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学生有一定作文基础,在选材作文材料引导时,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选材普遍做法,针对性给出指导意见,以提升作文选材典型性,塑造学生作文整体素质。贴近主旨立意选材、接轨生活实际选材、关注社会现象选材,能够满足受众群体个性需求,赢得更多认同感,增加作文感染力。
一、贴近主旨,围绕作文要求选材
围绕作文要求展开选材,这是最为常见的教学引导。由于教师示范不够,学生难以建立直观认知,操作起来依然会陷入迷茫,找不到基本要领。因此,在选材引导时,教师不妨结合具体内容展开示范操作,给学生更多直观展示,学生学习有样子可以参照,其操作效果才会更为明显。
面对作文题目,给学生讲清基本要求还远远不够,帮助学生规划基本操作思路是非常有必要的。初中学生作文基础不够扎实,在选材时很容易落入思维窠臼之中,难以赢得主动权。如作文题目:《我的青春我做主》,教师给出具体提示:我的青春我做主,说明在生活中,有人不让我们自己做主,这些人是谁呢?他们为什么不让我们做主?怎么不让我们做主了?有什么样的事件能够说明这个问题呢?学生针对教师给出问题展开讨论,很快就达成共识:不让我们自己做主的是家长、老师、社会人,干涉最多的自然是家长,不让我们自由支配课余时间,不让我们随便交友,不准我们设计未来。我们要做独立的自己,并非要与家长针锋相对,而是要以理服人,用事实说话,争取我们的权利。
二、接轨生活,观照受众心理诉求
教师要求学生要写真实的生活经历,往往让学生很为难,因为学生经历太单薄,根本找不到典型材料可以写作,致使作文选材达不到典型化要求。教师在具体引导时,要让学生掌握真实性原则,符合生活的真实都可以选择,未必要在自己生活经历中苦苦搜寻。只要在生活中有现实存在,都可以成为选择的对象。学生作文阅读者是教师,特别是考场作文,要赢得老师的认可,自然要考量教师心理诉求。
如作文《有了这次经历,我明白一个道理》,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材时,要求学生选择生活中的切身经历,从实践感知中实现学习成长。有学生选择写同学之间的交往,因为误会产生矛盾,通过交流达成和谐,明白了唯有交流才能消除障碍的道理。教师给出评价:这个案例虽然很真实,但缺少感染人的力量,因为作文的受众群体是教师,教师对同学之间的琐事不感兴趣,典型性从何谈起呢?如果换成与教师、与家长、与陌生人交往,其可读性自然提升,典型性也得以彰显。学生根据教师评价,及时调整选材思路,作文感染力迅速提升。
教师根据学生选材情况进行针对性点评,指出其选材存在的普遍问题,特别是观照作文受众群体基本诉求展开引导,给学生带来积极启发,学生感知快速觉醒,并矫正选材方向,获得不错引导效果。
三、关注社会,拓展作文表达维度
关注社会,拓宽作文选材视角,可以有效提升作文品质。身边的事、身边的人,每天都生活在繁杂事物中,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很典型,这就符合真实性要求。学生将这些事件写出来,至于采用哪一种人称,其实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赋予其真情实感,感染人的力量自然会加强。
学生生活范围比较狭小,其选材很容易落入千篇一律俗套之中。教师要注意给出拓展意见,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如话题作文“意外”,教师要求学生要拓展视野,如果能够涉及亲朋、邻居、陌生人,势必有更多看点。有学生根据教师提示这样选材:我准备写与邻居交往的事情,由于我的疏忽大意,意外将邻居家花盆打碎了,我要赔偿人家,结果意外连续发生,邻居不仅没有接受我的赔偿,还邀请我去他家吃饭,让我切实感受一个道理:远亲不如近邻。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个选材进行评价,学生普遍给出赞许意见。
从学生选材构思来看,教师引导发挥了重要导向作用。初中学生与社会人交流很少,选择邻里关系方面的材料来写,必然能够给人带来新鲜感,其典型性自不必说,就是这独特性,也可以赢得不少加分。选材要体现典型性,不是看事件有多大,而是要看事件能否引起强烈反响,能够引起读者情感共鸣,这样的选材就是值得称道的。
作文是不是有感染力,其制约因素很多,选材起到关键性作用。学生作文有特定受众群体,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选材时,需要改变习惯做法,从创新性、现实性、情感性、独特性等多个角度展开实践,能够给阅读者带来深刻感触,这样的选材无疑是最为成功的。
