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绍了天津地区棉花重要害虫——绿盲蝽的形态特征、危害特点、发生规律和主要防治技术。
关键词:棉花;绿盲蝽;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62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6500(2008)04-0053-02
近几年来,绿盲蝽成为天津棉区盲蝽象的优势种群。根据近几年绿盲蝽在天津市棉田发生与为害的实际情况,笔者对其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进行了概述。
1 形态特征及危害特点
1.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5.2mm,全体除前翅膜质部分暗灰色外,均呈绿色。前胸背板上有许多小黑点。触角比身体短,小盾片黄绿色。卵:长茄形,长约1mm,产于植物组织内,略倾斜,黄绿色,卵盖乳黄色,中凹陷,两端稍突起,无附属物。
若虫:初孵若虫黄绿色,复眼红色,触角、喙和足末端均为黑色。5龄若虫为鲜绿色,全身披有黑色细毛,翅蚜尖端黑色,达腹部第4节。复眼灰色。
1.2习性与危害特点
绿盲蝽的若虫和成虫在傍晚以后至第2天清晨用刺吸式口器取食棉花等寄主植物幼嫩组织的汁液,形成黑绿斑点,随着叶片伸展,小点逐渐变成不规则孔洞,俗称“破叶疯”。危害严重时,造成顶尖枯死,棉花生出大量营养侧枝,农民称为“公棉花”。还危害花蕾,造成花蕾脱落。绿盲蝽成虫遇惊扰即迅速做短距离快速飞翔,白天喜欢隐蔽在杂草丛中、棉花叶片下静伏。
2 发生规律
绿盲蝽在天津市一年发生5代,以2~3代危害棉花。绿盲蝽以卵在棉花枯枝铃壳、果树枝条、杂草及浅层土壤中越冬,翌年4月份,平均气温10℃以上,相对湿度达70%左右时,越冬卵开始孵化。5月中旬为第一代低龄若虫发生盛期,5月下旬第一代成虫迁入棉田产卵,6月上旬为第二代低龄若虫发生盛期,主要危害棉花的幼嫩组织。6月下旬到7月下旬是危害盛期。8月上旬是第四代低龄若虫的发生盛期,8月下旬到9月上旬为第五代低龄若虫发生盛期,棉田进入摘花期后,多数绿盲蝽开始从棉田迁出,陆续在棉田外其它寄主植物或土壤中产卵越冬。
3 发生的主要因素
绿盲蝽由次要害虫上升成为棉田主要害虫,其原因有以下几个:
3.1虫源逐年积累
据调查,2004年后棉盲蝽在天津市棉田普遍发生,棉花受害株率达50%以上,严重地块被害株率达到70%~90%,为2005~2006年棉绿盲蝽偏重发生提供了充足的虫源基数。
3.2寄主植物种类增加
多年来,苜蓿、豆类、蔬菜、果树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棉花,为绿盲蝽提供了充足的食源。
3.3气候条件适宜
冬季偏暖,4月和6-7月份雨量较多、田间湿度大,绿盲蝽的卵孵化率高,虫口数量不断增加,对棉花的危害加重。
3.4棉田长势偏旺
棉花生长期间,当雨水较大、较勤,棉农田间整枝、化控等管理技术不到位时,棉花易徒长。或偏施氮肥,植株含氮量偏高,这种状况也非常有利于诱发绿盲蝽繁殖危害。
3.5防治不及时
盲蝽危害初期棉农认识不足,防治时间偏晚,错过了适宜的防治时期。
3.6抗虫品种较少
目前,市场上真正抗盲蝽的优质棉花品种数量还很少,同时,植棉大户多数是使用自留的多代棉籽作种子,抗虫性明显衰退。
3.7天敌减少
大量高毒和高浓度化学农药的投入,使盲蝽的天敌大量减少或消失,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4 防治技术
在掌握棉田绿盲蝽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的基础上,兼顾其他病虫草害,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保护天敌为重点,以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4.1农业防治
