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农村经济正在转型,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中国农村经济的转型意义重大。海南省乡镇企业的发展正在被海南省政府部门所重视。文章主要从对海南省乡镇企业现状和海南省农业资源优势的视角,探讨了海南省乡镇企业的集群模式。
关键词:海南;乡镇企业;集群模式
一、文献综述
(一)关于农村经济
1、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二元经济的概念最早是由荷兰社会学家J.H.博克提出的。二元经济作为发展经济学的一种概念则是刘易斯提出的。他于1954年和1955年先后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理论》两本著作中提出,在落后国家,弱小的资本主义部门(现代工业部门)与相对强大的传统部门(传统农业部门)并存形成社会的二元结构,前者资本相对充足,实行竞争产生利润,工人得到自己的边际产品;后者资本相对稀缺,没有竞争,不产生利润,人们如果要维持生计,必须要消费多于边际产出的产品。
2、速水佑次郎的借用技术理论。这一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差异与自然资源禀赋没有多大关系,而要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来解释,其中关键是技术的引进和消化。
3、增长极理论。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增长极理论认为为数不多的经济单位或地域对其他经济单位的经济增长单位存在着支配效应,这种支配效应主要来自创新能力。
(二)关于企业集群
对于企业集群,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定义,在各自的定义中,其内涵、着眼点都有一定的差异。最早对中小企业集群问题进行研究的是马歇尔(1890),他从“外部经济”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马歇尔把企业集群定义为产业区,把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特定地区称作“产业区”。他认为是由专门人才、专门机械、原材料提供、运输便利以及技术扩散等“一般发达的经济”所造成的“外部经济”促使小企业的集聚从而形成小企业集群。
以佩鲁(1984)为代表的增长极理论认为,在地理空间上增长不是均匀地发生的,它以不同的强度呈点状分布,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区域经济。把推动性工业嵌人某地区后,将形成集群经济,产生增长中心,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
迈克尔·波特在《簇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中系统地提出了新竞争经济学的企业集群理论。在他看来,企业集群是集中在特定区域的,在业务上相互联系的一群企业和相关机构,包括提供零部件等上游的中间商,下游的渠道与顾客,提供互补产品的制造商,以及具有相关技能、技术或共同投人的属于其他产业的企业。此外,还包括政府或非政府机构。
(三)关于企业集群模式
从发达国家实践和中国沿海地区中小工商业发展情况看,中小工商业集群发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一是分拆依托集群。即将一个特大型企业分拆成若干个中小型企业。二是自然依托集群。即指众多中小工商型企业以大型企业为依托,在其周围聚集,并与之配套或关联从而形成的中小企业集群。三是自然集群。即指众多的中小型工商企业由于特定的地理、资源与文化历史条件在同一区域或相邻区域的自然集群。
已有学者借用计算机拓扑网络结构图对中国西部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提出了三种模式:一是资源禀赋模式。该模式以位置维度为重心,又称自然资源模式。其特点是以煤矿、港口等中心资源位置来决定集群内相关配套产业的地理区位分布。二是产业关联模式。该模式以环境维度为重心,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具有产业关联性,它们以价值链为纽带而聚集在一起。三是资源共享模式。该模式以位置、环境和路径三个维度为重心,集群内的中小企业为了共享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等公共资源而聚集在一起,以降低相关成本费用等。
根据国家干预在企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作用的强弱程度以及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的互动程度,总体上可以将企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市场主导型企业集群发展模式,以美国的硅谷、“第三意大利”和北欧等国家的企业集群比较具有代表性;二是政府扶持型企业集群发展模式,以日本筑波、印度班加罗尔和台湾新竹等为代表。
二、海南省乡镇企业现状
(一)农产品加工企业快速成长
