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纳西族传统丧葬习俗中举行的“热美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主线,运用蕴藏着纳西族原始先民主体生命意识的纳西族民间传说、民俗活动、东巴经文等资料,论证了“纳西族原始先民经历了灵力信仰、灵魂信仰和精灵信仰三个阶段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主体生命意识,并随之产生了原始体育意识”的观点。
关键词:纳西族 热美蹉 主体生命意识
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A
本文结合纳西族民间大量存在的泛生信仰和泛灵信仰现象,及东巴经典中的有关记载,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及研究方法,讨论分析纳西族“热美蹉”产生缘由和发展,可以推论出纳西族原始先民主体生命意识产生的过程及对原始体育形成的影响,从而回答“怎样产生纳西族原始先民的主体生命意识”这一研究纳西族原始体育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 纳西族泛生信仰形成了主体生命意识的胚胎
人类学家泰勒,曾把原始人类思想意识的发展过程作了“灵魂——精灵——神”的排列。从这个排列序列来看,“热美蹉”已是纳西族原始先民的思想观念发展到精灵观念阶段的产物。如果不从“热美蹉”产生的缘由说起,就不可能对主体生命意识的产生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因此,有必要从比灵魂观念更早的泛生信仰中,讨论纳西族的“热美蹉”及主体生命意识。
神力信仰分为泛生信仰和泛灵信仰,前者1909年由马雷特最早提出。他认为宗教的第一阶段,应当是对于非人格化的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并把波利尼西亚相信的“灵力”作为典型的例子。这种灵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通过任何物体及动植物进行转移。后者由泰勒于1871年提出,指的是原始民族相信世界上任一种物体均有灵魂,即万物有灵论。我们只有谈清楚这一阶段纳西族民间广泛存在着的、类似于波利尼西亚的“灵力”的泛生信仰,才能对纳西族原始先民的思想意识发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真正认识主体生命意识产生的过程。
在近两百多万年的进化过程中,火的使用、熟食和狩猎、采集经验的积累,“终于刺激原始人那可怜的头脑里逐渐形成了一些稀奇古怪的模糊概念和思维方式。这种原始思维的重要特征,就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相互直接渗透”。纳西族至今保留着大量具有“主体与客体的相互直接渗透”特点的纳西族民间传说、东巴经文及民俗活动。如:纳西东巴古籍《董埃术埃》等经典,都以“蛋生万物”做为经文开场白;纳西族大年初一早晨,“除秽”仪式结束后,全家老小要进行抹额头油,抹时还要沾一叶松针,以示全家团圆安康长寿;在使用镰刀等利器前要对其吐口水,并说:你要伤就伤自己,不要伤到我等等原始文化残存。
分析这些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向镰刀吐口水”其实质也与波利西尼亚的“灵力”信仰一样,都相信这些物品有着一种神秘的灵力。万物起源于“蛋”的观念,则是纳西族先民产生人与万物互渗观念,继而产生泛生仰信的前提。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直接渗透”的原始思维支配下,纳西族古老的民间有“普施美某滋”的说法及其文化遗存。“普施美某滋”的意思就是母亲去世后,由后人分食其母的尸体,从而让母亲的才能和智慧转移到后人身上。这是原始时期纳西族先民食尸习俗的原始文化残存及变异。纳西族原始先民通过食母尸想要获得的是母亲身上具有的灵力,并非是母亲的灵魂。这说明,此阶段纳西族原始先民还没有产生灵魂及精灵的观念。因此,这个时期也不可能产生有护尸、娱尸文化功能的“热美蹉”。
