冷热不均的问题。第10届后,教师基本功竞赛要求所有专业(学科)全体教师参与,经过2年实践探索后,第12届教师基本功竞赛进一步做出了对23个专业和学科以4年为一个循环周期全员参与的教师竞赛规划,对全面推进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得到了学校业务管理人员的高度认同。各项比赛在赛项设置上更是要与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学科)中心组成员、技能工作室主持人沟通交流、了解需求,以取得最广泛的共识,画出最大的同心圆,才能有利于竞赛活动的顺利开展。
因此,服务和适应原则是竞赛供给的根本点、出发点,也是最终的落脚点。
2.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目前,竞赛有市、省和国家三级竞赛体系,作为底层的市级竞赛还承担着为高层次竞赛选拔选手的任务。由于人员和资源不足等现状,市级竞赛自然要面临做好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以及二者的协调统一问题。因此,面对竞赛工作,我们既不能因困难而裹足不前,也不能好高骛远而不切实际。只有立足发展实际,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做好规划,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地坚持下去,才能有效推动竞赛工作的开展。
3.坚决把服务教学的措施落到实处
服务教学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系列的举措:赛前通过集体协商或研究开发赛项,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竞赛方案,竞赛评比标准融入技能需求、人文素养、行为规范、岗位规范等内容,聘请业内高水平的评委队伍等,这些都是服务教学的具体措施。经过这些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确定了赛后点评这一核心措施,并将之作为硬性要求加入竞赛方案中。如果没有赛后点评工作,学生和辅导教师不知道错在何处、为何错、如何改正,“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作用明显要打折扣。我们根据竞赛类型不同,采取适当的点评办法,并要求在竞赛秩序手册中必须明确标记出赛后预估点评时间,在竞赛流程中固定下来,用书面的形式通知出去,使赛后点评成为评委展现专业学识的平台和参赛师生切磋交流、反省提高的他山之石。赛后点评工作不仅能够促进参赛师生的学习进步,对推动竞赛的公平、教研员对竞赛的把握也有积极作用。
4.公开是公平的关键
评审的过程容易带有主观因素,因而也容易对结果的公平带来不利影响,评委的职业道德、竞赛制度要求等约束条件更多的是组织方的内部自我约束。过程的公开,则可以使外部多方参与到竞赛过程中,监督整个竞赛过程,因而公开是有效限制乃至避免评审不公正的手段,同时通过公开程序,也容易获得各方信任,提高竞赛的声誉。
(二)制度建设
在本质上讲,竞赛制度建设是“依法治教”的要求,是从制度方面为结果公平做出的保障。
2016年年底,郑州市人民政府为规范和加强职业技能竞赛出台了《郑州市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由郑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简称人社局)负责制定郑州市职业技能竞赛相关配套政策,郑州市教育局单独主办的郑州市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定为市级二级竞赛。 1.建章立制,加强监督。在组织市赛时,一方面我们按照郑州市竞赛制度要求,参考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制度体系,对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建章立制;另一方面则更关注竞赛过程中细节的规范,逐步摸索出一套标准化的竞赛前、竞赛中以及竞赛后的管理流程,使新手组织竞赛时,能提前注意到一些关键细节,避免了一些因为组织经验不足可能造成的失误。此外,根据“竞赛是一项影响广泛的活动”这一理念,主动请纪律监督部门介入,监督竞赛全部过程,在强化自我约束的基础上,又加上了外部监督机制,有效地保证竞赛结果的公平,获得了参赛学校的信任,进一步扩大了竞赛的影响力。
2.开展合作,提质增效。2017年,郑州市教育局与郑州市人社局合作举办了1个一级和5个二级技能赛项,随后邀请他们参与了郑州市教育局主办的职业教育技能竞赛。2018年,郑州市人社局同意用2018年市赛的技能競赛成果申请郑州市人社局当年组织的二级竞赛相应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
(三)外部激励
外部激励是开展竞赛活动必不可少的因素,通盘考虑、敢于奖励是关键。除各级常规奖励外,郑州市进一步整合资源,在优质课、郑州市名师评选、郑州市技能工作室主持人评选以及考核、重点专业建设等评比活动中,把教师参加竞赛辅导、参加教师基本功竞赛作为必备条件,起到了很好的外部激励效果。
