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培养目标是以社会合理需求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主体,注重技术知识的传授和切实提高职业能力,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本文从课程体系设计、实践环节、教学模式、考评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介绍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能力;教学做一体化
前 言
我国经济有转型升级的要求。一方面以薄利多销为竞争力的日用出口商品,消耗了很多资源还屡遇贸易保护壁垒,另一方面却要花高价进口高级商品,出口数亿件衬衫才换来一架飞机,而且一些高科技装备还禁止对华销售。为进一步发展经济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产业需要升级(特别是产能过剩的产业),除了急需高端研究开发型人才,还需要大批技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近年来随着国际间产业转移,国内造船、工程机械、高铁等机电行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及劳动报酬都越来越高,这种变化使企业对所需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电专业是实现各种高新技术的基础学科各高职院校必须以社会正常需求为导向,剖析所需人才的知识技能结构,更新教育观念,认真进行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及培养模式的改革。
国内高职教学现状与国外职业技能培养模式
在国内高职教育传统教学模式中,基本上沿用本科层次的教育框架,将其专业理论课程减少一些,难度降低一些,教室从黑板升格到多媒体,但实践教学经费和学时的投入仍然不多,实训教学仍以理论验证为主要目的,没有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理念依然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在课程的成绩考核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导致学生从思想上不重视实训课。有的则利用毕业前一段时间进行集中实训的方式,致使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连家里的日光灯坏了,不少机电学生都不会修。专业特色不明显,特别是缺少工程实际案例,实训教学缺乏相对的独立性与整体优化,工程特征不明显,缺少专业特色,不能有效提高职业能力。
首先要明确高职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为现代制造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其工作范围主要是从事生产、工艺、管理、营销、服务等技术岗位,并不局限于在一线充当一个劳动力,也不是从事科学研究和开发设计工作。
比较几个发达国家,德国职业教育采用在企业和职业院校两条线上同时进行培训的双元制培养模式,突出技能培训;日本采用以企业为主的培养模式,职业技术学校提供一定的基础培训,但职业培训和技能发展还是主要由企业雇主提供,这种模式能够培养出适应变化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国家制定一套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对合格的学生颁发技能证书;美加两国则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再针对性地确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优化课程体系设计
普通高等教育体现的是“理论指导实践”的理念,以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为出发点,以较强的科学创造潜力为培养目标,着重于研究开发,其有效成果将用于指导生产实践。但需要改善一些学生眼高手低的教育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应体现“应用于实际,不局限于实例”的教学理念,以职业岗位技能的专项性和操作性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较强的专业技能、能够适应社会需求为培养目标。职业能力着重于技术实践,是研究开发成果具体化、产业化的实施者。课程设计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群需求为依据,以专业核心技术为中心设置相关课程,以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
高职机电专业电气方向的职业范围是电气设备和自动化仪表的安装调试、管理维护、采购销售等。就业岗位是工厂供配电系统操作维护、电控箱柜生产调试、设备仪表安装检修、自动化生产线操作维修、机电产品采购或销售服务。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有劳动部门颁发的电工上岗证、中(高)级维修电工证。为了让学习者获得相应技能和职业证书,有的院校与多家企业共同商讨,确定以下教学内容作为核心课程:电路元件连接测量、电机控制系统安装调试排故、电力电子变频控制、工厂供配电实施维护、检测技术与自动化仪表、PLC应用,课程主要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边教边做边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切实提高职业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主导,“老师讲,学生听”,围绕一线生产和管理所需要的知识技能针对性不强。新型模式下课程以教师积极引导和创造学习的环境条件为主;利用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引导学习活动;教学侧重于职业能力,协作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教师帮助和促进学习,而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同制定培训目标、大纲计划和培训课程,不仅使学生能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锻炼,实践教学的一些设备、实习场地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也有利于推行“订单式培养”。以工作过程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可灵活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行动导向教学法。先带学生到相关企业做短期的认识实习,获取摩性知识。基础课程知识如电工电子、制图识图、微机应用等,主要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做中学,辅以多媒体课件教学。这些知识通用性强,为学生将来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打下系统、扎实的专业基础。
2.项目教学法。具体授课内容和训练项目都来自企业实际,比如船舶电气方向,可采用电动液压起货机控制系统、电站并车解列等案例,先作一些知识讲解,再让学生经过思考,收集资料,独立分析复杂回路,同时在实训台上选取元器件,搭建回路、调试排故等,学生通过方案的实施,增强了自信心,教学效果良好。
3.双语教学。我国外派劳务市场份额在增多,另外很多企业的机电产品使用了进口元器件,同时出口量也日增。有必要在专业理论和实践课中大力推行双语教学,培养双语型技能人才,而不是只限于开设一门外语课。
