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读清代笔记小说集《里乘》,看到一篇名人轶事:雍正年间权倾天下的大将军年羹尧,童年时代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顽劣少年,后来却因为一位仙风道骨的老先生采用了非常奇怪的教育方法,变成了一个踏实好学的好学生。
一个“初二”的文盲
《里乘》是清代学者许奉恩所著的一部笔记小说集。《里乘》中对官场科场、民俗民风、家庭邻里、男女恋情、僧尼武侠、神鬼精怪均有涉及,所记的大多是作者生活的时代,即道光、咸丰、同治这三个时期的社会情状,不过也有一些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记录,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年羹尧少年轶事。
《里乘》记载:“幼听野老谈年大将军羹尧轶事,或谓其祖籍本安徽怀远县,后隶汉军。父遐龄,初为驻防都统;母极悍妒,都统私婢有身,母知之,大怒,以婢给仆,生羹尧。”按理说,既然年羹尧的生母已经赐给奴仆了,那么他就算是年遐龄的儿子,也不能承继年家的家世了,不过后来来了个相面的,说此子将来一定会大富大贵,年遐龄的老婆这才决定收养年羹尧。
关于年羹尧的身世,史料笔记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说法,这个我们不必纠结,重要的是他的养母一定很快就为自己的决定后悔了。因为这孩子非但不像一个大富大贵之人,反而倒是天生的为非作歹之徒。“儿时性黠犷,力复过人,入塾不肯读书,师偶威以夏楚,反受其侮。”“夏楚”是古代私塾用来体罚熊孩子的用具,但是年羹尧非但不怕,反而还更加嚣张地琢磨出各种恶作剧羞辱老师,结果就是“齿已舞勺,尚不识一丁字”。古人称十三四岁的男孩子为“舞勺之年”,年羹尧同学都初中二年级的年纪了,他还一个字都不认识,按照现如今的说法,他可就不止输在起跑线上了。
年遐龄自然着急得不行,便托人物色名师,有能教化其子者,不吝厚俸。但年羹尧已经恶名在外,没有哪个老师愿意为挣钱不要命。就这样,年羹尧更是没人管教,无法无天。直到有一天,一個老翁敲开了都统官邸的大门。
“有叟突然不介来谒,自称愿为公子师。”年遐龄一听高兴坏了,连忙把老翁请进屋内,只见“叟年可七十许,白髯布袍,举止不俗”,望之俨然一仙人,年遐龄有点不知所措,老老实实地对老翁说:“我那个儿子,大概老先生也听说了,顽劣至极,您肯来教导他,我求之不得,只是想请教老先生,打算用什么样的方法教育豚儿。”老翁捋着白色的胡须笑道:“如果您信得过我的话,就请找一块乡村僻壤之地,盖—座大花园,里面除了居住的房屋之外,池沼山石、竹木花草都要有,同时,也要准备好经史子集类的图书和各种各样的兵刃武器。园子里只有我和令郎两个人居住,其他仆从一律摒退,花园的四周筑起高墙,不要开门,只留一个送饭的小口即可,每天按时送来三餐,这样三年下来,我一定给您一个不一样的年公子。”
这跟圈禁有什么区别啊?年遐龄听得目瞪口呆,但转念一想:“这个儿子一天到晚给我惹祸,关在高墙里面少生些是非,至少能让我清静清静,都统如言部署。”
从折腾园子到刻苦读书
年羹尧也一头雾水。
本来自己在外面自由自在的,玩得不亦乐乎,突然被老爸关进了这么个围墙高到翻都翻不过去的园子里,再也不能跟小伙伴们一起愉快地玩耍了,更加糟糕的是,跟自己同住园中的只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儿,而且据老爸说这是新给自己请的老师,年羹尧就更加小心,随时准备跟这老师的威权一决高下。