到2007年底,全省规模以上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达82个,比2006年增加了11个;其中规模食品加工企业33家,2008年上半年乡镇企业规模农产品加工业完成增加值2.69亿元,食品加工企业增加值1.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5%和27.8%,农产品加工业增幅高于规模工业10.8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乡镇工业的主要行业和重要增长点。新投产项目作用逐渐显现,2007年全省乡镇企业新上项目137个(预算投资额50万元以上的项目),年底前已投产71个。2008年上半年又有项目陆续投产,随着这些项目的投产达产,对营业收入的贡献率增大。
(二)产品市场不稳定
海南乡镇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经济技术实力的限制,市场份额极不稳定,产品品种结构需要经常调整和改变。相应地,企业的组织方式、决策程序、管理方法也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无疑给海南乡镇企业管理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企业的经营达不到所要求的水平,而出现了较短的产品生命周期。
(三)劳动力流动性大
劳动力流动性较大一方面表现在海南省教育水平偏低,特别是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差;另一方面,海南乡镇企业的发展环境较差,吸引力较低,难以为企业谋到优秀人才。另外,农村劳动力“兼业”的就业形式,使就业相对不稳定,流动性大。
(四)乡镇企业主管部门职能缺失
随着计划经济的结束,纯之又纯的乡办企业已不复存在,不断涌现出来的个体私营经济更多地依靠市场配置资源,不再找政府、找部门,使得乡镇企业主管部门感到管理手段失灵。而乡镇企业缺少了政府在第一线的服务,必然在规模化的道路上遇到信息阻塞、恶性竞争、非法经营、目标迷失等问题。
(五)维持现状的心态
农民更注重眼前利益,乐于稳定,功利主义较强,难以将个人利益同企业兴衰长期统一,于是在一个区域内出现大批相同技术、相同企业优势的中小乡镇企业,表面上形成了规模市场,但在缺少制度规范的恶性竞争下,最终导致整体利益的损失。
三、海南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的资源优势
农产品加工业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环节。发展具有热带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是海南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重心转移的中心工作。
(一)土地资源
海南土地资源丰富,土地适宜性较广,可利用率高,开发潜力大。农业是海南的支柱产业,在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中,绝大部分土地仍为农业所利用,农林牧三项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78.13%,处于全国较高水平。全省仍有未利用土地26.3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4%,其中以荒草地面积最大,为25.9万公顷,占未利用土地的98%。荒地分布遍及全岛各市县,有相当部分荒地集中连片,有利于农业的综合开发和成片开发。平原地区的荒地大多数属荒芜的耕地、园地和四旁闲杂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均较好。全岛坡度小于8度的土地占总面积的54%,坡度为8度-30度的土地占24%,坡度大于30度的土地占21%。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地表坡度绝大多数在6度以下,土层深厚,质地均匀,大多数为耕地和园地,土壤熟化程度较高,养分含量高。
(二)气候资源
海南属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光温充足,雨量充沛,光合潜力高,稻可三熟,菜满四季。海南岛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4600兆焦耳/平方米-5800兆焦耳/平方米,辐射日总量变化不大,满足一般农作物生长的需要。海南岛入春早,升温快,日温差大,3-5月份各地气温逐月上升3摄氏度左右,大部分地区日温差大于9℃,利于作物的早生快发和淀粉的积累,是海南早稻优势的资源之一。海南夏热时间长,夏季(气候平均气温>22℃)起自3月中旬至11月上旬,长达7个-8个月,利于甘蔗、南药、热带水果等作物的生长。
(三)水资源
海南岛河流的径流充沛,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深875毫米,径流量达297亿立方米。人均5380立方米,为全国人均2700立方米的两倍。省水库面积5.6万公顷,较大的水库有松涛水库、大广坝水库、牛路岭水库、万宁水库、长茅水库、石碌水库等。海南岛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全岛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99.5万千瓦。
(四)生物资源
