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方向下的多元视角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gri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08年金秋9月的长春,第二届中国长春国际雕塑大会隆重召开,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名学者、雕塑家、艺术批评家以及城市雕塑的领导者和工作者济济一堂,畅所欲言,共同欣赏着雕塑发展的丰硕成果,孜孜探索着雕塑发展的壮丽明天。9月7日下午,是大会专题沙龙之三的“第十四届中国雕塑论坛”。论坛在东北师大举行,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主任朱尚熹和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殷小烽共同主持。与会专家们从雕塑艺术的各层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做宏观理论探讨并作中西方雕塑比较研究的有范伟民、王文娟、李学斌诸先生。范伟民先生在《融合·方向》为题的演讲中,着重指出凡是具有独立文化意义的文化类型,都是以原发性的生命力在文化的碰撞、对接、纷争中传播,在交流中融合,在吸纳与变异中发展。古老悠久的汉文化如此,同样悠久的希腊文明亦如此。这是一个不以个人意忐为转移的历史性规律。范先生认为,中国当代艺术思潮也是在对抗与交融中走到了今天。因此,在全球化语境中,我们的思想之门大开,不仅接纳着远古,也接受着追求语言快感的后现代,试验着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形式意图的现代主义语素中逆反而生的偶然的个人语境。在此后现代语境中,从前明晰的二元对立的逻辑关系变化而成可以相互化解、相互融通或共生共呈的状态。所以,我们要拓宽视觉领域,在语义的乱码之中破解新的语素,或在全球化语义延伸中寻得语言上的更新,或在挖掘汉文化的语言体系中,在分歧与争议中,在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中,住以往的经验和试验中寻出消解狭隘的共识,以达到寻出新路,确立自我的目的。王文娟女士在《“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雕塑发展》的专题发言中,认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雕塑发展,既要继承传统,审视和重释传统,又要破除“西方中心论”,从东西方各民族的雕塑文化中汲取人性健康的养料。既不失去和世界接轨的机会,又坚持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既借鉴外邦又保有自己的民族精神传统,是后殖民时代的我们在“全球化”和本土化艰难悖反中的当务之急。王女士从四个方面展开议题:①重审中国传统雕塑:天人合一的融契与柔韧不息的智慧。②重审中国传统雕塑:主体人之缺失。②重看西方雕塑中注重人之光荣传统。④近观东方雕塑——尤其是印度雕塑文化给我们的启示;在“全球化”视野中,让东方发声而不成其为验证西方强势的“他者”形象,以倡导东西方真正对话的东方代表不是别人,而应是真正东方本土的声音。这些声音才能使东方各民族的文化成为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中的重要存在,中国文化亦是这多元之中的重要一维。李学斌先生在《身体的裸露或隐藏——浅析中西方古代雕塑"的发言中追问了“裸体是什么?”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实ⅢⅡ深刻的问题。他认为,在西方,裸体的存在浓缩了欧洲文化。但在中国这个广阔的文化地域,裸体雕塑却一直被忽视着。这和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底蕴密切相关。对这个问题的探讨目的在于探索产生不同艺术形式背后的根源,反思今日创作的思想性缺乏。
  同样是宏观探讨,但不以理论形态而以散笔的方式,特别提倡了艺术家要有健康、平和、宽宏态度的是潘毅群,高蒙先生。潘毅群在《从仰视到平视—中国美术的冲撞和自信》的演讲中,以诗人般的语言告诉我们中国当代美术从仰视西方到平视西方的心态变迁,正是中国当代美术走过的一条冲撞与寻找之路:从盲目到清醒,从肤浅到深入,从自卑到自信。于是中国当代美术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新时期:历史文脉被梳理,传统文化符号被启用,民族和地域文化元素显示出诱人的魅力,使得一些作品具有了深度和力度。最后潘先生睿智幽默地介绍给大家一则寓言,隐喻地告诉了我们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他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看问题的态度:“在一座山脚下,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聚集到一起。从北面来的人说:我们到南山赶集;从南面来的人说:我们到北山赶集;家住东边的人说:我们到西山赶集;家住西边的人说:我们到东山赶集。彼此间为山的名字争论不休。于是请来长者给与决断。长者说:东山、西山、南山、北山都不是,它就叫山!”这个态度正和前面范伟民等的论题有着异趣同工之妙。高蒙在《同一个世界》里亦旗帜鲜明地强调无论是世界级大师或者初出茅庐的雕塑家,也无论其宗教信仰或意识形态持以何端,或者文化背景判然差别,在一定时间内,在共同生活和劳动中,在世界间友善的气氛中,使得相互间的理解成为可能。理越辩越明,但理非宗一是,壁垒间的各执一词,就是乱局。
