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理工学院 550000)
摘 要:地震灾害是无法避免的,一旦发生就会导致房屋倒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小城镇建筑质量普遍不高,在建筑时没有考虑到抗震,发生5级以上地震,会导致房屋倒塌。为了提高小城震的抗震能力,要加大抗震意识,规范建筑方式。本文主要针对小城镇建筑抗震设防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抗震设防建议。
关键词:小城镇;抗震设防;问题;建议
前言: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地震活动具有强度大及活动频率高等特点。小城镇通常是指县政府所在地,其规模要小于城市,但是又具备城市发展的基本要素,是农村地区向城市过渡的产物。我国的小城镇具有发展潜力大、分布广等特点,有助于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发展。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小城镇建设数量逐渐提高,但是却没有考虑到抗震设防工作,一旦发生地震将会给小城镇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一、小城镇建筑抗震设防存在的问题
(一)抗震意识不强
小城镇实现了农村向城市的过度,但是内部建筑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农村建筑,老旧房屋较多,抗震能力较差。虽然有很多新型的建筑,但是由于缺乏抗震意识,在建筑过程中没有注意对抗震结构的应用,设计施工方式不合理,抗震性能较差,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二)规划不合理
由于小城镇的发展建立在原有农村的基础上,其扩建及改建工作缺乏科学性,在房屋建筑时,大都没有经过合理的勘察及规划,导致基础抗震环节较为薄弱。小城镇内部的大多数建筑都是依山而建,一旦地震发生,山体极易产生泥石流现象,并且小城镇内部的建筑呈高低错落及密级分布,建筑之间的距离较近,彼此容易受到影响,一旦有建筑出现坍塌,将会直接影响周围的临近建筑[1]。
(三)施工设计不合理
施工设计不合理,直接影响工程的建设质量,由于施工人员无法了解建筑物的结构承受力,建筑物设计不合理,大多数建筑设计都是按照施工图纸的要求进行施工,圈梁设置及构造柱设计不合理,随意加大开间现象时有发生。另外,还存在新旧建筑混搭现象,当地震发生时,建筑物会出现崩塌现象,导致建筑物出现严重的倒塌现象。当前,一些低矮的建筑物主要以自建为主,建筑工人以木工师傅和泥工师傅为主,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性不强,整体的施工技术较为薄弱,存在钢筋配置不合理、砂浆强度不够及不饱满现象,导致建筑物整体质量无法达到坚固性,无法抵御地震所造成的危害。
(四)监管体制不健全
小城镇建筑存在监管体制不健全现象,没有专门的机构给各项施工工作以指导,导致各项施工内容无法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开展建设,大多数建筑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招投标存在严重的问题。一些大型的公共建筑虽然有相关的施工程序,但是各项施工内容仅限制于在程序化的施工过程中,无法给予施工以指导,不能起到实质性的施工效果,导致施工质量较差。
(五)建筑缺乏特色
小城镇的整体建筑存在更新缓慢极缺乏地方特色等情况,大多数小城镇建设主要是采用混合式的建筑结构,商住楼在小城镇内较为普遍,上层住人,下层经商,有着较高的利用率。但是该种建筑形式,存在抗震性能差及结构形式不合理等现象,在目前我国的大中城市内很少被应用,但是却成为我国小城镇的主流建筑。该种混合建筑的整体结构性能较差,在地震时,极容易出现坍塌现象,导致建筑物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另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建筑主要是使用预制楼板建造形式,在地震发生时,由于连接的不牢固,导致建筑物坍塌,造成较大的人身伤亡现象。受地域性影响,我国各个地区的建筑形态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地质条件的不同及住房习惯的不同,导致建筑物的结构及形式存在多元化特点。因此,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标准图集很少情况,严重影响小城镇的发展,小城镇的建设理论存在严重不足,难以在实际的建筑过程中形成系统化的指导建议及指导措施[2]。
二、小城镇建筑抗震设防的建议
(一)建筑选址
合理选址直接影响建筑的稳定性,大多数小城镇位于丘陵、山地、靠近自然景观地带。因此,在建筑选址中,应选择开阔、基岩稳定、密实、平坦及均匀的硬土地带,严禁将房屋减灾软弱土、山丘及河岸边缘。严禁将房屋建筑健在易出现自然灾害的泥石流、崩塌、滑坡及地裂处。小城镇在建设时应遵循以下要求:还要结合地形要求及使用要求、根据建筑场地的地质条件,因地制宜的建造边坡工程,避免在稳定性差的边坡及强风化岩质边坡处建设,明确当地抗震设防烈度,保护地基。