4.1.1清洁田园秋后或春季整地前,清理田间棉花秸秆和沟边杂草,集中烧毁,减少虫源基数。
4.1.2肥水管理整地前施足基肥,天津滨海和天津南部一带的盐碱土壤应增施过磷酸钙(磷肥),用量为50kg/667m2左右。播种时再施用优质氮磷钾(15-15-15)复合肥20-25kg/667m2。在生长季节可增施叶面肥,常用的叶面肥有磷酸二氢钾0.3%+尿素0.3%,腐植酸盐类。多雨年份,在棉花生长的中期,开沟追施高磷高钾低氮复合肥。强降雨后,应及时排除积水。
4.1.3合理密植、及时化控根据田间棉花长势,确定化控的开始时间和用药剂量,在确保群体产量的同时,防止田间郁蔽。
4.2保护天敌
主要措施有:(1)禁止使用5种高毒农药,科学合理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倡导使用生物农药;(2)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降低施药剂量;(3)转变“灭杀害虫”的传统观念。
4.3化学防治
4.3.1药剂防治指标棉花不同生长阶段的药剂防治指标是:苗期百株绿盲蝽达到3头,新增被害株率3%-5%;蕾期百株达到10-12头;营铃期达到25头。
4.3.2用药的品种和剂量5%锐劲特sc30mL/667m2,药后3,5,7,10d的防治效果均在95%左右,平均可达到97.59%。羌烨等试验结果认为,5%氟虫氰25mg/kg是替代甲胺磷等高毒农药防治棉盲蝽的理想药剂。马拉硫磷和毒死蜱具有速效性好的优点,持效期为3d;硫丹的迟效性好,药后3-7d的效果维持在80%左右,总体效果与甲胺磷相当。马拉硫磷、硫丹、毒死蜱应用的剂量分别为450,350,600mg/kg以上。
4.3.3药剂防治时间和间隔期若晴天,在傍晚到日出前喷药最好,要采用由外围向中央包围式的喷药方式。在发生量大时,用药的间隔期应小于7d。
关键词:棉花;绿盲蝽;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62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6500(2008)04-0053-02
近几年来,绿盲蝽成为天津棉区盲蝽象的优势种群。根据近几年绿盲蝽在天津市棉田发生与为害的实际情况,笔者对其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进行了概述。
1 形态特征及危害特点
1.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5.2mm,全体除前翅膜质部分暗灰色外,均呈绿色。前胸背板上有许多小黑点。触角比身体短,小盾片黄绿色。卵:长茄形,长约1mm,产于植物组织内,略倾斜,黄绿色,卵盖乳黄色,中凹陷,两端稍突起,无附属物。
若虫:初孵若虫黄绿色,复眼红色,触角、喙和足末端均为黑色。5龄若虫为鲜绿色,全身披有黑色细毛,翅蚜尖端黑色,达腹部第4节。复眼灰色。
1.2习性与危害特点
绿盲蝽的若虫和成虫在傍晚以后至第2天清晨用刺吸式口器取食棉花等寄主植物幼嫩组织的汁液,形成黑绿斑点,随着叶片伸展,小点逐渐变成不规则孔洞,俗称“破叶疯”。危害严重时,造成顶尖枯死,棉花生出大量营养侧枝,农民称为“公棉花”。还危害花蕾,造成花蕾脱落。绿盲蝽成虫遇惊扰即迅速做短距离快速飞翔,白天喜欢隐蔽在杂草丛中、棉花叶片下静伏。
2 发生规律
绿盲蝽在天津市一年发生5代,以2~3代危害棉花。绿盲蝽以卵在棉花枯枝铃壳、果树枝条、杂草及浅层土壤中越冬,翌年4月份,平均气温10℃以上,相对湿度达70%左右时,越冬卵开始孵化。5月中旬为第一代低龄若虫发生盛期,5月下旬第一代成虫迁入棉田产卵,6月上旬为第二代低龄若虫发生盛期,主要危害棉花的幼嫩组织。6月下旬到7月下旬是危害盛期。8月上旬是第四代低龄若虫的发生盛期,8月下旬到9月上旬为第五代低龄若虫发生盛期,棉田进入摘花期后,多数绿盲蝽开始从棉田迁出,陆续在棉田外其它寄主植物或土壤中产卵越冬。