谁知从被关进园子的第一天开始,那白胡子老头每天就坐在花园的亭子里读书,任凭羹尧所为,绝不过问。年羹尧一看这老头不像个爱管闲事的,就忙活上了,他身边又没有玩伴,所以旺盛的精力只能用在折腾园子上。“日浚沼填池,移山运石,种竹木,裁花草,嬉戏自得,亦与叟从不通一语。”
这么从春天一直折腾到了秋天。“园中池沼、山石、竹木、花草,或自东迁西,或至南徙北。”年羹尧把整个花园来了个“系统重装”,而且不止一次,年羹尧也渐渐觉得没啥意思了。这天吃完午饭,他看到师傅坐在亭子里读书,读得津津有味,时而啧啧称赞,时而叹息不已,时而眉头拧紧,时而微微一笑,仿佛是在品尝着不同菜系的佳肴。年羹尧的好奇心上来了,突然问道:“先生您每天看书,难道书里真有什么好味道吗?”老翁漫不经心地答道:“有倒是有,可惜你这种人是品尝不到的,你去玩儿你的,别打扰我看书。”年羹尧一听,脸上有点挂不住:“您怎么知道我品尝不到?”老翁依旧爱搭不理的样子:“你又不准备用心读书,就不是读书的材料,怎么可能知道书中的味道?”年羹尧到底是个热血少年,一下子被激怒了:“休要看不起人,我要是想用心读书,您能用心教我吗?”老翁说:“你要是真的肯用心学,我又怎么不肯用心教,只怕你半途而废啊。”年羹尧乃拔剑斫树,发誓说:“我要不肯用心读书,有如此树。”
“叟知其志已决,大喜。”从这一天开始,老翁给他定下了课程表,每天按时上课,先取经史,日与讲论,又教其攻习举业,暇则谈论兵法。除了智育之外,体育方面,老翁也不肯放松,早晚或习射,或舞刀剑干戈,相与为乐。而年羹尧聪颖的天资就在这时展现出来,凡事一学即精,三年学果有成。
这一天仆人又从墙洞里送进饭菜的时候,老翁说:“告诉你家主人,可以把园子的大门打开了。”
整整三年,年遐龄没有见过儿子一面。一见之下,只见年羹尧除了长得又高又壮之外,还“恂恂知礼,不似从前跳荡,知其学果有得”。年遐龄大喜,设宴感谢老师,并要酬以千金,但被老翁拒绝了:“俟公子功成名立,再来索谢。”说完便要辞馆而去,年家再三挽留不可,只好同意他离去。
三年朝夕相处,师徒隋深,年羹尧一直把师傅送出了很远。临别时,师傅送给他一首小诗:“海水摇青云四垂,瞳嚏晓日照旌旗。愿君熟读淮阴传,毋忘低头胯下时。”
那时的年羹尧还看不懂这首诗的意思,只望见恩师的背影愈来愈远。
七岁就敢质疑《千字文》
从师傅留给年羹尧的那首诗来看,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肯定他能够在疆场上有一番作为,二是告诫他汲取淮阴侯韩信的教训,在功高震主时及时收敛,不要做“烹狗”。联系年羹尧后来的种种表现,可以发现师傅对他的功业和结局早有预料。当然,这首诗更可能是《里乘》的作者许奉恩的杜撰,因为这世上不存在什么先知,只有后知后觉者的无限感慨。
当然,笔记也好,史料也罢,总要对照着看才有意思。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中有一篇关于年羹尧七岁时的记录,跟《里乘》中的所记,看似大相迥异,其实颇有雷同。
年羹尧七岁,父延师教之读。开学那天,塾师教他念《三字经》,塾师刚刚摇头晃脑背了两句,年羹尧就打断他问:“老师,‘人之初,性本善’这一句是什么意思啊?”塾师虽然心有不悦,但对都统的儿子又不好发火,只好解释道:“那意思就是说,人刚刚生下来的时候,秉性都是善良的、美好的,所有坏人都是后来被环境熏染而成的。”谁知年羹尧反驳道:“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刚刚出生的人,秉性都是恶的、坏的、不好的,必须得有人教导,渐渐改恶为善,不然的话,家父又何必延请先生您来教我呢?”
