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宋末元初之际,伊斯兰教流传颇广。邵武就是色目人将伊斯兰教传入的地区之一,伊斯兰教的信奉者在邵武建清真寺。
关键词:伊斯兰教;清真寺。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138-01
邵武有五大宗教,即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这里所谈的是邵武的伊斯兰教。因为整个闽北地区惟有邵武有回民穆斯林聚集居住,并建有一座清真寺,在邵武成立了伊斯兰教协会,并且举行着正常的宗教活动。
一、邵武伊斯兰教的追溯
据《邵武县志》记载,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我国五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是在南宋末、元初,通过陆路交通,传入邵武的。南宋德佑元年,即公元1275年,临安(今天的杭州)失守,南宋度宗次子与枢密院使、金吾将军等三人,率少数部队从杉关溃败到邵武。这段历史在元代脱脱编撰的《宋史》,明代宋濂编撰的《元史》中都记载着。《宋史》和《元史》是这样记载的,元军其中一路在伯颜元帅的带领下,攻下临安后,便攻打浙江江山。江山攻下后,便从江山攻入福建浦城、建阳,然后攻入邵武。伯颜的军队攻打邵武的时候,还有五千宋军驻在龙楼寨(今天的吴家塘镇天罗际)负隅顽抗。在伯颜元帅看来,龙楼寨的五千宋军是不能低估的。别看只有五千人,但不消灭掉这五千宋军残余,元军继续追击南宋残余势力的时候,这五千宋军会在背后捅刀子。因此,伯颜元帅便下决心,一定要消灭这五千宋军。经过好多天的激战,终于消灭了龙楼寨的五千宋军。《宋史》和《元史》都记载着,消灭了龙楼寨的宋军后,元军从西门进入到邵武城。进入到邵武城后,便在城内的白莲塘(今天的市工商大楼至医药公司一带)与宋军残余进行着激烈的巷战。宋军因无后援,导致全军覆灭,度宗次子赴火自焚。后人为纪念此事,曾建太子庙祀奠。当肃清了邵武的宋军残余后,元军便乘胜追击,很快攻下了顺昌、延平(南平),在福州与另一路从浙江温州,经过福建福鼎、宁德的元军会师,继续追击南宋残余。很快攻下了泉州,不久又打到了广东,最后将南宋后主消灭在海上。
然而,攻入邵武的元军主力大多是蒙古人和色目人,还有一些汉族人。而色目人这个时候早已从信奉佛教皈依了伊斯兰教。因此,向内地征战的过程中,便将伊斯兰教传入到了内地,邵武就是色目人将伊斯兰教传入的地区之一。
元军攻下了邵武之后,不少色目人便在邵武定居,伊斯兰教便传入到了邵武,即公元1275年传入了邵武。又由于伊斯兰教的信奉者要有专门的宗教活动场所,因此,决定建一座清真寺,便于1276年在诗话巷的诗话楼边建了一座清真寺。这就是说,邵武的清真寺建于1276年,当时是在诗话巷内。
二、邵武清真寺
福建省有五所清真寺,邵武和平巷北侧的清真寺就是其中的一所,其他四所分别在福州、厦门、泉州、晋江。邵武的伊斯兰教是通过陆路交通传进来的,福建其他四个地区的伊斯兰教则是通过海上交通传入过来的。福建的这五所清真寺中,泉州的清真寺建的最早,即建于公元1009年,其次就是邵武的清真寺。这就是说,元军攻下邵武之后,元军中那些信奉伊斯兰教的色目人许多在邵武定居,由于他们需要有自己的宗教活动场所,就决定要在这里建一座清真寺,供他们从事伊斯兰教的活动,邵武清真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的。据明《嘉靖邵武府志》记载,“清净寺(清真寺),在迎春坊委巷(今天的诗话巷),色目人建,以奉其教,香花洒扫,别为一家。”[1]马以遇所著的《中国名礼拜》也记载:“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军统帅一代良将伯颜遗使在邵武建清真寺。”[2]《中国回族大辞典》同样记载:邵武清真寺,位于邵武城区内[3]。元代邵武穆斯林在城区迎春坊乌龙井后建有清真寺,占地2.75亩。寺的附近,穆民颇多,自东门之诗话楼巷道下,至北门的米家巷一带,故有穆民住宅。但是,这个时候伊斯兰教还没有大规模传入邵武。伊斯兰教大规模传入,则是明洪武二年,即1369年。山西大同府柳御沟人杨赉兴,授邵武府兵马指挥使,率军挈眷到邵武就任,军中将领与幕僚,皆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士兵也多为回民,后陆续又又从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等地迁来部分回民,从这个时候开始,不仅是伊斯兰教大规模传入邵武,而且是伊斯兰教正式传入邵武。明初从山西大同府到邵武屯军的回民有三千多人,占了当时邵武城区五千多人的百分之六十左右。既然是回民,他们信奉的就是伊斯兰教。可以说,这时邵武城区信伊斯兰教的人占了城区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左右。
