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文化的基本特征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da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文明具有极强的“原生性”和“持续性”,相较而言,日本文化则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主体性。本文对日本文化的开放性,主体性,以及二者混合而产生的混杂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日本文化 开放性 主体性 混杂性
  
  若将中国文化看成是“原生的”、“创造性”的文化,那将日本文化认为是“继发的”、“摄取性”的文化也不为过。正是这种特性使日本文化具有了开放性和主体性。
  一
  东亚文明圈或儒教文明圈、西方的基督教文明圈、西亚和中东的伊斯兰教文明圈、南亚的佛教文明圈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圈。其中,历史最为悠久、范围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成果最为辉煌的当属东亚文明圈的核心——儒教。儒教文明圈发祥于中国,形成、完善于中国。中国作为东亚传统文明的核心,对周边各国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明是以汉族为首的中华民族在东亚这片土地上历经漫长的历史,不断地与大自然相抗争之下形成的文明的结晶。中华民族创造出独立的、自主的、独特的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直至所谓中国文明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时,才具有了根基。在历经秦代和汉代之后拥有了最终形态。之后,虽然在宋代、明代时有所变动,但是并未跳脱出原有的范畴。中国文明源于自然,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所以被称为“原生的”、“创造性”的文化。此类文化一旦形成并且定型,就表现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与周围相异的古代文化抑或文明圈的文化交流、对峙,甚至起冲突时,亦能够发挥强而有力的主导性和自主性。关于中华文明的这些特性,英国的著名学者李约瑟曾提出:中国和西方邻国的交流和融合超乎想象之多,但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中的精髓并没有随之改变,而是保持着自发性延续至今。
  中国文明的自立性并不仅仅表现在“原生性”这一点上,而且体现在相对的“单一性”特征中。从古至今的中国传统文明,从定型以来,历经了与多民族间的战乱和动荡。在世界的大舞台上,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宗教文明和文化要素,虽也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冲突,但中华文明的主体和基本构成并未发生太大改变,逐步繁衍传递了下来。在历史长河中,虽然曾被文化相异的其他民族侵略,并曾一度被支配,但是中华文明保持着其傲人的身姿传延至今。相反,入侵中原的少数民族被伟大的中华文明所同化,或被排除出了东亚文明圈之外。和中华文明并驾齐驱的外来文明与中华文化的冲突也大致如此。例如,对中国带来了巨大影响的佛教。佛教于东汉时期自印度传至中国,经隋、唐到达了鼎盛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喜好,佛教曾一度被重视,甚至超越了儒教,但最终仍被抑制。佛教虽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终究还是儒教的附属物。此外,伊斯兰教亦是如此。七世纪中叶,伊斯兰教传至中国,宋代、元代之后渐渐发展,明末清初时期出现了伊斯兰教学者,伊斯兰教教育也大为盛行,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其影响虽然遍及中国的广大区域,但仍然无法对抗中国文化的核心——儒教,也未能影响到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民族文化。归根结底,伊斯兰教在中国能够存在并得到发展,源于它的存在并未对儒教造成威胁。另外,和儒教文化天差地别的基督教也在唐代传至中国,也未能造成大的影响。基督教在元代、明代、清代曾数度在中国进行宣传活动,但也数度被中止。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同化力和排他性之强确实惊人,这也体现出了中国文明的“原生性”和“持续性”。
  二
  (一)日本文化的“开放性”和“周边性”
