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流动
事件:作为影响义务教育学校质量的第一要素,师资差距已经成为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2006年新修订颁布的《义务教育法》强调:“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师的均衡配置至关重要。
沈阳市:“人走关系动”
2006年,沈阳启动教师实质性交流工作得到广泛关注。有这样一组数据:2006年,沈阳市五城区交流教师2055名,其中1958人为“人走关系动”,市、区以上骨干教师达到1146人,占交流总数的55.77%。2007年,沈阳又交流教师2064人,其中80%以上为“人走关系动”。如今每所学校起始年级配备了50%的交流教师,全市中小学校教师交流覆盖面达到了100%。这么大的交流比例,而且骨干教师从相对优质的学校流动到薄弱学校,还不是支教,是正式调动。
沈阳市的这项改革引起很大震动。调查显示,教师参与交流有几种情况:一是积极主动参加,占交流教师总数的27.52%。这些教师大都不存在晋升职称等问题,交流的目的就是克服职业倦怠,换环境接受挑战,谋求自身更好发展。二是相对自愿参加,占交流教师总数的37.47%。他们支持改革,同时交流时也有所考虑:或由于原来学校离家远,想离家近一些;或因为有晋升职称的政策导向等。三是相对被动交流,占交流教师的35.01%,参与交流是思想工作加行政干预的结果。实施两年来,从交流教师本人工作中的反应看,84.63%的教师心态是积极应对;对交流教师到新学校后的表现,有80.67%的校长表示满意。
交流使教师成长环境由相对静止状态转为流动状态,对广大教师克服职业倦怠、丰富教学经验、焕发工作热情起到了助推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区域内师资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骨干结构上的调整,校际之间的差距在缩小,区域内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与整合。
成都市青羊区:从“单位人”变成“系统人”
2007年5月,青羊区成立了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管理机构——教育人才管理服务中心,改变现有教师聘用和管理机制,把全区教职工的人事关系纳入中心统一管理,统筹配置人才资源。中心与教职工签订人事聘用合同,行使人事聘用权;学校与教职工签订“岗位管理合同”,实行岗位管理制度,行使岗位管理权。这样一来,教职工的人事关系不受现工作学校的约束,彻底打破了“校际间”人才保护壁垒,从制度上弱化了学校对教育人才流动的限制,实现了优质教师资源的区域内共享,破解了教职工全员流动的瓶颈难题,把教职工的身份关系由“单位人”转变成了“系统人”。
让教师从“单位人”转变为“系统人”,就打破了优质资源的保护壁垒,使学校从“保护人才”向“培养人才”努力。处理好学校管人、用人和教育行政部门管“身份”的关系,不仅可以疏通“流动管道”,还可以调动优势学校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和紧迫感,加快自身“造血”速度。
教师均衡配置:不是“削峰填谷”,而是高位均衡
教育均衡只是相对的,并不是把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与非优质教育资源在师资配备上简单“削峰填谷”,不是限制发展,而是共同发展;均衡是在高位的均衡,而不是低位的平均,不是把“一杯好茶变成两杯白开水”。教育均衡还是个动态的过程,目标是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同时非优质资源与优质资源的差距在内外因作用下逐步缩小,使区域教育实现均衡和谐。教育不均衡不单是师资问题的原因,还有历史形成的地域因素、生源分布差异等,因而要客观看待教师交流工作,并不是教师实现了交流,教育均衡的问题就完全解决了。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报》)
事件:作为影响义务教育学校质量的第一要素,师资差距已经成为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2006年新修订颁布的《义务教育法》强调:“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师的均衡配置至关重要。
沈阳市:“人走关系动”
2006年,沈阳启动教师实质性交流工作得到广泛关注。有这样一组数据:2006年,沈阳市五城区交流教师2055名,其中1958人为“人走关系动”,市、区以上骨干教师达到1146人,占交流总数的55.77%。2007年,沈阳又交流教师2064人,其中80%以上为“人走关系动”。如今每所学校起始年级配备了50%的交流教师,全市中小学校教师交流覆盖面达到了100%。这么大的交流比例,而且骨干教师从相对优质的学校流动到薄弱学校,还不是支教,是正式调动。
沈阳市的这项改革引起很大震动。调查显示,教师参与交流有几种情况:一是积极主动参加,占交流教师总数的27.52%。这些教师大都不存在晋升职称等问题,交流的目的就是克服职业倦怠,换环境接受挑战,谋求自身更好发展。二是相对自愿参加,占交流教师总数的37.47%。他们支持改革,同时交流时也有所考虑:或由于原来学校离家远,想离家近一些;或因为有晋升职称的政策导向等。三是相对被动交流,占交流教师的35.01%,参与交流是思想工作加行政干预的结果。实施两年来,从交流教师本人工作中的反应看,84.63%的教师心态是积极应对;对交流教师到新学校后的表现,有80.67%的校长表示满意。
交流使教师成长环境由相对静止状态转为流动状态,对广大教师克服职业倦怠、丰富教学经验、焕发工作热情起到了助推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区域内师资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骨干结构上的调整,校际之间的差距在缩小,区域内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与整合。
成都市青羊区:从“单位人”变成“系统人”
2007年5月,青羊区成立了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管理机构——教育人才管理服务中心,改变现有教师聘用和管理机制,把全区教职工的人事关系纳入中心统一管理,统筹配置人才资源。中心与教职工签订人事聘用合同,行使人事聘用权;学校与教职工签订“岗位管理合同”,实行岗位管理制度,行使岗位管理权。这样一来,教职工的人事关系不受现工作学校的约束,彻底打破了“校际间”人才保护壁垒,从制度上弱化了学校对教育人才流动的限制,实现了优质教师资源的区域内共享,破解了教职工全员流动的瓶颈难题,把教职工的身份关系由“单位人”转变成了“系统人”。
让教师从“单位人”转变为“系统人”,就打破了优质资源的保护壁垒,使学校从“保护人才”向“培养人才”努力。处理好学校管人、用人和教育行政部门管“身份”的关系,不仅可以疏通“流动管道”,还可以调动优势学校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和紧迫感,加快自身“造血”速度。
教师均衡配置:不是“削峰填谷”,而是高位均衡
教育均衡只是相对的,并不是把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与非优质教育资源在师资配备上简单“削峰填谷”,不是限制发展,而是共同发展;均衡是在高位的均衡,而不是低位的平均,不是把“一杯好茶变成两杯白开水”。教育均衡还是个动态的过程,目标是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同时非优质资源与优质资源的差距在内外因作用下逐步缩小,使区域教育实现均衡和谐。教育不均衡不单是师资问题的原因,还有历史形成的地域因素、生源分布差异等,因而要客观看待教师交流工作,并不是教师实现了交流,教育均衡的问题就完全解决了。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