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班级学生干部有其不同于高校其他类型学生干部的工作特点、外部工作环境和管理对象,基于这些特点,因此高校学生管理者从而培养路径进行分析研究,试图用更完善的理论支撑和指导学生工作者培养学生干部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学生干部,人本管理,培养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院校是为社会培养并输送人才的基地;而高校的教育目的,不仅是传递知识,而是使学生个体习得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以多样的教育形式,使学生的外在素质、内在气质、核心性格等非知识性方面得到提升,完成全面社会化,最终达到学生人格养成的目标。因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其拥有更广阔的视界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在实践中更好的运用所学都是一种教育手段。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以人本管理为内在追求。教育的本质是人格养成,是以人的自我完善为根本目的的。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人是知识经济的主体,更是重要的经济资源。所以充分挖掘人的内在潜力,注重整体性人才的开发与利用既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又是其最终归宿之处,更是管理过程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因此,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树立“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现今,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对人才要求更高的社会,需要的是多样化、复合式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的培养的方式上手段灵活,不能一味的填鸭式教育,而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质实现差异化教学。这也是人本管理的长处所在,拉近与学生的关系、了解学生生活与学习多方面、相信并尊重学生,因材施教、因材择学,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尊自信、积极上进的健全人格。
而高校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骨干力量,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是学生中可塑性最强的一群人。因此,重视对学生干部的培养教育,可以形成“以点带面”的良性循环,以促进学生干部个人成长成才为手段,树立榜样,推动学生整体的良性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更优质的人才资源。
二、人本管理的内涵及重要性
人本管理,是管理流派中的重要分支,核心在于“以人為本”,它不同于科学管理中把人作为工具,不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是在充分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基础上,突出人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这一管理模式,要求在管理过程中,坚持以“一切从人的实际出发”为原则,分析人内在的主观因素,辅助以外在环境的影响,从而达到促进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化发挥,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的不断发展。
人本管理对于高校管理者而言,就是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兼并服务与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成就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学生管理的现代化与社会化。
1.人本管理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以人为本是东方管理思想的精髓。早在距今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孔子就提出了“仁者,爱人。”的观念,孟子更进一步点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实质是“以民为本”。
而马克思曾提到“未来的理想目标是以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是以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的发展为最高理想的。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就把人本、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看作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他把共产主义的根本目标设立在人的全面发展上,所以我们今时今日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是强调以人为本,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
而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十七大,十八大,全国思政教育工作会议中也不断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學发展观,坚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这些指示,也都是在将“人本管理”提到更突出的位置。
从古至今,时代在不断进步,人本管理也随之不断地被提出、不断地被要求实践。所以说,实行人本管理是时代变迁中不变的要求,更是现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们应当积极顺应、主动配合的。
2.人本管理跟随了高校管理模式的正向转变
康德曾说过,“教育隐含着人性完善的重大秘密”。教育对于人性自我完善的重大意义可见一斑。而高校,作为培养乃至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殿堂,其意义不言而喻。
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中,学校的规章制度必须是一成不变的,教学、教务方面的各项工作与决策往往都是由领导一人或者少数几个人来定夺,这种模式下的管理目标、计划方案、实施细则都是领导意愿的集中体现,忽视了组织的动态性和群众的民主性。例如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上,仅由领导决定,不注意考虑学生的真实需求、爱好、特长等,导致学生疏离感强、热情度低,交流实践少,无法实现让学生参与其中的目的,更加无法形成积极有效的正向循环效果。反过来讲,也会影响高校组织的运行速度和运行效率,最终制约高校的发展。