  与中国文明的“原生性”和“持续性”相比,日本传统文化则具有“开放性”和“周边性”。日本文化作为周边文明,从古代起,经过漫长的年月孤立地发展至今。古时的日本,是位于东亚的一座孤岛,独自地发展着自己的文化。E.o.ライシャワ在其所著的『ザ.ジャパニーズ』中提道:“日本农业文明的产生比起欧洲、中东、印度、中国落后了几千年。”如果没有外来文明的话,日本文明的发展将是另一番境况。在公元前三世纪以前,日本列岛一直保持着当地文明——绳文文化。绳文文化是原始的采集文化和旧石器时代的文明,持续了约8000年。如『ザ.ジャパニーズ』记载:“在我们的祖先孤立于日本列岛,长期停滞在石器文明止步不前的同时,大陆的汉族早已经迎来了金属时代,建立了强大的国家。”“汉族的发展令人瞩目,影响力也涉及我日本列岛,给日本带来了金属文化和农耕技术。”随着大陆稻作文化圈的民族携带着金属登陆日本列岛,日本就由原始的采集文化进入水田农耕阶段,由旧石器时代进化到铁器和青铜器并用的时代,产生了灿烂辉煌的弥生文化。绳文文化和弥生文化的融合使得日本民族得以诞生。日本文化自身的自然进化,历经了缓慢的形成过程之后,随着弥生时代来自先进的大陆外来文明的渗透而中断。由于本土的绳文文化和大陆先进文化的巨大落差,日本并没有抗拒外来的先进文化,而是兼收并蓄、纳为己用。而且,由于引进、吸收了外来文明,日本列岛迎来了质的飞跃,日本在摄取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就具有了开放性这一特征。根据开放性,日本将华夏文明、朝鲜文化、印度文化、南蛮文化、荷兰文化、西欧文化、美国文化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融入本国文明。其过程,可分为以下三大时期:公元645年,大化改新前后对中国隋唐文化的摄取;1868年,明治维新时期对西欧文化的摄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美国文化的摄取。
  (二)日本文化的主体性
  日本文化并不仅仅只具有摄取外来先进文化的开放性,同时,也具有消化、改造、同化吸取的外来文化的主体性。日本外来文化的摄取不是仅限于模仿,而是在考虑到现实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基础上对外来文化的一种选择、一种学习。因此,日本文化也具有主体性这一特质。
  首先,日本文化的主体性体现在吸收外来文化时的主导性方面。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日本皆选择了当时全世界最为先进的文化。例如,公元5—6世纪,中国不仅是古代亚洲文明的中心,而且是世界文明的中心。所以,日本将中国隋唐的先进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挪为己用。又譬如公元18—19世纪,欧洲作为世界近代资本主义的发源地,成为了近代文明的中心。日本就由欧洲引进了近代学术和近代思想,以及近代产业和经济制度。二战后,美国作为世界现代文明的典范,成为各国的憧憬,日本也迅速引进了美国的议会民主主义制度和管理科学,将美式生活模式普及到全国。
  其次,日本文化的主体性体现在吸收外来文化时的选择性方面。日本总是吸取世界当时最先进的文化,而且是对本国发展有益的、能够适应本国国情的文化。例如,在古代吸收中国文明时,日本引进了隋唐时期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却抵制了难以在日本实施的科举制和宦官制。中国的科举制虽然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但不能适应日本固有的身份制和世袭制,所以日本放弃了科举制。
  再次,日本文化的主体性体现在其融合性方面。在吸收外来文化时,日本并不是机械地生搬硬套,而是表现出了极强的融合性。日本在改造和融合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将外来文化日本化。例如,日本通过改造汉字,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字。也就是,以汉字的草书为基础创造出平假名;以楷书为模板,创造出片假名。此外,对传至国内的佛教进行改造,融入日本的固有思想,创造出“现世佛教”。而且在吸取中国儒学思想的过程中,将以“仁”为本的儒家思想改变成以“忠”为本的日本儒学,应用于日本天皇制度。
  最后,日本文化又具有对固有传统文化的保守性。例如,起源于中国,却因为战火而失去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茶道、花道、宫廷音乐等,日本将这些国粹依样保存,流传至今。
  (三)日本文化的混杂性
  日本文化的开放性和主体性又使日本文化具有了混杂性。在日本文化中,古与今、和与洋、洋与洋的文化要素在统一的文化体系中并存。在明治文化中,作为神话传说中“神的子孙”的天皇既是政治上、宗教上的权威,又在近代的范畴中的议会上体现了其地位。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既有洋室、洋服、洋食、洋乐,又有和室、和服、和食、邦乐。即使同为外来文明,各国的文化在日本文化中也得以并存。例如,英国的功利主义、实证主义和进化论,法国的天赋人权论,德国的国家思想体系、观念论,等等。
  日本文化的混杂性在日语中体现无遗。以下类似的广告在日本随处可见:「シャープなラインが、プーマらしいスタイルのこちら。フリークライミングシューズをモチーフにしたデザイン。」现在的日语中,除了汉字之外还包括来自数十个国家的外来语。有人断言,一百年,或两百年后,日语将有70%或者一半将由外来语构成。也有人称日语为“无国籍语言”。日本文化的混杂性特征使得日本文化又被称为二重文化、混合文化、混血文化、杂种文化、合金文化。
  
  参考文献:
  [1]E.o.ライシャワ.ザ.ジャパニー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2]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M]岩波新书,1978.