(四)内生动力
竞赛成果应用是竞赛活动得以持续进行的的内生动力。竞赛活动本质目标在于建立竞赛机制,推动人和物的发展——“人”就是师资和学生,“物”就是教学设备。“以赛促全”等在这方面有很多研究论述,这里就不再赘述。
(五)竞赛评价
竞赛评价有利于推进竞赛工作科学化。竞赛评价可以从组织工作是否规范等竞赛流程的严谨性、试题是否贴近岗位要求等竞赛试题的科学性、竞赛参与的广泛性、赛项供给的充足性着手,其中后两项具有可量化性和可观察性,甚至对后期教研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竞赛参与的广泛性可以用参与度描述,它从学校和学生两个角度衡量,计算本次参赛学校数和参赛学生数与开设该专业大类的学校数和该专业大类在校生数的占值。
赛项供给的充足性可以用匹配度描述,它用该专业大类赛项数、开设该专业大类学校数、该专业大类在校生数组成一组数据,用来衡量竞赛供给对专业的服务适应情况。
三、工作成效
在赛项的专业大类供给上,郑州市已经由最初的被动接受、按上级部门要求的赛项组织、薄弱专业活动不足等状况,转变为各专业大类(学科)主动开发赛项、各赛项全面发展。郑州市2016年的专业技能类赛项数达30项,2019年专业赛项为52项。此外,郑州市在非国、省级竞赛项目供给上做出了有益的实践尝试,开发了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机器点钞、营销实战、手绘列车运行图、铁路红十字应急救护技能、列车乘务员技能等具有郑州特色的赛项,深受学校和教师的欢迎和认可,各专业教研活动也在蓬勃开展。
在省级竞赛中,郑州市成绩突出。在国赛中,2016年至2018年,郑州市共获一等奖20个,二等奖32个,三等奖46个。竞赛活动有力地推动了郑州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郑州市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扬,相关赛项也得到了学校的高度认可。
四、工作不足
第一,参与度和匹配度还需进一步提高。学生竞赛方面:郑州市2016年中职学校学生入学56911人,2018年参加技能竞赛的学生共1270人次,参加文化素质类竞赛的学生为501人次,共有40余所学校参与,参赛人数占比为3.11%。据统计显示,2017年郑州市有中职学校82所,参与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师基本功竞赛方面:2016年到2018年共有1493名教师参加竞赛,而中职学校专任教师人数为6986人,教师参赛占比为21.37%。尽管还有一年时间本轮周期才结束,但教师实际参与数量与全员参与的预期有较大距离已成定论。
此外,部分专业大类的匹配度甚至为0,急迫需要竞赛供给改革。
第二,竞赛科研能力不足、竞赛组织人员严重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例如,部分组织人员从竞赛数据的采集手段到分析能力都有欠缺,竞赛科学化研究需要进一步提高。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严把教学标准和毕业学生质量标准两个关口”。用好竞赛这个提高毕业生质量的重要抓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经济建设和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提高竞赛的影响力,需要广大职教工作者进一步探索实践。
(责编 张德广)
一、竞赛体系基本形成
2019年,郑州市将组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5+1”综合职业技能竞赛、综合素质类竞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竞赛、第25届专业技能竞赛、第15届教师基本功竞赛,基本形成了以“综合职业技能+文化素质+专业技能”为核心要素的学生竞赛体系和以“综合教学能力+专业技能”为核心要素的全员参与的教师竞赛体系,共同构建起了师生竞赛体系。
市赛前期,经过“人人参与、校校选拔”的全员技能考核环节,技能竞赛形成了不同的竞赛层次和规模,形成了“高低搭配、评赛融合”的格局,有效地推动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
同时,逐步完善的竞赛制度规程也为过程公开、评审公正、结果公平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竞赛工作要素探析
(一)競赛供给
有效的竞赛供给是质量引领的起点,是“以赛促全”工作的基点。竞赛供给具有明确的导向功能和鲜明的评价属性。始于1994年的学生技能竞赛、2005年的教师基本功竞赛、2007年的“5+1”综合职业技能竞赛和河南省配套的综合素质类竞赛、传统文化竞赛精彩纷呈,这些竞赛的起始时间清晰地勾勒出郑州市对中等职业教育不断深入的认识简史。与之对应,如果赛项供给过时、落后,则必然阻碍竞赛质量的提升和影响竞赛的声誉。
归纳总结起来,郑州市这些年举办竞赛的基本原则如下:
