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帮会的口碑一向不好,这可以理解,毕竟干的事情大多不是什么正道,但在抗战这个问题上,多数帮会大佬的表现却是出人意料,他们的热情和决心甚至比一般官员都大,当然也有道貌岸然、卖主求荣的家伙。了解一下帮会在抗战中扮演什么角色是很有意思的。
本文摘自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及其学生李国庆所著《民国底色:国民党与帮会的恩恩怨怨》(山东画报出版社2016年7月),仅供读者诸君参阅。
帮会作为长期游离于正统之外、生存于社会各个角落之中的群体,一到混乱时期,其头目容易召集人马,控制地方,甚至聚集起一股股武装力量,继而被各方政治势力瞧上眼。抗战时期,日本人和国共两党对于帮会的基本态度都是拉拢利用,共产党方面则会进一步改造帮会。当然,不听话的也会施以打击。换个角度来说,日本的侵略使得帮会又有了用武之地,可以大展身手,至于头目选择站在哪一边使劲,只能是人各有志了。
一
帮会成员能够参与抗日,是因为有很多因素影响他们。第一条应该是对“忠”“义”观念的追求。进入民国后,帮会的许多规矩逐渐变形,但帮中的很多传统观念却依然保存下来,并在某些方面继续发挥作用。第二条可以说和其他老百姓一样,国破家亡,不反抗更待何时。帮会中的一些大佬能够抗日,也是个面子问题,怕别人骂他们不仗义,被别人指指点点。当初“反清复明”,洪门讲的是忠心义气,把满人当作异族看待,非要“驱除鞑虏”不可,现在倭寇欺负到家门口,同样要发挥民族大义,奋不顾身,勇往直前。青帮讲究“义气千秋”,也是这个理。
除了忠义观念和民族危机的契合之外,帮会抗日,也关系到利益的问题。和普通百姓不同,帮会利益是和国民党、资产阶级纠缠在一起的。1932年十九路军和日军打仗的时候,青帮很积极地为国军摇旗呐喊,其中就不乏自身利益的考量。他们知道,上海一旦落入日军手里,国民党这棵大树倒下,青帮的好日子也就结束了。提倡国货,抵制日货,是杜月笙将生意和爱国热情结合起来的常用方法,不但能够赚个爱国的名头,还可趁机多挣点钱。所以,在“一·二八”抗战时,史量才、王晓籁和杜月笙等一众人物,发起成立上海市民地方维持协会参与抗战。他们的热情比许多国民党官员可高多了,不仅大力支援十九路军,救护伤兵,天天叫着要老蒋振兵增援,而且搞得越来越像市政府,救济难民,维持治安,保障经济秩序。稍后,维持协会改组为上海市地方协会,因会长史量才被暗杀,杜月笙被选为会长,他对抗日依然不敢马虎,在日本进逼华北之时,不断从物质上、精神上支持中国军队。1936年11月,傅作义在绥远和日本人打了起来,地方协会联合上海其他团体,先是筹措十万元送到前线,然后又派黄炎培、陆京士等人乘坐张学良的专机,飞到绥远慰问,鼓励前方将士为国效力。
二
在抗日战争中,帮会及其武装作为民间的或半民间的力量不容忽略,投靠日伪的帮会及其武装固然不少,但更多的是抗日的。后者凭借以往拼勇斗狠的技能,参加军队,参与暗杀,或是组建自己的武装。无论是在敌占区,还是大后方,总能看到帮会活跃的抗日身影。帮会的抗日行动,大体分拿枪上前线和支援大后方两种,出钱出力,形式多样。
帮会组建联合社团是他们常用的法子,人多力量大,一发号召,就算募捐也能凑个大数。