纳西族原始先民的泛生信仰,已经能够将人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各种事物进行联系并形成抽象的反映。但是,先民错误地运用人与自然物相互直接渗透的原始思维方式,把自然万物与人一样赋予了知觉、意识和感情。因此,没有把人自身与自然界的其他事物区别开来,也就无从谈起主体生命意识的产生,仅仅为之后产生的灵魂及精灵观念奠定了基础。纳西族原始先民朦胧的、模糊的、获取灵力的欲望,应该说是纳西族原始先民主体生命意识产生的胚胎。
二 纳西族灵魂观念催生了生命意识的萌芽
随着纳西族先民原始思维的不断发展,在泛生信仰的基础上,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即进入了泛灵信仰的时期。如《大祭风道场换寿岁经》中有:“陆色二神分寿岁……鸡分得百岁,人因贪睡迟到仅分得三岁,结果鸡和人互换了寿岁……”的描述;纳西族让孩子认石头、古树为干爹、干娘的习俗;纳西族婚礼中的“素注”仪式等等,都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纳西族原始先民的思维方式。与泛生信仰时期相比,有了一些变化:一是人们企求获得灵力时,突出了对人有用的动植物的选择性;二是产生了生命体的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灵魂;三是人获得自然万物灵力的方法由被动感应,发展到主动地用感应、接触等方式使其得以转移;其四,出现了初期的寿、康等意识。由此,可以看出此时已经在灵力信仰的胚胎中,孕育了主体生命意识的萌芽。
到了东巴经《当嗯·拉统贝》中,这种主体生命意识的萌芽就更为明显。经文这样描写:
虎皮分成九大条……高来秋得到虎皮后,生了四个儿子;其中一张虎皮送给超荐主人这一家,孝子穿上虎皮衣,祝愿今后儿子像父亲能干,女儿也像母亲那样聪明。
这段经文中,人戴上虎皮去求取虎的神力的冲动与渴望,正是人企图通过某种外界的事物或行为来改变自身的状况,使自身获得一种超强力量的思想意识。同时,因灵魂观念的产生,形成了人死后成为祖魂的观念,而使灵魂成为不会死去的、神秘的生命形式,继而纳西族原始先民产生了原始的丧葬习俗。这样,纳西族原始先民的“普施美某滋”古老的食尸习俗,也随之演变成了丽江奉科等地死者出殡前夜举行的“裕朵”仪式。“裕朵”仪式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让死者的灵魂通过专门的仪式,进入家里长年祭祀的“素都”之中,成为祖先集体灵魂中的一员;二是杀一头小猪,当献牲。重要的是第二个程序:猪宰杀后,将肾等内脏挂在生命树上进行祭献,祭献完后由直系亲属获得,猪肉则于当晚煮熟后,由众亲友分而食之。分内脏和食猪肉表示的都是分享死者的才智和品德,只是两者程度稍有不同而已。
显然,正是因为纳西族原始先民在泛生信仰的基础上形成了灵魂观念,从而产生了对尸体的敬畏,使得古老的食尸习俗变成了护尸、娱尸。分享死者神秘灵力而食死者尸体的习俗也就由分食献牲来取代。这种态度的改变,意味着原始的丧葬习俗及最初的“热美蹉”也随之产生,并促使纳西族先民产生了企图改变事物或自身状态的模糊的与动植物等区别开来的主体生命意识的萌芽。
三 纳西族精灵观念产生标志着主体生意识的形成
灵魂观念产生之后,即便出现了丧葬习俗以及长寿、强壮等思想意识,但并没有彻底使思想意识与动植物等区别开来。因为,泛灵信仰强调万物有灵,万物与人是同源、平等的关系。这种前万物有灵观念也就弱化了人的主体能动性。随着纳西族原始先民遇到的不可抗拒的自然灾难、疾病、及猛兽强敌的增多,纳西族先民通过错误的联想,使其获得超自然神力的方式由接触、食用,向动态的模仿、控制等领域延伸。同时,通过对自然界普遍存在的阴阳、寒热、水火等现象的观察,建立起了朴素的对立统一的观念,从而产生了可以独立于肉体而存在的精灵,并随之形成了与友善相对立的一系列猛厄(魔怪)文化及相应的巫术仪式体系,纳西族的“热美蹉”也随之产生。
关于“热美”精灵的产生,纳西族的民间有这样的传说:祖先梅生都狄都塔在世时,白鹿腐烂生出蛆,蛆产下白卵,白卵生出长翅膀的飞虫,飞虫专门吸死者的血。人们极度惊慌,于是跳跃吼叫,驱赶食尸飞虫,并用火烧它们,飞虫反而在火中变成了“热美鬼”。显然,纳西族原始先民在没有学会合理处理尸体时,眼看着苍蝇在尸体上肆意吸食,驱赶无效又无法阻止尸体腐烂,于是通过类比的方式,产生了邪恶的“精灵”吸食人尸的错误联想。随后,先民想借用一种能驱逐这种精灵的力量,来阻止尸体腐烂,顺利让死者得以火化,使其灵魂成为祖先灵魂,而产生了这种模仿巫术。
什么东西能有效地驱赶“热美”精灵呢?纳西族在为死者献祭品时念诵的经文《猛厄绪》中,写逃窜的猛鬼时有:
“我们要吃人肉、啃人骨;谁有害怕事说出来……公山羊‘本冷冷’地叫……是可怕的事……猛鬼的论议被窝英都奴命听见。窝英都奴命,宰了一只公山羊,剥下山羊皮,披在身体上跑到猛鬼群里头,猛鬼赫得乱哄哄逃散了。”