洪武五年,在城东迎春坊诗楼左侧修建清真寺1座。该寺嘉靖后来发生了火灾,整个清真寺被烧毁。原准备在原址的基础上重建,但由于必须加固城墙,因此,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将清真寺在今天的和平巷北侧重建。当时是一个王姓的穆斯林富商捐款,并赠送了这2.75亩的土地(约1983平方米)。清真寺于清代同治八年(1869年)曾重建一次。1956年邵武遭特大风灾,寺内有些房屋由于年久失修而倒塌。后来请示有关部门,予以保护古迹,当时的邵武县人民委员会(即今天的人大与政府合一的机构)拨人民币三千元,回民协会迅速召开部分穆民会议,研究修建,并实行。经过不断地修复,才有今天比较完整的清真寺。
清真寺,又名礼拜寺,俗称回回堂,寺大门座北朝南,纯为石料结构,略仿阿拉伯格式,刻有阿拉伯书法《古兰经》多处,大门正上方“清真寺”三个大字为北京回族穆斯林书法家刘东声书写。门楼顶部有伊斯兰教清真寺特有的圆绿包一个,上竖一新月标志。新望月楼为本质结构三层挑檐塔式小楼阁。上层为八角攒尖顶小亭,中层作方形,底层高敞,面对甬道,高10余米,雄伟壮观。供阿訇念“邦克”,召唤穆民来寺从事宗教活动之用。1981年4月26日邵武县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将清真寺列为邵武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注释:
[1](《嘉靖邵武府志》卷十五·寺观)。
[2](马以愚著《中国名礼拜寺》,1935年商务印书馆版第39页)。
[3]《中国回族大辞典》(第654页)。
关键词:伊斯兰教;清真寺。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138-01
邵武有五大宗教,即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这里所谈的是邵武的伊斯兰教。因为整个闽北地区惟有邵武有回民穆斯林聚集居住,并建有一座清真寺,在邵武成立了伊斯兰教协会,并且举行着正常的宗教活动。
一、邵武伊斯兰教的追溯
据《邵武县志》记载,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我国五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是在南宋末、元初,通过陆路交通,传入邵武的。南宋德佑元年,即公元1275年,临安(今天的杭州)失守,南宋度宗次子与枢密院使、金吾将军等三人,率少数部队从杉关溃败到邵武。这段历史在元代脱脱编撰的《宋史》,明代宋濂编撰的《元史》中都记载着。《宋史》和《元史》是这样记载的,元军其中一路在伯颜元帅的带领下,攻下临安后,便攻打浙江江山。江山攻下后,便从江山攻入福建浦城、建阳,然后攻入邵武。伯颜的军队攻打邵武的时候,还有五千宋军驻在龙楼寨(今天的吴家塘镇天罗际)负隅顽抗。在伯颜元帅看来,龙楼寨的五千宋军是不能低估的。别看只有五千人,但不消灭掉这五千宋军残余,元军继续追击南宋残余势力的时候,这五千宋军会在背后捅刀子。因此,伯颜元帅便下决心,一定要消灭这五千宋军。经过好多天的激战,终于消灭了龙楼寨的五千宋军。《宋史》和《元史》都记载着,消灭了龙楼寨的宋军后,元军从西门进入到邵武城。进入到邵武城后,便在城内的白莲塘(今天的市工商大楼至医药公司一带)与宋军残余进行着激烈的巷战。宋军因无后援,导致全军覆灭,度宗次子赴火自焚。后人为纪念此事,曾建太子庙祀奠。当肃清了邵武的宋军残余后,元军便乘胜追击,很快攻下了顺昌、延平(南平),在福州与另一路从浙江温州,经过福建福鼎、宁德的元军会师,继续追击南宋残余。很快攻下了泉州,不久又打到了广东,最后将南宋后主消灭在海上。
