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思想自由而战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fans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553年,西班牙人塞维特斯被新教领袖加尔文操纵控制的宗教法庭处以火刑,烧死在日内瓦。说起这个带有堂吉诃德气质的阿拉贡人惹火烧身的缘由来,并非因其杀人越货、品行不端,不过是因为他坚决反对三位一体的观点,从而与加尔文大师的教义相抵牾罢了。但这在加尔文看来,绝非小事一桩,实属“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大逆不道”,他决不能坐视不管,任其“流毒”。此时的加尔文已非昔日可比,早已羽翼丰满,大权在握,任何敢于向他的教义挑战的人就是“和上帝过不去”,就是十恶不赦的“撒旦”、“异端”,且谁若胆敢坚持己见,“死不悔改”,那就只能被毫不留情地予以肉体消灭。
  塞维特斯正是这样的牺牲品之一。加尔文的这一倒行逆施激起了无数有良心的知识分子的愤怒。两个世纪以后,英国历史学家吉本宣称这一牺牲使他的反感甚于罗马天主教宗教法庭的大屠杀。法国启蒙学者伏尔泰则坚定地认为,处决塞维特斯是宗教改革所干的第一次“宗教虐杀”,也是第一次彻底抛弃那伟大运动最主要的思想。巴尔扎克甚至认为:“加尔文的宗教恐怖统治比法国革命最坏的血洗还要可憎。”但在这众多的愤怒和抗议声中,最激动人心、最振聋发聩的声讨不是发自吉本,也不是发自伏尔泰、巴尔扎克或者其他什么人,而是发自与加尔文同时代的思想斗士卡斯特里奥——“把一个人活活烧死不是保卫一个教义,而是屠杀一个人。我们不应用火烧别人来证明我们自己的信仰,只应为了我们的信仰随时准备被烧死。”他的呐喊不啻一道划过夜幕的闪电,永远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遗憾的是,这样一场足以彪炳青史的斗争,却有湮没无闻的危险。今天,人们毫不吝惜地把花环套在洛克、休谟和伏尔泰的脖子上,称赞他们是宣告、论证、捍卫思想自由权利的先驱——这当然也算不上什么错误——可是还有谁记得起卡斯特里奥,这位宣告思想自由权利的“先驱的先驱”,这位曾冒着生命危险挑战加尔文的勇士?茨威格不无愤慨地写道:“历史没有时间作出公证。作为无私的编年史,他的任务是记载成功的人,但很少鉴定他们的道德价值。历史的目光只盯着胜利者而置被征服者于不顾。这些‘无名小卒’被倾入遗忘的汪洋大海中,既无十字架又无花环记录他们徒劳的牺牲。”
  或许正是有感于此,才促使茨威格这个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花费精力,在卷帙浩繁的史料中,抉隐发微,钩玄提要,以饱满的激情写成《异端的权利》一书,使得“卡斯特里奥反对加尔文”这段弥足珍贵的历史浮出水面,重见天日。该书夹叙夹议,以史带论,并非如孔子编书“述而不作”,而是心有感愤,“不平则鸣”。本书大量直引、转述卡氏的话,使斗争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但就我的观感而言,这些浓墨重彩未始不可以看作是茨威格的“夫子自道”。这本写于六十多年前的小书今日读来依然令人浮想联翩,震撼不已。
  斗争的意义首先在于,参战双方力量对比极为悬殊。
  就社会地位而言,一方(卡斯特里奥)是“可有可无、微不足道、无足轻重的小人物……靠译书和担任家庭教师所入,不足以养活妻子儿女”;一方(加尔文)是威名赫赫,与罗马教廷分庭抗礼的新教旗手,日内瓦的实际控制者。
  就双方所能掌握和调动的资源而言,一方只能以笔为戈,以心为旗,以逻辑为力量,挥舞“批判的武器”;一方则玩国家于股掌,“能够使全城全国转化为严格顺从的机器……各种权力机关——市行政会议和宗教法庭,大学和法院,金融和道德,教士和学校,巡捕和监狱,文字和言论,甚至最秘密的切切私语,都听任他摆布”,随心所欲地行使“武器的批判”。
  显而易见,这是一场不待交锋、胜负立判的斗争。卡斯特里奥对此何尝不是心知肚明、一清二楚?他恰如其分地称自己向加尔文“叫板”是“苍蝇撼大象”。的确,人们怎么能指望一个“既手无寸铁又单枪匹马”的一介布衣战胜“有成千上万的支持,又有全部国家装备着的”独裁者呢?