显然,纳西族原始先民通过观察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对立关系,产生了每一种邪恶的精灵,都可以找到一种与之相克的、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物体的观念。并认为人可以通过模仿这些动物或植物行为、形状,使这些物体具有的神秘力量转移到人身上,从而去战胜邪恶的精灵。纳西族原始先民通过物与物之间的类比把肉能食用、皮毛能长存于世,供人驱寒的公羊,当成了能战胜“热美”精灵的神兽,继而成了被模仿的对象。这种原因使得纳西族跳“热美蹉”时,模仿公羊的打斗动作、叫喊成为主要的活动内容。这也说明,此阶段纳西族原始先民已经从简单的万物有灵观念,发展到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对纳西族先民有用的动植物当作了自己崇拜的对象。因此,公羊成为了“热美蹉”活动中唯一的模仿对象。
跳“热美蹉”时由一男子领唱,并伴有模仿公山羊的“本冷冷”的女声伴唱。男女两方队按不同的要求应和,每唱跳完一段,一起高喊“世!世!世!”的驱赶声音。宣科认为:“热美蹉”的“音线条”,还未进化到稳定的音乐形态,男声部还保存了念咒般的呼喊声,这是早期跳此舞者驱鬼时,发自本能的呼喊声的遗存。它至今排斥一切乐器,反映了“声乐先于器乐”、“混唱先于齐唱”的音乐发展轨迹。这个变异甚少的舞蹈堪称“活的音乐化石”。由此宣科先生提出了“音乐来源于恐惧”的论断。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念咒声般的呼喊声”、羊的叫声及模仿羊的打斗,都应属于原始模仿巫术的内容,其目的还是想通过更为逼真的模仿,获得公羊更多的神秘力量以利于驱赶“热美”精灵。因此,并没有超出企图通过巫术来控制现实这个原始思维支配的行为范围。由此可见,“热美”飞魔,及与之相对应的“热美蹉”,正是这个时期产生的原始文化遗存。
正是纳西族原始先民“把邪恶的精灵驱逐掉,从而达到护尸、娱尸目的”的原始思维,激发了纳西族原始先民战胜邪恶的精灵主观能动性,并使人的灵魂从万物的灵魂中独立出来,使得纳西先民最终在各种矛盾冲突中,形成了人与万物有别的主体生命意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随着纳西族原始先民主体生命意识形成,伴随巫术活动需要的身体活动与人自身自然发生变化的自觉联系也随之形成,从而产生了原始的体育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主体生命意识与原始体育意识是一对孪生兄弟,主体生命意识形成于先,原始体育意识形成于后,有时甚至难以分清彼此。
综上所述,纳西族原始先民主体生命意识经历了泛生信仰、泛灵信仰和精灵信仰三个阶段的发展。泛生信仰阶段,纳西族原始先民的思维还与自然物有很强的互渗性,仅仅形成了主体生命意识的胚胎。第二阶段,纳西族原始先民已从泛生信仰发展了泛灵信仰。泛灵信仰促使纳西族先民产生了企图改变事物或自身状态的模糊的与动植物等区别开来的意识活动,即:主体生命意识的萌芽,并随之产生了朦胧的长寿、强壮等意识。第三阶段,纳西族原始先民通过自然万物的类比,形成了原始的对立统一观念,并产生了一系列邪恶的精灵。纳西族先民正是在这种错误联想中产生的精灵的矛盾冲突中,将人自身与动植物及其他物体区别开来,最终形成了主体生命意识,并随之产生了企图改变人自身状况的原始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 童恩正:《人类与文化》,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
[2] 谭华:《中国体育思想史研究》,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年版。
[3] 木丽春:《东巴百题揭秘》,德宏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4] 和志武译:《东巴经典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 杨福泉:《纳西族文化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
