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回放】
主持人:郭青(学生)
指导教师:王海燕
郭青: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蜀相》《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我带领大家齐声朗读一遍。
(全班同学齐读文本)
郭青:好。老师在印发的阅读资料里介绍了什么是“沉郁顿挫”,总的说来,包括情感和表达两个方面。下面我们开始本课的学习重点——通过这四首诗,深入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下面6分钟时间,各组一对一讨论,交流自读心得。小组长调控好组内的交流,希望大家积极参与,高效讨论,开始!
(每个学生选最感兴趣的一首,选同一首的为一组,已分成四个小组)
众生:(全体起立讨论交流)
郭青:下面有请4个小组派出代表在黑板上板书合作探究的成果,非展示的同学继续讨论,准备补充质疑。
【附】
第一组展示内容:
大意:
《蜀相》这首诗通过诗人对蜀相祠堂的寻访,描写了所见之景,概括了诸葛亮一生功绩,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和壮志难酬的英雄的叹惋之情。
手法:
1.设问:首联一问一答,表达了作者迫切瞻仰丞相祠堂,内心对蜀相的思慕之情。
2.反衬:“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色,反衬诗人心中无限感伤和凄凉之情。
郭青:展示结束。我们先浏览一下展示的成果。(停顿)有请第一小组的代表作精彩点评。
生1:我们组为大家总结了《蜀相》的大意和手法,我认为展示得都很准确。我想补充一点,就是“炼字”。我们解决这一类题,通常用比较的方法,比如我举个例子,“春风又绿江南岸”,如果把“绿”改成“到”字好不好?
众生:不好。
生1:就是。我们就是要用比较的方法来发现,来体会一个字的妙处。我们现在来试一下,大家看着课本第14页,把第三联中的“自”改成“尽”,把“空”改成“皆”,大家说好不好?
众生:不好。
生1:为什么说不好?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
生2:我觉得“自”和“空”写出了诸葛祠荒凉的景象,与作者心境相符。用“尽”“皆”不能表达这种意思。
生3:我认为“自”和“空”写的不是荒凉之景。
生1:那我们就把这个问题交给老师吧。
教师:可以看出,大家对这首诗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我认为用“尽”“皆”只能表达出碧草映阶,黄鹂啼转的生机盎然的春色。而用“自”“空”可写出对眼前景,思祠中人,再美的芳草也只能应和季节的漠然映阶,无所期盼;再动听的莺啼,也失去了应有的惬意!表达的是诗人深沉的感慨。“自”“空”可以说与此诗的境界关系最为密切。
此诗作于760年春,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像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当时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让他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下文借写诸葛亮的为人和功业来写诗人自己壮志未酬,功业未成,“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这就使得整首诗在悲凉之中又显得真挚深沉,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诗风。希望大家珍惜这种探究精神,好,继续吧。
生1:好。谢谢老师。以后我们就可以这样用比较的方法体会“炼字”的好处。
生4:我觉得“反衬”手法也可以说成“乐景衬哀情”。
生1:对。大家还有什么补充吗?
众生:没有。(鼓掌)
……
【教师感言】
新课标对选修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体现基础性,应该致力于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所以选修课程更强调自主性和多样性,是高中生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的升级和强化。选修课到底该怎么上,我认为应突出一个“选”字。
一、既然是选修,教师就能对教材内容来选教
高中语文有多个选修系列,涉及的课程众多,所以不可能像必修课那样一篇一篇来上。在选修课的教学中,教师不必囿于选修教材的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取舍,重组整合,甚至篇目替换。
这节课我结合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水平,采用了“专题式”教学的方式。把《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四首杜甫的诗进行整合,围绕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这一个点深入探究。我发现,当这些文本单个呈现时,学生的感觉往往是艰涩枯燥的,但当这些文本整合在一起时,学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他们惊异地发现,杜甫不再是一个“忧国忧民”的标签。这样做既提炼了教材,节省了时间,也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把握了杜甫的诗和情感的表达,也找到了一条解读诗词风格的有效途径。
二、既然是选修,学生就可凭自己爱好来选学
学生作为自由个体,完全可以有自己的阅读取向。一旦让他们做自己高兴做的事,他们的学习动力及实际行为将是谁都阻止不了的。自然,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选修课程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快乐学知识,知识被运用,运用有收获,收获更快乐。
学习这一专题,先是让学生从四首诗中选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然后教师进行统计,把喜欢同一首诗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自然形成4个兴趣小组,课堂变成了“同一首诗”的阅读心得交流平台,而其他同学则可以同步分享。尽管这样做对鉴赏杜诗的“沉郁顿挫”这一目标来说,还有很大的缺陷,比如显得不够系统,缺少相应深度。但我主观认为,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来说,其收益远远比教师苦口婆心的讲解要大得多。因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是主要承担者:提前预习、查找资料、汇总分析、集体展示、组织交流。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极大地调动,而这正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既然是选修,教法就应扣学习目标来选用
现在有立足一个话题中心,多向辐射的“话题式”教学法,有在比较中进行,在某一领域深入探究的“单元式”教学法,有把散乱的知识点连成一条线,组成一个面,进而形成一个完备的知识体系的“专题式”教学法……
比如这节课我根据学生情况把学习目标定为“杜甫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将教法定为“专题式教学”。为此,我在课堂前提出了三点要求:1.从《蜀相》《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中自选一篇,朗读成诵,概括每首的大意;2.交流讨论,探究艺术手法的精妙;3.激情投入,交流讨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从上课效果看,这种做法,使必修课所学内容得到了巩固并有所拓展。
选修课教学和必修课教学,当然应该有所不同。但两者本质一致,不可过分夸大二者的差异。因为不管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是语文课,都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和语文教学的规律。
(作者单位:河南省长垣县第十中学)
主持人:郭青(学生)
指导教师:王海燕
郭青: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蜀相》《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我带领大家齐声朗读一遍。
(全班同学齐读文本)
郭青:好。老师在印发的阅读资料里介绍了什么是“沉郁顿挫”,总的说来,包括情感和表达两个方面。下面我们开始本课的学习重点——通过这四首诗,深入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下面6分钟时间,各组一对一讨论,交流自读心得。小组长调控好组内的交流,希望大家积极参与,高效讨论,开始!