其他文献
摘 要: 作为理工科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应用写作教学不仅注重理论性,而且注重实践性。本文从应用写作课程建设的现状和不足出发,分别从学校、教材、教师、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 应用写作教学 实践性 教学改革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21世纪初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标。写作课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具备写
摘要: 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意是充满新意并带有个性的教学构想。语文阅读教学创意的前提一是离不开教师的文本细读;二是头脑里始终要有创新的意识。教学创意应讲究新、简、活、实。语文阅读教学创意的方法有关注细节、亲自体验、慧眼识珠、一句板书等。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创意教学前提特点  方法    每每上一篇课文,尤其是上以前上过的课文时,我都希望上出不同,最好能上出点创意来。正所谓:“不走寻常路。”  语
摘 要: “去中心”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其涵义就是消除科学中心主义及主流文化等的霸权地位,关注边缘文化、边缘学科及边缘群体。教育思想由较简单的模式到“无中心”、“无等级”模式或多元整合模式,从最初较为单一的追求科学化、标准化走向反理性主义、反科学主义的极为复杂丰富的后现代道路。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去中心”主义 现代教育思想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二十世纪中
摘 要: 毕淑敏的小说对女性的关怀和解读有着独特的视角。本文通过整理毕淑敏小说中的几个典型女性形象,来分析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和女性价值。本文主要从女性的社会意识、母爱意识、灵魂救赎三个角度来进行解读。  关键词: 毕淑敏作品 女性角色 “高贵灵魂”    毕淑敏是当代有着独特书写气质的女作家。战士、医生、心理咨询师、作家,没有几个女性能在短暂的一生中拥有如此丰富的社会阅历。女儿、妻子、母亲,大多数
摘 要: 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优秀分子,必须发挥其先进作用。结合独立学院特点,本文分析了发挥学生党员先进性的重大意义、现实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讨发挥学生党员先进性作用的途径。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学生党员 先进性    一、独立学院学生党员队伍的问题分析  为进一步掌握学生党员模范作用的基本情况,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我们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为调查个案,对295名不同专业与年级的学生党员和非学生
摘 要: 当前,国际化已成为现代大学的一种生存方式,职业技术教育也必然走此道路。本文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个案,探讨了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发展之路的问题。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国际化发展 努力方向    在全球化经济时代,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明显。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也愈发显得重要,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新的人才需求,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诸多挑战与机遇,职业技
摘 要: 通过在职攻读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的亲身经历,本文叙述了西南大学翻译硕士课程中的高级口译课程的设置和课堂情况,详细介绍了各项口译技能的训练,分析了在职攻读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的感受和收获,意在为其他在职培训的教师提供借鉴并分享经历。  关键词: 在职培训 翻译专业硕士 高级口译课程 口译技巧    一、在职培训课程设置得到重视  2010—2011年,我在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 要: 本文从两方面论述了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新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方法,即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中学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课教学。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综合性 实践活动课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使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
摘 要: 创造性叛逆是文学翻译的必然性,文学语言的开放性和文学文本中包含的不同文化元素是原因之一。同时,译者自身的文学素养、主观精神世界和译语文化背景也是影响要素。创造性叛逆是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形式之一,表明译者不再是原作者的“仆人”,而是一定程度上的自由个体。  关键词: 文学翻译 创造性叛逆 译者主体性    一、前言    上世纪中期以前,不论在翻译实践活动还是翻译理论研究中,人们都特别关注“
摘 要: 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条件下,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方式和形式都应为学生的工学结合服务。本文旨在阐述在新的条件下,思政课课内实践方式实施的必要性,以及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学生、教师、社会相互合作的思政课课内实践方式,为进一步探讨研究课内实践方式打下基础。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工学结合 思政课 课内实践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