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单位:456250 河南省浚县人民医院
通讯作者:常好华
【摘要】 目的 观察布地奈德联合复方异丙托溴铵氧动力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照组40例,常规采用吸氧、抗感染、抗病毒、止咳平喘等治疗。治疗组4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复方异丙托溴铵氧动力驱动雾化吸入治疗。结果 治疗组咳嗽、喘憋、湿啰音、哮鸣音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均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地奈德、复方异丙托溴铵氧动力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哮喘使用方便,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布地奈德; 复方异丙托溴铵; 氧动力驱动雾化吸入
婴幼儿哮喘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影响婴幼儿身体健康。本院2009年3月~2010年2月运用布地奈德和复方异丙托溴铵氧动力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40例婴幼儿哮喘,效果良好,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2例患儿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中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45例,女37例,年龄<1岁36例,<2岁28例,≥2岁18例。将82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全部病例均在发病2 d内入院,入院时两组患儿均有咳嗽、喘息、三凹征、呼气性呼吸困难、肺部哮鸣音及湿啰音等,未用过激素类药物,并除外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异物、肺结核等疾病。两组间在病例数量、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采用吸氧、抗感染、抗病毒、止咳平喘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氧动力驱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0.5~1 mg和复方异丙托溴铵1.25~2.5 ml治疗,2次/d,10~15 min/次,氧流为5~6 L/min,5 d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
1.3 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3 d内咳、喘、憋的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缺氧纠正,哮鸣音、湿啰音明显减少或消失;有效:治疗5 d上述指标明显改善;无效:治疗5 d后上述指标逐渐改善。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11.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临床表现改善及住院时间 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表现改善及住院时间(d)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近几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年龄日趋小龄化,尤其是婴幼儿,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2]。治疗的关键必须快速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减轻和消除气道黏膜水肿、炎症、内分泌物,纠正低氧血症,恢复肺功能,保证通气和换气功能。
2005年WHO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诊治指南明确指出[2],吸入治疗方法是目前哮喘治疗的最好方法,应当大力提倡。
糖皮质激素是目前认为最有效的控制药物,布地奈德混悬液是美国FDA唯一批准用于0.5~12岁哮喘儿童的吸入激素[3]。布地奈德的主要成分為丁地去炎松,可使微小血管收缩,细胞向炎症部位移动,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和降低各种过敏介质的活性,增强气道β2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反应性,清除气道炎症,抑制过敏原,改善支气管痉挛收缩,降低哮喘的支气管反应性,抗炎作用强[4]。
复方异丙托溴铵主要成分为异丙托溴铵及硫酸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为抗胆碱能药物,可阻断支气管平滑肌上的毒蕈碱受体,降低迷走神经张力,促进气道扩张,减少气道黏液分泌。硫酸沙丁胺醇为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可增加细胞内cAMP,使黏液纤毛清除功能增加,平滑肌松弛,气管通透性降低,肺通气功能改善。两药合用有协同作用。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可将药液微粒控制在3~6 μm大小,利于药物在呼吸道黏膜局部沉积,直达肺部病变,起效快,有足够的氧气吸入,改善肺功能。药物剂量小,毒副作用少,对低氧血症、严重气促、无法深吸气的患儿尤为适用。
本研究显示,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并且改善咳嗽、喘憋、湿啰音、哮鸣音及住院天数优于对照组,使用方便,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儿童哮喘诊断标准和治疗常规.中华儿科杂志,1998,36(12):747-750.
[2] 薛春霞,王亚琴,李荣荣,等.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普米克令舒和复方异丙托溴胺治疗婴幼儿哮喘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9):3740.
[3] 岳孟源,王希华.氧驱动雾化吸入控制婴幼儿哮喘急性发作临床观察.临床儿科杂志,2003,21(7):416.
[4] 叶雪波,田恒忠,罗雯,等.布地奈德联合万托林气雾剂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12, 44-46.
