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差异性无法弥合的情况下,必须允许一部分国家先走
金玲:
欧洲一体化所面临的困境从根本上来源于它整个进程中的深层困境:它的一体化市场和主权分裂的状况存在着冲突和矛盾。一方面民众对欧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巨大的期待,但另一方面成员国又没有转让足够的权能给它。这就带来了两者无法弥合的矛盾,并造成了成员国之间分歧不断凸显的恶性循环。从债务危机到难民危机,再到安全危机,当所有这些问题都没有解决而欧盟还在争吵不休时,民众就会对其失去信心和认同。他们就会问“欧盟究竟能做什么”。除了对日常生活干预太多外,根本不能满足民众的根本关切。英国脱欧就是这种趋势的标志性事件。
在上面我分析过,今日“多速欧洲”引起争议的根本原因是欧洲对自身信心的丧失。今日欧洲一体化的新倡议已经不再以“更紧密团结的联盟”为目标了,而更加趋向于务实。这个务实是什么?就是切实用欧盟的合作,让欧洲的民众看到它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让民众重新树立起对欧盟和欧洲一体化的信心。欧洲一体化已经从过去非常高的雄心“降落”到了今天的非常务实地解决具体问题的合作。目前来看,类似的政治意愿在欧洲大国之中已经基本形成了共识,那下一步的问题就是该怎么做了。目前能看到的第一步,就是各大国已经不再对欧洲内部的“差异性”讳莫如深了,“多速欧洲”作为一种长期存在的实践也因此被摆到了台面上。这就是今年纪念《罗马条约》签署60周年容克正式在欧盟层面提出“多速欧洲”方案的背景。“多速欧洲”此后将不再是一体化进程中的“例外”,而很可能是一体化的常规路径。
从民意层面看,英国脱欧公投后的去年10月份,欧盟委员会做了一次民调,结果显示17个欧盟国家民众对“多速欧洲”的支持率是稳步上升的。因为很多人都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在欧洲的差异性已经无法弥合的情况下,必须允许一部分国家先向前走了。不过,尽管人们对一体化失去信心,但合作的共识还是有的,对于合作,从精英到大众的民意基础是牢固的。所以可以看到,在荷兰选举中没有飞出“黑天鹅”,法国的情况也基本和大家的预测一致。
在政策层面,“多速欧洲”作为一种政策工具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前面朱晓中老师指出,欧盟东扩给自身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欧盟核心国家事实上对新加入的中东欧国家没有什么政策杠杆。当初把波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纳入欧盟,更多的是出于战略上的考量,一些国家并没有达到入盟标准,即使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合作与改革”,仍是如此。原先欧洲一体化的思路是通过合作促进政治经济趋同,但这种愿景完全没能实现,尤其是债务危机以来的一系列事件使得不能趋同的现象反而加剧了。现在,欧洲大国推“多速欧洲”,事实上也是试图赋予欧盟一个新的政策杠杆,让相关国家尤其是中东欧国家产生危机意识,产生“被边缘化”的恐惧。当然,这种工具能不能实现其价值还有待观察。
“多速欧洲”首先是一个政策性的工具
朱晓中:
“多速欧洲”首先是一个政策性工具,它本身不是目的,它的存在是基于两方面的效用。第一是试图通过政策性的工具来解决不同成员国在不同层面上面临的问题,这与中东欧国家一直以来所呼吁的机制改革是两个层面上的问题。第二,“多速欧洲”也可以成为欧盟内部特定的成员国,或者说是国家集团在欧盟框架内部谋取政治利益的政策性工具。类似波兰或者匈牙利这样的国家,虽然以“西方民主”的标准看是“离经叛道”的,但它们的作为也可以被理解为试图在欧盟框架内寻求适合本民族现状的道路。这是否可以被理解为与“多速欧洲”的提法有异曲同工之处呢?