1.服务和适应原则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要求竞赛活动必须以政策为导向,服务和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服务学校教学工作需要,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
对比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2017—2020年规划安排,在(中职)规划赛项与2017年、2018年实际赛项以及2019年拟竞赛项目中,加工制造类和信息技术类2个专业大类的赛项占全部38个赛项(含1个行业特色赛项)的50%,为何如此?我们从研读《中国制造2025》、教育部等3部委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等文件中可以找到答案。同理,郑州市的竞赛供给必然以党的教育方针和郑州市建设全国中心城市为政策导向,规划安排2019年的赛项。
提供有效的竞赛供给要求赛项组织者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调查研究,深入学校了解学校工作中的难点和痛点。比如,教师基本功竞赛在前9届都是指定赛项、指定各校参赛名额,最后计算团体成绩,这样做有其合理之处,但弊端也显而易见:有些专业和教师是“不停赛、赛不停”,而有些专业和教师却无法参与其中,存在着竞赛专业、人员冷热不均的问题。第10届后,教师基本功竞赛要求所有专业(学科)全体教师参与,经过2年实践探索后,第12届教师基本功竞赛进一步做出了对23个专业和学科以4年为一个循环周期全员参与的教师竞赛规划,对全面推进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得到了学校业务管理人员的高度认同。各项比赛在赛项设置上更是要与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学科)中心组成员、技能工作室主持人沟通交流、了解需求,以取得最广泛的共识,画出最大的同心圆,才能有利于竞赛活动的顺利开展。
因此,服务和适应原则是竞赛供给的根本点、出发点,也是最终的落脚点。
2.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目前,竞赛有市、省和国家三级竞赛体系,作为底层的市级竞赛还承担着为高层次竞赛选拔选手的任务。由于人员和资源不足等现状,市级竞赛自然要面临做好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以及二者的协调统一问题。因此,面对竞赛工作,我们既不能因困难而裹足不前,也不能好高骛远而不切实际。只有立足发展实际,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做好规划,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地坚持下去,才能有效推动竞赛工作的开展。
3.坚决把服务教学的措施落到实处
服务教学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系列的举措:赛前通过集体协商或研究开发赛项,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竞赛方案,竞赛评比标准融入技能需求、人文素养、行为规范、岗位规范等内容,聘请业内高水平的评委队伍等,这些都是服务教学的具体措施。经过这些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确定了赛后点评这一核心措施,并将之作为硬性要求加入竞赛方案中。如果没有赛后点评工作,学生和辅导教师不知道错在何处、为何错、如何改正,“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作用明显要打折扣。我们根据竞赛类型不同,采取适当的点评办法,并要求在竞赛秩序手册中必须明确标记出赛后预估点评时间,在竞赛流程中固定下来,用书面的形式通知出去,使赛后点评成为评委展现专业学识的平台和参赛师生切磋交流、反省提高的他山之石。赛后点评工作不仅能够促进参赛师生的学习进步,对推动竞赛的公平、教研员对竞赛的把握也有积极作用。
4.公开是公平的关键
评审的过程容易带有主观因素,因而也容易对结果的公平带来不利影响,评委的职业道德、竞赛制度要求等约束条件更多的是组织方的内部自我约束。过程的公开,则可以使外部多方参与到竞赛过程中,监督整个竞赛过程,因而公开是有效限制乃至避免评审不公正的手段,同时通过公开程序,也容易获得各方信任,提高竞赛的声誉。
(二)制度建设
在本质上讲,竞赛制度建设是“依法治教”的要求,是从制度方面为结果公平做出的保障。