海南素有“绿色宝库”之称,是我国最大的热带自然博物馆、最丰富的物种基因库。植被的组成种类丰富多样,属热带及热带岛屿植被。维管束植物262科1350多属4600多种,约占全国维管束植物总数的1/7,其中630多种为海南所特有,热带种类占83%。海南省天然种质资源的丰富程度在国内是少见的,其山地雨林、沟谷雨林100平方米的物种量可达120多种。不少植物种,如野生稻、小粒稻、疣粒野稻、野荔枝、野生茶、海南粗榧等,对于生产和科研都是难以估价的重要财富。海南素有“天然药库”之称,药用植物资源丰富,是全国最理想的南药生产基地,也是许多南药品种的原产地,槟榔、益智、砂仁、巴戟等四大南药久享盛誉。海南花卉种质资源859种,其中野生种406种,栽培种453种,其中海南特有品种47种,尤以兰花资源最为丰富。海南乔灌木2000余种。海南复杂的地形地貌,多种多样的植物类型,为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环境
(五)海洋渔业资源
海南省是全国最大的海洋省,所辖海域面积2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海域总面积的2/3。全省有12个市县和一个经济开发区(洋浦经济开发区)濒临海洋。海南省所辖海域共有海岛(含礁和沙洲)280个。海南岛海岸线总长1528公里,占全国大陆海岸线18000公里的8.5%。沿岸天然港湾68个,其中主要渔港24个。海南的近海和外海渔业资源极其丰富,全省海洋渔场面积30多万平方公里,200米深以内的渔场面积22万平方公里,可供养殖的滩涂2.6万公顷。南海海域繁若星层的珊瑚岛礁周围海区和环礁泻湖中海产丰富,是进行渔业活动的重要场所。北部湾、三亚、清澜和西沙群岛是海南著名的四大渔场,有待开发的南沙群岛海区是中国最为典型的热带渔场,具有经济价值高、开发潜力大的特点。据估计,海南的近海渔业资源有35万吨-40万吨(包括25万吨-30万吨底栖鱼类和10万吨中上层鱼类),如包括虾养类在内,年持续可捕捞量为20万吨左右。海南的外海渔场的可捕捞量估计达100万吨-455万吨,外海鱼类资源远远发掘不足,外海捕捞量仅占上岸鱼获量的20%-30%。
四、海南省乡镇企业集群模式
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副局长卢永军在总结我国乡镇企业30年的发展时表示,乡镇企业要加快转型调整步伐,发展高科技,树立“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的观念;坚持发展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在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增长极;还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提高发展质量,既注重开发资源、发展经济,又注重保护环境,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由此看来,海南省乡镇企业与全国其他各省的乡镇企业共处在一个发展高科技、引进先进技术,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增长极,瞄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农村弱小的工业经济无法带动传统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先进技术成为海南乡镇企业发展的瓶颈。随着政策的变化和宏观经济环境的改观,借用技术理论已经波走向农村经济的建设。在整个农村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乡镇企业肩负的责任重大。海南省乡镇企业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且在不断发展壮大企业队伍,各企业也在极力扩大自己的规模。依靠农业资源优势,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集群,成为这一转变的中心因素。
海南省乡镇企业受实用技术等条件的制约,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海南省乡镇企业人力资源不稳定,乡镇企业主管部门职能缺失,产品市场不稳定,企业文化的不健全,员工维持现状的心态不稳定,对乡镇企业规模化的发展与集群模式的选择提出了挑战。海南乡镇企业队伍不够庞大,超大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数不多,以分拆依托和自然依托的集群模式不够成熟。海南省本土文化差异不大,各种农业资源分布基本均匀,交通运输比较便捷,基于地理、资源、文化建立的自然集群模式存在可能。
从海南省乡镇企业的现状分析,海南省乡镇企业主要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受到劳资流动性大、乡镇企业主管部门职能缺失、企业文化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海南省乡镇企业在规模化的道路上将走得很艰难。从政策层面来看,海南省想借助其农业资源优势发展海南经济,正在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投产。然而乡镇企业在一片混乱中自由化发展,存在非法经营、恶性竞争、市场混乱、人才难求等难题,政府不应该只站在制定发展计划的角度思考问题,而应当大力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我们期待着政府扶持型企业集群发展模式在海南省的试点。