事实上,中东欧国家的一些小多边合作已经实现了突破。比如在防务领域,恰恰是“维谢格拉德集团”在2014年时签署协议成立了一支3000多人的战斗部队。其背景就是因为欧洲联盟的六万人快速反应部队一直没有成立,波兰人才牵头与其他几个处境相似的东欧国家先做了这个事情,当时发生的乌克兰危机也正好给它们提供了口实。在自卫的同时,东欧国家还加强了与美国之间的军事合作。与此同时,波兰还提出欧盟应该加快能源联盟的建立,以降低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
波兰或者说是中东欧国家所采取的这些行动,除了解决具体的、实际的问题之外,也有在欧盟层面获取政治利益的动机——通过将东向而来的威胁推到边界之外,强调自己是欧洲真正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二等”公民或所谓的“东部边疆”。在欧盟内部,波兰一直都是有雄心的,在主权债务危机之后,它说要取代西班牙成为欧洲“新五大国”(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波兰)之一。英国脱欧之后波兰又有意取代英国的位置。2008年,波兰时任总统卡钦斯基曾把矛头指向了德国,说如果不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兰死亡人数众多,波兰在欧盟的加权投票数量应该会和德国一样多。波兰、匈牙利和其他中东欧国家的期望是通过机制变革,在欧盟的法律框架内获得政治利益。而它们所采取的实质上已经是“多速欧洲”的行为正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这对在欧盟层面公開正式推动“多速欧洲”的老欧盟成员国来说也是如此。
金玲:
欧洲一体化所面临的困境从根本上来源于它整个进程中的深层困境:它的一体化市场和主权分裂的状况存在着冲突和矛盾。一方面民众对欧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巨大的期待,但另一方面成员国又没有转让足够的权能给它。这就带来了两者无法弥合的矛盾,并造成了成员国之间分歧不断凸显的恶性循环。从债务危机到难民危机,再到安全危机,当所有这些问题都没有解决而欧盟还在争吵不休时,民众就会对其失去信心和认同。他们就会问“欧盟究竟能做什么”。除了对日常生活干预太多外,根本不能满足民众的根本关切。英国脱欧就是这种趋势的标志性事件。
在上面我分析过,今日“多速欧洲”引起争议的根本原因是欧洲对自身信心的丧失。今日欧洲一体化的新倡议已经不再以“更紧密团结的联盟”为目标了,而更加趋向于务实。这个务实是什么?就是切实用欧盟的合作,让欧洲的民众看到它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让民众重新树立起对欧盟和欧洲一体化的信心。欧洲一体化已经从过去非常高的雄心“降落”到了今天的非常务实地解决具体问题的合作。目前来看,类似的政治意愿在欧洲大国之中已经基本形成了共识,那下一步的问题就是该怎么做了。目前能看到的第一步,就是各大国已经不再对欧洲内部的“差异性”讳莫如深了,“多速欧洲”作为一种长期存在的实践也因此被摆到了台面上。这就是今年纪念《罗马条约》签署60周年容克正式在欧盟层面提出“多速欧洲”方案的背景。“多速欧洲”此后将不再是一体化进程中的“例外”,而很可能是一体化的常规路径。
从民意层面看,英国脱欧公投后的去年10月份,欧盟委员会做了一次民调,结果显示17个欧盟国家民众对“多速欧洲”的支持率是稳步上升的。因为很多人都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在欧洲的差异性已经无法弥合的情况下,必须允许一部分国家先向前走了。不过,尽管人们对一体化失去信心,但合作的共识还是有的,对于合作,从精英到大众的民意基础是牢固的。所以可以看到,在荷兰选举中没有飞出“黑天鹅”,法国的情况也基本和大家的预测一致。
在政策层面,“多速欧洲”作为一种政策工具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前面朱晓中老师指出,欧盟东扩给自身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欧盟核心国家事实上对新加入的中东欧国家没有什么政策杠杆。当初把波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纳入欧盟,更多的是出于战略上的考量,一些国家并没有达到入盟标准,即使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合作与改革”,仍是如此。原先欧洲一体化的思路是通过合作促进政治经济趋同,但这种愿景完全没能实现,尤其是债务危机以来的一系列事件使得不能趋同的现象反而加剧了。现在,欧洲大国推“多速欧洲”,事实上也是试图赋予欧盟一个新的政策杠杆,让相关国家尤其是中东欧国家产生危机意识,产生“被边缘化”的恐惧。当然,这种工具能不能实现其价值还有待观察。
“多速欧洲”首先是一个政策性的工具
朱晓中:
“多速欧洲”首先是一个政策性工具,它本身不是目的,它的存在是基于两方面的效用。第一是试图通过政策性的工具来解决不同成员国在不同层面上面临的问题,这与中东欧国家一直以来所呼吁的机制改革是两个层面上的问题。第二,“多速欧洲”也可以成为欧盟内部特定的成员国,或者说是国家集团在欧盟框架内部谋取政治利益的政策性工具。类似波兰或者匈牙利这样的国家,虽然以“西方民主”的标准看是“离经叛道”的,但它们的作为也可以被理解为试图在欧盟框架内寻求适合本民族现状的道路。这是否可以被理解为与“多速欧洲”的提法有异曲同工之处呢?
事实上,中东欧国家的一些小多边合作已经实现了突破。比如在防务领域,恰恰是“维谢格拉德集团”在2014年时签署协议成立了一支3000多人的战斗部队。其背景就是因为欧洲联盟的六万人快速反应部队一直没有成立,波兰人才牵头与其他几个处境相似的东欧国家先做了这个事情,当时发生的乌克兰危机也正好给它们提供了口实。在自卫的同时,东欧国家还加强了与美国之间的军事合作。与此同时,波兰还提出欧盟应该加快能源联盟的建立,以降低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
波兰或者说是中东欧国家所采取的这些行动,除了解决具体的、实际的问题之外,也有在欧盟层面获取政治利益的动机——通过将东向而来的威胁推到边界之外,强调自己是欧洲真正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二等”公民或所谓的“东部边疆”。在欧盟内部,波兰一直都是有雄心的,在主权债务危机之后,它说要取代西班牙成为欧洲“新五大国”(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波兰)之一。英国脱欧之后波兰又有意取代英国的位置。2008年,波兰时任总统卡钦斯基曾把矛头指向了德国,说如果不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兰死亡人数众多,波兰在欧盟的加权投票数量应该会和德国一样多。波兰、匈牙利和其他中东欧国家的期望是通过机制变革,在欧盟的法律框架内获得政治利益。而它们所采取的实质上已经是“多速欧洲”的行为正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这对在欧盟层面公開正式推动“多速欧洲”的老欧盟成员国来说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