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美国怀俄明州的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是最具历史价值的自然遗产,作为全世界第一个以国家公园的形式保护起来的自然地带,黄石的历史已经成为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与保护的一个标志、一段传奇。而它在建园之初的种种困境与弯路,也为后世的自然与文化守护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经验与教训。
有的学者说过,遗产永远处于纷争当中。一个举世闻名的世界遗产,
或许在某些人眼中是美丽的自然和文化风光,在另一些人眼中则写满了失落与愤懑。正如历史永远是由胜利者所书写一样,遗产的论说也存在于胜利者的叙事话语当中。同样一段遗产的历史,在不同的角度书写出来,会是截然不同的论调。黄石公园便是这样一个遗产。
黄石公园的建园史,在官方文本中是一段保护者与破坏者的斗争史;而在民间记忆中,则是一段白人对印第安人的殖民史。
保护与破坏的斗争
19世纪中期,随着南北战争的结束,美国人掀起了又一次拓荒的浪潮,生活在东部的居民纷纷背起行囊,前往茫茫的西部荒原,在极短的时间内,曾经一片荒野的美国西部被迅速开发。与此同时,另有一部分拓荒者将目光放在了更为偏远的西北部森林,未知的领土逐一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中。1969年,福瑟姆一库克团队第一次大规模地进入到黄石郡考察。一年后,柳特南特·多恩作为军队专员随行参与了又一次黄石的调查,并撰写了详细的考察报告,黄石第一次作为珍贵的自然奇观列入美国历史中。
1871年是黄石史上里程碑式的一年。地质学家费迪南德·海登获得了铁路公司的资助,并获得国会4万美元的资金支持,率领一支由34人和7辆马车组成的考察团队前往黄石。海登的团队详细考察了黄石的主要自然资源——泉(温泉、间歇泉和泥泉)。这里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温泉集中地,温泉的大小、形态各异。海登的考察非常专业细致,最终的考察报告长达500页。另外,随队前往的艺术家和摄影师为黄石留下了最早的一批影像。深度的报告以及生动的绘画和图片最终打动了国会议员,国会下决心将这片尚未被人类活动破坏的原始自然区域加以保护。1872年3月1日,时任美国总统格兰特签署法令,要求将黄石河周边的200万英亩地区设立为公共公园,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诞生了。
但是,公园的建立并没有如预期一样带来正面反馈,却反而迅速成为一个棘手问题。由于之前没有任何蓝本或是框架可以参考,没人清楚一个由国家保护起来的自然区域应如何管理。由于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而且美国刚刚经历过一场惨痛的南北战争,国家很难筹集充分的资金来管理这座公园,所以黄石的保护条文在最初很长时间里都形同虚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国政府最初尝试以派遣监管员的方式来负责日常的园区管理。首任监管员由于没有薪水、没有资助,在长达5年的时间内只进过公园一次。情况在第二任监管诺里斯上任后相对好转,1878年,国会同意支付监管员每年1万美元的薪水。诺里斯也是个负责任的监管,在他进驻园区的1877年,整个公园只有32英里的公路和108英里的步行小径。而在他卸任的1882年,小径长度增加了一倍,公路总长则增加了4倍。与此同时,诺里斯雇佣了一位名叫杨特的当地人负责监督整个园区的滥砍滥伐及捕杀动物的行为。但杨特只干了一年便辞职。
虽然诺里斯和杨特等人均努力维持着黄石公园的本来面貌,但这座国家公园还是迅速经历了从不为人知到举世瞩目的巨大转换,大量涌入的游客、商贩,以及野生动物猎杀者、森林砍伐者令监管员的保护工作显得杯水车薪。建园仅仅14年后,黄石公园便濒临崩溃。面对这些困难,国会似乎也丧失了耐心,拒绝再为公园投入保护资金。
1886年,50名军人被调往黄石公园,开始执行整顿园区的任务。当时野生动物的猎杀者十分猖獗,导致野牛几乎灭绝。管理军人们采用高强度的管理对猎杀者进行惩戒,其中最严厉的惩罚措施是没收猎杀者的所有随身物品,并将其驱逐出公园。军人们的业务素质和效率都十分出色,在很短的时间内,混乱的园区得到了不小改善。