二十年代成立的洪帮五圣山,最初目的是反对北洋军阀,从“九一八”直至抗战时期,他们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和日本人较劲。1934年,在上海的几个五圣山会员成立了一个新的洪帮山堂,主要目的就是反对日本侵略,特别针对东北的伪满洲国。像“五行山”这类洪帮山堂还有不少,如“太华山”“天龙山”“长白山”“群贤山”等等,不一而足。
全面抗战爆发前,“五行山”的抗日活动主要是进行募捐,这类帮会团体做得最多的,就是募捐钱物,支援正在华北和日军打仗的国军,以及受灾的百姓。“五行山”的一个首领崔锡麟在上海“八一三”淞沪抗战时,曾经担任三十二师驻沪办事处处长,专职工作就是募集钱款,他先在社会中募得大洋,然后托人购买军需物资,再送到前线。仅一个月,经崔锡麟押送的物资就有二十多卡车。青帮方面的杜月笙也经常干这项工作,那些十分紧俏的药品、医疗器械,不少都是由他设法筹集送到军队手上的。
直接参战也是帮会为抗日效力的常用手段。帮会成员参军具备先天优势,太平天国时期的洪门不必说,清末民初之时,洪帮青帮也都有积极参军的传统。不得不说,帮会的武装力量,虽然没法和正规军比,但比普通百姓强多了。
1937年,戴笠请求蒋介石批准组建一支游击武装,作为国民党正规军的补充,在敌后给日本人制造麻烦,杀汉奸,扒铁轨,烧仓库。当时正值“八一三”淞滬抗战,中日军队在上海鏖战正酣,蒋介石提了一个条件,要戴笠想办法在一个月内拉起一支一万人的武装,直接参加战斗,否则免谈。如果不是杜月笙帮忙,戴笠的想法只能化为泡影。杜月笙利用青帮中的关系,又找了他的几个徒弟帮忙,很快就组建了由工人和帮会成员构成的部队,连一部分武器都是杜月笙他们凑钱买的。
帮会的抗战故事谈不上轰轰烈烈,他们多半扮演着从旁协助的角色,但这丝毫不影响帮会的抗战热情。海外洪门一向关注国内的政治动态,他们的抗日态度很是鲜明。洪门支援国内的手法主要有:一是动员海外华侨与洪门兄弟回国参战;二是发动募捐,捐钱捐物,就像当初支持孙中山搞革命一样;三是利用洪门关系掩护抗战人士,特别是致公党(包括致公堂、安良堂等堂口)的香港总部,简直成了国民党的地下交通站。
洪门大佬司徒美堂,一直关心国内政局,对反抗日本侵略更是尽心竭力,为了筹集军饷,他甚至辞去其他职务,专门负责募捐。经他手中募集的华侨捐款就有五千四百多万美元,认购的国债更是多达数亿,比起辛亥革命那会儿,洪门有过之而无不及。十九路军在上海抗战的时候,司徒美堂甚至带着捐款和物资亲自从美国赶来,送到他们手上。司徒美堂从一开始就主张抗战到底。如果说,国内帮会的抗日行动还可能掺杂其他利益因素,那么海外洪门的举动则基本没有这方面的动机,华侨远离故土,深知国家对于个人的重要。 三
抗战属于非常时期,有人愿意吃糠咽菜,也有人只想着喝酒吃肉,至于跟谁吃,那就不在考虑范围了。帮会在抗战时期的分化,人品是一方面,客观环境也是影响因素。就算帮会中人不想投敌,日本人也会主动凑到跟前,拿糖果诱惑,拿手枪逼迫。见风使舵,见利忘义,也是他们中一些人的处事原则,待在占领区的帮会大佬及其徒众,很多人就经不住软磨硬泡。
投敌的帮会分几个层级。有的成员是出于生存的需要,被逼妥协,尽管有日本人撑腰,也没做多少伤天害理的事。还有人虽然跟着日本人,心里却惦记着国民党,这类双料人物,不但替日军做事混饭吃,在国民党需要的时候,也会把日军的情报泄露出去,国民党在占领区制造麻烦,通常有他们的份。当然,还有一些是鐵杆汉奸。