海南省乡镇企业的集群究竟会呈现出什么样的模式呢?海南省巨大的农业资源是全国其他各省所望尘莫及的,特别是气候资源和海洋渔业资源。海南省可以依靠这些优厚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在未来十年内,海南省必将农业经济的发展放在经济基础建设的首位。发展的农业产品需要稳定的市场,在竞争激烈的农产品市场,销售原始的农产品难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成长和壮大能够大大提高海南农产品的附加值,农产品加工企业正逢这样一个历史机遇期遍布了海南省各个乡镇,成为海南乡镇企业的主力军。高附加值、高质量的农产品需要可靠的分销渠道,集产供销为一体的海南海南乡镇企业资源分配不合理,缺乏科学管理,造成资源的浪费、管理的重复,产品成本的高居不下。包括农产品冷藏保鲜加工业在内的企业,海南省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可以在热带水果、热带蔬菜、禽畜类产品、木材、热带药材、粮食、花卉、海洋渔业等多个领域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随之也会产生相关联的中间商和供应商,从而提高产品的生产和供应效率,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的成长壮大最终将带动旅游业、流通业、咨询业、科研、金融、房地产、水电等多种服务业的投产和发展。这些企业的建立都依附于海南省多样化的农业经济。
不管是从海南省乡镇企业的现状来看,还是是从海南省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分析,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的海南乡镇企业将借助海南省农业资源优势率先得到集群式发展。现在不难判断海南省乡镇企业集群的模式将是资源禀赋模式,也就是自然资源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各种贸易条件和商品质量认证标准都影响着集群式发展的海南乡镇企业的成长。从长期战略考虑,海南乡镇企业必将顺应国家的政策,与国际市场接轨,跟进先进的技术。中国企业需要与时俱进,引进先进的技术,创建现代化的企业。现代化的乡镇企业是海南省乡镇企业在不同时期制定不同增长级的基础,也是将海南省农业经济转变为借用技术经济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凌耀初.县域经济发展战略[J].学林出版社,2005.
2、咎剑飞,黄洁卉.企业集群理论综述[J].商业研究,2005(1).
3、刘健.贵州中药企业集群模式选择[J].中国实用医药,2007(1).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
关键词:海南;乡镇企业;集群模式
一、文献综述
(一)关于农村经济
1、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二元经济的概念最早是由荷兰社会学家J.H.博克提出的。二元经济作为发展经济学的一种概念则是刘易斯提出的。他于1954年和1955年先后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理论》两本著作中提出,在落后国家,弱小的资本主义部门(现代工业部门)与相对强大的传统部门(传统农业部门)并存形成社会的二元结构,前者资本相对充足,实行竞争产生利润,工人得到自己的边际产品;后者资本相对稀缺,没有竞争,不产生利润,人们如果要维持生计,必须要消费多于边际产出的产品。
2、速水佑次郎的借用技术理论。这一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差异与自然资源禀赋没有多大关系,而要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来解释,其中关键是技术的引进和消化。
3、增长极理论。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增长极理论认为为数不多的经济单位或地域对其他经济单位的经济增长单位存在着支配效应,这种支配效应主要来自创新能力。
(二)关于企业集群
对于企业集群,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定义,在各自的定义中,其内涵、着眼点都有一定的差异。最早对中小企业集群问题进行研究的是马歇尔(1890),他从“外部经济”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马歇尔把企业集群定义为产业区,把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特定地区称作“产业区”。他认为是由专门人才、专门机械、原材料提供、运输便利以及技术扩散等“一般发达的经济”所造成的“外部经济”促使小企业的集聚从而形成小企业集群。
以佩鲁(1984)为代表的增长极理论认为,在地理空间上增长不是均匀地发生的,它以不同的强度呈点状分布,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区域经济。把推动性工业嵌人某地区后,将形成集群经济,产生增长中心,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
