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脂是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其水平的增高或降低都会对人体产生很大的影响。临床以血脂增高对人体的危害最大,是引发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血栓性疾病、胆结石病、脑中风病的高危因素。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约60%的人超过边缘性高血脂的标准。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变化,人群的血脂水平总体上在逐年升高。据2002年卫生部组织的“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血脂异常人群已达到1.6亿,成人患病率达18.6%。
繁荣背后隐忧多
血脂异常的人多了,对调脂类产品的需求居高不下。因而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调脂药物的生产中去,各类调脂类保健品也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从全球来看,调脂药近年来的增长率保持在25%~30%,2000年调脂药的全年销售额达159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治疗药物类别。2001年,调血脂产品在中国的市场总量达到12~15亿元,医院处方用药占据了绝大多数份额,但保健食品也从中割取了1个亿的销售额。按照美国血脂市场现状,调脂保健品与调脂药品应该是平分秋色。但现在中国消费者并没有调血脂的迫切意识,往往病症出现了才会求医购药,调脂保健品份额极低。正因如此,某些专家预测,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加强,以及加入WTO,在未来几年中还会有较大程度的增长,调脂保健品前途无量。
调脂保健品市场的繁荣和美好前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来分吃这块蛋糕,也涌现出了许多利益主体,从而造成了企业和产品良莠不齐。有的企业没有生产资质,也照样上马,产品粗糙,缺乏质量保证,甚至是三无产品。有的企业借促销名义,推销假冒伪劣产品,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有些调脂保健品擅自更改审批内容,虚假宣传,宣传内容严重超出国家批准的规定范围;在广告中用患者名义和形象做证明,严重欺骗、误导消费者,给保健药品市场带来了混乱,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用药安全。临床上我们经常见到因服用成分不明确的调脂保健品带来的有害事件。此外,也有些血脂异常的患者因迷信调脂保健品,没有科学服用调脂药,从而贻误了病情,造成不良后果。
科学认识调脂保健品
调脂保健品已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医学、社会问题。科学认识调脂保健品的真实面目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1.调脂保健品不是药品,不能够替代调脂药物。保健食品与药品有本质的区别,保健品立足于食品,体现在调节,只能起辅助治疗作用,能降低疾病风险,主要针对“亚健康”人群。尽管已有一些资料证明某些单一成分有降低血脂的作用,但至今还没有一种调脂保健品能和真正的调脂药品相抗衡,也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调脂保健品可以降低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
2.调脂保健品用之不当,会产生毒副作用。任何一种保健食品从生产到投入市场,都必须通过国家卫生部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认可的有关机构检验。其功效成分的剂量通常只有OTC药品剂量的1/3到1/4。但是,使用保健食品并不是绝对安全的。体质的不同也会造成不同的结果,国外流行的调脂保健品不一定就适合我国人群。另一方面,市场上的调脂保健品有些成分不明,潜在危险较大;有些添加中药,如果不按照中医理论运用,势必给患者机体带来伤害。临床上,服用调脂保健品而诱发的疾病比比皆是,像腹泻、肝肾功能损伤、免疫功能伤害事件、过敏反应等都经常见到。
合理利用调脂保健品
生活中,人们常常认为“是药三分毒”,调脂药毒副作用大,尤其是2001年拜耳公司“拜斯亭”事件更是余恐未消。因此有些患者血脂高了也不吃药,只吃调脂保健品。其实,这就是对调脂保健品的错误运用。如何合理使用调脂保健品呢?这就要求:
1.普及血脂保健品知识。这是合理运用的前提,作为消费者应该充分了解调脂保健品的有关知识,要选择那些功效确切、说明较详细的保健品,使用之前要弄明白其成分、剂量、作用原理以及可能的副作用,不要盲目的跟着广告走。
2.明明白白的消费。调脂保健品不是药品。合理使用调脂保健品调节病前状态,可以预防性地提供健康保障,但不能用其代替药物治疗。如果患者平时应酬较多,嗜烟酒,营养过剩,有可能发展为血脂异常者或轻微血脂异常者,可以适当服用调脂保健品。但如果血脂明显升高,并发症都出来了,还不吃药治疗,那就不对了。此时应该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服用调脂药物。
3.根据自身的体质选用保健品。每个人在生存环境、生活习惯、年龄、血脂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性,选用保健品要实行个体化,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时而异,不能千人一方。
