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是一项神圣而崇高的事业。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不仅肩负着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基础知识的任务,同时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职能。那么,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教学中求新、求变,达到“学会”与“会学”的双重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呢?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导入——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发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全过程。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和谐融洽、兴趣盎然的氛围中。
例如,在教学“连加”时,我设计了一个画面:“小猫钓鱼,先钓上来4条鱼,又钓了2条,现在钓了几条鱼?”“接着又钓上来1条鱼,一共钓上来几条鱼?”这样的故事情境自然生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而且学生的探索欲望被充分调动,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二、学知——动手动脑,充分实践
创新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所谓“创新”并不是要求学生有新的发明创造,而是让他们进行独立的思考发现,这种发现就是创新,就是创造。尽管他们发现的是前人早已发现的知识和规律,但是他们的发现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经验、兴趣、爱好上的,不仅知识掌握得更为牢固,而且在学习中提高了学习的能力,探索中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计算”时,我出示一道题:53×6%=?然后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看看你能想出几种解题方法,看谁最聪明,想出的方法既简便又合理。”同学们情绪高涨,大胆探索,出现了好几种不同的解法。这里,教师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束缚,凭借自己的智慧与能力积极地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创造空间, 提供创造机会,培养创造意识。
三、练习——联系生活,方法多样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练习不仅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沟通知识与创新的桥梁。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潜心研究教材教法,精心设计练习内容,努力把学生的全部创造潜能开发到最大程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联系生活
数学教学要讲来源、讲用处,通过联系实际,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起来自然有亲切感、真实感,从而有力地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可以充分运用本班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等问题均发生在学生身边,充满着生活情趣,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不仅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特点,我们也可以开展联系实际的数学实践活动,如“夺红旗”“找朋友”“当售货员”及户外操作实践等。使数学课堂不仅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而且成为学生表演、展示自我的舞台。
2.方法多样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对于一个问题,所求的答案往往不与他人相同,总有新想法、新设计,表现得很独特,就属于创新意识的基本表现。因此,在练习题的设计时,除基本练习外,还应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如导向性练习、自由式练习、互助式练习、发散式练习、实践操作性练习、开放式练习等。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提供数学交流的机会。
四、拓展——加深内化,鼓励创新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更要让他们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在生活中善于发现问题、挖掘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创造。因此,在学习每一个阶段后,我们都安排了相关的实践活动:去银行了解利息的结算,了解家庭的生活开支,绘制各种统计图表,计算班级人数的增减比例……这些活动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加深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重要性。在生活的实践中,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潜力得到挖掘,创造力得到开发。
实践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是实践的动力。教学中只有贴近生活、注重实践,以思维为基础,创新为宗旨才能达到教学“知”、“识”齐抓,“会”、“学”共进的目的。
总之,时代呼唤创新性人才,创新性人才需要教育有效的培养。而学校课堂教学又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主渠道。作为教学活动组织者的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适时、适度地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会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一、导入——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发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全过程。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和谐融洽、兴趣盎然的氛围中。
例如,在教学“连加”时,我设计了一个画面:“小猫钓鱼,先钓上来4条鱼,又钓了2条,现在钓了几条鱼?”“接着又钓上来1条鱼,一共钓上来几条鱼?”这样的故事情境自然生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而且学生的探索欲望被充分调动,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二、学知——动手动脑,充分实践
创新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所谓“创新”并不是要求学生有新的发明创造,而是让他们进行独立的思考发现,这种发现就是创新,就是创造。尽管他们发现的是前人早已发现的知识和规律,但是他们的发现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经验、兴趣、爱好上的,不仅知识掌握得更为牢固,而且在学习中提高了学习的能力,探索中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计算”时,我出示一道题:53×6%=?然后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看看你能想出几种解题方法,看谁最聪明,想出的方法既简便又合理。”同学们情绪高涨,大胆探索,出现了好几种不同的解法。这里,教师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束缚,凭借自己的智慧与能力积极地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创造空间, 提供创造机会,培养创造意识。
三、练习——联系生活,方法多样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练习不仅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沟通知识与创新的桥梁。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潜心研究教材教法,精心设计练习内容,努力把学生的全部创造潜能开发到最大程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联系生活
数学教学要讲来源、讲用处,通过联系实际,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起来自然有亲切感、真实感,从而有力地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可以充分运用本班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等问题均发生在学生身边,充满着生活情趣,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不仅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特点,我们也可以开展联系实际的数学实践活动,如“夺红旗”“找朋友”“当售货员”及户外操作实践等。使数学课堂不仅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而且成为学生表演、展示自我的舞台。
2.方法多样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对于一个问题,所求的答案往往不与他人相同,总有新想法、新设计,表现得很独特,就属于创新意识的基本表现。因此,在练习题的设计时,除基本练习外,还应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如导向性练习、自由式练习、互助式练习、发散式练习、实践操作性练习、开放式练习等。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提供数学交流的机会。
四、拓展——加深内化,鼓励创新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更要让他们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在生活中善于发现问题、挖掘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创造。因此,在学习每一个阶段后,我们都安排了相关的实践活动:去银行了解利息的结算,了解家庭的生活开支,绘制各种统计图表,计算班级人数的增减比例……这些活动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加深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重要性。在生活的实践中,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潜力得到挖掘,创造力得到开发。
实践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是实践的动力。教学中只有贴近生活、注重实践,以思维为基础,创新为宗旨才能达到教学“知”、“识”齐抓,“会”、“学”共进的目的。
总之,时代呼唤创新性人才,创新性人才需要教育有效的培养。而学校课堂教学又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主渠道。作为教学活动组织者的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适时、适度地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会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培养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