迈克尔·波特在《簇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中系统地提出了新竞争经济学的企业集群理论。在他看来,企业集群是集中在特定区域的,在业务上相互联系的一群企业和相关机构,包括提供零部件等上游的中间商,下游的渠道与顾客,提供互补产品的制造商,以及具有相关技能、技术或共同投人的属于其他产业的企业。此外,还包括政府或非政府机构。
(三)关于企业集群模式
从发达国家实践和中国沿海地区中小工商业发展情况看,中小工商业集群发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一是分拆依托集群。即将一个特大型企业分拆成若干个中小型企业。二是自然依托集群。即指众多中小工商型企业以大型企业为依托,在其周围聚集,并与之配套或关联从而形成的中小企业集群。三是自然集群。即指众多的中小型工商企业由于特定的地理、资源与文化历史条件在同一区域或相邻区域的自然集群。
已有学者借用计算机拓扑网络结构图对中国西部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提出了三种模式:一是资源禀赋模式。该模式以位置维度为重心,又称自然资源模式。其特点是以煤矿、港口等中心资源位置来决定集群内相关配套产业的地理区位分布。二是产业关联模式。该模式以环境维度为重心,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具有产业关联性,它们以价值链为纽带而聚集在一起。三是资源共享模式。该模式以位置、环境和路径三个维度为重心,集群内的中小企业为了共享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等公共资源而聚集在一起,以降低相关成本费用等。
根据国家干预在企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作用的强弱程度以及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的互动程度,总体上可以将企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市场主导型企业集群发展模式,以美国的硅谷、“第三意大利”和北欧等国家的企业集群比较具有代表性;二是政府扶持型企业集群发展模式,以日本筑波、印度班加罗尔和台湾新竹等为代表。
二、海南省乡镇企业现状
(一)农产品加工企业快速成长
到2007年底,全省规模以上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达82个,比2006年增加了11个;其中规模食品加工企业33家,2008年上半年乡镇企业规模农产品加工业完成增加值2.69亿元,食品加工企业增加值1.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5%和27.8%,农产品加工业增幅高于规模工业10.8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乡镇工业的主要行业和重要增长点。新投产项目作用逐渐显现,2007年全省乡镇企业新上项目137个(预算投资额50万元以上的项目),年底前已投产71个。2008年上半年又有项目陆续投产,随着这些项目的投产达产,对营业收入的贡献率增大。
(二)产品市场不稳定
海南乡镇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经济技术实力的限制,市场份额极不稳定,产品品种结构需要经常调整和改变。相应地,企业的组织方式、决策程序、管理方法也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无疑给海南乡镇企业管理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企业的经营达不到所要求的水平,而出现了较短的产品生命周期。
(三)劳动力流动性大
劳动力流动性较大一方面表现在海南省教育水平偏低,特别是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差;另一方面,海南乡镇企业的发展环境较差,吸引力较低,难以为企业谋到优秀人才。另外,农村劳动力“兼业”的就业形式,使就业相对不稳定,流动性大。
(四)乡镇企业主管部门职能缺失
随着计划经济的结束,纯之又纯的乡办企业已不复存在,不断涌现出来的个体私营经济更多地依靠市场配置资源,不再找政府、找部门,使得乡镇企业主管部门感到管理手段失灵。而乡镇企业缺少了政府在第一线的服务,必然在规模化的道路上遇到信息阻塞、恶性竞争、非法经营、目标迷失等问题。
(五)维持现状的心态
农民更注重眼前利益,乐于稳定,功利主义较强,难以将个人利益同企业兴衰长期统一,于是在一个区域内出现大批相同技术、相同企业优势的中小乡镇企业,表面上形成了规模市场,但在缺少制度规范的恶性竞争下,最终导致整体利益的损失。
三、海南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的资源优势
农产品加工业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环节。发展具有热带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是海南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重心转移的中心工作。
(一)土地资源