老师哑口无言。
没过几天,老师又教年羹尧读《千字文》,读到“天地玄黄”四个字时,这小子又问是什么意思,老师不耐烦地说:“就是天是玄色的,地是黄色的。”年羹尧皱起眉头道:“地是黄色的,还说得过去。可天有时青色,有时苍色,下雨之前也有可能是灰色的,从来就没有见过玄色的天空啊。”
跟这种没法好好聊天的孩子在一起,无论哪个老师都会感到头疼吧。从《清稗类钞》中的这则记录看,年羹尧并非从小厌学,搁到现在可能属于那种“发散型思维”的孩子,勇于质疑,敢于提问。
(摘自《重庆日报农村版》2017年11月9日)
一个“初二”的文盲
《里乘》是清代学者许奉恩所著的一部笔记小说集。《里乘》中对官场科场、民俗民风、家庭邻里、男女恋情、僧尼武侠、神鬼精怪均有涉及,所记的大多是作者生活的时代,即道光、咸丰、同治这三个时期的社会情状,不过也有一些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记录,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年羹尧少年轶事。
《里乘》记载:“幼听野老谈年大将军羹尧轶事,或谓其祖籍本安徽怀远县,后隶汉军。父遐龄,初为驻防都统;母极悍妒,都统私婢有身,母知之,大怒,以婢给仆,生羹尧。”按理说,既然年羹尧的生母已经赐给奴仆了,那么他就算是年遐龄的儿子,也不能承继年家的家世了,不过后来来了个相面的,说此子将来一定会大富大贵,年遐龄的老婆这才决定收养年羹尧。
关于年羹尧的身世,史料笔记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说法,这个我们不必纠结,重要的是他的养母一定很快就为自己的决定后悔了。因为这孩子非但不像一个大富大贵之人,反而倒是天生的为非作歹之徒。“儿时性黠犷,力复过人,入塾不肯读书,师偶威以夏楚,反受其侮。”“夏楚”是古代私塾用来体罚熊孩子的用具,但是年羹尧非但不怕,反而还更加嚣张地琢磨出各种恶作剧羞辱老师,结果就是“齿已舞勺,尚不识一丁字”。古人称十三四岁的男孩子为“舞勺之年”,年羹尧同学都初中二年级的年纪了,他还一个字都不认识,按照现如今的说法,他可就不止输在起跑线上了。
年遐龄自然着急得不行,便托人物色名师,有能教化其子者,不吝厚俸。但年羹尧已经恶名在外,没有哪个老师愿意为挣钱不要命。就这样,年羹尧更是没人管教,无法无天。直到有一天,一個老翁敲开了都统官邸的大门。
“有叟突然不介来谒,自称愿为公子师。”年遐龄一听高兴坏了,连忙把老翁请进屋内,只见“叟年可七十许,白髯布袍,举止不俗”,望之俨然一仙人,年遐龄有点不知所措,老老实实地对老翁说:“我那个儿子,大概老先生也听说了,顽劣至极,您肯来教导他,我求之不得,只是想请教老先生,打算用什么样的方法教育豚儿。”老翁捋着白色的胡须笑道:“如果您信得过我的话,就请找一块乡村僻壤之地,盖—座大花园,里面除了居住的房屋之外,池沼山石、竹木花草都要有,同时,也要准备好经史子集类的图书和各种各样的兵刃武器。园子里只有我和令郎两个人居住,其他仆从一律摒退,花园的四周筑起高墙,不要开门,只留一个送饭的小口即可,每天按时送来三餐,这样三年下来,我一定给您一个不一样的年公子。”
这跟圈禁有什么区别啊?年遐龄听得目瞪口呆,但转念一想:“这个儿子一天到晚给我惹祸,关在高墙里面少生些是非,至少能让我清静清静,都统如言部署。”
从折腾园子到刻苦读书
年羹尧也一头雾水。
本来自己在外面自由自在的,玩得不亦乐乎,突然被老爸关进了这么个围墙高到翻都翻不过去的园子里,再也不能跟小伙伴们一起愉快地玩耍了,更加糟糕的是,跟自己同住园中的只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儿,而且据老爸说这是新给自己请的老师,年羹尧就更加小心,随时准备跟这老师的威权一决高下。
谁知从被关进园子的第一天开始,那白胡子老头每天就坐在花园的亭子里读书,任凭羹尧所为,绝不过问。年羹尧一看这老头不像个爱管闲事的,就忙活上了,他身边又没有玩伴,所以旺盛的精力只能用在折腾园子上。“日浚沼填池,移山运石,种竹木,裁花草,嬉戏自得,亦与叟从不通一语。”