4.添加中药的调脂保健品要充分尊重中医理论。研究发现很多中药,像大黄、虎杖、首乌、生决明子、蕃泻叶、泽泻、山楂、昆布、海藻、姜黄等,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但这些药物类属各异,药性不同,并不适合于所有血脂异常的人。因此,一定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结合患者特点,辨证选用,不宜乱吃。
繁荣背后隐忧多
血脂异常的人多了,对调脂类产品的需求居高不下。因而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调脂药物的生产中去,各类调脂类保健品也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从全球来看,调脂药近年来的增长率保持在25%~30%,2000年调脂药的全年销售额达159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治疗药物类别。2001年,调血脂产品在中国的市场总量达到12~15亿元,医院处方用药占据了绝大多数份额,但保健食品也从中割取了1个亿的销售额。按照美国血脂市场现状,调脂保健品与调脂药品应该是平分秋色。但现在中国消费者并没有调血脂的迫切意识,往往病症出现了才会求医购药,调脂保健品份额极低。正因如此,某些专家预测,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加强,以及加入WTO,在未来几年中还会有较大程度的增长,调脂保健品前途无量。
调脂保健品市场的繁荣和美好前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来分吃这块蛋糕,也涌现出了许多利益主体,从而造成了企业和产品良莠不齐。有的企业没有生产资质,也照样上马,产品粗糙,缺乏质量保证,甚至是三无产品。有的企业借促销名义,推销假冒伪劣产品,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有些调脂保健品擅自更改审批内容,虚假宣传,宣传内容严重超出国家批准的规定范围;在广告中用患者名义和形象做证明,严重欺骗、误导消费者,给保健药品市场带来了混乱,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用药安全。临床上我们经常见到因服用成分不明确的调脂保健品带来的有害事件。此外,也有些血脂异常的患者因迷信调脂保健品,没有科学服用调脂药,从而贻误了病情,造成不良后果。
科学认识调脂保健品
调脂保健品已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医学、社会问题。科学认识调脂保健品的真实面目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1.调脂保健品不是药品,不能够替代调脂药物。保健食品与药品有本质的区别,保健品立足于食品,体现在调节,只能起辅助治疗作用,能降低疾病风险,主要针对“亚健康”人群。尽管已有一些资料证明某些单一成分有降低血脂的作用,但至今还没有一种调脂保健品能和真正的调脂药品相抗衡,也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调脂保健品可以降低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
2.调脂保健品用之不当,会产生毒副作用。任何一种保健食品从生产到投入市场,都必须通过国家卫生部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认可的有关机构检验。其功效成分的剂量通常只有OTC药品剂量的1/3到1/4。但是,使用保健食品并不是绝对安全的。体质的不同也会造成不同的结果,国外流行的调脂保健品不一定就适合我国人群。另一方面,市场上的调脂保健品有些成分不明,潜在危险较大;有些添加中药,如果不按照中医理论运用,势必给患者机体带来伤害。临床上,服用调脂保健品而诱发的疾病比比皆是,像腹泻、肝肾功能损伤、免疫功能伤害事件、过敏反应等都经常见到。
合理利用调脂保健品
生活中,人们常常认为“是药三分毒”,调脂药毒副作用大,尤其是2001年拜耳公司“拜斯亭”事件更是余恐未消。因此有些患者血脂高了也不吃药,只吃调脂保健品。其实,这就是对调脂保健品的错误运用。如何合理使用调脂保健品呢?这就要求:
1.普及血脂保健品知识。这是合理运用的前提,作为消费者应该充分了解调脂保健品的有关知识,要选择那些功效确切、说明较详细的保健品,使用之前要弄明白其成分、剂量、作用原理以及可能的副作用,不要盲目的跟着广告走。
2.明明白白的消费。调脂保健品不是药品。合理使用调脂保健品调节病前状态,可以预防性地提供健康保障,但不能用其代替药物治疗。如果患者平时应酬较多,嗜烟酒,营养过剩,有可能发展为血脂异常者或轻微血脂异常者,可以适当服用调脂保健品。但如果血脂明显升高,并发症都出来了,还不吃药治疗,那就不对了。此时应该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服用调脂药物。
3.根据自身的体质选用保健品。每个人在生存环境、生活习惯、年龄、血脂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性,选用保健品要实行个体化,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时而异,不能千人一方。
4.添加中药的调脂保健品要充分尊重中医理论。研究发现很多中药,像大黄、虎杖、首乌、生决明子、蕃泻叶、泽泻、山楂、昆布、海藻、姜黄等,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但这些药物类属各异,药性不同,并不适合于所有血脂异常的人。因此,一定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结合患者特点,辨证选用,不宜乱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