(收稿日期:2011-05-03)
(本文编辑:陈丹云)
通讯作者:常好华
【摘要】 目的 观察布地奈德联合复方异丙托溴铵氧动力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照组40例,常规采用吸氧、抗感染、抗病毒、止咳平喘等治疗。治疗组4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复方异丙托溴铵氧动力驱动雾化吸入治疗。结果 治疗组咳嗽、喘憋、湿啰音、哮鸣音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均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地奈德、复方异丙托溴铵氧动力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哮喘使用方便,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布地奈德; 复方异丙托溴铵; 氧动力驱动雾化吸入
婴幼儿哮喘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影响婴幼儿身体健康。本院2009年3月~2010年2月运用布地奈德和复方异丙托溴铵氧动力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40例婴幼儿哮喘,效果良好,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2例患儿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中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45例,女37例,年龄<1岁36例,<2岁28例,≥2岁18例。将82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全部病例均在发病2 d内入院,入院时两组患儿均有咳嗽、喘息、三凹征、呼气性呼吸困难、肺部哮鸣音及湿啰音等,未用过激素类药物,并除外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异物、肺结核等疾病。两组间在病例数量、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采用吸氧、抗感染、抗病毒、止咳平喘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氧动力驱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0.5~1 mg和复方异丙托溴铵1.25~2.5 ml治疗,2次/d,10~15 min/次,氧流为5~6 L/min,5 d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
1.3 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3 d内咳、喘、憋的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缺氧纠正,哮鸣音、湿啰音明显减少或消失;有效:治疗5 d上述指标明显改善;无效:治疗5 d后上述指标逐渐改善。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11.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临床表现改善及住院时间 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表现改善及住院时间(d)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近几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年龄日趋小龄化,尤其是婴幼儿,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2]。治疗的关键必须快速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减轻和消除气道黏膜水肿、炎症、内分泌物,纠正低氧血症,恢复肺功能,保证通气和换气功能。
2005年WHO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诊治指南明确指出[2],吸入治疗方法是目前哮喘治疗的最好方法,应当大力提倡。
糖皮质激素是目前认为最有效的控制药物,布地奈德混悬液是美国FDA唯一批准用于0.5~12岁哮喘儿童的吸入激素[3]。布地奈德的主要成分為丁地去炎松,可使微小血管收缩,细胞向炎症部位移动,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和降低各种过敏介质的活性,增强气道β2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反应性,清除气道炎症,抑制过敏原,改善支气管痉挛收缩,降低哮喘的支气管反应性,抗炎作用强[4]。
复方异丙托溴铵主要成分为异丙托溴铵及硫酸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为抗胆碱能药物,可阻断支气管平滑肌上的毒蕈碱受体,降低迷走神经张力,促进气道扩张,减少气道黏液分泌。硫酸沙丁胺醇为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可增加细胞内cAMP,使黏液纤毛清除功能增加,平滑肌松弛,气管通透性降低,肺通气功能改善。两药合用有协同作用。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可将药液微粒控制在3~6 μm大小,利于药物在呼吸道黏膜局部沉积,直达肺部病变,起效快,有足够的氧气吸入,改善肺功能。药物剂量小,毒副作用少,对低氧血症、严重气促、无法深吸气的患儿尤为适用。
本研究显示,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并且改善咳嗽、喘憋、湿啰音、哮鸣音及住院天数优于对照组,使用方便,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儿童哮喘诊断标准和治疗常规.中华儿科杂志,1998,36(12):747-750.
[2] 薛春霞,王亚琴,李荣荣,等.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普米克令舒和复方异丙托溴胺治疗婴幼儿哮喘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9):3740.
[3] 岳孟源,王希华.氧驱动雾化吸入控制婴幼儿哮喘急性发作临床观察.临床儿科杂志,2003,21(7):416.
[4] 叶雪波,田恒忠,罗雯,等.布地奈德联合万托林气雾剂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12, 44-46.
(收稿日期:2011-05-03)
(本文编辑:陈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