1894年,军队抓住了一位猎杀者,在押送他回管理处的路上,遇见了一位来自纽约的杂志记者,这位记者及时撰写了一篇有关黄石公园内滥砍滥杀野生资源的报道。正是这一篇出于记者职业本能的报道,成为了黄石公园历史上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在短短两个月中,该报道获得了全美国的广泛关注,国会紧急制定出《国家公园保护法案》以严厉惩罚在国家公园中猎杀野生动物的行为。
自黄石公园建立之后,又有30多处国家公园得以成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30多处国家公园均是以一种各自为战的形态进行管理。直到1916年,国会通过了《国家公园管理法案》,所有国家公园被整合进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该机构负责自然资源以及野生动物的保护,这也便是我们今天熟知的“国家公园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
白人与印第安人的冲突
但这并非黄石公园经历的全部,历史的书写者往往会站在自身的视角去判断资料的价值与意义,与其无关的事件和人物,往往在写作的过程中被忽略甚至贬低。黄石公园作为一个被后人记忆的自然遗产,也未能免俗。其中被忽略或是刻意淡化的那段历史,是公园的设立者和管理者—北美白人与当地土著印第安人的冲突。
与北美大陆被“发现”一样,黄石公园的被“发现”与“保护”,都是相对美国主流白人社会而言的。实际上,生活在黄石公园中的印第安人,才更有资格成为这片公园的发言人。但是,即使他们数百年来一直生存在这片土地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土著居民都被认为与黄石毫无关系,甚至还被视作公园的敌人。
在黄石周边生活的印第安部落有许多。他们有的游牧、有的定居捕猎,随处可见的温泉是他们制作食物的“炉子”,森林树木便是他们搭建居所的材料。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这是他们生活的有机组成。但是,在公园成为保护区后,印第安人的捕猎行为便触及了公园的保护规范,也因此引发了一些土著与管理者的冲突。
为了强化自己公园拥有者的地位,官方的文件中刻意忽略印第安人的存在。政府甚至不惜通过丑化的方式来抹杀印第安人在黄石公园的地位。在一些公告中,印第安人被视为“迷信”的群体。美国政府将这些土著人刻画为惧怕鬼魂的落后者,公园里的温泉被视为是鬼魂的象征。在这种论述逻辑中,印第安人的形象是:由于惧怕温泉而不敢定居在黄石公园之中,甚至连穿行都极其罕见。
但是,百“闻”不如一见,虽然当地印第安人的存在史被强行抹杀,他们依旧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在这片区域。到了1887年,公园的管理者及游客对印第安人的丑化继续加深,他们将印第安人形容为“野蛮的印第安佬”。比如休休尼族(Shoshone)印第安人既有的捕猎生活要求定期焚烧野草,以促进野生动物的食物的维持和数量的增长,而这在公园管理者和游客眼中是恶劣的破坏公园环境的行为。这种基本自然与价值观念的矛盾,也使得印第安人长久以来成为负面形象的代名词。最终,由于整个园区已经无法继续为其提供生存的基本保障,印第安人逐渐迁出了黄石公园地区。到了上世纪的前半段,印第安人几乎在黄石公园绝迹。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政府为了吸引旅行者,又开始极力开发以印第安文化为重点的文化旅游项目,最典型的是定期在园内举行的印第安人庆典和仪式表演。但在利用印第安人文化的同时,政府还是不愿正式承认印第安人在黄石的历史。1927年,一组克劳人在蒙大拿州表演“盛装假面舞会”,当他们申请在黄石公园内进行演出时,却遭到了公园管理者的拒绝。管理者担心这种表演会让人“误会”印第安人与黄石公园有任何关联。
虚构的历史终究会让位于真相,随着各种资料的公布,政府再也无法隐瞒事实。黄石公园于1961年首次正式承认了印第安人与黄石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现在认为,黄石公园地区对印第安部落来说或许并不是一种禁忌地区,这些部落在史前时代开始便在公园西北部有了大量的生活踪迹。在过去数年中搜集的文献证实,其中许多部落都是这片伟大地址区域的长久定居者。”如今,每年夏季,黄石公园都会组织一系列的印第安文化表演,这些被称作巫术仪式(powwow)的表演,是黄石公园的重要文化遗产。
即使如此,印第安人从最初的被忽略、排斥,到如今的被容纳、利用,似乎永远没有改变被动的角色。即使在被“重视”的今天,印第安人仍旧不被认为是这片土地的真正主人。
