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次上课前,总有一些学生围着我问:“老师啊,这节课玩什么?”这句话,常常让我陷入沉思中。难道我一个中学体育老师仅仅就是一个带大孩子玩的“孩子王”吗?学生们对体育课的认识难道仅仅就是玩吗?但我还是和颜悦色地告诉我的弟子们今天玩什么:打篮球、踢足球、跑步等。这些事要是换在我刚毕业那几年,可能就不是这样了。我很有可能会对学生大声训斥:体育课怎么是玩呢?你就这一点见识?应该说“学习”!今后说话你一定得注意等。学生会伸长舌头,溜之大吉。
体育本是一个来自于游戏、发展于游戏的学科,体育课受到学生的喜爱本是一个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许多学生在接触了一段体育课后,就显示出对体育的厌学现象,而且这种现象越是在高年级就越明显,尤其对女学生。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不喜欢体育课呢?
笔者是20世纪90年代末毕业的大学生,从教十年有余了。刚毕业那会儿,在我们这里,在相当多的学校体育课上,体育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简单、形式化、成人化,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形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因教学内容多、学生人数多、教学时间少、场地器材不足,指导思想陈旧所致。可是有些因素我们很难改变,有些因素是值得研究。如有些教师在教法选用上有忽视甚至是无视学生的问题。老师在课堂上有绝对的权威,教学内容完全按照教材设计,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由,他们的学和练都在教师的掌握之中。学生的义务是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发言权,更不能说半个“不”字。学生是否喜欢,最多是个“保留意见”或者“点缀”。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人翁”角色只是一句空话,教学中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极少会考虑学生的主体性。那时的我们很少提师生之间的平等,也不讲“亦师亦友”式的师生关系。师生观念中的“师道尊严”主宰了教学活动的全程,学生好比是因教育需要而批量生产出来的合格产品,老师不必过多考虑学生的个性,共性才是关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刀切。个别教师把教法变成惩罚学生的手段,由于教学方法的偏颇和生硬,使学生体会不到他们本应该体会到的乐趣,相反却尝尽失败的苦涩。那样的课堂老师和学生都觉得很累,而这种消极的情绪也必然影响了教学效果。一大批缺乏个性的、不快乐的学生也就这样从我们手中诞生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们热爱体育,却讨厌体育课的根本原因!
如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强调:一切从学生的健康出发,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这与其说是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了快乐的曙光,不如说是给当前许多没有生气的课堂注入一剂强心剂,也给墨守成规的同行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果我们现在还是老样子,还是用那套用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老套套来上的话,那我们的体育课肯定是失败的,也就别怪我们的学生给我们打分打得低了。
其实,体育活动和竞赛不都是在玩吗,只是大人们狡猾些,把这种玩冠以“体育”二字,便玩得一本正经,玩得名正言顺。人们正是在玩中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体味到做人的快乐。玩,更是学生们的天性。体育活动有许多严格的规则可循,为什么就不能称之为玩呢?随着一个“玩”字在我心中日渐生根发芽,我想,我们的教育观念也应发生转变。我们不应再是那高高在上的权威人士,应该放下自己的架势,之后换位思考一下,自己假如是学生,那么希望体育课怎么上?然后与学生共同探讨,同学共练,最终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利用好它。使得体育教学不再是“领导和学生都不满意,两头受气”的活儿。作为老师我们要时刻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大脑,千万别让学生把我们体育老师看低了,说我们“OUT”了,那实在是我们的悲哀。
把自己当做“学生”,我们快乐无比。现如今,哪怕学生再冒出一个更时髦的词汇:老师,这节课怎么“混”啊?我也能欣然接受。毕竟“玩”和“混”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学生的健康。况且老师心里还有一把衡量教学的尺子——怎么才能玩得转!
(陕西省神木职教中心)
体育本是一个来自于游戏、发展于游戏的学科,体育课受到学生的喜爱本是一个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许多学生在接触了一段体育课后,就显示出对体育的厌学现象,而且这种现象越是在高年级就越明显,尤其对女学生。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不喜欢体育课呢?
笔者是20世纪90年代末毕业的大学生,从教十年有余了。刚毕业那会儿,在我们这里,在相当多的学校体育课上,体育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简单、形式化、成人化,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形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因教学内容多、学生人数多、教学时间少、场地器材不足,指导思想陈旧所致。可是有些因素我们很难改变,有些因素是值得研究。如有些教师在教法选用上有忽视甚至是无视学生的问题。老师在课堂上有绝对的权威,教学内容完全按照教材设计,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由,他们的学和练都在教师的掌握之中。学生的义务是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发言权,更不能说半个“不”字。学生是否喜欢,最多是个“保留意见”或者“点缀”。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人翁”角色只是一句空话,教学中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极少会考虑学生的主体性。那时的我们很少提师生之间的平等,也不讲“亦师亦友”式的师生关系。师生观念中的“师道尊严”主宰了教学活动的全程,学生好比是因教育需要而批量生产出来的合格产品,老师不必过多考虑学生的个性,共性才是关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刀切。个别教师把教法变成惩罚学生的手段,由于教学方法的偏颇和生硬,使学生体会不到他们本应该体会到的乐趣,相反却尝尽失败的苦涩。那样的课堂老师和学生都觉得很累,而这种消极的情绪也必然影响了教学效果。一大批缺乏个性的、不快乐的学生也就这样从我们手中诞生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们热爱体育,却讨厌体育课的根本原因!
如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强调:一切从学生的健康出发,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这与其说是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了快乐的曙光,不如说是给当前许多没有生气的课堂注入一剂强心剂,也给墨守成规的同行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果我们现在还是老样子,还是用那套用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老套套来上的话,那我们的体育课肯定是失败的,也就别怪我们的学生给我们打分打得低了。
其实,体育活动和竞赛不都是在玩吗,只是大人们狡猾些,把这种玩冠以“体育”二字,便玩得一本正经,玩得名正言顺。人们正是在玩中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体味到做人的快乐。玩,更是学生们的天性。体育活动有许多严格的规则可循,为什么就不能称之为玩呢?随着一个“玩”字在我心中日渐生根发芽,我想,我们的教育观念也应发生转变。我们不应再是那高高在上的权威人士,应该放下自己的架势,之后换位思考一下,自己假如是学生,那么希望体育课怎么上?然后与学生共同探讨,同学共练,最终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利用好它。使得体育教学不再是“领导和学生都不满意,两头受气”的活儿。作为老师我们要时刻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大脑,千万别让学生把我们体育老师看低了,说我们“OUT”了,那实在是我们的悲哀。
把自己当做“学生”,我们快乐无比。现如今,哪怕学生再冒出一个更时髦的词汇:老师,这节课怎么“混”啊?我也能欣然接受。毕竟“玩”和“混”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学生的健康。况且老师心里还有一把衡量教学的尺子——怎么才能玩得转!
(陕西省神木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