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你自己。”
每次感到迷茫,得到的答案,总是以大道理开头,以“做你自己”结尾。
什么才是做自己?“跟着自己的内心走就好了啊!”可是我内心里的东西就是——迷茫。于是似乎陷入了一个无解的死循环,怎么也找不到答案。
迷茫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太多参照物,班级里学霸、班花不过一二,网络上明星、大V、网红数不胜数,还有类似《恋与制作人》等游戏塑造的“模范恋人”,反观自己,巨大的落差与预支的失败焦虑笼罩着我们。
我们都很羡慕目标清晰的人,“自嘲”、“自黑”以及“人艰不拆”等网络词语好像是我们自我保护的机制,在预支的失败感面前,我们陷入了极端的“完美主义”,精修的照片,完美的计划,自卑里埋藏着的极度自恋……
我们每天都在经历很多的事,如果存在一个“自我”,那它一定是变化的,像流水一样,今天的我们和昨天必然会有所差异。因此,找准自己的位置并不容易。
原來你也喜欢这个牌子的衣服啊
小微是学校动漫社成员,主要的娱乐活动就是和社团里的小伙伴一起排练动漫相关的话剧,偶尔一起跳宅舞,她也把自己跳宅舞的视频上传到Bilibili上,因为录得不好,看的人并不多,但这不妨碍她热爱动漫。
此外她还喜欢去看漫展,每次小微都会Cosplay成自己喜欢的动漫角色。她最喜欢的是《火影忍者》里的雏田,在漫展现场常常会有喜欢雏田的男生和她合影。她也很乐于和不认识的人一起拍照,觉得这是对自己的肯定。
逛动漫贴吧、微博,也几乎都是她闲暇时间一定会做的事。“我很喜欢这个圈子里的朋友,还经常会有很多人自发地举办很多有趣的活动。”
“处女座”“学渣”“文科生”“颜控”“强迫症”“喜欢TFboys”……这些标签,把我们划分成不同的圈子,“原来你也喜欢这个牌子的衣服啊”也可以很轻易地把我们和别人放在一个圈子里。标签化,让我们很容易在现实和网络中找到与自己“臭味相投”的群体。
海德格尔说:“我们本质上是共同体的一份子,正是在共同体中,我们学会怎样成为一个个体。”我们也需要把自己放在某个群体里,找到自己和他人的联系来寻求自我认同。
从Before到After,就是更好的自己
有人的before与after,中间隔着一个美图软件;有人的before与after,中间是健身锻炼。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成为更好的样子。
晚自习之后还在跑步的多是体育生,周强是例外。确切来说周强不算胖,只是和其他同学比起来,他还是希望自己更瘦一点。加上他喜欢班上一个女生,这让他迫切希望能有所改变。
偶然一次在QQ群里看有人传动态图,是一个外国小哥健身一年每天的对比照。小哥每天健身的变化都被记录下来,半个月、一个月之后效果就非常明显了,一年之后焕然新生。这事儿对他刺激很大。
周强每天都绕着学校操场跑,一圈又一圈。他比不过体育生的速度与耐力,但是跑步这个习惯他坚持了下来。除了跑步他还会在操场角落做俯卧撑、引体向上,几个月下来,他没觉得自己瘦了,但是感觉自己的肌肉更结实了。
滤镜的before到after,能帮助我们找到自我认同吗?能。日本2017年度的流行语是“insta晒图”,网络上虚拟的“理想自我”也能帮助我们实现“找到自我”的虚幻感。我们要成为怎样的自己,往往取决于别人的点赞与评价。
相比之下,锻炼让我们频繁关注自己身体的变化,这样的自我确认,或许来得更踏实。
管理好每一天,包括吃喝与阅读
内心深处的焦虑,一方面来自网红、明星、大V的成功,另外一方面来自未来的不确定性,很怕自己跟不上这个时代。进步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可是,网络又在削弱我们的注意力,我们害怕被淘汰。
林一周末在书店蹭书看,遇见一个关于“知识管理”的讲座,主讲人彭小六。之前她没听过彭小六,后来查了下,他在“知识管理”圈子里还有些资历。现场听的时候,那些早起打卡、阅读打卡的东西,她并不赞同,但是关于构建知识体系的东西,让她很受启发。
