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民技术:背靠大树的烦恼
陈状楣 王 罡
拥有像中移动这样如此强大的客户,对于一个销售不过几亿的小企业来说不知是好是坏。
公司底牌
国民技术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IC设计企业,尤其在安全芯片市场占有率有明显的优势,其市场先行优势及本身作为IC设计企业的天然稀缺性在上市之初已得到市场认可,而上市之后其市盈率已经一度高达170倍。那么公司是否能够给大家带来持续的超预期的成长和高额回报呢?
国民技术的发起人为中国华大、中兴通讯、深港产学研及40名自然人。公司于2000年3月创立,到2003年底业绩曾出现极大亏损,促使公司管理层进行深刻反思,并意识到公司不能做市场需求的跟随者。经过了几年努力,公司已经成为国内信息安全芯片这个细分行业的龙头老大。公司的主营业务涉及安全芯片与通讯芯片两个细分行业。其中,安全芯片包括USBKEY安全芯片、安全存储芯片、可信计算芯片和移动支付芯片,通信芯片包括通讯接口芯片等。
安全类芯片是公司目前的主要业务,其毛利处在较高的水平且逐年提升,2009年达51%。该业务收入在公司总收入中的占比也是逐年提高,2009年达80.02%。而这项业务收入的84.16%又来自USBKEY安全芯片。未来该业务的发展主要是整体市场规模的拓展,有以下两个角度:1,目前中国网银约有用户2亿,但USBKEY的用户大约只有一半,也就是1亿,后续推广USBKEY的市场空间仍然存在,公司预计未来USBKEY在银行的增长势头还会持续2~3年,但增速会放缓;2,寻求银行之外的增长点,如证券交易系统等,但是这一块的市场到现在为止还不明朗。从公司现有的USBKEY市占率和用户渗透率来看,公司要单纯依赖它来实现高成长以支撑高市盈率比较困难。
行家点评
RF-SIM 2.4G移动手机支付芯片目前占公司业务收入较小的份额,但却被公司寄予厚望,也是广大投资人给予国民技术高市盈率的亮点所在。国内移动支付存在三种解决方案:13.56M的NFC方案和SIMPASS方案及2.4G的RF-SIM方案。其中13.56M的NFC方案和SIMPASS方案是国际上早已存在并成熟应用的标准,而2.4G的IRF-SIM方案是国民技术自主研发的新技术。对于手机用户来说,前两项技术有明显的缺陷,使用NFC方案的用户需要更换特制的手机,而SIMPASS卡的用户需要从SIM卡上引线出来。国民技术的RF-SIM技术可以轻松穿透手机电池和后盖,用户只需要使用特殊的SIM卡。
然而,RF-SIM技术并非十全十美,国内交通、金融、社保等非接触领域的终端都是基于13.56M技术,和RF-SIM技术并不兼容。如果大规模推广RFSIM技术的话,必须要大规模更换这些终端,由此会产生巨大费用。除了技术之外,移动支付争夺控制权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中移动拥有的RF-SIM技术并不为其他两家运营商拥有,一旦RF-SIM技术成为行业标准,中移动将成为移动支付市场的主导者,这是很多行业巨头所不愿意见到的。于是,我们看到,中国银行卡支付巨头——中国银联的移动支付合作名单上并没有中移动的名字。6月初有传言,中移动因为种种原因叫停RF-SIM技术的推广,国民技术的股价应声下降。
背靠中移动这棵大树,成就了国内资本市场上一个又一个神话,其中有神州泰岳、国民技术等第一高价股,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碧水源神话难以复制
范卫强
碧水源的增长模式,是特殊国情下的产物。污水处理项目一般是市政类项目,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而碧水源的秘籍是与各地的市政类企业合资。
公司底牌
碧水源(3D0070)又是创业板的一个财富神话,一上市市值最高即达到250亿,市盈率过百倍。
在光环背后,碧水源的自我复制能力有多强,MBR污水处理市场空间多大,需要市场和时间的进一步检验。而对于投资者来说,节能环保的概念虽好,但这类企业的成功有无特殊性,是否依赖单一市场,更需成为考察重点。
碧水源本质是个工程企业,最重要的事情是拿项目。2001年,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北京碧水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时,当时碧水源的两个股东分别是创始人文剑平与北京华昊水利水电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比分别是52%和48%,而北京华昊的最终控制人是北京饮用水源保护项目办公室。2005年9月,北京华吴将所有股份转让给公司管理层。2006年6月,碧水源引入新股东刘振国,文剑平以150万元的转让价格转给刘振国碧水源30%的股份。根据招股说明书的披露,刘振国之前长期在北京水利系统工作。在北京的污水处理市场,碧水源成为了老大。碧水源2007年~2009年在北京地区实现的收入分别为2.04亿元、2.14亿元和1.4亿元,各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98.75%、96.73%和44.71%。
碧水源市场单一的情况在2009年开始改变,得益于在无锡、十堰、昆明等地区业务实现突破。2008年9月,江苏碧水源成立,北京碧水源和无锡市市政公用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持股70%、20%、10%。2010年2月,云南城投碧水源水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碧水源和云南省水务产业投资公司分别持股50%。
行家点评
碧水源的增长模式,是特殊国情下的产物,情有可原。可是,如果它的市场要继续向其他地区扩展,碧水源是不是要不断谈下各地的市政类企业合资,才能维持这种增长?