和春云,男,1970—,云南丽江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纳西族民俗及民族体育,工作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谭华,男,1949—,四川达州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体育史、学校体育,工作单位: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纳西族 热美蹉 主体生命意识
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A
本文结合纳西族民间大量存在的泛生信仰和泛灵信仰现象,及东巴经典中的有关记载,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及研究方法,讨论分析纳西族“热美蹉”产生缘由和发展,可以推论出纳西族原始先民主体生命意识产生的过程及对原始体育形成的影响,从而回答“怎样产生纳西族原始先民的主体生命意识”这一研究纳西族原始体育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 纳西族泛生信仰形成了主体生命意识的胚胎
人类学家泰勒,曾把原始人类思想意识的发展过程作了“灵魂——精灵——神”的排列。从这个排列序列来看,“热美蹉”已是纳西族原始先民的思想观念发展到精灵观念阶段的产物。如果不从“热美蹉”产生的缘由说起,就不可能对主体生命意识的产生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因此,有必要从比灵魂观念更早的泛生信仰中,讨论纳西族的“热美蹉”及主体生命意识。
神力信仰分为泛生信仰和泛灵信仰,前者1909年由马雷特最早提出。他认为宗教的第一阶段,应当是对于非人格化的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并把波利尼西亚相信的“灵力”作为典型的例子。这种灵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通过任何物体及动植物进行转移。后者由泰勒于1871年提出,指的是原始民族相信世界上任一种物体均有灵魂,即万物有灵论。我们只有谈清楚这一阶段纳西族民间广泛存在着的、类似于波利尼西亚的“灵力”的泛生信仰,才能对纳西族原始先民的思想意识发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真正认识主体生命意识产生的过程。
在近两百多万年的进化过程中,火的使用、熟食和狩猎、采集经验的积累,“终于刺激原始人那可怜的头脑里逐渐形成了一些稀奇古怪的模糊概念和思维方式。这种原始思维的重要特征,就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相互直接渗透”。纳西族至今保留着大量具有“主体与客体的相互直接渗透”特点的纳西族民间传说、东巴经文及民俗活动。如:纳西东巴古籍《董埃术埃》等经典,都以“蛋生万物”做为经文开场白;纳西族大年初一早晨,“除秽”仪式结束后,全家老小要进行抹额头油,抹时还要沾一叶松针,以示全家团圆安康长寿;在使用镰刀等利器前要对其吐口水,并说:你要伤就伤自己,不要伤到我等等原始文化残存。
分析这些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向镰刀吐口水”其实质也与波利西尼亚的“灵力”信仰一样,都相信这些物品有着一种神秘的灵力。万物起源于“蛋”的观念,则是纳西族先民产生人与万物互渗观念,继而产生泛生仰信的前提。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直接渗透”的原始思维支配下,纳西族古老的民间有“普施美某滋”的说法及其文化遗存。“普施美某滋”的意思就是母亲去世后,由后人分食其母的尸体,从而让母亲的才能和智慧转移到后人身上。这是原始时期纳西族先民食尸习俗的原始文化残存及变异。纳西族原始先民通过食母尸想要获得的是母亲身上具有的灵力,并非是母亲的灵魂。这说明,此阶段纳西族原始先民还没有产生灵魂及精灵的观念。因此,这个时期也不可能产生有护尸、娱尸文化功能的“热美蹉”。
纳西族原始先民的泛生信仰,已经能够将人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各种事物进行联系并形成抽象的反映。但是,先民错误地运用人与自然物相互直接渗透的原始思维方式,把自然万物与人一样赋予了知觉、意识和感情。因此,没有把人自身与自然界的其他事物区别开来,也就无从谈起主体生命意识的产生,仅仅为之后产生的灵魂及精灵观念奠定了基础。纳西族原始先民朦胧的、模糊的、获取灵力的欲望,应该说是纳西族原始先民主体生命意识产生的胚胎。
二 纳西族灵魂观念催生了生命意识的萌芽
