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德育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来源 :学子·教育新理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blackja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道德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许多积极向上且行之有效的德育内容和方法。朱熹认为《大学》是“修身治人底模规”,就像盖房子,先要搭好房子的“间架”,“间架”即“大学之道”。与其他儒家经书相比, 《大学》有一套系统的德育理念,它既是协调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又是儒家德育的重要典籍。可以说《大学》是我国人文世界的精神土壤,融入了整个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规范之中。
  伴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也在与日俱增。在不同价值观激烈碰撞冲击的今天,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正逐步腐蚀青少年学生的心灵,思想道德水平出现了滑坡。重读经典,重审儒家思想成为当务之急。利用《大学》的德育思想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德育效力显得尤为必要。
  一、《大学》“三纲八目”的内涵解读
  “三纲领”和“八条目”是《大学》的主要内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开宗明义提出了政治观和道德观相结合的德育目标,即“三纲领”。为了达到“三纲领” ,随后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即“八条目”,它们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方法。
  1.“三纲”: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在“大学之道”中,“明明德”是第一个阶段,它给人们提出最基本的要求,人们要修明德性,有一个必经的程序,要先修己德,再由此推及他人,也就是常说的“正人先正己”。“大学之道”体现了儒家内圣外王的精神,“明明德”是返璞归真的内圣之道,“亲民”则是将良善道德推广的外用之道。“亲民”就是在自“明明德”的基础上引导民众也来明德,不仅要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心性,而且要将其成果推及他人。把“明明德”和“亲民”做到极致就是“止于至善”,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事实上,“至善”是没有终点的,“止于至善”是我们追求美好事物的一种理想境地,但这个过程是值得肯定的,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要每个人找到并看清自己的“位置”,保持一颗“善”的心去尽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便达到了“至善”之意境。
  通过对“三纲领”的概述分析和简略阐释,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递进的逻辑关系:清除内在的杂念,彰显美好的品德,推而广之,普及天下,进而臻于至善。接下来,以同样的逻辑顺序提出了实现“三纲领”的具体途径——“八条目”。
  2.“八目”: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认识阶段,是通过探究人伦事物的道理,明辨善恶是非。“格”的意思是探求、追究;在《大学》中,“物”是一种存在,没有明确的规定,不仅意味着一切自然物,还意指了所有的社会物。所以,“格物”就是探究一切事物自身存在和变化发展的规律。“致”是达到或者获得的意思,“知”就是知识。“致知”是无知到知识的跨越,伪知到真知的转化。知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通过“格物”,才能慢慢获得。
  (2)“诚意”“正心”。诚意正心是内化阶段,比格物致知更进一步,深入到情感和意志之中。诚意是保持真诚的意念,但只有“诚意”是不够的,因为当“诚意”被自然情欲支配的时候,人就会变成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因此,儒家的修身之道是“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也就是要通过自身的调节用理智来驾驭感情,使心归于正,以达到“心正而后身修”。
  (3)“修身”。修身居于中心位置,是由内向外转化的过渡转折,它既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结果,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修身”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摆脱自身对于外在事物的好恶偏见。
  (4)“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行为阶段,是“修身”价值所在的体现。家、国、天下这三目实质是三位一体的,家是国与天下的微缩,国与天下则是家的放大。平天下是修身的极致,一切民族国家构成“天下”,平天下是将治理自己国家的原则变成天下的普世原则,实现“大同”。
  《大学》通过简洁凝练的语言揭示了儒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三纲领”“八条目”是“大学之道”的主旨和要领,它是儒家道德修养的结晶。依“内圣外王”的理想,《大学》自上而下,形成了一个以修身为本、纲目结合、知行统一的脉络结构。
  二、《大学》德育思想的特色
  《大学》德育思想不是完美无缺,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仍存在局限性和不足,比如过分强调道德的作用,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等等。但值得肯定的是,目标具有层次性与可操作性,方法具有多样性与传承性,是《大学》德育思想的主要特色。
  为达到“止于至善”,从“修身”开始,然后通过格物穷理,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最终才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精神跃升,这体现了其目标的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站在不同的立场角度,德育目标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由一系列的具体子目标组合而成。比如从学校范围来讲需要有一个提纲挈领式的德育总目标引领全校师生,落实到每位老师,他心里要有一个课程设计,每个单元要达到的目标、每个课时的目标。
  《大学》具有丰富的德育理念,丰富多样的方法构成了较为完善的德育方法体系。如以“慎独”来达到“诚意正心”的方法,如榜样教育法,还有推己及人、知行合一等方法,对于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有着弥足珍贵的借鉴意义。此外,德育方法还具有传承性,很多德育方法是从历史上承袭下来的,是代代相传的结果。
  三、《大学》德育思想对当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当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总体来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时代差距的存在,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教育目标理想化,缺乏层次性与针对性。正如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育目标应具备超前性,这种超前性应是现实可行的, 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如果目标定得太高,所有人无法达到,就脱离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这样不仅违背德育规律,也不符合学生身心健康。我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制定上往往偏重理想性要求,缺乏层次性和衔接性。   (2)教育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缺乏时代性。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德育内容也必须不断更新完善,与时俱进。传统的德育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家庭美德等内容,在今天仍然是必修内容,但是面对多元碰撞的价值观念、功利虚荣的信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新的幅度和速度还不够。如今的学生不愁物质条件,情感脆弱,受挫抗压能力欠缺,这是他们成长之痛,涉及学生情商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较少,而这些恰恰是亟待关注的焦点。