以前什么书都读,但是很快就忘得差不多了。然而未来自己工作主要从事的领域只有一两个大类,为什么不多强化自己的兴趣领域,把这个领域的书读透呢?现在注意力被分散,人不可能成为全才,这让她也思考起了自己未来的阅读计划。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让学习以结果为导向,考试考不好要被骂,压力之下都无法好好学习,不能出去玩的前提下,很多时候林一都觉得自己是在“假读书”,并没有读心里面去。但是考虑到自己以后想做律师,她决定从此以后多了解这方面的书,还在手机上下载了时间管理APP,自己每天读几页书、喝多少水,甚至睡几个小时都在自己的“管理”计划当中。
关于这个问题,我有几点看法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发声。人人发声的结果又是假新闻横飞,贩卖情绪的意见领袖影响着我们看世界的角度。评价《偶像练习生》、评价《这就是街舞》、评价“江哥刘鑫案”
我们通过评论、站队、转发、点赞寻找认可。
小C曾经就“薛之谦李雨桐事件”和网友发生过争执。她之前一直很喜欢薛之谦,薛之谦出事之后,很多人拆台,她不甘心,就在网上和人争论起来。尽管她有一条在薛之谦微博下的留言被点赞了数万次,但是骂声依旧很多,这让她很无奈,有的人的观点也让她有过些许动摇。
后来薛之谦沉默了一段时间,前不久重新发单曲,并没有被封杀。这让她还是有些许欣慰,关于偶像的私生活她也不想评价太多,但是,她觉得她看到了一个人从低谷,从被那么多人质疑的情况下,是如何慢慢地重新站起来的。
在网络上表达观点这事儿,小C也找到了认同感。其实现实里表达观点,找到同样的声音,也是一种自我锁定。观点的共鸣,总是能让自己觉得自己不是被孤立的。这也是为什么小C立志做媒体人,因为媒体人的每句发言都是有效的发言,掷地有声,能被人看到。
有多少人和我们一样,对未来充满期望又有些迷茫?
对未来充满迷茫,似乎看到了梦想的样子,却又觉得怎么也够不到。这不只是00后的困扰,是每一代年轻人的困扰。青春从来不是难题,而是一个必然的阶段,破茧成蝶的过程也是长大的过程,是静待花开的过程。搜狐和中新网就人生目标、理想与现实的问题,对2000多名95后、00后做了调查,每个人都在困扰中不断地向前迈进。
每次感到迷茫,得到的答案,总是以大道理开头,以“做你自己”结尾。
什么才是做自己?“跟着自己的内心走就好了啊!”可是我内心里的东西就是——迷茫。于是似乎陷入了一个无解的死循环,怎么也找不到答案。
迷茫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太多参照物,班级里学霸、班花不过一二,网络上明星、大V、网红数不胜数,还有类似《恋与制作人》等游戏塑造的“模范恋人”,反观自己,巨大的落差与预支的失败焦虑笼罩着我们。
我们都很羡慕目标清晰的人,“自嘲”、“自黑”以及“人艰不拆”等网络词语好像是我们自我保护的机制,在预支的失败感面前,我们陷入了极端的“完美主义”,精修的照片,完美的计划,自卑里埋藏着的极度自恋……
我们每天都在经历很多的事,如果存在一个“自我”,那它一定是变化的,像流水一样,今天的我们和昨天必然会有所差异。因此,找准自己的位置并不容易。
原來你也喜欢这个牌子的衣服啊
小微是学校动漫社成员,主要的娱乐活动就是和社团里的小伙伴一起排练动漫相关的话剧,偶尔一起跳宅舞,她也把自己跳宅舞的视频上传到Bilibili上,因为录得不好,看的人并不多,但这不妨碍她热爱动漫。
此外她还喜欢去看漫展,每次小微都会Cosplay成自己喜欢的动漫角色。她最喜欢的是《火影忍者》里的雏田,在漫展现场常常会有喜欢雏田的男生和她合影。她也很乐于和不认识的人一起拍照,觉得这是对自己的肯定。
逛动漫贴吧、微博,也几乎都是她闲暇时间一定会做的事。“我很喜欢这个圈子里的朋友,还经常会有很多人自发地举办很多有趣的活动。”
“处女座”“学渣”“文科生”“颜控”“强迫症”“喜欢TFboys”……这些标签,把我们划分成不同的圈子,“原来你也喜欢这个牌子的衣服啊”也可以很轻易地把我们和别人放在一个圈子里。标签化,让我们很容易在现实和网络中找到与自己“臭味相投”的群体。
海德格尔说:“我们本质上是共同体的一份子,正是在共同体中,我们学会怎样成为一个个体。”我们也需要把自己放在某个群体里,找到自己和他人的联系来寻求自我认同。
从Before到After,就是更好的自己