4.以师带徒、顶岗实习。在老师和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学生参与实际产品安装调试,比如电控柜、船舶配电板等,在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技术水平。提早了解企业生产实际,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树立质量安全意识和创业管理意识。
5.自主学习。即使掌握了一定基本技能,实际参加工作之后或随着岗位的变化提升还会遇到新问题,只有学会学习、持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技能,才能适应社会竞争。
以职业技能鉴定为手段。改进考评方式
在评定学生课程成绩时,应避免单纯的考卷评分方式,分别从动手能力、知识目标、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作四个方面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从重结果评价转向重过程评价,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取得毕业证书,而且要求取得“双证书”或“多证书”,依照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通过了认证的学科成绩可以当作本专业相应课程的学习成绩,并逐步引入国际标准建立职业技能的评估和资格认证体系。
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要以社会合理需求为导向避免一窝风办学,突出高职特点办出特色。培养具有良好专业技能和工程意识的技术人员,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以更新调整,逐步完善;切实树立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只专注理论知识或片面强调实践技能的做法都不可取,注重提高学生处理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能力,形成课程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贯通,尽快缩短岗位适应期成为企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能够适应需求变化、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戴士弦,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
[2]韦家础,职业教育的国内外培养模式比较及走向国际化,天津航海,2008,(2):第67页
[3]黄建科,高职电工电子实践教学改革初探,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第80-82页
[4]李湘伟,周文玲,黄伟明,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机电综合实训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陕西教育,2008,(2):第-29页
[5]李法庆,邵芳,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性课程教学改革探讨,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6,(3):第17-19页
[6]黄永清,关于机电专业实验教学的思考,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第57-59页
[7]赵毅,兰杰,张雁琴,罗亚,对高职机电专业建设的思考,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第16-18页
[8]刘哲,对高职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职业教育研究,2005,(1):第27页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能力;教学做一体化
前 言
我国经济有转型升级的要求。一方面以薄利多销为竞争力的日用出口商品,消耗了很多资源还屡遇贸易保护壁垒,另一方面却要花高价进口高级商品,出口数亿件衬衫才换来一架飞机,而且一些高科技装备还禁止对华销售。为进一步发展经济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产业需要升级(特别是产能过剩的产业),除了急需高端研究开发型人才,还需要大批技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近年来随着国际间产业转移,国内造船、工程机械、高铁等机电行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及劳动报酬都越来越高,这种变化使企业对所需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电专业是实现各种高新技术的基础学科各高职院校必须以社会正常需求为导向,剖析所需人才的知识技能结构,更新教育观念,认真进行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及培养模式的改革。
国内高职教学现状与国外职业技能培养模式
在国内高职教育传统教学模式中,基本上沿用本科层次的教育框架,将其专业理论课程减少一些,难度降低一些,教室从黑板升格到多媒体,但实践教学经费和学时的投入仍然不多,实训教学仍以理论验证为主要目的,没有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理念依然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在课程的成绩考核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导致学生从思想上不重视实训课。有的则利用毕业前一段时间进行集中实训的方式,致使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连家里的日光灯坏了,不少机电学生都不会修。专业特色不明显,特别是缺少工程实际案例,实训教学缺乏相对的独立性与整体优化,工程特征不明显,缺少专业特色,不能有效提高职业能力。
首先要明确高职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为现代制造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其工作范围主要是从事生产、工艺、管理、营销、服务等技术岗位,并不局限于在一线充当一个劳动力,也不是从事科学研究和开发设计工作。
比较几个发达国家,德国职业教育采用在企业和职业院校两条线上同时进行培训的双元制培养模式,突出技能培训;日本采用以企业为主的培养模式,职业技术学校提供一定的基础培训,但职业培训和技能发展还是主要由企业雇主提供,这种模式能够培养出适应变化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国家制定一套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对合格的学生颁发技能证书;美加两国则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再针对性地确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优化课程体系设计