(二)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方法直接影响建筑使用功能、建筑造价的合理性、建筑设计的安全性。高层建筑的设计工作需由专业的设计团队来进行设计,将设计出来的建筑图纸供百姓选用。提高小城镇抗震能力构造要满足以下要求:第一,对于一些以砌体称重为主的房屋建筑,層高不应超过3.6m,石砌墙体为主的房屋建筑层高不宜超过3m。将门窗洞边质内墙阳角之间的距离控制在6、7度要大于1m,8度大于1.5m。门窗洞边与非承重墙之间的距离保持在6、7、8度要大于1m,承重墙厚度要大于240mm。非出入口处墙厚度要保持在6、7、8度小于0.5m,要确保主体墙体与附加构件及装饰物之间的连接,避免地震发生时,由于振动对人造成伤害。第二,做好填充墙刚度控制,填充墙建设时要确保墙体竖向及结构水平的均匀性,与主体墙体进行可靠的连接。框架结构设计要依据防设标准要求来设计,对于一些设计形式简单、横、纵墙沿平面布置的墙体不能保持对齐,不能将楼梯间设在房屋的拐角处,建筑结构要保持侧向刚度,要确保墙体的竖向布置,避免出现刚度突变现象,门窗间墙在设计时,通过增大构造柱截面积配筋来实现,对于原本未设置构造柱部位,要通过增加构造柱来实现。第三,建筑建造间距要与倒塌时不会对其他建筑造成破坏及有利于消防设计为宜,不宜建连体房。需要将现浇混凝土板作为楼板建设的首选,采用混凝土预制装配,要确保各预制板之间的有效连接,提升楼板建设的整体性[3]。
(三)建筑施工
在建筑施工中,对混凝土使用的保养条件、保养期及饱满度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要依据混凝土施工要求开展设计施工,对于内外墙交接处、纵横墙交界处及外墙拐弯处等容易出现开裂脱节的区域,要做好链接工作。在需留槎时,要按照规范留斜槎,而不要留直槎。另外,还需要对墙体的拉结钢筋数量及长度等做好规定,提升砌筑砂浆强度等级[4]。
结论:随着小城镇的建设及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居住环境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为了避免地震对建筑造成的损害,要将抗震性能作为小城镇建筑发展的主体,树立抗震意识,明确目前小城镇建筑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大对抗震检修工作的严格管理,采取合理有效的抗震措施,避免房屋出现严重的坍塌现象。
参考文献:
[1]刘蕾. 村镇建筑抗震设防的问题及现状[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2:189.
[2]肖承波,王德华,高永昭. 四川新農村建设中农村居住建筑的抗震设防问题[J]. 工程建设标准化,2014,06:57-60.
[3]王国昌. 甲类建筑抗震设防的超越概率问题[J]. 城市勘测,2013,06:172-173.
[4]刘光绅,吴建奇. 建筑结构抗震设防设计中的若干问题探讨[J]. 山西建筑,2010,03:76-77.
摘 要:地震灾害是无法避免的,一旦发生就会导致房屋倒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小城镇建筑质量普遍不高,在建筑时没有考虑到抗震,发生5级以上地震,会导致房屋倒塌。为了提高小城震的抗震能力,要加大抗震意识,规范建筑方式。本文主要针对小城镇建筑抗震设防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抗震设防建议。
关键词:小城镇;抗震设防;问题;建议
前言: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地震活动具有强度大及活动频率高等特点。小城镇通常是指县政府所在地,其规模要小于城市,但是又具备城市发展的基本要素,是农村地区向城市过渡的产物。我国的小城镇具有发展潜力大、分布广等特点,有助于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发展。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小城镇建设数量逐渐提高,但是却没有考虑到抗震设防工作,一旦发生地震将会给小城镇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一、小城镇建筑抗震设防存在的问题
(一)抗震意识不强
小城镇实现了农村向城市的过度,但是内部建筑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农村建筑,老旧房屋较多,抗震能力较差。虽然有很多新型的建筑,但是由于缺乏抗震意识,在建筑过程中没有注意对抗震结构的应用,设计施工方式不合理,抗震性能较差,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二)规划不合理
由于小城镇的发展建立在原有农村的基础上,其扩建及改建工作缺乏科学性,在房屋建筑时,大都没有经过合理的勘察及规划,导致基础抗震环节较为薄弱。小城镇内部的大多数建筑都是依山而建,一旦地震发生,山体极易产生泥石流现象,并且小城镇内部的建筑呈高低错落及密级分布,建筑之间的距离较近,彼此容易受到影响,一旦有建筑出现坍塌,将会直接影响周围的临近建筑[1]。
(三)施工设计不合理
施工设计不合理,直接影响工程的建设质量,由于施工人员无法了解建筑物的结构承受力,建筑物设计不合理,大多数建筑设计都是按照施工图纸的要求进行施工,圈梁设置及构造柱设计不合理,随意加大开间现象时有发生。另外,还存在新旧建筑混搭现象,当地震发生时,建筑物会出现崩塌现象,导致建筑物出现严重的倒塌现象。当前,一些低矮的建筑物主要以自建为主,建筑工人以木工师傅和泥工师傅为主,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性不强,整体的施工技术较为薄弱,存在钢筋配置不合理、砂浆强度不够及不饱满现象,导致建筑物整体质量无法达到坚固性,无法抵御地震所造成的危害。
