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器之用:鲁迅与南洋大学

来源 :文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rwzz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新马华人社群为维系华族教育与文化的延续性及完整性,于1953年筹办了中国海外第一所华文高校——南洋大学。在冷战背景中,南洋大学的建立与兴学并非单纯的教育课题,其背后还牵涉殖民/反殖民势力的争斗、国族/族群认同的拉扯、美苏阵营意识形态的角力等问题。而在南洋颇有传统的鲁迅则再一次被寻唤,通过鲁迅的遗产借助及多元影响聚力,南洋大学学人们不仅建构起以“族群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还深化了学生的族群认同,并肃清了校园内部的右翼势力,甚至在南洋大学被迫关闭后,他们利用关涉鲁迅的文学创作进一步反思历史、总结经验。可以说,鲁迅在南洋大学历史上发挥着“道器之用”——他不仅精神上引领着南洋大学学人们,而且还被修改、塑造,成为他们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资源供给。
其他文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是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积极探索《读本》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读本》的教学效果。为指导学生学好《读本》,本文提出以下教学策略:加强教材研究;讲好中国故事;熟背习语金句;组织交流讨论;开展实践活动。
采用臭氧高级氧化处理高浓度苯乙烯有机废气,研究了进气苯乙烯浓度、臭氧浓度、停留时间、O3/C8H8摩尔比对苯乙烯去除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臭氧氧化能有效净化苯乙烯有机废气,苯乙烯去除效率可达66.6%。适宜运行条件为:停留时间为3.6 s,O3/C8H8摩尔比为0.46。采用GC-MS分析臭氧氧化苯乙烯出口气样,研究结果表明,苯甲醛(C6H5CHO)和苯甲酸(C6H5COOH)为臭氧氧化苯乙烯
研究人民币与RCEP主要成员国货币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对提升人民币在区域内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修正的ICSS算法识别各国汇率的方差结构断点,将其引入ARMA-GARCH模型得到各国汇率的条件波动率,然后基于波动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计算各成员国货币间的波动溢出指数。研究表明:人民币波动更多地受到自身冲击的影响;波动溢出效应具有双向性和非对称性,RCEP经济体货币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波动溢出和波
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公益诉讼需确定金融消费公益诉讼的适格原告,建立多元起诉主体间的顺位协调机制,并完善诉前程序保障,最终将诉讼审判结果纳入金融信用评价体系。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Bureau,CFPB)执行联邦消费者金融法律,要求金融服务者对其行为负责,以此维护消费者权益,
期刊
城镇旅游民宿研究对于提升城镇旅游形象、促进全域旅游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文章选取武汉市5个行政区划内的30家民宿的网络评论数据为样本,采用网络文本分析法进行编码,构建了城镇旅游民宿感知价值7个主类感知要素和22个亚类感知价值要素,并在此基础上二次编码为经济感知价值、情感体验价值、社会交往价值、功能性价值、延伸感知价值、美感体验价值六个价值维度。同时运用两种修正的IPA分析(实际检测数值均值法与偏
对区域内城市燃气企业开展对标分析,能够为科学制定配气价格提供重要参考,更好服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本文从效率视角出发,选取管网配售气管道总长度、年末在职员工总数、配气业务运维成本、归属配气业务期间费用等4项投入指标,以及年服务总气量、管网用户数、居民用户数等3项产出指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评价城市燃气企业绩效,并将评价结果用于标杆成本的测算。结论显示:采用相对有效企业单位配气成本的平均值作为标杆成
短篇小说《山那面人家》往往被视为周立波美学风格的代表作,但在1958年它既有“不入‘时调’”的一面,同时也被《人民文学》纳入民族化风格探索。读者来信则否定了民族化风格的读法,越过风格而强调内容的政治性。唐弢的“反批评”文章《风格一例》改写了前述两种大相径庭的阅读路径,在实现小说风格美学命名的同时,将其带入风格多样化的讨论,并由此引发以群的批评。通过一种“阅读史”视角梳理小说发表、批评与反批评的多重
对于一个具有成长性的企业而言,留存收益不仅是应对未来亏损的准备,也是转增资本的实力,更是对投资者分红的保障。即留存收益的合理利用,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基于此,本文从生命周期的视角出发,实证检验制造行业上市公司留存收益水平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上市公司发展过程中,留存收益水平对股票价格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划分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后发现,从成长期到衰退期,留存收益水平对股票价格的积极影响
路遥在其写作和演讲中多次提及“对自己残酷一点”的人生理念,忍受苦痛和牺牲甚至自找苦吃去实现目标的行为模式鲜明地呈现在他的写作姿态和生活方式中,但这一人生观并不独属于路遥个人,它是社会潮流与个人历史交汇后的产物,潜藏着意识形态上占据话语权和合法性的时代话语。对路遥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创作进行历时性考察,可以发现其“残酷”人生观的内核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社会转轨发生了从维护集体主义到实现个人价
赵树理在20世纪60年代初塑造了不安心农业劳动的返乡文学青年形象。面对返乡文学青年如何回嵌乡土的难题,赵树理认为文艺不应再专业化,返乡文学青年可通过业余创作,繁荣群众文艺,移风易俗,或下沉、切事,转变为乡村建设的实干家。赵树理并未将这些思考文学化,其小说更多显示了转化返乡文学青年的难度,而同时期的其他文学创作则讲述了众多返乡青年回嵌乡土建设新农村的故事。不过赵树理“返乡文学青年如何回嵌乡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