海南土地资源丰富,土地适宜性较广,可利用率高,开发潜力大。农业是海南的支柱产业,在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中,绝大部分土地仍为农业所利用,农林牧三项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78.13%,处于全国较高水平。全省仍有未利用土地26.3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4%,其中以荒草地面积最大,为25.9万公顷,占未利用土地的98%。荒地分布遍及全岛各市县,有相当部分荒地集中连片,有利于农业的综合开发和成片开发。平原地区的荒地大多数属荒芜的耕地、园地和四旁闲杂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均较好。全岛坡度小于8度的土地占总面积的54%,坡度为8度-30度的土地占24%,坡度大于30度的土地占21%。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地表坡度绝大多数在6度以下,土层深厚,质地均匀,大多数为耕地和园地,土壤熟化程度较高,养分含量高。
(二)气候资源
海南属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光温充足,雨量充沛,光合潜力高,稻可三熟,菜满四季。海南岛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4600兆焦耳/平方米-5800兆焦耳/平方米,辐射日总量变化不大,满足一般农作物生长的需要。海南岛入春早,升温快,日温差大,3-5月份各地气温逐月上升3摄氏度左右,大部分地区日温差大于9℃,利于作物的早生快发和淀粉的积累,是海南早稻优势的资源之一。海南夏热时间长,夏季(气候平均气温>22℃)起自3月中旬至11月上旬,长达7个-8个月,利于甘蔗、南药、热带水果等作物的生长。
(三)水资源
海南岛河流的径流充沛,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深875毫米,径流量达297亿立方米。人均5380立方米,为全国人均2700立方米的两倍。省水库面积5.6万公顷,较大的水库有松涛水库、大广坝水库、牛路岭水库、万宁水库、长茅水库、石碌水库等。海南岛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全岛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99.5万千瓦。
(四)生物资源
海南素有“绿色宝库”之称,是我国最大的热带自然博物馆、最丰富的物种基因库。植被的组成种类丰富多样,属热带及热带岛屿植被。维管束植物262科1350多属4600多种,约占全国维管束植物总数的1/7,其中630多种为海南所特有,热带种类占83%。海南省天然种质资源的丰富程度在国内是少见的,其山地雨林、沟谷雨林100平方米的物种量可达120多种。不少植物种,如野生稻、小粒稻、疣粒野稻、野荔枝、野生茶、海南粗榧等,对于生产和科研都是难以估价的重要财富。海南素有“天然药库”之称,药用植物资源丰富,是全国最理想的南药生产基地,也是许多南药品种的原产地,槟榔、益智、砂仁、巴戟等四大南药久享盛誉。海南花卉种质资源859种,其中野生种406种,栽培种453种,其中海南特有品种47种,尤以兰花资源最为丰富。海南乔灌木2000余种。海南复杂的地形地貌,多种多样的植物类型,为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环境
(五)海洋渔业资源
海南省是全国最大的海洋省,所辖海域面积2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海域总面积的2/3。全省有12个市县和一个经济开发区(洋浦经济开发区)濒临海洋。海南省所辖海域共有海岛(含礁和沙洲)280个。海南岛海岸线总长1528公里,占全国大陆海岸线18000公里的8.5%。沿岸天然港湾68个,其中主要渔港24个。海南的近海和外海渔业资源极其丰富,全省海洋渔场面积30多万平方公里,200米深以内的渔场面积22万平方公里,可供养殖的滩涂2.6万公顷。南海海域繁若星层的珊瑚岛礁周围海区和环礁泻湖中海产丰富,是进行渔业活动的重要场所。北部湾、三亚、清澜和西沙群岛是海南著名的四大渔场,有待开发的南沙群岛海区是中国最为典型的热带渔场,具有经济价值高、开发潜力大的特点。据估计,海南的近海渔业资源有35万吨-40万吨(包括25万吨-30万吨底栖鱼类和10万吨中上层鱼类),如包括虾养类在内,年持续可捕捞量为20万吨左右。海南的外海渔场的可捕捞量估计达100万吨-455万吨,外海鱼类资源远远发掘不足,外海捕捞量仅占上岸鱼获量的20%-30%。
四、海南省乡镇企业集群模式
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副局长卢永军在总结我国乡镇企业30年的发展时表示,乡镇企业要加快转型调整步伐,发展高科技,树立“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的观念;坚持发展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在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增长极;还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提高发展质量,既注重开发资源、发展经济,又注重保护环境,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由此看来,海南省乡镇企业与全国其他各省的乡镇企业共处在一个发展高科技、引进先进技术,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增长极,瞄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农村弱小的工业经济无法带动传统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先进技术成为海南乡镇企业发展的瓶颈。