(四)监管体制不健全
小城镇建筑存在监管体制不健全现象,没有专门的机构给各项施工工作以指导,导致各项施工内容无法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开展建设,大多数建筑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招投标存在严重的问题。一些大型的公共建筑虽然有相关的施工程序,但是各项施工内容仅限制于在程序化的施工过程中,无法给予施工以指导,不能起到实质性的施工效果,导致施工质量较差。
(五)建筑缺乏特色
小城镇的整体建筑存在更新缓慢极缺乏地方特色等情况,大多数小城镇建设主要是采用混合式的建筑结构,商住楼在小城镇内较为普遍,上层住人,下层经商,有着较高的利用率。但是该种建筑形式,存在抗震性能差及结构形式不合理等现象,在目前我国的大中城市内很少被应用,但是却成为我国小城镇的主流建筑。该种混合建筑的整体结构性能较差,在地震时,极容易出现坍塌现象,导致建筑物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另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建筑主要是使用预制楼板建造形式,在地震发生时,由于连接的不牢固,导致建筑物坍塌,造成较大的人身伤亡现象。受地域性影响,我国各个地区的建筑形态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地质条件的不同及住房习惯的不同,导致建筑物的结构及形式存在多元化特点。因此,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标准图集很少情况,严重影响小城镇的发展,小城镇的建设理论存在严重不足,难以在实际的建筑过程中形成系统化的指导建议及指导措施[2]。
二、小城镇建筑抗震设防的建议
(一)建筑选址
合理选址直接影响建筑的稳定性,大多数小城镇位于丘陵、山地、靠近自然景观地带。因此,在建筑选址中,应选择开阔、基岩稳定、密实、平坦及均匀的硬土地带,严禁将房屋减灾软弱土、山丘及河岸边缘。严禁将房屋建筑健在易出现自然灾害的泥石流、崩塌、滑坡及地裂处。小城镇在建设时应遵循以下要求:还要结合地形要求及使用要求、根据建筑场地的地质条件,因地制宜的建造边坡工程,避免在稳定性差的边坡及强风化岩质边坡处建设,明确当地抗震设防烈度,保护地基。
(二)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方法直接影响建筑使用功能、建筑造价的合理性、建筑设计的安全性。高层建筑的设计工作需由专业的设计团队来进行设计,将设计出来的建筑图纸供百姓选用。提高小城镇抗震能力构造要满足以下要求:第一,对于一些以砌体称重为主的房屋建筑,層高不应超过3.6m,石砌墙体为主的房屋建筑层高不宜超过3m。将门窗洞边质内墙阳角之间的距离控制在6、7度要大于1m,8度大于1.5m。门窗洞边与非承重墙之间的距离保持在6、7、8度要大于1m,承重墙厚度要大于240mm。非出入口处墙厚度要保持在6、7、8度小于0.5m,要确保主体墙体与附加构件及装饰物之间的连接,避免地震发生时,由于振动对人造成伤害。第二,做好填充墙刚度控制,填充墙建设时要确保墙体竖向及结构水平的均匀性,与主体墙体进行可靠的连接。框架结构设计要依据防设标准要求来设计,对于一些设计形式简单、横、纵墙沿平面布置的墙体不能保持对齐,不能将楼梯间设在房屋的拐角处,建筑结构要保持侧向刚度,要确保墙体的竖向布置,避免出现刚度突变现象,门窗间墙在设计时,通过增大构造柱截面积配筋来实现,对于原本未设置构造柱部位,要通过增加构造柱来实现。第三,建筑建造间距要与倒塌时不会对其他建筑造成破坏及有利于消防设计为宜,不宜建连体房。需要将现浇混凝土板作为楼板建设的首选,采用混凝土预制装配,要确保各预制板之间的有效连接,提升楼板建设的整体性[3]。
(三)建筑施工
在建筑施工中,对混凝土使用的保养条件、保养期及饱满度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要依据混凝土施工要求开展设计施工,对于内外墙交接处、纵横墙交界处及外墙拐弯处等容易出现开裂脱节的区域,要做好链接工作。在需留槎时,要按照规范留斜槎,而不要留直槎。另外,还需要对墙体的拉结钢筋数量及长度等做好规定,提升砌筑砂浆强度等级[4]。
结论:随着小城镇的建设及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居住环境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为了避免地震对建筑造成的损害,要将抗震性能作为小城镇建筑发展的主体,树立抗震意识,明确目前小城镇建筑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大对抗震检修工作的严格管理,采取合理有效的抗震措施,避免房屋出现严重的坍塌现象。
参考文献:
[1]刘蕾. 村镇建筑抗震设防的问题及现状[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2:189.
[2]肖承波,王德华,高永昭. 四川新農村建设中农村居住建筑的抗震设防问题[J]. 工程建设标准化,2014,06:57-60.
[3]王国昌. 甲类建筑抗震设防的超越概率问题[J]. 城市勘测,2013,06:172-173.
[4]刘光绅,吴建奇. 建筑结构抗震设防设计中的若干问题探讨[J]. 山西建筑,2010,03: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