然而,攻入邵武的元军主力大多是蒙古人和色目人,还有一些汉族人。而色目人这个时候早已从信奉佛教皈依了伊斯兰教。因此,向内地征战的过程中,便将伊斯兰教传入到了内地,邵武就是色目人将伊斯兰教传入的地区之一。
元军攻下了邵武之后,不少色目人便在邵武定居,伊斯兰教便传入到了邵武,即公元1275年传入了邵武。又由于伊斯兰教的信奉者要有专门的宗教活动场所,因此,决定建一座清真寺,便于1276年在诗话巷的诗话楼边建了一座清真寺。这就是说,邵武的清真寺建于1276年,当时是在诗话巷内。
二、邵武清真寺
福建省有五所清真寺,邵武和平巷北侧的清真寺就是其中的一所,其他四所分别在福州、厦门、泉州、晋江。邵武的伊斯兰教是通过陆路交通传进来的,福建其他四个地区的伊斯兰教则是通过海上交通传入过来的。福建的这五所清真寺中,泉州的清真寺建的最早,即建于公元1009年,其次就是邵武的清真寺。这就是说,元军攻下邵武之后,元军中那些信奉伊斯兰教的色目人许多在邵武定居,由于他们需要有自己的宗教活动场所,就决定要在这里建一座清真寺,供他们从事伊斯兰教的活动,邵武清真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的。据明《嘉靖邵武府志》记载,“清净寺(清真寺),在迎春坊委巷(今天的诗话巷),色目人建,以奉其教,香花洒扫,别为一家。”[1]马以遇所著的《中国名礼拜》也记载:“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军统帅一代良将伯颜遗使在邵武建清真寺。”[2]《中国回族大辞典》同样记载:邵武清真寺,位于邵武城区内[3]。元代邵武穆斯林在城区迎春坊乌龙井后建有清真寺,占地2.75亩。寺的附近,穆民颇多,自东门之诗话楼巷道下,至北门的米家巷一带,故有穆民住宅。但是,这个时候伊斯兰教还没有大规模传入邵武。伊斯兰教大规模传入,则是明洪武二年,即1369年。山西大同府柳御沟人杨赉兴,授邵武府兵马指挥使,率军挈眷到邵武就任,军中将领与幕僚,皆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士兵也多为回民,后陆续又又从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等地迁来部分回民,从这个时候开始,不仅是伊斯兰教大规模传入邵武,而且是伊斯兰教正式传入邵武。明初从山西大同府到邵武屯军的回民有三千多人,占了当时邵武城区五千多人的百分之六十左右。既然是回民,他们信奉的就是伊斯兰教。可以说,这时邵武城区信伊斯兰教的人占了城区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左右。
洪武五年,在城东迎春坊诗楼左侧修建清真寺1座。该寺嘉靖后来发生了火灾,整个清真寺被烧毁。原准备在原址的基础上重建,但由于必须加固城墙,因此,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将清真寺在今天的和平巷北侧重建。当时是一个王姓的穆斯林富商捐款,并赠送了这2.75亩的土地(约1983平方米)。清真寺于清代同治八年(1869年)曾重建一次。1956年邵武遭特大风灾,寺内有些房屋由于年久失修而倒塌。后来请示有关部门,予以保护古迹,当时的邵武县人民委员会(即今天的人大与政府合一的机构)拨人民币三千元,回民协会迅速召开部分穆民会议,研究修建,并实行。经过不断地修复,才有今天比较完整的清真寺。
清真寺,又名礼拜寺,俗称回回堂,寺大门座北朝南,纯为石料结构,略仿阿拉伯格式,刻有阿拉伯书法《古兰经》多处,大门正上方“清真寺”三个大字为北京回族穆斯林书法家刘东声书写。门楼顶部有伊斯兰教清真寺特有的圆绿包一个,上竖一新月标志。新望月楼为本质结构三层挑檐塔式小楼阁。上层为八角攒尖顶小亭,中层作方形,底层高敞,面对甬道,高10余米,雄伟壮观。供阿訇念“邦克”,召唤穆民来寺从事宗教活动之用。1981年4月26日邵武县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将清真寺列为邵武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注释:
[1](《嘉靖邵武府志》卷十五·寺观)。
[2](马以愚著《中国名礼拜寺》,1935年商务印书馆版第39页)。
[3]《中国回族大辞典》(第6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