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中国对外传播领域迎来了一大盛事——全国第一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是“中国现代传播体系的构建”。这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首次在对外传播领域召开的最具权威和影响的高端理论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外文局和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承办。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中宣部副部长、大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蔡名照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主持。
适应需要:努力建设我国国际传播体系
王晨在主旨演讲中对此次研讨会的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这次研讨会是在全球经济遭受金融危机冲击,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国际舆论形势发生新变化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对外传播的重要研讨会。召开这样的研讨会,对于我们更好地分析当前国际传播发展趋势,把握国际舆论动向,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对外传播理论发展,增强对外传播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王晨认为,国际传播能力是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拥有强大的国际传播力,才能确保传播的自主性,让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认识中国。没有强大的国际传播能力,向世界介绍一个真实的中国、营造对我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是难以做到的。
王晨指出,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当前的形势下,要充分认识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性,增强扩大对外传播能力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科学分析当前国际传播形势,积极应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适应国际传播发展需要,建设覆盖全球的国际传播体系。
王晨强调,建设国际传播体系,要加快发展步伐,建设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要适应新形势,大力推动新媒体的发展和运用;要加大“走出去”力度,实现更大范围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要实施“本土化”战略,切实增强对外传播实效。
网络媒体:通向和谐世界的桥梁
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工作委员会主任胡启恒,清华大学校务委员、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李希光分别作了题为《迎接网络传播时代》和《用对话新闻重绘全球传播新景观》的演讲。
在中国互联网领域备受尊敬的胡启恒院士在演讲中,从互联网这个变革了传播方式的伟大科技创新,到网络传播如何改变着我们,以及网络时代的公民文化素养,娓娓道来。她认为,网络催生国际传播的黄金时代到来,中国的对外传播事业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飞跃发展和进步,网络媒体正和谐地交融于我国传播事业之中,与传统媒体合奏出美妙乐章,网络信息社会必将在我国传播事业身上加盖鲜明的时代标记。她特别提出,受到各国重视的公民媒体文化建设,对于建设一个拥有高素质社会公民的、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大国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我国有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关注的问题。
李希光在演讲中讨论了全球传播语境下,对话新闻与新闻自由、新闻真相和媒体的社会责任的关系。他认为,对话式新闻是指新闻与观点的多元主义,它是人与人之间、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信息的自由流通。对话式新闻随着新传播技术的发展,渐渐成为人们理解其他人、做重要决定、决定爱与恨的最强有力的信源,因此,媒体更应该通过对话式新闻成为通向和谐世界的桥梁。
效果评估:建设有效外宣的保障机制
著名媒体评论人曹景行作为大会论文宣讲的点评人在接受《对外传播》采访时说,以前在海外做媒体的时候,总有一种发不出力的感觉,“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最窝囊的感觉就是碰到事情我们没办法发声音,发出声音,人家也不听。以前说弱国无外交,大概弱国也不会有太好的外宣。而2009年10月召开的‘世界媒体峰会’上,很多西方主流媒体的‘大佬’居然会一个个排着队来北京参会,这是大家都想不到的,说明这些世界最重要的媒体,都愿意到北京参加这个峰会,也表明了西方主流媒体已经不能忽略中国的声音。”
曹景行谈到如何提高对外传播的效果时说,应该让世界的主流媒体为我所用。他举了5·12汶川大地震时的例子:“我们没有要求美国,或者其他西方媒体做什么,对我们进行怎么样的报道,只是因为我们开放。当CNN的记者跟着解放军、跟着救灾的人员一起前往汶川途中,碰到了乡党支部书记,那个书记告诉记者说他的全家全死了,但是他要去救灾,就那一个镜头,我想打动的是很多美国人,我当时评论说这可能是CNN从1980年开办以来第一次赞扬了一个共产党的书记。”
大会征集的论文基本着眼于对外传播的前沿问题,既具有学术性,更立足于我国对外传播的实际,面向未来的发展,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其中,关于对外传播效果评估体系的研究议题,成为大会研讨的一大亮点。在论文宣讲环节穿插进行了听众互动交流,现场气氛热烈,令论者和听者都有意犹未尽之感。
地方外宣:对外传播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地方外宣部门对此次大会倾注了很高的热情,大会收到各省区市新闻办论文近20篇。其中,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宋超的论文《在服务中展开传播,在服务中实现引导》,江苏省委外宣办副主任徐发波的论文《关于建立地方外宣工作效果评估体系的建议》分别在大会上进行了宣讲。