为了适应的发展,在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方面,需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住可行性和全面性的原则,做到“严”与“宽”、“管”与“教”,“奖”与“罚”等多方面的结合;在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方面,综合考虑开放性与个性化的要求,将课本与现实、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所以说,呼唤人本管理模式的推行,是对高校管理模式正向转变的追随。
3.人本管理满足了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需求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学工作是高校各项活动的中心,教师以授课为工作中的重点,教师工作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被动接受者、依赖于教师的服从者、和缺乏独立性于创造力的复制学习者,这在极大的程度上会阻碍学生的发展,更加让教师丧失了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激发、不断实现自我提升的机会。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已经不能只是一个传播知识的机器或者工具了,人本管理要求教师需要从过去“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中走出来,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发展性。所以说,人本管理的实行,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教师自身的质素与思想,能够满足建设一支高质量教师队伍的需求。 4.人本管理符合了高校大学生群体的特点要求
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整体文化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于自我的认识在不断加深中,他们有很强的自信心,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不论是思想、能力还是个人性格方面,他们都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注重自我的展现;所以需要高校管理者以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们,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与信赖,肯定他们的出发点并对他们的行动予以指引,而非单纯命令式的要求,削弱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自觉性相对较强,富有主见,对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规划正逐步形成自己的想法,故而渴求独立,追求自主,不能接受传统的“管、控、压”式粗暴的管理方法;所以需要用“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作为核心、以人本管理的方式来对待不同的学生,让他们能够葆有自身活跃的思想、鲜明的个性、与众不同的创新意识,发挥出每个学生的优点与长处,挖掘学生的潜能,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所以说,人本管理的推行,和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特点是正向契合的,是一条促进高校大学生不断向上的正途。
三、人本管理的有效途径
1.实施目标管理,激发学生干部的自主性
“目标管理”是当代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的,是人本管理的重要组成理论。目标管理强调目标,但不是单纯的强调如何完成目标,而是强调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按照个人能力分解目标,并是的组织内的个人具有共同愿景和向心力,大大提高效率。不论是企业还是高校,管理客体都是“人”,目标管理的过程,就是先由管理层与执行层共同商量、决定一个目标,再明确职责分工,然后完成目标实施的全过程,在这其中,管理层要定期检查实施进度、执行层要适时汇报工作问题,形成良性的沟通与反馈。这样的角色定位,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可以下移至学生干部。
目標管理的实施对于高校学生、尤其是学生干部会产生一种对管理决策的参与感、一种对管理目标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会激发学生干部的自主性,让他们对于制定的目标有清晰、明确的认知,并能够自发的采取行动,自觉的融入到组织的管理活动中来,最终实现目标。
2.利用激励理论,提高学生干部的创造性
激励理论有很多,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成就需要理论、强化理论等等,激励理论都是对人主体主观能动性的调动。通过层层分解人的需求,给予相应的物质或精神激励,促进个体更有动力完成目标,是一种挖掘人内在潜能的理论体系,而无论何种激励理论,最终的目标都能够使得人本身更加完善,因此大多适用于教育管理,对于塑造学生个体,带动学生自我完善也提供了指导。
新时代的学生注重自我的表现,而学生干部之所以在学校生活中担当一定的职位,必定是对于自我修养的展现有更强烈的需求、对自我能力的提升有更高的要求,这也是他们对于自我实现需求的客观体现。
激励机制一般不外乎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在学校中,学生们更加注重的其实也正是精神激励,所以我们在高校管理中实施人本管理,重视“人”尤其是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通过表扬或者授予荣誉称号等方式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各项活动中切实提升自身操办活动、解决问题、与人沟通等各方面的能力,鼓励他们做自己的主人公,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与价值而不断为之奋斗。
3.参考权变理论,促进学生干部个性化发展
权变理论强调管理的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组织应当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改变管理模式,而非一种管理模式管到底。虽然权变理论是一种权益应变,但是他依旧有自己的维度参考,领导者风格,和被管理者的成熟度,以及组织内部任务结构都是可以影响管理方式。
学生管理既是对学生的管理,又是對学生的培养;而人本管理又以人的个性发展为基本出发点,要求高校工作者对学生因材施教,这和权变理论的要求不谋而合。俗语说“一样米养百样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受到不同的培养、不同的领导人都可能会形成权威式、参与式、放任式等不同的领导方式。