随着日本侵华范围的扩大,上贼船的帮会大佬越来越多。帮会的寄生属性和立场不坚定,让不少沦陷区的帮会大佬最终倒向日本人的怀抱,他们以原本拥有的关系网和实力,为日本人卖命,在帮会历史上留下了可耻的一页。
以前帮会和国民党有某些不对头也就罢了,现在有人当上汉奸,和全中国人作对,那就没什么好说的。抗战时的暗杀汉奸,所在多有,基本都由军统负责。名声越大,投敌之后被暗杀的可能性就越大。拿汪精卫来说,搞了半辈子革命,孙中山先生器重有加,还曾打算让他接班。一朝投敌,最后还是死于1935年被人行刺时留在身体里的子弹(那次应该属于王亚樵的个人刺杀行为)。
帮会头目最担心的就是被军统偷偷干掉。黄金荣打死不投敌,其中—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担心自己前脚刚迈进日本人的大门,后脚要命的就跟进来了。
抗战时期,被暗杀的汉奸很多,其中有帮会身份的不少,张啸林是其中最出名的一个。张啸林是浙江宁波人,进过武备学堂,后来结识季云卿,随他来到上海,拜青帮“大”字辈樊瑾丞为老头子。张为人做事,敢打敢拼,是个狠角色。他和江浙一带的军阀很是要好,靠着这棵大树,逐渐在上海的帮会中站稳脚跟。在生意方面,他利用军阀的关系,为杜月笙、黄金荣的鸦片贩销提供安全保障。混着混着,三个人的名头越发响亮,特别是“四一二”政变后,他们与国民党携手并进,不断扩展势力,三人成了上海滩鼎鼎有名的“大亨”。
他们虽然是把兄弟,但矛盾却不见得比一般人少,尤其是张啸林比较郁闷。黄金荣出道早,站在他前面理所应当,杜月笙的发迹蹿红却让他心生嫉妒。作为三大亨的最后一名,张啸林觉得自己一直被他们压制着,喘不过气。
严格来讲,张啸林并不是一开始就有投敌的打算,甚至开始的时候还没少干过反对日本侵略的活动,抵制日货的时候他积极参加,甚至当国民党敌后武装苏浙行动委员会成立时,张啸林还是其中一位委员。张啸林之所以做这些,也是形势使然。至于他对国民党、蒋介石的感情,远没有杜月笙他们那样深厚。帮会的抗日或是亲日,除了看是否能够坚守民族道义之外,一般是以自身利益为取舍的,后者也是帮会的固有思维。上海沦陷之后,张啸林开始盘算自己的最终去向。
蒋介石为了防止三大亨给日本人做事,曾经极力劝他们去香港避避,杜月笙先有些犹豫,最终还是听从了劝告。黄金荣认为自己年纪太大,经不起折腾,但他向蒋介石保证,不会给党国添麻烦。张啸林也已经拿定主意,有奶便是娘,管他是日本人还是国民党。张啸林投靠日本人后,带着手下门徒组建了“新亚和平促进会”,表面上是做宣传活动,实际上主要业务是替日军征购军需物资,棉花、粮食、药品,只要是打仗需要的东西他们就运,这样既能讨好日本人,又可以趁机发横财。由于张啸林表现突出,日本人终于决定给他一个当官的机会,任命他为“浙江省省长”。
张啸林是上海青帮大亨,他的投敌,可谓影响恶劣。蒋介石面子上过不去,遂有命令戴笠干掉张啸林之事。可是杀了张啸林几次,不是被他躲开,就是有人成了枪下冤魂。最终,军统成功策反其贴身保镖林怀部,射杀张啸林。
