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探析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ws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也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也表明: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
  
  一、校园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以校园物质形态(校园环境、教学设施等)为基础的,以师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的,以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由师生参与创办的报刊、讲座、社团、沙龙及其他文化活动为表征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它都一如既往地存在变化与发展着,并始终影响着校园中每一个人的价值观及,情感表达和信仰生成。良好的校园文化能真实合理地体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在充满生机的教育环境下完善个体的发展,体现人本主义所强调的做人的心理品质。优秀的校园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有益的德育因素,在学校这一特殊的环境中,它以深刻而持久的潜在力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情感及内心世界,使其形成牢固的道德观念、崇高的思想品质和积极向上的人格精神。学校要真正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必须特别重视加强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发挥,使其成为培养人、教育人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和方法。
  
  二、校园文化发展与学校德育的关系
  
  校园文化与学校德育既有同一性,又有互补性,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校园文化与学校德育的目的都在于育人,良好的德育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积极、健康、高雅的文化又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走以学校德育促校园文化发展的道路,就必须从学校德育的各个方面出发,并和校园文化保持高度的一致,从而实现对校园文化发展的有效拉动。
  校园文化发展离不开学校党政领导的模范带头作用。作为校园文化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党政领导起着独特的示范作用、引导作用和推动作用。尤其是他们在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的教育思想,是校园文化发展的指导方针,为校园文化沿着健康方向发展起着保证作用。
  学校社团组织活动是课外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繁荣校园文化,实施德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校园文化的核心在于培养人的高尚品格,陶冶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高职学生的社团组织能够通过各种课外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创造健康、活跃、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气氛,这对德育的实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班级是校园文化发展的依靠力量。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措施都是通过班级得到落实,并最终实现德育的目标和要求。班级作为社会群体对校园文化有着较强的控制作用,一个健康的班级具有发挥积极作用、抵制消极影响的教育力量。在班级生活中形成的各种班级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
  师生关系的优化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基本保证。校园师生担负着创建、维持更新、传递校园文化的重任。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形成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从而保证校园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质量和发展方向。
  
  三、校图文化育人的一般特点
  
  人文性。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是由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建的充满时代气息和校园特点的人文氛围。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决定了校园文化育人的人文性。
  主体性。校园文化建设是由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建的,因此校园文化育人的主体是学校的全体教师和学生。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发挥着主导作用。而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必须通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能产生实效。所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实践性。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并不像镜子那样是简单的放映过程,而是心灵与智慧的融合、创造,学生的各种意识也是在活动的实践中形成的。因为只有实践才能赋予学生体验,才能真正转化为他们精神世界中的营养,哺育出奇丽的心灵之花。实践活动由此成为校园文化育人的实质所在。
  体验性。道德教育不能离开生命中的情绪感受、情绪表达以及日常生活和交往中的情感体验,即不能离开生活的基础去奢谈什么道德,去幻想某一天就变成了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这就决定了校园文化育人体验性的特点。
  发展性。校园文化建设要适应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根植于社会文化的土壤中。决不能脱离现实社会的立足点,否则,就有可能对各方面产生消极影响。
  潜移默化性。文化的影响是不带强制性的,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优化环境,开展吸引师生参加的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
  
  四、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强化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大力培育校园精神,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风貌。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它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历史积累,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它体现了校园深层的群体意识,是群体的向心力和内聚力。良好的校园精神是一股催人奋进、开拓创新的巨大推动力。因此,高校要善于借鉴精华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并借鉴西方文明成果,通过对人类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创造,形成科学精神、民主精神相统一的校园精神,使之感染和激发广大师生形成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高校要抓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要紧密结合新形势下青年大学生的特点,并联系学校自己的实际,着重培养大学生的自觉意识、自律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诚信意识等,培养科学精神,真正形成优良纯朴、积极向上的校风学风,努力促使校园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加强师德建设,为学生树立德育典范。从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过程来看,教师的直接教育往往是短暂而有限的,其作用也不大,而教师的人格影响却是全面而持久的。高校要通过实施“师德工程”、“师表工程”,以教师充满魅力的高尚品德和风范来引导学生、影响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应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学识学风等方面以身作则,做到敬业爱生、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优化校园自然环境,发挥环境扬德的作用。校园内绿树成阴,校舍布局科学合理、井然有序,校园幽静、清雅等,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陶冶和感染的作用,有助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人向善、存真、求 美。要优化校园自然环境建设。不仅要选择、发掘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利用好现有的环境,而且要努力造就理想校园,注重校园环境和文化景点的设计和建设,实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如独特的建筑风格、有典型意义的纪念雕塑、名人名言警句、标语(标牌)、校风校训、校园绿化美化等。优美的环境是一幅美丽而富有诗意的域卷,学生不忍心去撕破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学生的道德品位会不断提升。
  创设丰富多彩、喜闻乐见、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道德活动之完善人,单靠外部环境的影响和约束是不够的,必须依赖主体的自觉性,要抓住道德的主体——学生。要创设丰富多彩、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群众性活动,吸引学生参加,使大家在参与中找到“认同点”,形成“凝聚点”,产生“场效应”。要把学生社团摆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突出位置来抓。以学生社团为基础,形成不同的兴趣群体,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扩大活动的参与面,占领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以寝室这一特殊的领域为阵地。因势利导,为学生提供更多个性发展和知识创新的机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增长见识,培养信念,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涉入市场经济和社会生活,直面一些现实问题,提高其辨别和判断能力,增强自主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开拓精神、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等。如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举办学生科技报告会,开展不同类别、学科的知识竞赛、辩论会、演讲比赛、英语大赛,开展书画比赛、文艺晚会,开展形式活泼的讲座和讨论会等。
  利用校园网络文化优势有效实施德育。开展网络文化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媒体是营造氛围的有效手段,尤其是互联网,以其内容丰富、操作灵便、参与广泛的特点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校园网为道德教育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和载体,要开发和建设多样化的道德教育网。比如开辟网上道德信箱,通过网上讨论某些道德两难问题,可供人倾诉道德困惑等。要转变教育观,学校教职工在网络中应以无身份、不记姓名的形式出现,自由参与交谈和对话。精心制作和发布网络道德教育信息、信息资源,注重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和趣味性,以图、文、声、像等手段,形成网络优势,强化视听效果和现场印象。
  
  编校:杨彩霞
其他文献
一、胡应麟其人    胡应麟(1551-1602),字元瑞,后更字明瑞,号少室山人,别号石羊生,浙江兰溪人,明代著名文学家、文献学家。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先祖胡瑗是宋代学者和教育家;外祖父宋震亦是饱学之士,有雪溪堂,聚书其中;父亲胡禧也是学者,有著作行世;母亲通晓诸子百家、稗官小说、传奇词曲等。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胡应麟生性聪慧,自幼好学能诗。然而,在万历四年(1576年)中举之后,却屡试不第。从此,
作为国有大型企业,随时掌握社区特殊群体的思想动态,采取针对性的工作方法做好特殊群体的思想工作,是维护企业稳定的基础。  离退休(养)群体是企业特殊群体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们具有明显的特点和特殊的优势:一是思想觉悟较高,有接受党的方针政策快的优势。他们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但在一些日常活动中的自主性差,需要组织进行有效引导。  二是政治责任感强、荣誉感强,历来有识大体、顾大局、自觉为企业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