普通高等教育体现的是“理论指导实践”的理念,以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为出发点,以较强的科学创造潜力为培养目标,着重于研究开发,其有效成果将用于指导生产实践。但需要改善一些学生眼高手低的教育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应体现“应用于实际,不局限于实例”的教学理念,以职业岗位技能的专项性和操作性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较强的专业技能、能够适应社会需求为培养目标。职业能力着重于技术实践,是研究开发成果具体化、产业化的实施者。课程设计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群需求为依据,以专业核心技术为中心设置相关课程,以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
高职机电专业电气方向的职业范围是电气设备和自动化仪表的安装调试、管理维护、采购销售等。就业岗位是工厂供配电系统操作维护、电控箱柜生产调试、设备仪表安装检修、自动化生产线操作维修、机电产品采购或销售服务。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有劳动部门颁发的电工上岗证、中(高)级维修电工证。为了让学习者获得相应技能和职业证书,有的院校与多家企业共同商讨,确定以下教学内容作为核心课程:电路元件连接测量、电机控制系统安装调试排故、电力电子变频控制、工厂供配电实施维护、检测技术与自动化仪表、PLC应用,课程主要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边教边做边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切实提高职业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主导,“老师讲,学生听”,围绕一线生产和管理所需要的知识技能针对性不强。新型模式下课程以教师积极引导和创造学习的环境条件为主;利用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引导学习活动;教学侧重于职业能力,协作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教师帮助和促进学习,而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同制定培训目标、大纲计划和培训课程,不仅使学生能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锻炼,实践教学的一些设备、实习场地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也有利于推行“订单式培养”。以工作过程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可灵活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行动导向教学法。先带学生到相关企业做短期的认识实习,获取摩性知识。基础课程知识如电工电子、制图识图、微机应用等,主要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做中学,辅以多媒体课件教学。这些知识通用性强,为学生将来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打下系统、扎实的专业基础。
2.项目教学法。具体授课内容和训练项目都来自企业实际,比如船舶电气方向,可采用电动液压起货机控制系统、电站并车解列等案例,先作一些知识讲解,再让学生经过思考,收集资料,独立分析复杂回路,同时在实训台上选取元器件,搭建回路、调试排故等,学生通过方案的实施,增强了自信心,教学效果良好。
3.双语教学。我国外派劳务市场份额在增多,另外很多企业的机电产品使用了进口元器件,同时出口量也日增。有必要在专业理论和实践课中大力推行双语教学,培养双语型技能人才,而不是只限于开设一门外语课。
4.以师带徒、顶岗实习。在老师和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学生参与实际产品安装调试,比如电控柜、船舶配电板等,在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技术水平。提早了解企业生产实际,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树立质量安全意识和创业管理意识。
5.自主学习。即使掌握了一定基本技能,实际参加工作之后或随着岗位的变化提升还会遇到新问题,只有学会学习、持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技能,才能适应社会竞争。
以职业技能鉴定为手段。改进考评方式
在评定学生课程成绩时,应避免单纯的考卷评分方式,分别从动手能力、知识目标、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作四个方面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从重结果评价转向重过程评价,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取得毕业证书,而且要求取得“双证书”或“多证书”,依照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通过了认证的学科成绩可以当作本专业相应课程的学习成绩,并逐步引入国际标准建立职业技能的评估和资格认证体系。
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要以社会合理需求为导向避免一窝风办学,突出高职特点办出特色。培养具有良好专业技能和工程意识的技术人员,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以更新调整,逐步完善;切实树立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只专注理论知识或片面强调实践技能的做法都不可取,注重提高学生处理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能力,形成课程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贯通,尽快缩短岗位适应期成为企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能够适应需求变化、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戴士弦,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
[2]韦家础,职业教育的国内外培养模式比较及走向国际化,天津航海,2008,(2):第67页
[3]黄建科,高职电工电子实践教学改革初探,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第80-82页
[4]李湘伟,周文玲,黄伟明,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机电综合实训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陕西教育,2008,(2):第-29页
[5]李法庆,邵芳,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性课程教学改革探讨,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6,(3):第17-19页
[6]黄永清,关于机电专业实验教学的思考,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第57-59页
[7]赵毅,兰杰,张雁琴,罗亚,对高职机电专业建设的思考,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第16-18页
[8]刘哲,对高职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职业教育研究,2005,(1):第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