  然而,他茕茕孑立,才证明他不愧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所谓“千夫之喏喏,不如一士之谔谔”。历史一再证明真正的精神上的业绩靠的不是人多势众,应者如云,也不是敲锣打鼓,大造舆论,而是诉诸良心,服从理性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道德勇气。
  伟人的思想决不会因为创造者位卑而褪色。相反,他以弱敌强、无所畏惧的勇气方才值得大书特书。正如茨威格所言:“他(卡斯特里奥)知道这一点而恰恰因为这一点,他才毫不犹豫地追随了良心的召唤。他那圣洁的顽强精神使他这个‘无名小卒’在人类解放的伟人战斗中永远刻下英名。他有勇气坚决反对一个世界范围的恐怖统治,他对加尔文的长期斗争将永垂史册。”
  斗争的意义其次在于,卡氏揭露了加尔文的罪行,树起了“宗教宽容”的旗帜。
  加尔文狂妄地宣称:任何人,不管是为一个异端辩护或是被控告为一个异端,它本身就犯了异端罪,应予惩罚。卡斯特里奥偏不信这个邪,他大胆地质问加尔文:什么是异端?谁有权利宣布别人是异端? “在五花八门的解释中,我们怎样才能决定什么是‘真实的’基督教义,或什么是上帝旨意的‘正确’解释呢?”杨朱墨子在孟子眼里是异端,非洲人在白种人眼里是异端,甚至乡下人在城里人眼里也是异端。事实上,“我们在那些和我们观点不同的人们眼里都是异端”。这个世界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少意见,没有谁能够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乱扣“异端”罪名。就新教教会而言,“异端”这一单独的概念本身就是荒谬的,因为新教要求每一个人有权阐述。卡氏动摇了“异端”这一概念存在的合法性,也就从根本上推翻了加尔文处死塞维特斯的合法性。
  那么,既然思想观点的分歧客观存在,依卡氏之见,又当如何解决呢?首先,应该认识到“我们的世界大得足以容纳许多真理”。其次,不要像市场上的小贩那样,在布道台上叫嚷:只有自己,而不是别人所兜售的,是真正的信仰。历史一再证明,那些“具曰‘予圣’”的人,最终往往留下“谁知乌之雌雄”(《诗经》)的笑柄。第三,思想家之间的分歧只应该用思想的工具来处置,而不是用火与剑。卡氏引用路德的话为证:“异端决不能用物质的力量镇压或者压制下去,而只能用上帝的话进行争辩。因为异端是一种精神上的事物,不能用尘世的水与火将其冲洗掉。”
  激赏卡氏的勇气,了解卡氏的思想,窃以为,读是书而到此为止,只恐怕要辜负了茨大师的一番苦心吧?事实上,茨威格关注此事,别有深意存焉。因为他已经看到,卡斯特里奥反对加尔文的“斗争超越了它所发生的那个时代时空的限制”。他们所争论的是“一个范围大得多并且是永恒的生死攸关的问题”,“这场持久的斗争无论叫什么两极都可以:宗教宽容对不宽容,自主对监护,人道对盲信,个性对机械一致,良心对暴力”,根本的问题是:“什么对我们更为重要:是人类还是政治,是精神气质还是理性概念,是个人还是社会。”我们必须毫不松懈地追问:为什么事物会走向自己的反面?为什么理想主义者反而会成为效率更高的杀人机器?专制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其统治的“秘诀”是什么?这些问题彼此纠缠在一起,难以分割。
