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探讨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一直处于教学观念落后、人才培养模式一成不变的滞后状态,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实际办学行为存在着明显错位现象。文章对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反思我国体育人才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等体育院校 人才培养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高等体育院校为我国学校体育师资阶梯队伍建设以及其他社会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全球化和教育终身化已成为经济全球化中十分关键的问题,在未来社会中,可以预测教育将对世界上每个民族的创新力和发展前景产生直接的影响。
  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经济能解决今天的问题,科技能解决明天的问题,而教育则能彻底解决一个国家后天的问题。实践证明,世界上教育发达的国家,其经济实力较强,社会生产力和文明程度较高。因此,一个国家要想振兴,成为世界强国,那么必须重视教育。通俗地讲,一个国家再苦不能苦教育,因为教育发展水平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振兴程度,但现实中我国教育的发展主要受制于现有师资质量,而师资力量的取决于一个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当今,中国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着以规模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发展现实正在和以质量提升、内涵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社会需求形成一对突出的矛盾。因此,面对现实,如何将规模效益转变为质量效益、战术发展升级为战略发展、结构优势升华为内涵优势是制约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瓶颈。所以,高等体育院校如何转型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体育人才,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苏联人才培养的模式一直影响着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一直遵循着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十分重视对学生单一学科和单一技术技能的训练,培养了大批具有体育方面专业技能专长的人,但是忽视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淡化了我国传统文化道德修养的学习,同时對我国现代文化知识教育及其他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程度多有欠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现实国情和社会需求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结合当时国情,特别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中,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还是为我国体育教育战线输出了大量的师资力量,同时也加快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步伐的加快,为了适应社会需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分别于1980年、1986年、1991年、1997年和2003年相继出台了5套高等体育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方案,这些体育课程改革方案的出台,使得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有了一些完善。但从改革开放的步伐来看,五次体育课程改革方案与社会的发展速度相比,依旧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也导致了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在社会现实中遇到了种种困难。
  从教育发展规律来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置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决定了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合理。而在探索中我国至今没有找到合适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作指导,这不仅阻碍了高等体育院校的发展步伐,也造成了高校培养的体育人才综合素质不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形成当前就业较难的突出问题。面对现实,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提升。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高等体育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别于其他高等教育院校,它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过分偏重,而对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重视程度不够,集中体现在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教育思想和办学方向中,这种现象的存在,也决定了教育教学培养的总体框架和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体现了现有的教育思想和观念①。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始终处于探索和完善状态,没有形成一种固定和一致认可的模式,人才培养单一问题是当前最为突出的问题。专业对口化是培养出来的学生们的整体趋向,主要表现为基础知识水平面较窄、学术研究水平较弱、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创新开拓意识薄弱,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这种现状造成了体育院校学生就业领域狭窄,就业范围大多为体育所限制。
  目前,社会对体育师资的需求大幅度减少,城市、体育局及其下属单位、城镇中小学校已成饱和态势,但处于农村和偏远落后地区的学校尚处于“缺编”或“待补”状态②。研究表明,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导致体育产业化、大众化、社会化、人文化进程急速加快,原本的培养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原先体育教育专业主宰天下的时代已离我们渐行渐远,应用型体育人才的社会需求明显上升,社会需求下的新专业不断涌现,体育院校主体专业转移势在必行③,由专门技术学习的体育教师培养转向多方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趋势已经形成④,如何培养出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市场需求和满足社会公共服务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化体育人才是目前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同时,也只有解决这个问题,高等体育院校才能达到为社会输送适合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力资源的目的,同时为国家和社会有条不紊地形成健全的人才储备培养机制。
  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的反思