高校给学生提供的是一个不同于以往、全新的成长平台,脱离了大学以前千篇一律、只学知识的教育模式,转向要求学生质素和能力的全面培养;高校营造的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不再是高中时期“成绩好就好”、用成绩掩盖一切问题的教育理念,转向鼓励学生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双向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对于作为骨干力量的学生干部,要知人善用,扬长避短,发挥人本管理强调的个体化发展,培养学生干部适合自身的行事方式与独树一帜的个人魅力,让其在大学的校园里能够尽早树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适应社会的发展,实现自身理想。
4.发挥学生干部双向互动的优点
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舆论观来自于毛主席《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它要求我们深入群众,认真调查研究,把群众的愿望、要求和斗争经验集中起来,加以分析、综合和提高,使之系统化,从而作出工作决定,提出我们的政策、任务和规划。
学生干部既是学生中的一员,他们了解学生的想法、体会到学生们的真实需要;同时,他们又是学生管理工作者之中的一份子,会以服务的方式面对学生,切实考虑到学生工作的重点,讲管理与服务结合起来,科学、平等的进行学生管理。也就是说,学生干部与高校管理者的目标在一定层面上是一致的:服务学生,为其创造优良的学习生活环境,提供各种便利。学生管理工作,表面是管理,形式是督促,核心是服务,作为高校管理者,初衷就是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如果高校管理者在工作中仅仅是为了简单、按时的完成一些任务(比如宿舍检查、纪律处分通知、校园安全工作等),不注重人本管理,充满“火药味”,不考虑学生想法,缺少“人情味”,而是只通过“严控、强管、设卡、打压”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工作、对待学生,那么距离高校管理者最近的学生干部学习到的也只能是没有沟通协商的行政命令式管理。
更深一层去看,人本管理要求下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和学生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从原来单纯的以管理为主的工作方式,逐步转化为以服务为中心的工作方式。管理中有服务,服务是为了方便管理,管理和服务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
所以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当发挥学生干部的双向互动的优点,通过服务和管理的有效整合,实现学生管理的现代化与社会化。
参考文献:
[1]金沙.我国高校实行人本管理的必要性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5)
[2]吴菲菲.高校管理中人本管理思想的构建[J].前沿,2006(9)
[3]雒文虎,李方圆.浅谈“人本管理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07(9)
[4]刘煜.人本管理思想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J].民办教育研究,2009(9)
[5]刘加养.人本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J].宜春学院学报,2011(1)
[6]郑洁.人本管理思想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0)
[7]汪向.高校人本管理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18)
【关键词】:高校,学生干部,人本管理,培养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院校是为社会培养并输送人才的基地;而高校的教育目的,不仅是传递知识,而是使学生个体习得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以多样的教育形式,使学生的外在素质、内在气质、核心性格等非知识性方面得到提升,完成全面社会化,最终达到学生人格养成的目标。因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其拥有更广阔的视界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在实践中更好的运用所学都是一种教育手段。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以人本管理为内在追求。教育的本质是人格养成,是以人的自我完善为根本目的的。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人是知识经济的主体,更是重要的经济资源。所以充分挖掘人的内在潜力,注重整体性人才的开发与利用既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又是其最终归宿之处,更是管理过程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因此,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树立“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现今,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对人才要求更高的社会,需要的是多样化、复合式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的培养的方式上手段灵活,不能一味的填鸭式教育,而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质实现差异化教学。这也是人本管理的长处所在,拉近与学生的关系、了解学生生活与学习多方面、相信并尊重学生,因材施教、因材择学,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尊自信、积极上进的健全人格。
而高校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骨干力量,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是学生中可塑性最强的一群人。因此,重视对学生干部的培养教育,可以形成“以点带面”的良性循环,以促进学生干部个人成长成才为手段,树立榜样,推动学生整体的良性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更优质的人才资源。
二、人本管理的内涵及重要性
人本管理,是管理流派中的重要分支,核心在于“以人為本”,它不同于科学管理中把人作为工具,不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是在充分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基础上,突出人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这一管理模式,要求在管理过程中,坚持以“一切从人的实际出发”为原则,分析人内在的主观因素,辅助以外在环境的影响,从而达到促进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化发挥,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的不断发展。