无论是官方语境中的保护与破坏的抗争史,还是土著语境中的白人与印第安人的斗争史,都是黄石公园文化遗产的组成。品味作为遗产的黄石,既是品味其无与伦比的自然景观,更是去体验这两段截然不同的历史。只有将这两条交织不清的线索梳理出来,才能真正体会到遗产的清晰意义。
有的学者说过,遗产永远处于纷争当中。一个举世闻名的世界遗产,
或许在某些人眼中是美丽的自然和文化风光,在另一些人眼中则写满了失落与愤懑。正如历史永远是由胜利者所书写一样,遗产的论说也存在于胜利者的叙事话语当中。同样一段遗产的历史,在不同的角度书写出来,会是截然不同的论调。黄石公园便是这样一个遗产。
黄石公园的建园史,在官方文本中是一段保护者与破坏者的斗争史;而在民间记忆中,则是一段白人对印第安人的殖民史。
保护与破坏的斗争
19世纪中期,随着南北战争的结束,美国人掀起了又一次拓荒的浪潮,生活在东部的居民纷纷背起行囊,前往茫茫的西部荒原,在极短的时间内,曾经一片荒野的美国西部被迅速开发。与此同时,另有一部分拓荒者将目光放在了更为偏远的西北部森林,未知的领土逐一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中。1969年,福瑟姆一库克团队第一次大规模地进入到黄石郡考察。一年后,柳特南特·多恩作为军队专员随行参与了又一次黄石的调查,并撰写了详细的考察报告,黄石第一次作为珍贵的自然奇观列入美国历史中。
1871年是黄石史上里程碑式的一年。地质学家费迪南德·海登获得了铁路公司的资助,并获得国会4万美元的资金支持,率领一支由34人和7辆马车组成的考察团队前往黄石。海登的团队详细考察了黄石的主要自然资源——泉(温泉、间歇泉和泥泉)。这里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温泉集中地,温泉的大小、形态各异。海登的考察非常专业细致,最终的考察报告长达500页。另外,随队前往的艺术家和摄影师为黄石留下了最早的一批影像。深度的报告以及生动的绘画和图片最终打动了国会议员,国会下决心将这片尚未被人类活动破坏的原始自然区域加以保护。1872年3月1日,时任美国总统格兰特签署法令,要求将黄石河周边的200万英亩地区设立为公共公园,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诞生了。
但是,公园的建立并没有如预期一样带来正面反馈,却反而迅速成为一个棘手问题。由于之前没有任何蓝本或是框架可以参考,没人清楚一个由国家保护起来的自然区域应如何管理。由于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而且美国刚刚经历过一场惨痛的南北战争,国家很难筹集充分的资金来管理这座公园,所以黄石的保护条文在最初很长时间里都形同虚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国政府最初尝试以派遣监管员的方式来负责日常的园区管理。首任监管员由于没有薪水、没有资助,在长达5年的时间内只进过公园一次。情况在第二任监管诺里斯上任后相对好转,1878年,国会同意支付监管员每年1万美元的薪水。诺里斯也是个负责任的监管,在他进驻园区的1877年,整个公园只有32英里的公路和108英里的步行小径。而在他卸任的1882年,小径长度增加了一倍,公路总长则增加了4倍。与此同时,诺里斯雇佣了一位名叫杨特的当地人负责监督整个园区的滥砍滥伐及捕杀动物的行为。但杨特只干了一年便辞职。
虽然诺里斯和杨特等人均努力维持着黄石公园的本来面貌,但这座国家公园还是迅速经历了从不为人知到举世瞩目的巨大转换,大量涌入的游客、商贩,以及野生动物猎杀者、森林砍伐者令监管员的保护工作显得杯水车薪。建园仅仅14年后,黄石公园便濒临崩溃。面对这些困难,国会似乎也丧失了耐心,拒绝再为公园投入保护资金。
1886年,50名军人被调往黄石公园,开始执行整顿园区的任务。当时野生动物的猎杀者十分猖獗,导致野牛几乎灭绝。管理军人们采用高强度的管理对猎杀者进行惩戒,其中最严厉的惩罚措施是没收猎杀者的所有随身物品,并将其驱逐出公园。军人们的业务素质和效率都十分出色,在很短的时间内,混乱的园区得到了不小改善。
1894年,军队抓住了一位猎杀者,在押送他回管理处的路上,遇见了一位来自纽约的杂志记者,这位记者及时撰写了一篇有关黄石公园内滥砍滥杀野生资源的报道。正是这一篇出于记者职业本能的报道,成为了黄石公园历史上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在短短两个月中,该报道获得了全美国的广泛关注,国会紧急制定出《国家公园保护法案》以严厉惩罚在国家公园中猎杀野生动物的行为。