这就需要追问,碧水源的技术含量有多高,是不是具有垄断性。碧水源的主营业务是利用MBR技术进行污水处理。MBR指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技术,是Membrane Bio-Reactor的缩写。其是上世纪60年代产生的一种将膜分离技术与传统生物处理技术相结合的新兴的水处理工艺技术。MBR膜组器的核心材料是膜材料。在碧水源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碧水源的产品核心原材料源自外购,主要生产外部完成,实在很难证明,它在技术上能够有垄断性的优势。目前国内多种污水处理技术并存,MBR技术的份额不到1%。
事实上,膜材料并非什么新东西。早在2000年拟推创业板时,就有膜材料企业准备在当时的创业板上市,但此后一直停滞不前。而近年某省某环保局局长落马,牵连出背后的情妇经营的企业。该企业做的是某种环境监测系统,核心设备全部进口,由其组装。这个企业的财务报表和现金流都非常漂亮,也想引入PE进而上市,但它最大的问题即是收入全部来自该省。该企业试图在周边省份复制这个模式,但是未能成功。
碧水源通过IPO,实际募集资金高达25亿。这样雄厚的资金实力,使得碧水源能够有资源整合上下游,提升技术水平。以这样的实力做后盾,在未来的全国网络布局上,碧水源都将给竞争对手带来巨大压力。
陈状楣 王 罡
拥有像中移动这样如此强大的客户,对于一个销售不过几亿的小企业来说不知是好是坏。
公司底牌
国民技术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IC设计企业,尤其在安全芯片市场占有率有明显的优势,其市场先行优势及本身作为IC设计企业的天然稀缺性在上市之初已得到市场认可,而上市之后其市盈率已经一度高达170倍。那么公司是否能够给大家带来持续的超预期的成长和高额回报呢?
国民技术的发起人为中国华大、中兴通讯、深港产学研及40名自然人。公司于2000年3月创立,到2003年底业绩曾出现极大亏损,促使公司管理层进行深刻反思,并意识到公司不能做市场需求的跟随者。经过了几年努力,公司已经成为国内信息安全芯片这个细分行业的龙头老大。公司的主营业务涉及安全芯片与通讯芯片两个细分行业。其中,安全芯片包括USBKEY安全芯片、安全存储芯片、可信计算芯片和移动支付芯片,通信芯片包括通讯接口芯片等。
安全类芯片是公司目前的主要业务,其毛利处在较高的水平且逐年提升,2009年达51%。该业务收入在公司总收入中的占比也是逐年提高,2009年达80.02%。而这项业务收入的84.16%又来自USBKEY安全芯片。未来该业务的发展主要是整体市场规模的拓展,有以下两个角度:1,目前中国网银约有用户2亿,但USBKEY的用户大约只有一半,也就是1亿,后续推广USBKEY的市场空间仍然存在,公司预计未来USBKEY在银行的增长势头还会持续2~3年,但增速会放缓;2,寻求银行之外的增长点,如证券交易系统等,但是这一块的市场到现在为止还不明朗。从公司现有的USBKEY市占率和用户渗透率来看,公司要单纯依赖它来实现高成长以支撑高市盈率比较困难。
行家点评
RF-SIM 2.4G移动手机支付芯片目前占公司业务收入较小的份额,但却被公司寄予厚望,也是广大投资人给予国民技术高市盈率的亮点所在。国内移动支付存在三种解决方案:13.56M的NFC方案和SIMPASS方案及2.4G的RF-SIM方案。其中13.56M的NFC方案和SIMPASS方案是国际上早已存在并成熟应用的标准,而2.4G的IRF-SIM方案是国民技术自主研发的新技术。对于手机用户来说,前两项技术有明显的缺陷,使用NFC方案的用户需要更换特制的手机,而SIMPASS卡的用户需要从SIM卡上引线出来。国民技术的RF-SIM技术可以轻松穿透手机电池和后盖,用户只需要使用特殊的SIM卡。
然而,RF-SIM技术并非十全十美,国内交通、金融、社保等非接触领域的终端都是基于13.56M技术,和RF-SIM技术并不兼容。如果大规模推广RFSIM技术的话,必须要大规模更换这些终端,由此会产生巨大费用。除了技术之外,移动支付争夺控制权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中移动拥有的RF-SIM技术并不为其他两家运营商拥有,一旦RF-SIM技术成为行业标准,中移动将成为移动支付市场的主导者,这是很多行业巨头所不愿意见到的。于是,我们看到,中国银行卡支付巨头——中国银联的移动支付合作名单上并没有中移动的名字。6月初有传言,中移动因为种种原因叫停RF-SIM技术的推广,国民技术的股价应声下降。