除了张啸林之外,被军统暗杀的帮会头目不在少数,上海的尤其居多。抗战时,国民党对待帮会是泾渭分明,只要不添乱子,老实做点事,国民党也就不怎么理会他们;对于投靠日本人的帮会中人,那自然是不客气的,一旦上了黑名单,就在劫难逃了。
本文摘自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及其学生李国庆所著《民国底色:国民党与帮会的恩恩怨怨》(山东画报出版社2016年7月),仅供读者诸君参阅。
帮会作为长期游离于正统之外、生存于社会各个角落之中的群体,一到混乱时期,其头目容易召集人马,控制地方,甚至聚集起一股股武装力量,继而被各方政治势力瞧上眼。抗战时期,日本人和国共两党对于帮会的基本态度都是拉拢利用,共产党方面则会进一步改造帮会。当然,不听话的也会施以打击。换个角度来说,日本的侵略使得帮会又有了用武之地,可以大展身手,至于头目选择站在哪一边使劲,只能是人各有志了。
一
帮会成员能够参与抗日,是因为有很多因素影响他们。第一条应该是对“忠”“义”观念的追求。进入民国后,帮会的许多规矩逐渐变形,但帮中的很多传统观念却依然保存下来,并在某些方面继续发挥作用。第二条可以说和其他老百姓一样,国破家亡,不反抗更待何时。帮会中的一些大佬能够抗日,也是个面子问题,怕别人骂他们不仗义,被别人指指点点。当初“反清复明”,洪门讲的是忠心义气,把满人当作异族看待,非要“驱除鞑虏”不可,现在倭寇欺负到家门口,同样要发挥民族大义,奋不顾身,勇往直前。青帮讲究“义气千秋”,也是这个理。
除了忠义观念和民族危机的契合之外,帮会抗日,也关系到利益的问题。和普通百姓不同,帮会利益是和国民党、资产阶级纠缠在一起的。1932年十九路军和日军打仗的时候,青帮很积极地为国军摇旗呐喊,其中就不乏自身利益的考量。他们知道,上海一旦落入日军手里,国民党这棵大树倒下,青帮的好日子也就结束了。提倡国货,抵制日货,是杜月笙将生意和爱国热情结合起来的常用方法,不但能够赚个爱国的名头,还可趁机多挣点钱。所以,在“一·二八”抗战时,史量才、王晓籁和杜月笙等一众人物,发起成立上海市民地方维持协会参与抗战。他们的热情比许多国民党官员可高多了,不仅大力支援十九路军,救护伤兵,天天叫着要老蒋振兵增援,而且搞得越来越像市政府,救济难民,维持治安,保障经济秩序。稍后,维持协会改组为上海市地方协会,因会长史量才被暗杀,杜月笙被选为会长,他对抗日依然不敢马虎,在日本进逼华北之时,不断从物质上、精神上支持中国军队。1936年11月,傅作义在绥远和日本人打了起来,地方协会联合上海其他团体,先是筹措十万元送到前线,然后又派黄炎培、陆京士等人乘坐张学良的专机,飞到绥远慰问,鼓励前方将士为国效力。
二
在抗日战争中,帮会及其武装作为民间的或半民间的力量不容忽略,投靠日伪的帮会及其武装固然不少,但更多的是抗日的。后者凭借以往拼勇斗狠的技能,参加军队,参与暗杀,或是组建自己的武装。无论是在敌占区,还是大后方,总能看到帮会活跃的抗日身影。帮会的抗日行动,大体分拿枪上前线和支援大后方两种,出钱出力,形式多样。
帮会组建联合社团是他们常用的法子,人多力量大,一发号召,就算募捐也能凑个大数。
二十年代成立的洪帮五圣山,最初目的是反对北洋军阀,从“九一八”直至抗战时期,他们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和日本人较劲。1934年,在上海的几个五圣山会员成立了一个新的洪帮山堂,主要目的就是反对日本侵略,特别针对东北的伪满洲国。像“五行山”这类洪帮山堂还有不少,如“太华山”“天龙山”“长白山”“群贤山”等等,不一而足。