宋超的论文作为大会上唯一获奖的地方外宣办论文,较引人瞩目。他在发言中提出,外宣需要通过服务的软管理,通过对国际媒体的新闻服务和受众的信息服务,在服务中开展传播,在服务中实现引导,这样的外宣才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力。从实践层面来讲,要把握好三个主要环节:第一是紧贴大局开展服务,通过认真研究大局,吃透大局,准确把握服务的重点;第二是回应国际开展服务,遵循现代传播规律,最大限度地满足国际媒体和受众对我们的信息需求;第三是切入国际主流社会开展服务,开拓创新,多元多样地开展工作,有效影响国际主流舆论。
来参加大会的地方新闻办人员有的论文入选,有的没来得及提交论文,他们都表示此次大会将对自己的工作有所助益。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外宣办主任葛本亮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目前中国对外传播实力相对于国际地位还很弱,建立一个对外传播体系不仅是国家层面的重大课题,对于地方而言也是重大课题和挑战。尽管没有提交论文,但很想听听领导和专家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很多问题如果在理论方面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对实际工作会有很大的益处。”
理论与实践:对外传播研究展开广阔平台
传播业界积极响应本届大会,从2009年6月到9月,短短不到3个月时间里,大会即在全国范围内共征集论文160篇,论文作者中既有专家学者、高校师生,也有来自实践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虽然大家来自不同工作领域,但都对理论工作倾注了极大的热忱。论文选题内容包括新时期软实力、国家形象、国际传播力、现代传播体系和媒体建设的各个方面,几乎涵盖了传播业界所有领域。大会完全按照学术规范来评选入选和优秀论文,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会上,对评选出的12篇优秀论文的作者进行了颁奖。
此次研讨会吸引了来自新闻宣传、涉外工作部门、高校研究机构、省市区新闻办等单位的领导、知名媒体人士和专家学者约200余人共襄盛会。
大会第二天,特别召开了专家委员会会议,进一步就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的定位和下一届会议的主题等议题展开讨论。大会专家委员会是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的常设机构,集中了全国重点高校、研究机构的学科带头人以及媒体资深人士。中宣部副部长蔡名照担任专家委员会主任,32人担任主任委员和专家委员。主任委员分别是赵启正、周明伟、周锡生、范敬宜、杨正泉、朱英璜、马胜荣、黄友义。
全国第一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围绕中央的战略部署,为早日建立与我国国力相匹配的传播体系,做了一次成功推动。此次研讨会虽然只有一天时间,但它搭建了一个全国性的研讨平台,汇集了全国对外传播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凝聚了一支对外传播理论研究队伍。正如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在大会总结中所言,全国第一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必将载入中国对外传播研究的史册。相信此次大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必将对我国对外传播理论的发展产生影响。
责编:谭震
适应需要:努力建设我国国际传播体系
王晨在主旨演讲中对此次研讨会的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这次研讨会是在全球经济遭受金融危机冲击,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国际舆论形势发生新变化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对外传播的重要研讨会。召开这样的研讨会,对于我们更好地分析当前国际传播发展趋势,把握国际舆论动向,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对外传播理论发展,增强对外传播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王晨认为,国际传播能力是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拥有强大的国际传播力,才能确保传播的自主性,让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认识中国。没有强大的国际传播能力,向世界介绍一个真实的中国、营造对我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是难以做到的。
王晨指出,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当前的形势下,要充分认识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性,增强扩大对外传播能力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科学分析当前国际传播形势,积极应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适应国际传播发展需要,建设覆盖全球的国际传播体系。
王晨强调,建设国际传播体系,要加快发展步伐,建设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要适应新形势,大力推动新媒体的发展和运用;要加大“走出去”力度,实现更大范围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要实施“本土化”战略,切实增强对外传播实效。
网络媒体:通向和谐世界的桥梁
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工作委员会主任胡启恒,清华大学校务委员、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李希光分别作了题为《迎接网络传播时代》和《用对话新闻重绘全球传播新景观》的演讲。