背靠中移动这棵大树,成就了国内资本市场上一个又一个神话,其中有神州泰岳、国民技术等第一高价股,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碧水源神话难以复制
范卫强
碧水源的增长模式,是特殊国情下的产物。污水处理项目一般是市政类项目,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而碧水源的秘籍是与各地的市政类企业合资。
公司底牌
碧水源(3D0070)又是创业板的一个财富神话,一上市市值最高即达到250亿,市盈率过百倍。
在光环背后,碧水源的自我复制能力有多强,MBR污水处理市场空间多大,需要市场和时间的进一步检验。而对于投资者来说,节能环保的概念虽好,但这类企业的成功有无特殊性,是否依赖单一市场,更需成为考察重点。
碧水源本质是个工程企业,最重要的事情是拿项目。2001年,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北京碧水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时,当时碧水源的两个股东分别是创始人文剑平与北京华昊水利水电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比分别是52%和48%,而北京华昊的最终控制人是北京饮用水源保护项目办公室。2005年9月,北京华吴将所有股份转让给公司管理层。2006年6月,碧水源引入新股东刘振国,文剑平以150万元的转让价格转给刘振国碧水源30%的股份。根据招股说明书的披露,刘振国之前长期在北京水利系统工作。在北京的污水处理市场,碧水源成为了老大。碧水源2007年~2009年在北京地区实现的收入分别为2.04亿元、2.14亿元和1.4亿元,各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98.75%、96.73%和44.71%。
碧水源市场单一的情况在2009年开始改变,得益于在无锡、十堰、昆明等地区业务实现突破。2008年9月,江苏碧水源成立,北京碧水源和无锡市市政公用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持股70%、20%、10%。2010年2月,云南城投碧水源水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碧水源和云南省水务产业投资公司分别持股50%。
行家点评
碧水源的增长模式,是特殊国情下的产物,情有可原。可是,如果它的市场要继续向其他地区扩展,碧水源是不是要不断谈下各地的市政类企业合资,才能维持这种增长?
这就需要追问,碧水源的技术含量有多高,是不是具有垄断性。碧水源的主营业务是利用MBR技术进行污水处理。MBR指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技术,是Membrane Bio-Reactor的缩写。其是上世纪60年代产生的一种将膜分离技术与传统生物处理技术相结合的新兴的水处理工艺技术。MBR膜组器的核心材料是膜材料。在碧水源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碧水源的产品核心原材料源自外购,主要生产外部完成,实在很难证明,它在技术上能够有垄断性的优势。目前国内多种污水处理技术并存,MBR技术的份额不到1%。
事实上,膜材料并非什么新东西。早在2000年拟推创业板时,就有膜材料企业准备在当时的创业板上市,但此后一直停滞不前。而近年某省某环保局局长落马,牵连出背后的情妇经营的企业。该企业做的是某种环境监测系统,核心设备全部进口,由其组装。这个企业的财务报表和现金流都非常漂亮,也想引入PE进而上市,但它最大的问题即是收入全部来自该省。该企业试图在周边省份复制这个模式,但是未能成功。
碧水源通过IPO,实际募集资金高达25亿。这样雄厚的资金实力,使得碧水源能够有资源整合上下游,提升技术水平。以这样的实力做后盾,在未来的全国网络布局上,碧水源都将给竞争对手带来巨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