  当今社会,人才培养,关键是特色。高校人才培养的特色主要取决于其知识结构特点,而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设置对知识结构特点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今,体育人才培养的工作主要是来自综合性大学的体育院系、师范性院校中体育院系和独立的体育大学或学院三类院校。纵览我国这三类体育院校,我们会发现这些院校在体育人才培养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础课程专业性太强,人才培养模式落后,培养体系不够完善,通识教育平台狭窄,从而导致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专而不厚”,社会适应能力差,知识结构扩散空间小,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人才仅仅局限在体育教育范围内,造成现在就业压力巨大的局面。此外,我国各级各类体育院校在人才培养上还存在这种现象,虽然院校名称不一样,但是如果专业相同,其设置的课程也雷同,使用的教材一样,专业特色不明显,这直接导致了培养出的人才缺乏特色⑤。   由此可以看出,现阶段高等体育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设置上没有从区域差异、办学传统和社会需求等综合角度审视自我的办学特色,高校办学自我创新能力较差,最终严重导致了办学模式一刀切和盲目随从的现象。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国家在体育人才培养上还处于又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期间,高校办学未完全放入市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够,微观管理过细,使得高等体育院校一直处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状态,这些因素给高等体育院校的创新发展带来了重重困难和阻碍。
  同时,高等体育院校整体改革至今为止缺少明确的改革路线图和目标,即便有,也是大而泛且没有具体目标。在一些综合性大学和师范大学中体育专业在学校中的地位不高,处于一种口头上重视,实际上不重视的局面,学校行政化现象较为严重,相对于学校其他基础专业和新兴专业而言,对体育院系的教育投入明显不足,专业调整速度慢,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大部分高校中决策者不是从事体育工作的,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不够深,不愿意在体育专业上投入太多的物力支持。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的对策
  目前,借助国家高校教育转型改革的东风,高等体育院校必须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彻底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体育院校毕业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这就要求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时刻关注社会发展动态、密切联系社会实践,认真制定以市场发展方向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进一步完善学科、专业群的建设。笔者认为,完善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的对策应包括:建立校内外专兼职结合师资队伍共同体;加强高等体育院校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进程;以服务社会需要为基点,加快高等体育院校向应用型目标转型。
  建立校内外专兼职结合师资队伍共同体。根据人才培养需要,高等体育院校要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能力培养需要整合优化高等体育院校教师资源,聘请知名中小学、企事业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优秀教育工作者、高技能人才到高等体育院校担任兼职教师,根据不同专业需求对学生进行培养。建立校内外专兼职结合师资队伍共同培养模式,深入到社会实际中,加强社会实践能力,提高体育人才的综合素质。同时,鼓励高等体育院校与中小学、企事业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探索“协同教研”、“双向互聘”、“敢为互换”等教师发展新机制,并对高等体育院校教师提出深入中小学等兼职任教、挂职实践的要求,使高等体育院校教师能时刻了解社会发展动态和社会发展需要,为更实际地制定教学计划和培养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强高等体育院校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众所周知,高等体育院校教育的核心就是课程体系的构建,对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就业是体育人才面临的重要问题。现有的培养模式和課程设置并没有给体育人才带来明显的社会优势,高等体育院校的毕业生在从事与体育相关联的诸多工作时,比如体育新闻写作与报道、体育心理健康教育、体育经纪人、体育市场营销、体育产业管理和体育传统文化教学或研究等工作时,非体育类毕业生有时要比体育类毕业生更能胜任体育领域的工作⑥。所以,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现有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模是不成功的。因此,必须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在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倾向上加大课程设置的深度,同时拓宽专业设置的广度,积极探索不同课程之间的联系,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总体办学水平,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例如:增设学科交叉的课程、加大力度进行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多元化教学,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采用座谈会、恳谈会、研讨会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和爱好。
  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进程。目前我国体育呈现出商业化、创新化、职业化、产业化、人文化、社会化等发展态势,造成专业体育人才需求增加,面对这一现状,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调整设置具有针对性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大学学习期间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意向和兴趣自主选择未来职业规划的方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学习的探索,以便为以后毕业深造或从事基础性工作奠定基础⑦。高等体育院校还要时刻关注社会发展动态,以学生就业为出发点,为学生就业提供通畅的信息渠道,积极与社会各级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并产生互动。与此同时,培养模式中的课程设置要以创造新的学科生长点为目标,从单一的体育学科转向为综合学科交叉渗透,利用教育多样性的优势来填补社会需求的多样性。想要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就要转变教育观念,必须将体育人才培养工作从单一重技能传授转移到既重技能知识又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创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培养“素质高、基础强、专业广、能力优”的多元化人才新局面。