  对于公共艺术·城雕建设类问题进行理论探讨的有翁剑青、蔺宝钢等先生。翁剑青在《公共艺术的社会方式与文化反思》的主题发言中认为,公共艺术是一种在政府的文化政策和财政支持下所实现的社会艺术,进一步而言,公共艺术的文化旨意及价值核心是为了更多公民能够接近和享有艺术,并且凭借艺术的共享和传播造福社会公众、教育公民的心性和文化精神。显然,他认为公共艺术的基本功能和文化特性有别于纯粹私人性质的艺术,它的直接服务对象及其文化的价值核心在于使艺术以特定的方式和范畴回归于公众社会。因此翁先生认为这在艺术观念、艺术的社会机制及运作方式上应妥善解决好以下几个基本问题。其一,要解决好个体艺术与群体社会艺术之间的关系问题。其二,要注意公共艺术的资源与社会方式的整合和利用问题。其三,要明确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与实施方法的问题。蔺宝钢在题为《论城市雕塑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的发言中,对城市雕塑的文化定位给予了清晰的梳理,他认为,在历史人文层面,每个城市不管历史长短,都在其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城市文化与文脉;在地域文化层面,城市雕塑是彰显城市文化,突出城市个性的关键;在时代文化层面,城市雕塑成为在城市留下的时代烙印,它们是城市文化的见证者和守望者。
  回归形式本体,注重雕塑材料研究的是金赫洙先生(韩国)和张宝贵先生。金赫洙重点探讨的是环境陶瓷雕塑的问题。他在题为《关于环境陶瓷雕塑的研究》的演讲中说,环境陶瓷是指环境艺术、公共艺术等太范畴中的一个领域,是用土和火对特定环境和场所(空间)进行装饰,使之更加美化和协调的一种艺术。从材料不同点上来看,它与环境雕塑和设置艺术属于同一个脉络。金先生给我们介绍了韩国环境陶艺的发展过程,也约略介绍了包括中国、日本、德国、美国、西班牙等世界环境陶艺雕塑的经典作品,并向我们描述了他自己的作品《细胞系列》《生命—根基》的制作过程,谈到了陶瓷雕塑的制成要耐住1000多度高温烧制的不易,可谓水里来火里去,于是这些陶塑雕塑的美就格外令人心疼也让人倍感珍惜了。张宝贵的演讲别具特色(《水泥·石粉·雕塑——从边缘角度谈创作体会》)。开篇他没有高谈理论,也没有直接谈雕塑的意义,他素朴到家地说他就是做活者,最初的想法是为了生计。最后他千的活计成了人们所说的雕塑,他则被人称为雕塑家。他不仰视,做雕塑不看市场的脸,也不看别人的险。他特别谈到了穷人美,他说没钱的人就让他们按没钱的方式去美,民间艺 术的剪纸、布老虎,远古艺术的很多东西都是穷人美。他认为世间本无废物,而甘愿做材料的供应商,在用水泥、石粉等围合的空间里自得其乐。在笔者看来,张先生的话素朴直白,却含义深刻。
  最后要说的是四川籍雕塑家朱成先生。朱先生的演讲(《雕塑家和雕塑之力》)不到三分钟,他自称为“感叹词”。的确,他用咏叹一般的词汇着重强调了雕塑家要孜孜以求并悉心保养八种力:得心源而师造化之力,众生喧哗中的个性张扬之力,规模化、集群化中的原创力,自我平衡均衡之衡定力,纠葛纷乱中的精神超越力,争奇斗艳中静止的思绪力,否定之否定的自勉力以及从容不迫的扩拓力。让人感慨而不易忘记的是朱先生以尼采之语所作的开篇,尼采曾说,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也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幕悲剧。朱先生承尼采的观点说,做雕塑家是个悲剧,但我们仍然要有声有色地干下去,别无选择。朱先生悲剧之定语道出了雕塑家不为人知的艰辛、沉重与苦痛,但不动摇不退缩,而要有声有色地干下去,又表明了作为中国雕塑人的乐观坚定与秉气勇毅,如西西佛斯推巨石上山,永远向前而永难抵达,于是雕塑者之路悲壮如许却欢乐有加而可歌可泣……朱先生的态度感人至深,仅仅开篇两句,就被与会同仁们的热烈共鸣的掌声而打断。
  无疑,这次大会是成功的大会,是极具鲜明问题意识的大会。在全球化思潮的融合中,在和世界接轨的路途上,我国当代的艺术观念与创作手法都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折射了当今社会结构中文化意识的变化,在这个变化中艺术已由单一封闭的审美自足体扩展为多学科融通多角度阐释的文化研究,从而艺术不仅仅只是语言的法则问题,更是语言的观念问题。这种艺术延展的提升性,艺术手法的多样性,不仅仅体现着价值多元的开放性,也体现着文化生态的健康性。因此今天的艺术家不再是行业——作坊——工作室里的单子,而是在现代公共空间里的文化人,他们是和其他类型的知识分子互动共生的阐释并守护世界意义的人。这种阐释和守护超前于现存世界并成为现存社会的精神启蒙与引导。这种启蒙旨在表明今天的艺术人——文化人(人文知识分子)是保持意义境界的公共精神的关怀者。他们是社会的良心。惟此,今天的艺术家才能在喧嚣化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民族化和世界性的悖论中坚定方向。