霍玉红,教师,现居吉林长春。
一、贴近主旨,围绕作文要求选材
围绕作文要求展开选材,这是最为常见的教学引导。由于教师示范不够,学生难以建立直观认知,操作起来依然会陷入迷茫,找不到基本要领。因此,在选材引导时,教师不妨结合具体内容展开示范操作,给学生更多直观展示,学生学习有样子可以参照,其操作效果才会更为明显。
面对作文题目,给学生讲清基本要求还远远不够,帮助学生规划基本操作思路是非常有必要的。初中学生作文基础不够扎实,在选材时很容易落入思维窠臼之中,难以赢得主动权。如作文题目:《我的青春我做主》,教师给出具体提示:我的青春我做主,说明在生活中,有人不让我们自己做主,这些人是谁呢?他们为什么不让我们做主?怎么不让我们做主了?有什么样的事件能够说明这个问题呢?学生针对教师给出问题展开讨论,很快就达成共识:不让我们自己做主的是家长、老师、社会人,干涉最多的自然是家长,不让我们自由支配课余时间,不让我们随便交友,不准我们设计未来。我们要做独立的自己,并非要与家长针锋相对,而是要以理服人,用事实说话,争取我们的权利。
二、接轨生活,观照受众心理诉求
教师要求学生要写真实的生活经历,往往让学生很为难,因为学生经历太单薄,根本找不到典型材料可以写作,致使作文选材达不到典型化要求。教师在具体引导时,要让学生掌握真实性原则,符合生活的真实都可以选择,未必要在自己生活经历中苦苦搜寻。只要在生活中有现实存在,都可以成为选择的对象。学生作文阅读者是教师,特别是考场作文,要赢得老师的认可,自然要考量教师心理诉求。
如作文《有了这次经历,我明白一个道理》,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材时,要求学生选择生活中的切身经历,从实践感知中实现学习成长。有学生选择写同学之间的交往,因为误会产生矛盾,通过交流达成和谐,明白了唯有交流才能消除障碍的道理。教师给出评价:这个案例虽然很真实,但缺少感染人的力量,因为作文的受众群体是教师,教师对同学之间的琐事不感兴趣,典型性从何谈起呢?如果换成与教师、与家长、与陌生人交往,其可读性自然提升,典型性也得以彰显。学生根据教师评价,及时调整选材思路,作文感染力迅速提升。
教师根据学生选材情况进行针对性点评,指出其选材存在的普遍问题,特别是观照作文受众群体基本诉求展开引导,给学生带来积极启发,学生感知快速觉醒,并矫正选材方向,获得不错引导效果。
三、关注社会,拓展作文表达维度
关注社会,拓宽作文选材视角,可以有效提升作文品质。身边的事、身边的人,每天都生活在繁杂事物中,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很典型,这就符合真实性要求。学生将这些事件写出来,至于采用哪一种人称,其实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赋予其真情实感,感染人的力量自然会加强。
学生生活范围比较狭小,其选材很容易落入千篇一律俗套之中。教师要注意给出拓展意见,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如话题作文“意外”,教师要求学生要拓展视野,如果能够涉及亲朋、邻居、陌生人,势必有更多看点。有学生根据教师提示这样选材:我准备写与邻居交往的事情,由于我的疏忽大意,意外将邻居家花盆打碎了,我要赔偿人家,结果意外连续发生,邻居不仅没有接受我的赔偿,还邀请我去他家吃饭,让我切实感受一个道理:远亲不如近邻。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个选材进行评价,学生普遍给出赞许意见。
从学生选材构思来看,教师引导发挥了重要导向作用。初中学生与社会人交流很少,选择邻里关系方面的材料来写,必然能够给人带来新鲜感,其典型性自不必说,就是这独特性,也可以赢得不少加分。选材要体现典型性,不是看事件有多大,而是要看事件能否引起强烈反响,能够引起读者情感共鸣,这样的选材就是值得称道的。
作文是不是有感染力,其制约因素很多,选材起到关键性作用。学生作文有特定受众群体,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选材时,需要改变习惯做法,从创新性、现实性、情感性、独特性等多个角度展开实践,能够给阅读者带来深刻感触,这样的选材无疑是最为成功的。
霍玉红,教师,现居吉林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