这么从春天一直折腾到了秋天。“园中池沼、山石、竹木、花草,或自东迁西,或至南徙北。”年羹尧把整个花园来了个“系统重装”,而且不止一次,年羹尧也渐渐觉得没啥意思了。这天吃完午饭,他看到师傅坐在亭子里读书,读得津津有味,时而啧啧称赞,时而叹息不已,时而眉头拧紧,时而微微一笑,仿佛是在品尝着不同菜系的佳肴。年羹尧的好奇心上来了,突然问道:“先生您每天看书,难道书里真有什么好味道吗?”老翁漫不经心地答道:“有倒是有,可惜你这种人是品尝不到的,你去玩儿你的,别打扰我看书。”年羹尧一听,脸上有点挂不住:“您怎么知道我品尝不到?”老翁依旧爱搭不理的样子:“你又不准备用心读书,就不是读书的材料,怎么可能知道书中的味道?”年羹尧到底是个热血少年,一下子被激怒了:“休要看不起人,我要是想用心读书,您能用心教我吗?”老翁说:“你要是真的肯用心学,我又怎么不肯用心教,只怕你半途而废啊。”年羹尧乃拔剑斫树,发誓说:“我要不肯用心读书,有如此树。”
“叟知其志已决,大喜。”从这一天开始,老翁给他定下了课程表,每天按时上课,先取经史,日与讲论,又教其攻习举业,暇则谈论兵法。除了智育之外,体育方面,老翁也不肯放松,早晚或习射,或舞刀剑干戈,相与为乐。而年羹尧聪颖的天资就在这时展现出来,凡事一学即精,三年学果有成。
这一天仆人又从墙洞里送进饭菜的时候,老翁说:“告诉你家主人,可以把园子的大门打开了。”
整整三年,年遐龄没有见过儿子一面。一见之下,只见年羹尧除了长得又高又壮之外,还“恂恂知礼,不似从前跳荡,知其学果有得”。年遐龄大喜,设宴感谢老师,并要酬以千金,但被老翁拒绝了:“俟公子功成名立,再来索谢。”说完便要辞馆而去,年家再三挽留不可,只好同意他离去。
三年朝夕相处,师徒隋深,年羹尧一直把师傅送出了很远。临别时,师傅送给他一首小诗:“海水摇青云四垂,瞳嚏晓日照旌旗。愿君熟读淮阴传,毋忘低头胯下时。”
那时的年羹尧还看不懂这首诗的意思,只望见恩师的背影愈来愈远。
七岁就敢质疑《千字文》
从师傅留给年羹尧的那首诗来看,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肯定他能够在疆场上有一番作为,二是告诫他汲取淮阴侯韩信的教训,在功高震主时及时收敛,不要做“烹狗”。联系年羹尧后来的种种表现,可以发现师傅对他的功业和结局早有预料。当然,这首诗更可能是《里乘》的作者许奉恩的杜撰,因为这世上不存在什么先知,只有后知后觉者的无限感慨。
当然,笔记也好,史料也罢,总要对照着看才有意思。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中有一篇关于年羹尧七岁时的记录,跟《里乘》中的所记,看似大相迥异,其实颇有雷同。
年羹尧七岁,父延师教之读。开学那天,塾师教他念《三字经》,塾师刚刚摇头晃脑背了两句,年羹尧就打断他问:“老师,‘人之初,性本善’这一句是什么意思啊?”塾师虽然心有不悦,但对都统的儿子又不好发火,只好解释道:“那意思就是说,人刚刚生下来的时候,秉性都是善良的、美好的,所有坏人都是后来被环境熏染而成的。”谁知年羹尧反驳道:“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刚刚出生的人,秉性都是恶的、坏的、不好的,必须得有人教导,渐渐改恶为善,不然的话,家父又何必延请先生您来教我呢?”
老师哑口无言。
没过几天,老师又教年羹尧读《千字文》,读到“天地玄黄”四个字时,这小子又问是什么意思,老师不耐烦地说:“就是天是玄色的,地是黄色的。”年羹尧皱起眉头道:“地是黄色的,还说得过去。可天有时青色,有时苍色,下雨之前也有可能是灰色的,从来就没有见过玄色的天空啊。”
跟这种没法好好聊天的孩子在一起,无论哪个老师都会感到头疼吧。从《清稗类钞》中的这则记录看,年羹尧并非从小厌学,搁到现在可能属于那种“发散型思维”的孩子,勇于质疑,敢于提问。
(摘自《重庆日报农村版》2017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