因此如果今天还有艺术人只重技艺而轻视理论,看不到理论对实践的重要意义,只重演绎强化他的十八班武艺(这当然是必要不可或缺的),而无视终极意义包括艺术本体、艺术规律在内的目的探讨,那么他就还没有脱离狭隘的行业习气,还不是一个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也就还不是一个现代意义的真正的艺术人(即使在审美自足的艺术时代,理论与实践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对于这样一股尚且存在的行业习气,我们要予以警惕。否则我们就将没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气魄与强健有力的后劲来发展我们既具世界性眼光又具中国味道中国气派的文化雕塑事业。也许这正是本次“融合·方向”论坛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之一。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当代的中国社会是一个思想、言论开放活跃的时代。纵观历史,每一个时代的特殊背景都会在当时的文化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每一件出色的艺术品都反应时代的语言特征。因此艺术家的创作在审美形态、创作源泉、表现手法等各方面都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表达对历史、文化、社会等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艺术创作;时代语言;荒诞;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20世纪西方工业革命在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危机:现
长白山国际公共艺术创作营从2006年7月管委会负责人邀请曾成钢、孙振华、王中、殷小烽到二道白河美人松公园实地考察,到2007年6月15日美人松雕塑公园开园仪式成功举办,历时近一年时间。在此期间,我们策划小组在管委会的领导和全力支持下,担任了创作营的策划、组织、方案审查、现场施工管理等有关工作。  回顾近一年的工作历程,我们感到这是一次难得的人生体验,在长白山这样一个特殊的地方,由于管委会领导的信任
民间有“本命年扎红腰带”之俗。人们将属相当成自己的本命,到了该属相的年便是“本命年”,本命年也为年忌。根据《灵枢经》中的记述,得知设置年忌本为让人自警,不干坏事,以规范社会行为。每到年忌之年,遂成厄关,须用各种辟邪方法防止病灾、伤亡、祸事的发生。最常用的辟邪办法就是扎红腰带,或戴红兜兜、钉红领子,以红克邪。以紅克邪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血崇拜。先民从自身和所猎杀的动物身上看到,流出的血可以使人或动物痛苦
初冬时节,虽然密西根湖畔寒风凛凛,但是有序的城市规划设计,优美的景观环境让人兴奋不已。也许由于我们在国内长期从事公共艺术设计和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工作,对于一个城市的景观规划和人居环境特别敏感。每当看到科学合理的规划、舒适美观的环境,必然心生舒畅,感受深刻。身处繁华都市却能享受到自然与人工有机结合的美景,使人难以置信芝加哥这座曾是重工业污染城市如今秀美的面貌。  2008年11月,中国雕塑艺术家赴美访
工艺与雕塑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工艺是以材料的表现与形态的追求来达到适用性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门类;雕塑是以人性追求为目标,通过材料与形态物质定形的精神艺术。日本的雕塑始终伴随着工艺的特征,贯穿着技术对审美的影响,至今仍反映在当代雕塑的某些特征中,形成日本当代雕塑独特的气质。  日本美术对于工艺的理解不只是技术的完整与图案的装饰,更多的是东方哲学与自然观的物质体验与感悟。日本古代茶道宗师千利修在《茶经
一群凶猛的吸血蝙蝠包围了困在小木屋里的4个大学生,猎枪不在身边,手机没有信号,而力气又即将消耗殆尽,在这生死一瞬间,人类的智慧和勇气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爱犬之死   1999年秋天,来自南美哥伦比亚大学的4名大学生查尔、泰勒、梵妮莎和罗蒙,驾驶着一辆山地车去首都北部的汉诺斯特森林旅行。他们是一群狂热的户外运动爱好者,经常利用课余的时候去滑雪、攀岩、漂流,甚至连美国的马默斯洞穴、黄石国家公园、
冰封奇觀
期刊
指导老师:张叔瀛、邢永川、李晓林、王洪玎、杨浩、石村
The Development Mode Guided by the Contemporary Local Culture Inspirit  —Demonstration to the Plan Principles of China Changbai Mountain Public Art International Creation Camp    China Changbai Moun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