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语文综合实践性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更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也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有鉴于此,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的引导学生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和生活来一次亲密接触,无疑会使学生有更大的收获。
一、在生活中感受语文的多姿多彩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每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安排读写听说综合活动,并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专题”,让学生在综合的语文学习中提高语文素质,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藉此建立开放性的语文教材和教学新体系。作为语文教师应尽可能的引导学生积极的关注社会,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让学生了解到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社会是五彩斑斓的。语文是与社会和生活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的。笔者在语文课上开设了课前五分钟小活动,让学生轮流上台介绍和交流所见、所闻的社会生活事件。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又开拓了学生的眼界。既感受了生活的多彩,又积累了写作的素材。每周一次的时事评点课,学生们畅所欲言,广泛探讨,有时甚至激烈辩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感受了社会的千姿百态,了解了社会,认识了社会。
二、在生活中丰富自己的语文素养
传统的语文从感性经验开始,在观察自然的基础上归纳出事物的性状,并以一定的词语进行命名和定义,形成“概念”。学生在理解这些“概念”的基础上熟悉和巩固这些“概念”,并运用于相似的情境。有人认为学生这样掌握的"概念"就是理性知识。事实上,这些“概念”所反映的只是数量有限的同类事物的外部形状,并未揭示出不同类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因此,这只是一种知性认识,不能用于对普遍事物的解释,有待上升到理性认识。传统的语文教学误以为知性的认识就是理性认识,导致教学上孤立静止的思维方式和形式主义倾向。
全新的语文教育教学理念,令我茅塞顿开,重新认识和探索新的语文教学方式,组织专题活动《漫步花的世界》,以读花,赏花为出发点,由此生发开去,让探究的触角延伸到生物、化学、医学等学科,延伸到养生、美食等领域,延伸到环保及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用不同的形式尝试着实现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沟通、整合,并综合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品质。
三、在生活中感悟语文的文化内涵
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并激励我们去创造更大的辉煌。为此,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在很多方面,学生得到了不少的收获。
学生自身的活动是其他人代替不了的。通过这样的活动充分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知识经验进行自主的活动,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发展特长,培养个性。在活动中大多数学生自愿参加,自己组织,独立完成。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主动意识。
四、在生活中学会语文的自我发展
综合性是活动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语文课的一个显著特点。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发挥语文的整体功能。语文活动课从活动的内容、形式到所产生的教育影响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特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各项活动的完成,需要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所培养的能力也是综合的。除语文能力外,还包括其他认识能力和活动能力。除此之外,学生在人际交往、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方面也受到锻炼。而且,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还能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使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美育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不仅表现在知识上,更重要是体现在能力和发展上。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充分的感受到:教师是“导”,学生是“演”,其主要意图是通过实践活动巩固课本上所学的知识。因此我开展《我们爱自然,我们爱科学》专题活动就是結合课本内容,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知识。开展综合活动《文字诊所》,以学生活动为主,融视、听、说于一体,学生兴趣浓,他们动手、动口、动脑,或演讲,或表演,轻松活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互助合作能力,组织能力,主持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得到了发展。这一阶段,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其养成了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活动课《走近苏轼》以《记承天寺夜游》为基点,发散开去,追问苏轼,追问我国古代文化生活,追问人生。这样的实践活动课的模式好像是一个倒置的漏斗,表面上看入口很小,可是一旦进入活动过程就会发现,其中有着广阔的空间。
在我尝试着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深刻的感受到:语文教学离不开社会生活,也永远不能脱离社会生活。惟有把语文放在社会这个大的舞台和广阔的背景之下,和生活亲密接触,才能真正的学好语文。
一、在生活中感受语文的多姿多彩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每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安排读写听说综合活动,并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专题”,让学生在综合的语文学习中提高语文素质,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藉此建立开放性的语文教材和教学新体系。作为语文教师应尽可能的引导学生积极的关注社会,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让学生了解到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社会是五彩斑斓的。语文是与社会和生活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的。笔者在语文课上开设了课前五分钟小活动,让学生轮流上台介绍和交流所见、所闻的社会生活事件。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又开拓了学生的眼界。既感受了生活的多彩,又积累了写作的素材。每周一次的时事评点课,学生们畅所欲言,广泛探讨,有时甚至激烈辩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感受了社会的千姿百态,了解了社会,认识了社会。
二、在生活中丰富自己的语文素养
传统的语文从感性经验开始,在观察自然的基础上归纳出事物的性状,并以一定的词语进行命名和定义,形成“概念”。学生在理解这些“概念”的基础上熟悉和巩固这些“概念”,并运用于相似的情境。有人认为学生这样掌握的"概念"就是理性知识。事实上,这些“概念”所反映的只是数量有限的同类事物的外部形状,并未揭示出不同类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因此,这只是一种知性认识,不能用于对普遍事物的解释,有待上升到理性认识。传统的语文教学误以为知性的认识就是理性认识,导致教学上孤立静止的思维方式和形式主义倾向。
全新的语文教育教学理念,令我茅塞顿开,重新认识和探索新的语文教学方式,组织专题活动《漫步花的世界》,以读花,赏花为出发点,由此生发开去,让探究的触角延伸到生物、化学、医学等学科,延伸到养生、美食等领域,延伸到环保及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用不同的形式尝试着实现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沟通、整合,并综合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品质。
三、在生活中感悟语文的文化内涵
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并激励我们去创造更大的辉煌。为此,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在很多方面,学生得到了不少的收获。
学生自身的活动是其他人代替不了的。通过这样的活动充分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知识经验进行自主的活动,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发展特长,培养个性。在活动中大多数学生自愿参加,自己组织,独立完成。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主动意识。
四、在生活中学会语文的自我发展
综合性是活动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语文课的一个显著特点。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发挥语文的整体功能。语文活动课从活动的内容、形式到所产生的教育影响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特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各项活动的完成,需要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所培养的能力也是综合的。除语文能力外,还包括其他认识能力和活动能力。除此之外,学生在人际交往、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方面也受到锻炼。而且,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还能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使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美育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不仅表现在知识上,更重要是体现在能力和发展上。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充分的感受到:教师是“导”,学生是“演”,其主要意图是通过实践活动巩固课本上所学的知识。因此我开展《我们爱自然,我们爱科学》专题活动就是結合课本内容,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知识。开展综合活动《文字诊所》,以学生活动为主,融视、听、说于一体,学生兴趣浓,他们动手、动口、动脑,或演讲,或表演,轻松活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互助合作能力,组织能力,主持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得到了发展。这一阶段,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其养成了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活动课《走近苏轼》以《记承天寺夜游》为基点,发散开去,追问苏轼,追问我国古代文化生活,追问人生。这样的实践活动课的模式好像是一个倒置的漏斗,表面上看入口很小,可是一旦进入活动过程就会发现,其中有着广阔的空间。
在我尝试着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深刻的感受到:语文教学离不开社会生活,也永远不能脱离社会生活。惟有把语文放在社会这个大的舞台和广阔的背景之下,和生活亲密接触,才能真正的学好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