全面抗战爆发前,“五行山”的抗日活动主要是进行募捐,这类帮会团体做得最多的,就是募捐钱物,支援正在华北和日军打仗的国军,以及受灾的百姓。“五行山”的一个首领崔锡麟在上海“八一三”淞沪抗战时,曾经担任三十二师驻沪办事处处长,专职工作就是募集钱款,他先在社会中募得大洋,然后托人购买军需物资,再送到前线。仅一个月,经崔锡麟押送的物资就有二十多卡车。青帮方面的杜月笙也经常干这项工作,那些十分紧俏的药品、医疗器械,不少都是由他设法筹集送到军队手上的。
直接参战也是帮会为抗日效力的常用手段。帮会成员参军具备先天优势,太平天国时期的洪门不必说,清末民初之时,洪帮青帮也都有积极参军的传统。不得不说,帮会的武装力量,虽然没法和正规军比,但比普通百姓强多了。
1937年,戴笠请求蒋介石批准组建一支游击武装,作为国民党正规军的补充,在敌后给日本人制造麻烦,杀汉奸,扒铁轨,烧仓库。当时正值“八一三”淞滬抗战,中日军队在上海鏖战正酣,蒋介石提了一个条件,要戴笠想办法在一个月内拉起一支一万人的武装,直接参加战斗,否则免谈。如果不是杜月笙帮忙,戴笠的想法只能化为泡影。杜月笙利用青帮中的关系,又找了他的几个徒弟帮忙,很快就组建了由工人和帮会成员构成的部队,连一部分武器都是杜月笙他们凑钱买的。
帮会的抗战故事谈不上轰轰烈烈,他们多半扮演着从旁协助的角色,但这丝毫不影响帮会的抗战热情。海外洪门一向关注国内的政治动态,他们的抗日态度很是鲜明。洪门支援国内的手法主要有:一是动员海外华侨与洪门兄弟回国参战;二是发动募捐,捐钱捐物,就像当初支持孙中山搞革命一样;三是利用洪门关系掩护抗战人士,特别是致公党(包括致公堂、安良堂等堂口)的香港总部,简直成了国民党的地下交通站。
洪门大佬司徒美堂,一直关心国内政局,对反抗日本侵略更是尽心竭力,为了筹集军饷,他甚至辞去其他职务,专门负责募捐。经他手中募集的华侨捐款就有五千四百多万美元,认购的国债更是多达数亿,比起辛亥革命那会儿,洪门有过之而无不及。十九路军在上海抗战的时候,司徒美堂甚至带着捐款和物资亲自从美国赶来,送到他们手上。司徒美堂从一开始就主张抗战到底。如果说,国内帮会的抗日行动还可能掺杂其他利益因素,那么海外洪门的举动则基本没有这方面的动机,华侨远离故土,深知国家对于个人的重要。 三
抗战属于非常时期,有人愿意吃糠咽菜,也有人只想着喝酒吃肉,至于跟谁吃,那就不在考虑范围了。帮会在抗战时期的分化,人品是一方面,客观环境也是影响因素。就算帮会中人不想投敌,日本人也会主动凑到跟前,拿糖果诱惑,拿手枪逼迫。见风使舵,见利忘义,也是他们中一些人的处事原则,待在占领区的帮会大佬及其徒众,很多人就经不住软磨硬泡。
投敌的帮会分几个层级。有的成员是出于生存的需要,被逼妥协,尽管有日本人撑腰,也没做多少伤天害理的事。还有人虽然跟着日本人,心里却惦记着国民党,这类双料人物,不但替日军做事混饭吃,在国民党需要的时候,也会把日军的情报泄露出去,国民党在占领区制造麻烦,通常有他们的份。当然,还有一些是鐵杆汉奸。