  “宗教改革在开始的时候是作为一种在精神和宗教事务上保证和平的运动。它意图把福音交给每一个人而不加任何限制。是个人信仰,而不是由罗马教皇和基督教协进会塑造基督。”可是一旦加尔文决心不择手段罢黜百家,定己意于一尊,新教运动就走到了危险的边缘。另一方面,“人民是易于接受建议的。这并不是由于容忍和正义,而只是由于偏执狂们自称他们的真理是惟一可以接受的真理,而他们自己的意志是世俗法律的基本模式”。按照陀斯妥耶夫斯基对人性的观察,人多半是害怕天赋人权的。茨威格进一步解释道:“人多数在面对亟待解决的难题和生活所强加的责任时,出于惰性,渴望有一个明确而又普遍有效的、有秩序的世界性机构,省得他们去费心思索。”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理想主义者和空想家们一旦取得了胜利,几乎无一例外地立刻被证明是恶劣的骗子手”和凶猛的刽子手,原因何在?茨威格认为:“不论支配思想是什么,一旦借助于恐怖统治作为工具,对不同的信仰强求一律,他所实行的就不复是理想主义而是野蛮行为了。”有着切肤之痛的索尔仁尼琴给出了另一方面的证明,他在《古拉格群岛》一书中一针见血地写道:“思想体系!——它使暴行得到所需的辩解,使坏人得到所需的持久的坚强意志。那是一种社会理论,这种理论使他能够在自己和别人面前粉饰自己的行为,美事他听到的不是责难,不是咒骂,而是颂扬和称誉。……莎士比亚的恶人不能逾越的界线,有思想体系的恶人却能越过去——并且他的眼睛依然是清朗的。”也正因为此,“他们会轻易地下令判处成百或上千的死刑,只要他们内心充满了他们的‘理想’、他们的理论以及他们的体系”(茨威格)。刀剑和“真理”的结合,就是问题的答案。
  中国人读此书应该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吧?四百年前以火刑柱和断头台来压制异议的悲剧,没有成为绝响,这才是最大的悲剧。本世纪,在经历了苏联斯大林的大清洗和柬埔寨波尔布特的暴政后,痛定思痛,人们应该体味到重提“异端的权利”,重提思想自由是何等的重要,何等的紧迫!以中国为例,今日看来,那些从前被打入另册、斥为异端的人,如张中晓、遇罗克、顾准,思想是何等的犀利!本来它们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还应该更大,可惜它们当时却只能在专制的淫威下呻吟。 走笔至此,想起了黑格尔的话,(大意)我们学习历史的惟一收获是,人们从历史教训中没有学到任何东西。这一现象是否还会一如既往地继续存在下去呢?只有天知道!