随着纳西族先民原始思维的不断发展,在泛生信仰的基础上,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即进入了泛灵信仰的时期。如《大祭风道场换寿岁经》中有:“陆色二神分寿岁……鸡分得百岁,人因贪睡迟到仅分得三岁,结果鸡和人互换了寿岁……”的描述;纳西族让孩子认石头、古树为干爹、干娘的习俗;纳西族婚礼中的“素注”仪式等等,都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纳西族原始先民的思维方式。与泛生信仰时期相比,有了一些变化:一是人们企求获得灵力时,突出了对人有用的动植物的选择性;二是产生了生命体的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灵魂;三是人获得自然万物灵力的方法由被动感应,发展到主动地用感应、接触等方式使其得以转移;其四,出现了初期的寿、康等意识。由此,可以看出此时已经在灵力信仰的胚胎中,孕育了主体生命意识的萌芽。
到了东巴经《当嗯·拉统贝》中,这种主体生命意识的萌芽就更为明显。经文这样描写:
虎皮分成九大条……高来秋得到虎皮后,生了四个儿子;其中一张虎皮送给超荐主人这一家,孝子穿上虎皮衣,祝愿今后儿子像父亲能干,女儿也像母亲那样聪明。
这段经文中,人戴上虎皮去求取虎的神力的冲动与渴望,正是人企图通过某种外界的事物或行为来改变自身的状况,使自身获得一种超强力量的思想意识。同时,因灵魂观念的产生,形成了人死后成为祖魂的观念,而使灵魂成为不会死去的、神秘的生命形式,继而纳西族原始先民产生了原始的丧葬习俗。这样,纳西族原始先民的“普施美某滋”古老的食尸习俗,也随之演变成了丽江奉科等地死者出殡前夜举行的“裕朵”仪式。“裕朵”仪式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让死者的灵魂通过专门的仪式,进入家里长年祭祀的“素都”之中,成为祖先集体灵魂中的一员;二是杀一头小猪,当献牲。重要的是第二个程序:猪宰杀后,将肾等内脏挂在生命树上进行祭献,祭献完后由直系亲属获得,猪肉则于当晚煮熟后,由众亲友分而食之。分内脏和食猪肉表示的都是分享死者的才智和品德,只是两者程度稍有不同而已。
显然,正是因为纳西族原始先民在泛生信仰的基础上形成了灵魂观念,从而产生了对尸体的敬畏,使得古老的食尸习俗变成了护尸、娱尸。分享死者神秘灵力而食死者尸体的习俗也就由分食献牲来取代。这种态度的改变,意味着原始的丧葬习俗及最初的“热美蹉”也随之产生,并促使纳西族先民产生了企图改变事物或自身状态的模糊的与动植物等区别开来的主体生命意识的萌芽。
三 纳西族精灵观念产生标志着主体生意识的形成
灵魂观念产生之后,即便出现了丧葬习俗以及长寿、强壮等思想意识,但并没有彻底使思想意识与动植物等区别开来。因为,泛灵信仰强调万物有灵,万物与人是同源、平等的关系。这种前万物有灵观念也就弱化了人的主体能动性。随着纳西族原始先民遇到的不可抗拒的自然灾难、疾病、及猛兽强敌的增多,纳西族先民通过错误的联想,使其获得超自然神力的方式由接触、食用,向动态的模仿、控制等领域延伸。同时,通过对自然界普遍存在的阴阳、寒热、水火等现象的观察,建立起了朴素的对立统一的观念,从而产生了可以独立于肉体而存在的精灵,并随之形成了与友善相对立的一系列猛厄(魔怪)文化及相应的巫术仪式体系,纳西族的“热美蹉”也随之产生。
关于“热美”精灵的产生,纳西族的民间有这样的传说:祖先梅生都狄都塔在世时,白鹿腐烂生出蛆,蛆产下白卵,白卵生出长翅膀的飞虫,飞虫专门吸死者的血。人们极度惊慌,于是跳跃吼叫,驱赶食尸飞虫,并用火烧它们,飞虫反而在火中变成了“热美鬼”。显然,纳西族原始先民在没有学会合理处理尸体时,眼看着苍蝇在尸体上肆意吸食,驱赶无效又无法阻止尸体腐烂,于是通过类比的方式,产生了邪恶的“精灵”吸食人尸的错误联想。随后,先民想借用一种能驱逐这种精灵的力量,来阻止尸体腐烂,顺利让死者得以火化,使其灵魂成为祖先灵魂,而产生了这种模仿巫术。
什么东西能有效地驱赶“热美”精灵呢?纳西族在为死者献祭品时念诵的经文《猛厄绪》中,写逃窜的猛鬼时有:
“我们要吃人肉、啃人骨;谁有害怕事说出来……公山羊‘本冷冷’地叫……是可怕的事……猛鬼的论议被窝英都奴命听见。窝英都奴命,宰了一只公山羊,剥下山羊皮,披在身体上跑到猛鬼群里头,猛鬼赫得乱哄哄逃散了。”