有人的before与after,中间隔着一个美图软件;有人的before与after,中间是健身锻炼。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成为更好的样子。
晚自习之后还在跑步的多是体育生,周强是例外。确切来说周强不算胖,只是和其他同学比起来,他还是希望自己更瘦一点。加上他喜欢班上一个女生,这让他迫切希望能有所改变。
偶然一次在QQ群里看有人传动态图,是一个外国小哥健身一年每天的对比照。小哥每天健身的变化都被记录下来,半个月、一个月之后效果就非常明显了,一年之后焕然新生。这事儿对他刺激很大。
周强每天都绕着学校操场跑,一圈又一圈。他比不过体育生的速度与耐力,但是跑步这个习惯他坚持了下来。除了跑步他还会在操场角落做俯卧撑、引体向上,几个月下来,他没觉得自己瘦了,但是感觉自己的肌肉更结实了。
滤镜的before到after,能帮助我们找到自我认同吗?能。日本2017年度的流行语是“insta晒图”,网络上虚拟的“理想自我”也能帮助我们实现“找到自我”的虚幻感。我们要成为怎样的自己,往往取决于别人的点赞与评价。
相比之下,锻炼让我们频繁关注自己身体的变化,这样的自我确认,或许来得更踏实。
管理好每一天,包括吃喝与阅读
内心深处的焦虑,一方面来自网红、明星、大V的成功,另外一方面来自未来的不确定性,很怕自己跟不上这个时代。进步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可是,网络又在削弱我们的注意力,我们害怕被淘汰。
林一周末在书店蹭书看,遇见一个关于“知识管理”的讲座,主讲人彭小六。之前她没听过彭小六,后来查了下,他在“知识管理”圈子里还有些资历。现场听的时候,那些早起打卡、阅读打卡的东西,她并不赞同,但是关于构建知识体系的东西,让她很受启发。
以前什么书都读,但是很快就忘得差不多了。然而未来自己工作主要从事的领域只有一两个大类,为什么不多强化自己的兴趣领域,把这个领域的书读透呢?现在注意力被分散,人不可能成为全才,这让她也思考起了自己未来的阅读计划。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让学习以结果为导向,考试考不好要被骂,压力之下都无法好好学习,不能出去玩的前提下,很多时候林一都觉得自己是在“假读书”,并没有读心里面去。但是考虑到自己以后想做律师,她决定从此以后多了解这方面的书,还在手机上下载了时间管理APP,自己每天读几页书、喝多少水,甚至睡几个小时都在自己的“管理”计划当中。
关于这个问题,我有几点看法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发声。人人发声的结果又是假新闻横飞,贩卖情绪的意见领袖影响着我们看世界的角度。评价《偶像练习生》、评价《这就是街舞》、评价“江哥刘鑫案”
我们通过评论、站队、转发、点赞寻找认可。
小C曾经就“薛之谦李雨桐事件”和网友发生过争执。她之前一直很喜欢薛之谦,薛之谦出事之后,很多人拆台,她不甘心,就在网上和人争论起来。尽管她有一条在薛之谦微博下的留言被点赞了数万次,但是骂声依旧很多,这让她很无奈,有的人的观点也让她有过些许动摇。
后来薛之谦沉默了一段时间,前不久重新发单曲,并没有被封杀。这让她还是有些许欣慰,关于偶像的私生活她也不想评价太多,但是,她觉得她看到了一个人从低谷,从被那么多人质疑的情况下,是如何慢慢地重新站起来的。
在网络上表达观点这事儿,小C也找到了认同感。其实现实里表达观点,找到同样的声音,也是一种自我锁定。观点的共鸣,总是能让自己觉得自己不是被孤立的。这也是为什么小C立志做媒体人,因为媒体人的每句发言都是有效的发言,掷地有声,能被人看到。
有多少人和我们一样,对未来充满期望又有些迷茫?
对未来充满迷茫,似乎看到了梦想的样子,却又觉得怎么也够不到。这不只是00后的困扰,是每一代年轻人的困扰。青春从来不是难题,而是一个必然的阶段,破茧成蝶的过程也是长大的过程,是静待花开的过程。搜狐和中新网就人生目标、理想与现实的问题,对2000多名95后、00后做了调查,每个人都在困扰中不断地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