人本管理对于高校管理者而言,就是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兼并服务与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成就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学生管理的现代化与社会化。
1.人本管理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以人为本是东方管理思想的精髓。早在距今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孔子就提出了“仁者,爱人。”的观念,孟子更进一步点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实质是“以民为本”。
而马克思曾提到“未来的理想目标是以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是以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的发展为最高理想的。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就把人本、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看作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他把共产主义的根本目标设立在人的全面发展上,所以我们今时今日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是强调以人为本,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
而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十七大,十八大,全国思政教育工作会议中也不断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學发展观,坚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这些指示,也都是在将“人本管理”提到更突出的位置。
从古至今,时代在不断进步,人本管理也随之不断地被提出、不断地被要求实践。所以说,实行人本管理是时代变迁中不变的要求,更是现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们应当积极顺应、主动配合的。
2.人本管理跟随了高校管理模式的正向转变
康德曾说过,“教育隐含着人性完善的重大秘密”。教育对于人性自我完善的重大意义可见一斑。而高校,作为培养乃至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殿堂,其意义不言而喻。
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中,学校的规章制度必须是一成不变的,教学、教务方面的各项工作与决策往往都是由领导一人或者少数几个人来定夺,这种模式下的管理目标、计划方案、实施细则都是领导意愿的集中体现,忽视了组织的动态性和群众的民主性。例如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上,仅由领导决定,不注意考虑学生的真实需求、爱好、特长等,导致学生疏离感强、热情度低,交流实践少,无法实现让学生参与其中的目的,更加无法形成积极有效的正向循环效果。反过来讲,也会影响高校组织的运行速度和运行效率,最终制约高校的发展。
为了适应的发展,在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方面,需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住可行性和全面性的原则,做到“严”与“宽”、“管”与“教”,“奖”与“罚”等多方面的结合;在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方面,综合考虑开放性与个性化的要求,将课本与现实、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所以说,呼唤人本管理模式的推行,是对高校管理模式正向转变的追随。
3.人本管理满足了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需求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学工作是高校各项活动的中心,教师以授课为工作中的重点,教师工作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被动接受者、依赖于教师的服从者、和缺乏独立性于创造力的复制学习者,这在极大的程度上会阻碍学生的发展,更加让教师丧失了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激发、不断实现自我提升的机会。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已经不能只是一个传播知识的机器或者工具了,人本管理要求教师需要从过去“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中走出来,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发展性。所以说,人本管理的实行,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教师自身的质素与思想,能够满足建设一支高质量教师队伍的需求。 4.人本管理符合了高校大学生群体的特点要求
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整体文化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于自我的认识在不断加深中,他们有很强的自信心,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不论是思想、能力还是个人性格方面,他们都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注重自我的展现;所以需要高校管理者以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们,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与信赖,肯定他们的出发点并对他们的行动予以指引,而非单纯命令式的要求,削弱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自觉性相对较强,富有主见,对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规划正逐步形成自己的想法,故而渴求独立,追求自主,不能接受传统的“管、控、压”式粗暴的管理方法;所以需要用“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作为核心、以人本管理的方式来对待不同的学生,让他们能够葆有自身活跃的思想、鲜明的个性、与众不同的创新意识,发挥出每个学生的优点与长处,挖掘学生的潜能,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所以说,人本管理的推行,和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特点是正向契合的,是一条促进高校大学生不断向上的正途。