显然,纳西族原始先民通过观察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对立关系,产生了每一种邪恶的精灵,都可以找到一种与之相克的、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物体的观念。并认为人可以通过模仿这些动物或植物行为、形状,使这些物体具有的神秘力量转移到人身上,从而去战胜邪恶的精灵。纳西族原始先民通过物与物之间的类比把肉能食用、皮毛能长存于世,供人驱寒的公羊,当成了能战胜“热美”精灵的神兽,继而成了被模仿的对象。这种原因使得纳西族跳“热美蹉”时,模仿公羊的打斗动作、叫喊成为主要的活动内容。这也说明,此阶段纳西族原始先民已经从简单的万物有灵观念,发展到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对纳西族先民有用的动植物当作了自己崇拜的对象。因此,公羊成为了“热美蹉”活动中唯一的模仿对象。
跳“热美蹉”时由一男子领唱,并伴有模仿公山羊的“本冷冷”的女声伴唱。男女两方队按不同的要求应和,每唱跳完一段,一起高喊“世!世!世!”的驱赶声音。宣科认为:“热美蹉”的“音线条”,还未进化到稳定的音乐形态,男声部还保存了念咒般的呼喊声,这是早期跳此舞者驱鬼时,发自本能的呼喊声的遗存。它至今排斥一切乐器,反映了“声乐先于器乐”、“混唱先于齐唱”的音乐发展轨迹。这个变异甚少的舞蹈堪称“活的音乐化石”。由此宣科先生提出了“音乐来源于恐惧”的论断。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念咒声般的呼喊声”、羊的叫声及模仿羊的打斗,都应属于原始模仿巫术的内容,其目的还是想通过更为逼真的模仿,获得公羊更多的神秘力量以利于驱赶“热美”精灵。因此,并没有超出企图通过巫术来控制现实这个原始思维支配的行为范围。由此可见,“热美”飞魔,及与之相对应的“热美蹉”,正是这个时期产生的原始文化遗存。
正是纳西族原始先民“把邪恶的精灵驱逐掉,从而达到护尸、娱尸目的”的原始思维,激发了纳西族原始先民战胜邪恶的精灵主观能动性,并使人的灵魂从万物的灵魂中独立出来,使得纳西先民最终在各种矛盾冲突中,形成了人与万物有别的主体生命意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随着纳西族原始先民主体生命意识形成,伴随巫术活动需要的身体活动与人自身自然发生变化的自觉联系也随之形成,从而产生了原始的体育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主体生命意识与原始体育意识是一对孪生兄弟,主体生命意识形成于先,原始体育意识形成于后,有时甚至难以分清彼此。
综上所述,纳西族原始先民主体生命意识经历了泛生信仰、泛灵信仰和精灵信仰三个阶段的发展。泛生信仰阶段,纳西族原始先民的思维还与自然物有很强的互渗性,仅仅形成了主体生命意识的胚胎。第二阶段,纳西族原始先民已从泛生信仰发展了泛灵信仰。泛灵信仰促使纳西族先民产生了企图改变事物或自身状态的模糊的与动植物等区别开来的意识活动,即:主体生命意识的萌芽,并随之产生了朦胧的长寿、强壮等意识。第三阶段,纳西族原始先民通过自然万物的类比,形成了原始的对立统一观念,并产生了一系列邪恶的精灵。纳西族先民正是在这种错误联想中产生的精灵的矛盾冲突中,将人自身与动植物及其他物体区别开来,最终形成了主体生命意识,并随之产生了企图改变人自身状况的原始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 童恩正:《人类与文化》,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
[2] 谭华:《中国体育思想史研究》,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年版。
[3] 木丽春:《东巴百题揭秘》,德宏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4] 和志武译:《东巴经典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 杨福泉:《纳西族文化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
和春云,男,1970—,云南丽江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纳西族民俗及民族体育,工作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谭华,男,1949—,四川达州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体育史、学校体育,工作单位: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