在中国互联网领域备受尊敬的胡启恒院士在演讲中,从互联网这个变革了传播方式的伟大科技创新,到网络传播如何改变着我们,以及网络时代的公民文化素养,娓娓道来。她认为,网络催生国际传播的黄金时代到来,中国的对外传播事业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飞跃发展和进步,网络媒体正和谐地交融于我国传播事业之中,与传统媒体合奏出美妙乐章,网络信息社会必将在我国传播事业身上加盖鲜明的时代标记。她特别提出,受到各国重视的公民媒体文化建设,对于建设一个拥有高素质社会公民的、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大国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我国有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关注的问题。
李希光在演讲中讨论了全球传播语境下,对话新闻与新闻自由、新闻真相和媒体的社会责任的关系。他认为,对话式新闻是指新闻与观点的多元主义,它是人与人之间、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信息的自由流通。对话式新闻随着新传播技术的发展,渐渐成为人们理解其他人、做重要决定、决定爱与恨的最强有力的信源,因此,媒体更应该通过对话式新闻成为通向和谐世界的桥梁。
效果评估:建设有效外宣的保障机制
著名媒体评论人曹景行作为大会论文宣讲的点评人在接受《对外传播》采访时说,以前在海外做媒体的时候,总有一种发不出力的感觉,“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最窝囊的感觉就是碰到事情我们没办法发声音,发出声音,人家也不听。以前说弱国无外交,大概弱国也不会有太好的外宣。而2009年10月召开的‘世界媒体峰会’上,很多西方主流媒体的‘大佬’居然会一个个排着队来北京参会,这是大家都想不到的,说明这些世界最重要的媒体,都愿意到北京参加这个峰会,也表明了西方主流媒体已经不能忽略中国的声音。”
曹景行谈到如何提高对外传播的效果时说,应该让世界的主流媒体为我所用。他举了5·12汶川大地震时的例子:“我们没有要求美国,或者其他西方媒体做什么,对我们进行怎么样的报道,只是因为我们开放。当CNN的记者跟着解放军、跟着救灾的人员一起前往汶川途中,碰到了乡党支部书记,那个书记告诉记者说他的全家全死了,但是他要去救灾,就那一个镜头,我想打动的是很多美国人,我当时评论说这可能是CNN从1980年开办以来第一次赞扬了一个共产党的书记。”
大会征集的论文基本着眼于对外传播的前沿问题,既具有学术性,更立足于我国对外传播的实际,面向未来的发展,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其中,关于对外传播效果评估体系的研究议题,成为大会研讨的一大亮点。在论文宣讲环节穿插进行了听众互动交流,现场气氛热烈,令论者和听者都有意犹未尽之感。
地方外宣:对外传播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地方外宣部门对此次大会倾注了很高的热情,大会收到各省区市新闻办论文近20篇。其中,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宋超的论文《在服务中展开传播,在服务中实现引导》,江苏省委外宣办副主任徐发波的论文《关于建立地方外宣工作效果评估体系的建议》分别在大会上进行了宣讲。
宋超的论文作为大会上唯一获奖的地方外宣办论文,较引人瞩目。他在发言中提出,外宣需要通过服务的软管理,通过对国际媒体的新闻服务和受众的信息服务,在服务中开展传播,在服务中实现引导,这样的外宣才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力。从实践层面来讲,要把握好三个主要环节:第一是紧贴大局开展服务,通过认真研究大局,吃透大局,准确把握服务的重点;第二是回应国际开展服务,遵循现代传播规律,最大限度地满足国际媒体和受众对我们的信息需求;第三是切入国际主流社会开展服务,开拓创新,多元多样地开展工作,有效影响国际主流舆论。
来参加大会的地方新闻办人员有的论文入选,有的没来得及提交论文,他们都表示此次大会将对自己的工作有所助益。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外宣办主任葛本亮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目前中国对外传播实力相对于国际地位还很弱,建立一个对外传播体系不仅是国家层面的重大课题,对于地方而言也是重大课题和挑战。尽管没有提交论文,但很想听听领导和专家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很多问题如果在理论方面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对实际工作会有很大的益处。”
理论与实践:对外传播研究展开广阔平台
传播业界积极响应本届大会,从2009年6月到9月,短短不到3个月时间里,大会即在全国范围内共征集论文160篇,论文作者中既有专家学者、高校师生,也有来自实践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虽然大家来自不同工作领域,但都对理论工作倾注了极大的热忱。论文选题内容包括新时期软实力、国家形象、国际传播力、现代传播体系和媒体建设的各个方面,几乎涵盖了传播业界所有领域。大会完全按照学术规范来评选入选和优秀论文,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会上,对评选出的12篇优秀论文的作者进行了颁奖。
此次研讨会吸引了来自新闻宣传、涉外工作部门、高校研究机构、省市区新闻办等单位的领导、知名媒体人士和专家学者约200余人共襄盛会。
大会第二天,特别召开了专家委员会会议,进一步就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的定位和下一届会议的主题等议题展开讨论。大会专家委员会是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的常设机构,集中了全国重点高校、研究机构的学科带头人以及媒体资深人士。中宣部副部长蔡名照担任专家委员会主任,32人担任主任委员和专家委员。主任委员分别是赵启正、周明伟、周锡生、范敬宜、杨正泉、朱英璜、马胜荣、黄友义。
全国第一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围绕中央的战略部署,为早日建立与我国国力相匹配的传播体系,做了一次成功推动。此次研讨会虽然只有一天时间,但它搭建了一个全国性的研讨平台,汇集了全国对外传播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凝聚了一支对外传播理论研究队伍。正如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在大会总结中所言,全国第一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必将载入中国对外传播研究的史册。相信此次大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必将对我国对外传播理论的发展产生影响。
责编:谭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