其他文献
期刊
时下,出版业空前发达,然要到书店觅得一本令自己心动的书却并不容易。那天,我偶然见到一本三联书店新近推出的“乡土中国”丛书之一的《武陵土家》,则颇令我有多年不见的意外之喜。  我们都习惯于向前看,欢呼进入新世纪,憧憬科技时代的美好前景,而往往忽略了回望来时的道路,倾听先祖们的呼吸,抚摸记录着传统密码的历史指纹。以出好书闻名的三联书店策划的“乡土中国”丛书,即是力图以图文随记的形式,介绍中国民间传统的
期刊
二十世纪是中国社会变革和动荡最激烈的年代,激进主义、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等各家各派为了各自对中国前景的规划而斗争不已。胡适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领袖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政治起过极大的影响。1949年,随着蒋家王朝退出大陆,他的地位一落千丈,由举国瞩目的驻美大使、北大校长、总统候选人,沦为战犯。及至1954年,毛泽东发出《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说:“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派资产阶级
期刊
城市是女人的天堂,城市里有专为女人设置的眼花缭乱的时装、目不暇接的金银首饰,五花八门的化妆品,还有女人们宠爱的形态万千的布娃娃。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城市创造了真正的女人(乡村的女人与男人从外表看,穿同样的衣服,干同样的农活,几乎没有任何差异)。城市解放了女性,丰富了女性。与此同时,婀娜多姿的女性也装扮了钢筋混凝土堆砌的城市,冷冰冰的城市因为女性而靓丽多彩,因为女性而栩栩如生、朝气蓬勃。风情万种的女
期刊
头 须■ 晋文公出国流亡时,守库房的小臣头须没有跟着走。文公回国即位后,头须求见,文公不愿见,叫接待人员说主公正在洗头。头须道:  “洗头得低头,低头想事想不清,难怪主公不肯见我了。”又说:“跟着走的人,不过是身不由己的奴仆;没跟着走的人,却在守护国家的财产,何必怪罪他们?统治者若是与老百姓为仇,该提心吊胆的就太多了。”  文公听到这番话,立刻接见了头须。    【念楼曰】 记者问邓小平长征时
期刊
四川长虹公司董事长倪润峰曾经向全公司的管理人员推荐两本书:打天下时读《三国演义》;得天下后读《红楼梦》。据笔者看来,大观园里的管理人才,只有王熙凤、探春几个人,其余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吃闲饭的;骄奢淫逸,浪费亏空,举目皆是。王熙凤本人就是个大贪污犯;即令是金山银山,也是会被掏空的。荣宁二府与某些国企存在的问题有相似之处:不思进取,连居危也不思危,人浮于事,管理混乱,家长体制,财产大量流失,腐败日甚一
期刊
当官最过瘾的是在小民面前作威作福了。但也可以知道官场的黑暗,写出《大人先生传》那样好文章,尝到钻进别人裤裆里做虱子的滋味。“怀欲以求多,诈伪以要名,坐制礼法,束缚下民(立法者不受约束),假廉以成贪,内险而外仁,罪至不悔过(明知故犯),幸遇则自矜(亲友首当其冲)”。都是千古为官不变的准则。阮先生还有许多喜欢女人的故事,被人津津乐道,这些装疯卖傻的事,他是不许孩儿们学样的。
期刊
拥有闲暇是所有劳动者的权利和愿望,尤其是在经历了长时间繁重而紧张的工作之后, 从无休止的劳作和奔忙中暂时解脱出来,享受一下阳光、新鲜空气和回归大自然的感受的确是无与伦比的。随心所欲,以欣然的心态做自己平时最想做而又无暇顾及的事情;摆脱各种压力和烦恼(即便是暂时的),不受周围环境和任何他人的约束,以文明优雅的风格自由自在地生存。实际上这在许多发达国家早已成为现实:在法律和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之内,尽情做
期刊
用 典  ■ 做诗不可能完全不用典故,但一定要切合此地此时此情此景,要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使与整个作品浑然一体,叫读者看不出是在用典故,才算高明。  从前御史董公下放甘肃,告别诗中有这样两句:    孤单单一人往西北走  河水却照样向东南流    都以为是普通平常的叙述。后来读《北史》,见魏孝武帝往长安依靠宇文泰,走到黄河边,流着泪说:“这河水向东流,寡人却要往西走。”才知道董公是用这个北朝的典
期刊
儒林虽不是洞天福地,但在儒家独尊、士为四民(士农工商)之首的时代,头上有一顶方巾毕竟不同于戴瓦楞帽或破毡帽的角色。就像今天如果有个学位或职称什么的,人家就会刮目相看,好像知识、本领、才干都拷贝在那张薄薄的证书上面似的。因此,即便已经当上了处长、司长,甚至更高角色,也还要钻山打洞混一张博士或硕士证书。有了这样的需求,学位也便成了可以用于交换之物,有的凭权,有的凭钱,都能从不同的渠道弄到一纸文凭以抬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