三、人本管理的有效途径
1.实施目标管理,激发学生干部的自主性
“目标管理”是当代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的,是人本管理的重要组成理论。目标管理强调目标,但不是单纯的强调如何完成目标,而是强调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按照个人能力分解目标,并是的组织内的个人具有共同愿景和向心力,大大提高效率。不论是企业还是高校,管理客体都是“人”,目标管理的过程,就是先由管理层与执行层共同商量、决定一个目标,再明确职责分工,然后完成目标实施的全过程,在这其中,管理层要定期检查实施进度、执行层要适时汇报工作问题,形成良性的沟通与反馈。这样的角色定位,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可以下移至学生干部。
目標管理的实施对于高校学生、尤其是学生干部会产生一种对管理决策的参与感、一种对管理目标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会激发学生干部的自主性,让他们对于制定的目标有清晰、明确的认知,并能够自发的采取行动,自觉的融入到组织的管理活动中来,最终实现目标。
2.利用激励理论,提高学生干部的创造性
激励理论有很多,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成就需要理论、强化理论等等,激励理论都是对人主体主观能动性的调动。通过层层分解人的需求,给予相应的物质或精神激励,促进个体更有动力完成目标,是一种挖掘人内在潜能的理论体系,而无论何种激励理论,最终的目标都能够使得人本身更加完善,因此大多适用于教育管理,对于塑造学生个体,带动学生自我完善也提供了指导。
新时代的学生注重自我的表现,而学生干部之所以在学校生活中担当一定的职位,必定是对于自我修养的展现有更强烈的需求、对自我能力的提升有更高的要求,这也是他们对于自我实现需求的客观体现。
激励机制一般不外乎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在学校中,学生们更加注重的其实也正是精神激励,所以我们在高校管理中实施人本管理,重视“人”尤其是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通过表扬或者授予荣誉称号等方式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各项活动中切实提升自身操办活动、解决问题、与人沟通等各方面的能力,鼓励他们做自己的主人公,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与价值而不断为之奋斗。
3.参考权变理论,促进学生干部个性化发展
权变理论强调管理的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组织应当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改变管理模式,而非一种管理模式管到底。虽然权变理论是一种权益应变,但是他依旧有自己的维度参考,领导者风格,和被管理者的成熟度,以及组织内部任务结构都是可以影响管理方式。
学生管理既是对学生的管理,又是對学生的培养;而人本管理又以人的个性发展为基本出发点,要求高校工作者对学生因材施教,这和权变理论的要求不谋而合。俗语说“一样米养百样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受到不同的培养、不同的领导人都可能会形成权威式、参与式、放任式等不同的领导方式。
高校给学生提供的是一个不同于以往、全新的成长平台,脱离了大学以前千篇一律、只学知识的教育模式,转向要求学生质素和能力的全面培养;高校营造的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不再是高中时期“成绩好就好”、用成绩掩盖一切问题的教育理念,转向鼓励学生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双向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对于作为骨干力量的学生干部,要知人善用,扬长避短,发挥人本管理强调的个体化发展,培养学生干部适合自身的行事方式与独树一帜的个人魅力,让其在大学的校园里能够尽早树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适应社会的发展,实现自身理想。
4.发挥学生干部双向互动的优点
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舆论观来自于毛主席《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它要求我们深入群众,认真调查研究,把群众的愿望、要求和斗争经验集中起来,加以分析、综合和提高,使之系统化,从而作出工作决定,提出我们的政策、任务和规划。
学生干部既是学生中的一员,他们了解学生的想法、体会到学生们的真实需要;同时,他们又是学生管理工作者之中的一份子,会以服务的方式面对学生,切实考虑到学生工作的重点,讲管理与服务结合起来,科学、平等的进行学生管理。也就是说,学生干部与高校管理者的目标在一定层面上是一致的:服务学生,为其创造优良的学习生活环境,提供各种便利。学生管理工作,表面是管理,形式是督促,核心是服务,作为高校管理者,初衷就是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如果高校管理者在工作中仅仅是为了简单、按时的完成一些任务(比如宿舍检查、纪律处分通知、校园安全工作等),不注重人本管理,充满“火药味”,不考虑学生想法,缺少“人情味”,而是只通过“严控、强管、设卡、打压”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工作、对待学生,那么距离高校管理者最近的学生干部学习到的也只能是没有沟通协商的行政命令式管理。
更深一层去看,人本管理要求下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和学生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从原来单纯的以管理为主的工作方式,逐步转化为以服务为中心的工作方式。管理中有服务,服务是为了方便管理,管理和服务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
所以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当发挥学生干部的双向互动的优点,通过服务和管理的有效整合,实现学生管理的现代化与社会化。
参考文献:
[1]金沙.我国高校实行人本管理的必要性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5)
[2]吴菲菲.高校管理中人本管理思想的构建[J].前沿,2006(9)
[3]雒文虎,李方圆.浅谈“人本管理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07(9)
[4]刘煜.人本管理思想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J].民办教育研究,2009(9)
[5]刘加养.人本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J].宜春学院学报,2011(1)
[6]郑洁.人本管理思想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0)
[7]汪向.高校人本管理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