  (3)教育方法单调,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新时期德育的环境和对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教育方法的使用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是重德育理论说教、轻行为实践;二是重德育形式,轻实际效果;三是单向传授多, 双向交流少。采取单向填鸭式灌输,既没有认真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也忽视受教育者的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中去,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锻炼,把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融合起来,让学生切实做到知行合一。
  2.《大学》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合理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大学》德育目标的逻辑性和层次性,为我们进一步完善当前的德育目标提供了借鉴。学校实施德育,要依据学生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的规律,以及在各个不同时期的独特心理特点,科学合理地规划各个不同年龄和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目标,有侧重、有步骤地加大德育的广度和深度。比如,从中学到大学的升学,很多学生心理不能适应,产生种种困惑,感到无所适从,这阶段学校的目标就是安抚学生情绪,使其尽快融入新环境,及时做好心理调适;针对大学毕业生迷茫的问题,辅导员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提前帮助大学生规划人生方向,设定就业目标,使其走出困境,从容面对选择。坚持目标激励,通过确定学校总体目标,设置部门、个人的具体目标,并通过量化考核等手段验证目标达到的程度,这样,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大。
  (2)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任务。《大学》不去追求和探讨日常生活和伦理认知以外的东西,而是从日常经验和心得中总结出来,用通俗浅显的例子来阐释为人处世的原则,所以,不妨借鉴《大学》德育内容的日常性,使德育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的日常生活。“高校德育应紧紧围绕基本的道德品质开展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自信心、效率感、创新性、合作与竞争精神。在德育目标的现实性的基础上,德育内容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可接受性和富有时代特色。”在校园里学生理想和诚信缺失,奉献精神和集体意识弱化,功利和自我中心意识显著加强等。在这种状况下,必须培养学生的仁爱、礼仪、诚信、宽容等道德品质,帮助广大学生重塑美好人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倡导的新风尚,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八礼四仪”等内容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中去。
  (3)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途径。《大学》提出德育应该是知与行的统一,这启示我们当前不能把德育的着眼点放在外部灌输,而要引导学生知行合一,注重加强社会实践,落实道德行为。我们要充分挖掘社会生活中的德育资源,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志愿者和公益服务,实地参观和调查等。运用榜样教育法,抓典型,树榜样,来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功能性和科学性。教育者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身体力行和率先垂范的表率作用。现在学校的德育不仅要重视理论的传授,还要教育把握和调节情感的方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这方面的不足,在德育过程中对学生动之以情,不但要做到以理服人,还要能够以情感人,以文化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德育载体必须适应新的变化,从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出发,合理运用传媒、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德育手段、方式的变革,以增强德育的说服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创造新的教育感化力量和富有时代气息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孙迎光.传承与超越——儒家德育思想与现代学校德育[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莫秋蝉.我国高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教育探索,2005(12).
  [3]赵福祯.儒家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代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
  [4]邱晓煜.论《大学》的德育理念在高校的运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1.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学科教学专业)
其他文献
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是我国知识产权的最大创造者和拥有者,但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知识产权的管理中却存在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应营造良好环境,强化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健全知识
一、利用线段图突破认知难点与分数有关的教学内容,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因为生活中用到分数、百分数的机会不多,学生对此缺少经验支撑,理解起来感到十分抽象.而图形
提出了一种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生物样品循环给样方法,利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软光刻工艺制作了包括环形蠕动微泵和电磁微阀的微流控芯片,通过与免疫探针芯片的集成,实现了对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气象水文海洋仪器分会2007年度学术交流会于2007年11月21日至24日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本次学术交流会的主题是“气象水文海洋仪器的标准与计量”。出席会议
微课是针对某一知识点,将其制作成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分享到互联网中。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通过微课辅助指导,可使一些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也让微观的化学变得不再神秘。可以说,微课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是时代发展赋予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不仅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还关系到新世纪人才的素质,而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实现主体性教
词语是构建文章的基础部件,是最基础的语言单位,同时也是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要强化关注的核心所在.因此,教师要紧扣教材课文,探寻课文中独具特色和承载意蕴的关键性词语,引领
<正>作为社会个体中的人,有一种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殊能力,即自我反思、自我更新、自我提升的能力。这亦是人类的基本素质,而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应该怎样全面地提升自己,才能
氢气在航空、石油化工、医药、能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其具有易燃、易爆等特点,发展快速、灵敏、准确的氢气监测方法非常重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用于测量氢气的光化学传感器的最新进展。
以2007年春季出现在本地区的适合火箭增雨作业的一般性降水过程为分析样本,普查历史上该区春季出现的一般性降水天气过程,对产生降水的不同层次、影响系统的相互配置、影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