  以服务社会需要为基点,加快高等体育院校向应用型目标转型。认真研究高等体育院校教育自身规律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构建合理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顶层设计,围绕如何服务社会需要这个核心环节,积极探索高等体育教育功能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处理好体育教学与社会服务之间服务与引领的辨证关系,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步伐,增强高等体育院校服务社会实际发展的能力,体现其历史使命,培养合格的体育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高等体育院校就要彻底改变长期存在的重教学轻实践的局面,避免就教育谈教育,表面上是为社会服务,而实际上又很少与社会实际发生关系,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缺乏主动性的研究,使得人才服务社会流于形式的局面。因此,要解决这个难题,就必须在课程设置上淡化传统的学科体系,按岗位和职业需求为主进行灵活多样的教学设计,制定合理的体育人才培养方案,让校内学习与校外工作环境进行无缝对接,真正实现学校为社会服务,社会为学校把好关口,加快高等体育院校的合理转型步伐,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体育人才。
  结语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一直处于教学观念落后、人才培养模式一层不变的滞后状态,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实际办学行为存在着明显错位现象,致使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目前,借助国家高校教育转型改革的东风,高等体育院校必须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彻底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要求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时刻关注社会发展动态、密切联系社会实践,认真制定以市场发展方向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进一步完善学科、专业群的建设。同时,紧紧围绕服务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体育院校优势和特点,重点服务国家全面健身战略和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拔优秀体育教师深入生活实际,了解体育在生活中的新动态、新现象,结合各地区社会实践,有的放矢地进行体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设置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使培养的学生能真正与社会需求实现有效对接。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发展规模的控制与优化”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DLA060183)
  【注释】
  ①许瑞勋:《中国体育教师教育的改革审视与创新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74页。
  ②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师资”,《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年第12期,第1~6页。
  ③任海:“论大众体育与高水平竞技运动的相互关系”,《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第3期,第11~12页。
  ④童星:《发展社会学与中国现代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5~30页。
  ⑤张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四川体育科学》,2007年第3期,第123~125页。
  ⑥王晓娜,王静:“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研究”,《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年第12期,第163页。
  ⑦黄泽江,孙德朝,蔡存军:“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进退维谷与创新路径”,《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34期,第102页。
  责编 /丰家卫(实习)
其他文献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死亡率与患者的情绪紧张,抢救时机、生活护理有直接关系[1].因此,加强对AMI患者的健康指导对提高治愈率,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摘要】产业转移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但其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使得发展不能健康持续。在此背景下,政府的职能与协调作用不仅能够维持现有的生态环境,而且还能营造出新的、适应工业化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文章通过分析产业转移过程中资源环境的变化成因,提出了政府必须担负的生态责任及相关举措。  【关键词】区域产业转移 生态责任 政府协调作用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COPD)在农村地区还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一种疾病.根据近期我国部分地区COPD流行病学调查,40岁以上患者患病率达8%左右[1],我院自2000年9月~2005年3
目的探讨电超导透皮给药治疗小儿肺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84例肺炎患儿应用电超导透皮给药,每日观察并记录疗效.结果84例肺炎患儿中治愈68例,有效14例,无效2例.结论电超
从源流关系的视野来观察经典科学社会主义与邓小平理论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前者是源,后者是流;观察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其它部分的关系,可以看到邓小平理
【摘要】经济与政治形势新常态下,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困境仍然非常突出,研究解决央地关系困境的出路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公用地灾难”困境根源,提出了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分权对策以及需要考虑的就业与国企效率约束;同时也分析了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过程,给出了实现中央合理集权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央地关系 公用地 行政分权 中央集权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为了解
二战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工人阶级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西方学者随即抛出“工人阶级消失论”等观点.文章对这种阶级结构变化进行分析,指出了资产阶级“告别阶级、告别革命”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在发展过程中几乎可侵犯全身各器官,并产生多样的症状与体征,甚至危及生命.此病有自愈倾向,但易复发.梅毒螺旋体主要通过性传播,其次为
【摘要】在当今文化多元、价值观多样的社会现实中,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主导和引领,首先就要赢得社会共同认可。只有真正赢得社会大众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才能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的、有效的、不竭的力量源泉。因此,探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基础,有助于为社会主义核心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正确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众认可 基础 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