3 发生的主要因素
绿盲蝽由次要害虫上升成为棉田主要害虫,其原因有以下几个:
3.1虫源逐年积累
据调查,2004年后棉盲蝽在天津市棉田普遍发生,棉花受害株率达50%以上,严重地块被害株率达到70%~90%,为2005~2006年棉绿盲蝽偏重发生提供了充足的虫源基数。
3.2寄主植物种类增加
多年来,苜蓿、豆类、蔬菜、果树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棉花,为绿盲蝽提供了充足的食源。
3.3气候条件适宜
冬季偏暖,4月和6-7月份雨量较多、田间湿度大,绿盲蝽的卵孵化率高,虫口数量不断增加,对棉花的危害加重。
3.4棉田长势偏旺
棉花生长期间,当雨水较大、较勤,棉农田间整枝、化控等管理技术不到位时,棉花易徒长。或偏施氮肥,植株含氮量偏高,这种状况也非常有利于诱发绿盲蝽繁殖危害。
3.5防治不及时
盲蝽危害初期棉农认识不足,防治时间偏晚,错过了适宜的防治时期。
3.6抗虫品种较少
目前,市场上真正抗盲蝽的优质棉花品种数量还很少,同时,植棉大户多数是使用自留的多代棉籽作种子,抗虫性明显衰退。
3.7天敌减少
大量高毒和高浓度化学农药的投入,使盲蝽的天敌大量减少或消失,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4 防治技术
在掌握棉田绿盲蝽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的基础上,兼顾其他病虫草害,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保护天敌为重点,以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4.1农业防治
4.1.1清洁田园秋后或春季整地前,清理田间棉花秸秆和沟边杂草,集中烧毁,减少虫源基数。
4.1.2肥水管理整地前施足基肥,天津滨海和天津南部一带的盐碱土壤应增施过磷酸钙(磷肥),用量为50kg/667m2左右。播种时再施用优质氮磷钾(15-15-15)复合肥20-25kg/667m2。在生长季节可增施叶面肥,常用的叶面肥有磷酸二氢钾0.3%+尿素0.3%,腐植酸盐类。多雨年份,在棉花生长的中期,开沟追施高磷高钾低氮复合肥。强降雨后,应及时排除积水。
4.1.3合理密植、及时化控根据田间棉花长势,确定化控的开始时间和用药剂量,在确保群体产量的同时,防止田间郁蔽。
4.2保护天敌
主要措施有:(1)禁止使用5种高毒农药,科学合理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倡导使用生物农药;(2)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降低施药剂量;(3)转变“灭杀害虫”的传统观念。
4.3化学防治
4.3.1药剂防治指标棉花不同生长阶段的药剂防治指标是:苗期百株绿盲蝽达到3头,新增被害株率3%-5%;蕾期百株达到10-12头;营铃期达到25头。
4.3.2用药的品种和剂量5%锐劲特sc30mL/667m2,药后3,5,7,10d的防治效果均在95%左右,平均可达到97.59%。羌烨等试验结果认为,5%氟虫氰25mg/kg是替代甲胺磷等高毒农药防治棉盲蝽的理想药剂。马拉硫磷和毒死蜱具有速效性好的优点,持效期为3d;硫丹的迟效性好,药后3-7d的效果维持在80%左右,总体效果与甲胺磷相当。马拉硫磷、硫丹、毒死蜱应用的剂量分别为450,350,600mg/kg以上。
4.3.3药剂防治时间和间隔期若晴天,在傍晚到日出前喷药最好,要采用由外围向中央包围式的喷药方式。在发生量大时,用药的间隔期应小于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