2016年年底,郑州市人民政府为规范和加强职业技能竞赛出台了《郑州市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由郑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简称人社局)负责制定郑州市职业技能竞赛相关配套政策,郑州市教育局单独主办的郑州市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定为市级二级竞赛。 1.建章立制,加强监督。在组织市赛时,一方面我们按照郑州市竞赛制度要求,参考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制度体系,对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建章立制;另一方面则更关注竞赛过程中细节的规范,逐步摸索出一套标准化的竞赛前、竞赛中以及竞赛后的管理流程,使新手组织竞赛时,能提前注意到一些关键细节,避免了一些因为组织经验不足可能造成的失误。此外,根据“竞赛是一项影响广泛的活动”这一理念,主动请纪律监督部门介入,监督竞赛全部过程,在强化自我约束的基础上,又加上了外部监督机制,有效地保证竞赛结果的公平,获得了参赛学校的信任,进一步扩大了竞赛的影响力。
2.开展合作,提质增效。2017年,郑州市教育局与郑州市人社局合作举办了1个一级和5个二级技能赛项,随后邀请他们参与了郑州市教育局主办的职业教育技能竞赛。2018年,郑州市人社局同意用2018年市赛的技能競赛成果申请郑州市人社局当年组织的二级竞赛相应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
(三)外部激励
外部激励是开展竞赛活动必不可少的因素,通盘考虑、敢于奖励是关键。除各级常规奖励外,郑州市进一步整合资源,在优质课、郑州市名师评选、郑州市技能工作室主持人评选以及考核、重点专业建设等评比活动中,把教师参加竞赛辅导、参加教师基本功竞赛作为必备条件,起到了很好的外部激励效果。
(四)内生动力
竞赛成果应用是竞赛活动得以持续进行的的内生动力。竞赛活动本质目标在于建立竞赛机制,推动人和物的发展——“人”就是师资和学生,“物”就是教学设备。“以赛促全”等在这方面有很多研究论述,这里就不再赘述。
(五)竞赛评价
竞赛评价有利于推进竞赛工作科学化。竞赛评价可以从组织工作是否规范等竞赛流程的严谨性、试题是否贴近岗位要求等竞赛试题的科学性、竞赛参与的广泛性、赛项供给的充足性着手,其中后两项具有可量化性和可观察性,甚至对后期教研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竞赛参与的广泛性可以用参与度描述,它从学校和学生两个角度衡量,计算本次参赛学校数和参赛学生数与开设该专业大类的学校数和该专业大类在校生数的占值。
赛项供给的充足性可以用匹配度描述,它用该专业大类赛项数、开设该专业大类学校数、该专业大类在校生数组成一组数据,用来衡量竞赛供给对专业的服务适应情况。
三、工作成效
在赛项的专业大类供给上,郑州市已经由最初的被动接受、按上级部门要求的赛项组织、薄弱专业活动不足等状况,转变为各专业大类(学科)主动开发赛项、各赛项全面发展。郑州市2016年的专业技能类赛项数达30项,2019年专业赛项为52项。此外,郑州市在非国、省级竞赛项目供给上做出了有益的实践尝试,开发了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机器点钞、营销实战、手绘列车运行图、铁路红十字应急救护技能、列车乘务员技能等具有郑州特色的赛项,深受学校和教师的欢迎和认可,各专业教研活动也在蓬勃开展。
在省级竞赛中,郑州市成绩突出。在国赛中,2016年至2018年,郑州市共获一等奖20个,二等奖32个,三等奖46个。竞赛活动有力地推动了郑州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郑州市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扬,相关赛项也得到了学校的高度认可。
四、工作不足
第一,参与度和匹配度还需进一步提高。学生竞赛方面:郑州市2016年中职学校学生入学56911人,2018年参加技能竞赛的学生共1270人次,参加文化素质类竞赛的学生为501人次,共有40余所学校参与,参赛人数占比为3.11%。据统计显示,2017年郑州市有中职学校82所,参与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师基本功竞赛方面:2016年到2018年共有1493名教师参加竞赛,而中职学校专任教师人数为6986人,教师参赛占比为21.37%。尽管还有一年时间本轮周期才结束,但教师实际参与数量与全员参与的预期有较大距离已成定论。
此外,部分专业大类的匹配度甚至为0,急迫需要竞赛供给改革。
第二,竞赛科研能力不足、竞赛组织人员严重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例如,部分组织人员从竞赛数据的采集手段到分析能力都有欠缺,竞赛科学化研究需要进一步提高。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严把教学标准和毕业学生质量标准两个关口”。用好竞赛这个提高毕业生质量的重要抓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经济建设和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提高竞赛的影响力,需要广大职教工作者进一步探索实践。
(责编 张德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