随着日本侵华范围的扩大,上贼船的帮会大佬越来越多。帮会的寄生属性和立场不坚定,让不少沦陷区的帮会大佬最终倒向日本人的怀抱,他们以原本拥有的关系网和实力,为日本人卖命,在帮会历史上留下了可耻的一页。
以前帮会和国民党有某些不对头也就罢了,现在有人当上汉奸,和全中国人作对,那就没什么好说的。抗战时的暗杀汉奸,所在多有,基本都由军统负责。名声越大,投敌之后被暗杀的可能性就越大。拿汪精卫来说,搞了半辈子革命,孙中山先生器重有加,还曾打算让他接班。一朝投敌,最后还是死于1935年被人行刺时留在身体里的子弹(那次应该属于王亚樵的个人刺杀行为)。
帮会头目最担心的就是被军统偷偷干掉。黄金荣打死不投敌,其中—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担心自己前脚刚迈进日本人的大门,后脚要命的就跟进来了。
抗战时期,被暗杀的汉奸很多,其中有帮会身份的不少,张啸林是其中最出名的一个。张啸林是浙江宁波人,进过武备学堂,后来结识季云卿,随他来到上海,拜青帮“大”字辈樊瑾丞为老头子。张为人做事,敢打敢拼,是个狠角色。他和江浙一带的军阀很是要好,靠着这棵大树,逐渐在上海的帮会中站稳脚跟。在生意方面,他利用军阀的关系,为杜月笙、黄金荣的鸦片贩销提供安全保障。混着混着,三个人的名头越发响亮,特别是“四一二”政变后,他们与国民党携手并进,不断扩展势力,三人成了上海滩鼎鼎有名的“大亨”。
他们虽然是把兄弟,但矛盾却不见得比一般人少,尤其是张啸林比较郁闷。黄金荣出道早,站在他前面理所应当,杜月笙的发迹蹿红却让他心生嫉妒。作为三大亨的最后一名,张啸林觉得自己一直被他们压制着,喘不过气。
严格来讲,张啸林并不是一开始就有投敌的打算,甚至开始的时候还没少干过反对日本侵略的活动,抵制日货的时候他积极参加,甚至当国民党敌后武装苏浙行动委员会成立时,张啸林还是其中一位委员。张啸林之所以做这些,也是形势使然。至于他对国民党、蒋介石的感情,远没有杜月笙他们那样深厚。帮会的抗日或是亲日,除了看是否能够坚守民族道义之外,一般是以自身利益为取舍的,后者也是帮会的固有思维。上海沦陷之后,张啸林开始盘算自己的最终去向。
蒋介石为了防止三大亨给日本人做事,曾经极力劝他们去香港避避,杜月笙先有些犹豫,最终还是听从了劝告。黄金荣认为自己年纪太大,经不起折腾,但他向蒋介石保证,不会给党国添麻烦。张啸林也已经拿定主意,有奶便是娘,管他是日本人还是国民党。张啸林投靠日本人后,带着手下门徒组建了“新亚和平促进会”,表面上是做宣传活动,实际上主要业务是替日军征购军需物资,棉花、粮食、药品,只要是打仗需要的东西他们就运,这样既能讨好日本人,又可以趁机发横财。由于张啸林表现突出,日本人终于决定给他一个当官的机会,任命他为“浙江省省长”。
张啸林是上海青帮大亨,他的投敌,可谓影响恶劣。蒋介石面子上过不去,遂有命令戴笠干掉张啸林之事。可是杀了张啸林几次,不是被他躲开,就是有人成了枪下冤魂。最终,军统成功策反其贴身保镖林怀部,射杀张啸林。
除了张啸林之外,被军统暗杀的帮会头目不在少数,上海的尤其居多。抗战时,国民党对待帮会是泾渭分明,只要不添乱子,老实做点事,国民党也就不怎么理会他们;对于投靠日本人的帮会中人,那自然是不客气的,一旦上了黑名单,就在劫难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