自黄石公园建立之后,又有30多处国家公园得以成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30多处国家公园均是以一种各自为战的形态进行管理。直到1916年,国会通过了《国家公园管理法案》,所有国家公园被整合进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该机构负责自然资源以及野生动物的保护,这也便是我们今天熟知的“国家公园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
白人与印第安人的冲突
但这并非黄石公园经历的全部,历史的书写者往往会站在自身的视角去判断资料的价值与意义,与其无关的事件和人物,往往在写作的过程中被忽略甚至贬低。黄石公园作为一个被后人记忆的自然遗产,也未能免俗。其中被忽略或是刻意淡化的那段历史,是公园的设立者和管理者—北美白人与当地土著印第安人的冲突。
与北美大陆被“发现”一样,黄石公园的被“发现”与“保护”,都是相对美国主流白人社会而言的。实际上,生活在黄石公园中的印第安人,才更有资格成为这片公园的发言人。但是,即使他们数百年来一直生存在这片土地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土著居民都被认为与黄石毫无关系,甚至还被视作公园的敌人。
在黄石周边生活的印第安部落有许多。他们有的游牧、有的定居捕猎,随处可见的温泉是他们制作食物的“炉子”,森林树木便是他们搭建居所的材料。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这是他们生活的有机组成。但是,在公园成为保护区后,印第安人的捕猎行为便触及了公园的保护规范,也因此引发了一些土著与管理者的冲突。
为了强化自己公园拥有者的地位,官方的文件中刻意忽略印第安人的存在。政府甚至不惜通过丑化的方式来抹杀印第安人在黄石公园的地位。在一些公告中,印第安人被视为“迷信”的群体。美国政府将这些土著人刻画为惧怕鬼魂的落后者,公园里的温泉被视为是鬼魂的象征。在这种论述逻辑中,印第安人的形象是:由于惧怕温泉而不敢定居在黄石公园之中,甚至连穿行都极其罕见。
但是,百“闻”不如一见,虽然当地印第安人的存在史被强行抹杀,他们依旧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在这片区域。到了1887年,公园的管理者及游客对印第安人的丑化继续加深,他们将印第安人形容为“野蛮的印第安佬”。比如休休尼族(Shoshone)印第安人既有的捕猎生活要求定期焚烧野草,以促进野生动物的食物的维持和数量的增长,而这在公园管理者和游客眼中是恶劣的破坏公园环境的行为。这种基本自然与价值观念的矛盾,也使得印第安人长久以来成为负面形象的代名词。最终,由于整个园区已经无法继续为其提供生存的基本保障,印第安人逐渐迁出了黄石公园地区。到了上世纪的前半段,印第安人几乎在黄石公园绝迹。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政府为了吸引旅行者,又开始极力开发以印第安文化为重点的文化旅游项目,最典型的是定期在园内举行的印第安人庆典和仪式表演。但在利用印第安人文化的同时,政府还是不愿正式承认印第安人在黄石的历史。1927年,一组克劳人在蒙大拿州表演“盛装假面舞会”,当他们申请在黄石公园内进行演出时,却遭到了公园管理者的拒绝。管理者担心这种表演会让人“误会”印第安人与黄石公园有任何关联。
虚构的历史终究会让位于真相,随着各种资料的公布,政府再也无法隐瞒事实。黄石公园于1961年首次正式承认了印第安人与黄石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现在认为,黄石公园地区对印第安部落来说或许并不是一种禁忌地区,这些部落在史前时代开始便在公园西北部有了大量的生活踪迹。在过去数年中搜集的文献证实,其中许多部落都是这片伟大地址区域的长久定居者。”如今,每年夏季,黄石公园都会组织一系列的印第安文化表演,这些被称作巫术仪式(powwow)的表演,是黄石公园的重要文化遗产。
即使如此,印第安人从最初的被忽略、排斥,到如今的被容纳、利用,似乎永远没有改变被动的角色。即使在被“重视”的今天,印第安人仍旧不被认为是这片土地的真正主人。
无论是官方语境中的保护与破坏的抗争史,还是土著语境中的白人与印第安人的斗争史,都是黄石公园文化遗产的组成。品味作为遗产的黄石,既是品味其无与伦比的自然景观,更是去体验这两段截然不同的历史。只有将这两条交织不清的线索梳理出来,才能真正体会到遗产的清晰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