(每个学生选最感兴趣的一首,选同一首的为一组,已分成四个小组)
众生:(全体起立讨论交流)
郭青:下面有请4个小组派出代表在黑板上板书合作探究的成果,非展示的同学继续讨论,准备补充质疑。
【附】
第一组展示内容:
大意:
《蜀相》这首诗通过诗人对蜀相祠堂的寻访,描写了所见之景,概括了诸葛亮一生功绩,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和壮志难酬的英雄的叹惋之情。
手法:
1.设问:首联一问一答,表达了作者迫切瞻仰丞相祠堂,内心对蜀相的思慕之情。
2.反衬:“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色,反衬诗人心中无限感伤和凄凉之情。
郭青:展示结束。我们先浏览一下展示的成果。(停顿)有请第一小组的代表作精彩点评。
生1:我们组为大家总结了《蜀相》的大意和手法,我认为展示得都很准确。我想补充一点,就是“炼字”。我们解决这一类题,通常用比较的方法,比如我举个例子,“春风又绿江南岸”,如果把“绿”改成“到”字好不好?
众生:不好。
生1:就是。我们就是要用比较的方法来发现,来体会一个字的妙处。我们现在来试一下,大家看着课本第14页,把第三联中的“自”改成“尽”,把“空”改成“皆”,大家说好不好?
众生:不好。
生1:为什么说不好?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
生2:我觉得“自”和“空”写出了诸葛祠荒凉的景象,与作者心境相符。用“尽”“皆”不能表达这种意思。
生3:我认为“自”和“空”写的不是荒凉之景。
生1:那我们就把这个问题交给老师吧。
教师:可以看出,大家对这首诗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我认为用“尽”“皆”只能表达出碧草映阶,黄鹂啼转的生机盎然的春色。而用“自”“空”可写出对眼前景,思祠中人,再美的芳草也只能应和季节的漠然映阶,无所期盼;再动听的莺啼,也失去了应有的惬意!表达的是诗人深沉的感慨。“自”“空”可以说与此诗的境界关系最为密切。
此诗作于760年春,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像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当时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让他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下文借写诸葛亮的为人和功业来写诗人自己壮志未酬,功业未成,“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这就使得整首诗在悲凉之中又显得真挚深沉,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诗风。希望大家珍惜这种探究精神,好,继续吧。
生1:好。谢谢老师。以后我们就可以这样用比较的方法体会“炼字”的好处。
生4:我觉得“反衬”手法也可以说成“乐景衬哀情”。
生1:对。大家还有什么补充吗?
众生:没有。(鼓掌)
……
【教师感言】
新课标对选修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体现基础性,应该致力于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所以选修课程更强调自主性和多样性,是高中生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的升级和强化。选修课到底该怎么上,我认为应突出一个“选”字。
一、既然是选修,教师就能对教材内容来选教
高中语文有多个选修系列,涉及的课程众多,所以不可能像必修课那样一篇一篇来上。在选修课的教学中,教师不必囿于选修教材的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取舍,重组整合,甚至篇目替换。
这节课我结合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水平,采用了“专题式”教学的方式。把《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四首杜甫的诗进行整合,围绕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这一个点深入探究。我发现,当这些文本单个呈现时,学生的感觉往往是艰涩枯燥的,但当这些文本整合在一起时,学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他们惊异地发现,杜甫不再是一个“忧国忧民”的标签。这样做既提炼了教材,节省了时间,也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把握了杜甫的诗和情感的表达,也找到了一条解读诗词风格的有效途径。
二、既然是选修,学生就可凭自己爱好来选学
学生作为自由个体,完全可以有自己的阅读取向。一旦让他们做自己高兴做的事,他们的学习动力及实际行为将是谁都阻止不了的。自然,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选修课程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快乐学知识,知识被运用,运用有收获,收获更快乐。
学习这一专题,先是让学生从四首诗中选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然后教师进行统计,把喜欢同一首诗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自然形成4个兴趣小组,课堂变成了“同一首诗”的阅读心得交流平台,而其他同学则可以同步分享。尽管这样做对鉴赏杜诗的“沉郁顿挫”这一目标来说,还有很大的缺陷,比如显得不够系统,缺少相应深度。但我主观认为,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来说,其收益远远比教师苦口婆心的讲解要大得多。因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是主要承担者:提前预习、查找资料、汇总分析、集体展示、组织交流。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极大地调动,而这正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既然是选修,教法就应扣学习目标来选用
现在有立足一个话题中心,多向辐射的“话题式”教学法,有在比较中进行,在某一领域深入探究的“单元式”教学法,有把散乱的知识点连成一条线,组成一个面,进而形成一个完备的知识体系的“专题式”教学法……
比如这节课我根据学生情况把学习目标定为“杜甫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将教法定为“专题式教学”。为此,我在课堂前提出了三点要求:1.从《蜀相》《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中自选一篇,朗读成诵,概括每首的大意;2.交流讨论,探究艺术手法的精妙;3.激情投入,交流讨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从上课效果看,这种做法,使必修课所学内容得到了巩固并有所拓展。
选修课教学和必修课教学,当然应该有所不同。但两者本质一致,不可过分夸大二者的差异。因为不管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是语文课,都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和语文教学的规律。
(作者单位:河南省长垣县第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