随着政策的变化和宏观经济环境的改观,借用技术理论已经波走向农村经济的建设。在整个农村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乡镇企业肩负的责任重大。海南省乡镇企业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且在不断发展壮大企业队伍,各企业也在极力扩大自己的规模。依靠农业资源优势,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集群,成为这一转变的中心因素。
海南省乡镇企业受实用技术等条件的制约,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海南省乡镇企业人力资源不稳定,乡镇企业主管部门职能缺失,产品市场不稳定,企业文化的不健全,员工维持现状的心态不稳定,对乡镇企业规模化的发展与集群模式的选择提出了挑战。海南乡镇企业队伍不够庞大,超大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数不多,以分拆依托和自然依托的集群模式不够成熟。海南省本土文化差异不大,各种农业资源分布基本均匀,交通运输比较便捷,基于地理、资源、文化建立的自然集群模式存在可能。
从海南省乡镇企业的现状分析,海南省乡镇企业主要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受到劳资流动性大、乡镇企业主管部门职能缺失、企业文化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海南省乡镇企业在规模化的道路上将走得很艰难。从政策层面来看,海南省想借助其农业资源优势发展海南经济,正在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投产。然而乡镇企业在一片混乱中自由化发展,存在非法经营、恶性竞争、市场混乱、人才难求等难题,政府不应该只站在制定发展计划的角度思考问题,而应当大力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我们期待着政府扶持型企业集群发展模式在海南省的试点。
海南省乡镇企业的集群究竟会呈现出什么样的模式呢?海南省巨大的农业资源是全国其他各省所望尘莫及的,特别是气候资源和海洋渔业资源。海南省可以依靠这些优厚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在未来十年内,海南省必将农业经济的发展放在经济基础建设的首位。发展的农业产品需要稳定的市场,在竞争激烈的农产品市场,销售原始的农产品难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成长和壮大能够大大提高海南农产品的附加值,农产品加工企业正逢这样一个历史机遇期遍布了海南省各个乡镇,成为海南乡镇企业的主力军。高附加值、高质量的农产品需要可靠的分销渠道,集产供销为一体的海南海南乡镇企业资源分配不合理,缺乏科学管理,造成资源的浪费、管理的重复,产品成本的高居不下。包括农产品冷藏保鲜加工业在内的企业,海南省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可以在热带水果、热带蔬菜、禽畜类产品、木材、热带药材、粮食、花卉、海洋渔业等多个领域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随之也会产生相关联的中间商和供应商,从而提高产品的生产和供应效率,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的成长壮大最终将带动旅游业、流通业、咨询业、科研、金融、房地产、水电等多种服务业的投产和发展。这些企业的建立都依附于海南省多样化的农业经济。
不管是从海南省乡镇企业的现状来看,还是是从海南省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分析,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的海南乡镇企业将借助海南省农业资源优势率先得到集群式发展。现在不难判断海南省乡镇企业集群的模式将是资源禀赋模式,也就是自然资源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各种贸易条件和商品质量认证标准都影响着集群式发展的海南乡镇企业的成长。从长期战略考虑,海南乡镇企业必将顺应国家的政策,与国际市场接轨,跟进先进的技术。中国企业需要与时俱进,引进先进的技术,创建现代化的企业。现代化的乡镇企业是海南省乡镇企业在不同时期制定不同增长级的基础,也是将海南省农业经济转变为借用技术经济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凌耀初.县域经济发展战略[J].学林出版社,2005.
2、咎剑飞,黄洁卉.企业集群理论综述[J].商业研究,2005(1).
3、刘健.贵州中药企业集群模式选择[J].中国实用医药,2007(1).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