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第十一届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暨全国百家城市职业培训工作推进会上,100家单位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这100家单位中,既有企业、科研机构,也有技工院校、培训中心,他们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技能人才锻造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创新实践,总结出了非常具有价值的经验和模式。我们将陆续摘登部分获奖单位的技能人才培养经验,供广大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技工院校学习借鉴。
江苏电力技师学院主要从事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农电、进网电工等专业技能培训、鉴定和竞赛工作。学院具有52年职业教育历史,2002年转型以来,围绕能力建设核心,致力培训理念、模式、手段的三大创新,形成了“服务发展、能力核心、实效为本、持续创新”的发展理念,成功实现了传统职业教育向新型员工培训的转型,在技能人才培养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学院是电力系统唯一同时获得省级、国网级、行业级、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称号的单位。
理念创新
学院围绕“能力建设”这一核心,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践了“能力培养紧贴需求,产训一体” “实训设备同步现场,适度超前”以及“师资队伍高端引领,专兼结合”的持续创新理念。
首先,能力培养紧贴需求,产训一体。
一些技工学校的培训工作不被企业认可,根本原因在于培训工作与企业需求“两张皮”。对此,江苏电力技师学院提出了培训与生产一体化的“能力培养紧贴需求、产训一体”理念,和江苏省电力公司专业部室、送培单位共同开展岗位能力分析,确定培训目标,策划培训项目,制定培训计划;请专业部室和企业专家深度参与培训项目实施;与专业部室和送培单位共同实施效果评估,有效地提升了企业员工能力,培训工作得到了企业的认可。
其次,实训设备同步现场,适度超前。
学院提出了“实训设备同步现场、适度超前”的理念,积极争取主管单位对教育培训的投入,十年来在实训设备方面投入1.92亿元,在培训用房方面投入9000万元,建成了国内一流的实训场所73个,实训面积超过5万平米,实训工位超过1200个。
实训设备与生产现场同步配备,还有部分设备实现了超前建设。学院选用国际领先的主流设备装备实训室,并根据技术的发展同步更新,保证了培训设备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培训内容贴近生产实际,培训效果深受企业认可。先进的设备、过硬的师资和优质的服务使学院成为各级各类技能竞赛的首选之地,仅全国性竞赛就承办了7次。学院的做法和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关注,成为电力行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的标杆。学院的实训设施建设理念还被国家电网公司采纳推广,写入了其《实训基地建设指导意见》中。
第三,师资队伍高端引领,专兼结合。
学院确立了“高端引领、专兼结合、超前储备”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按专业成立了由技能专家、高级技师领衔的“技师创新工作室”,引领教师团队建设。高级技师李世倩的“创新工作室”不但研发成果卓著,還培养出了3名国家电网公司的专家,团队成员在全国教师技能竞赛中荣获一等奖。目前,学院双师型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90%。学院还开创性地建立了“周期制”兼职培训师制度。从2004年至今,累计聘请119名来自生产一线的顶尖技能专家脱产一至三年,在学院任教。通过专、兼职师资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学院建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师资队伍。
模式创新
为解决工学矛盾、培训缺乏针对性这一顽症,学院解放思想,独创“单元制模块化”教育培训新模式——构建职业能力模型,开展“菜单式”培训,建立培训规范体系。这一做法荣获了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
一是构建“职业能力模型”。
职业能力模型构建是培训模式创新的基础。学院组织教师到生产一线和设备生产厂了解设备使用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岗位对员工的能力的要求,分析各岗位人员的能力结构需求,借鉴国际先进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吸收了能力模型建设、职业能力开发的先进经验进行创新研究,建立了20余个电网核心工种的职业能力模型。
二是开展“菜单式”培训。
基于职业能力模型,学院创新了“单元制模块化”培训模式,依据“知识够用、技能必备”“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按照“小单元、模块化”的思路设计各工种、各等级的培训项目,形成培训菜单,由员工自主“点菜”,选择培训项目。新模式灵活、务实,体现了教育培训“实效为本”的原则。既解决了员工培训的工学矛盾,又提高了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受到了企业和员工的认可和欢迎。
三是形成新型培训体系。
培训规范、教材、题库等是新型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牵头开发了34个职种的培训规范,形成了涵盖电网核心工种的职业能力培训规范体系,此成果荣获国网公司2009年度“科技创新三等奖”,同时被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的企业标准予以推广。为适应培训规范体系建设,学院牵头编写出版了34门基础课教材和38门专业课教材。培训项目标准化开发平台软件开发和34个职业能力考核题库建设正在进行中。至此,由规范、师资、设备等要素构成的一整套全新的培训体系已经形成。
手段创新
学员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操作技能的提升,同时也包括职业习惯的养成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围绕这一目标,学院从实施培训标准化、加强专业融合、研发培训相互促进等三方面实现了教育培训手段的创新。
一是实施标准化培训。
按照“培训现场等同工作现场”的原则,实现培训项目作业标准化。将各工种职业能力模型中各项技能按照现场生产岗位标准开展技能培训,有效推进培训作业标准化。严格按照电力生产安全规程规范开展技能培训。对技能实训项目进行危险点分析,编写安全风险分析预控卡,做到实训项目安全措施及危险点控制与生产现场一致。培训考核按照生产现场标准化作业要求进行综合评估,实现技能水平与安全素质同步提升。
二是开展多工种复合培训。
电网发展需要大量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学院贴合学员特点,满足岗位能力需要,加强专业间的融合,通过多工种交叉培训,着力培养跨工种复合型人才和高端人才。在培训过程中创新培训手段,设计各种类型的角色扮演、联合演习,为专业间的融合提供平台,极大地增强了学员的现场感,培训效果得到参培学员的高度好评。
三是研发培训相互促进。
“以研发支撑培训,以培训拓展开发”,学院坚持研发与培训相互促进,实现共同提升。如围绕变电站运行、变电站集中监控、电网调度等,研制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仿真系统30余套,很多项目还填补了仿真领域的空白,对培训、鉴定、承办技能竞赛形成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不断更新的培训需要又促进了研发工作,学院为江苏省电力公司量身开发了“调控一体化”联合仿真系统、基于数字物理仿真的“大二次”联合培训系统,在满足培训需求的同时提升了研究能力,拓展了开发空间。
学院以能力为核心,实现三大创新的举措,使学院培训能力、综合实力大大增强,为技能人才培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自2002年转型至今,学院培训各级各类技能人才159086人次,实施技能鉴定144749人次。至“十一五”末,为江苏省电力公司培养高级技师1198人、技师6635人、高级工13634人,技能人员占比远远高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学员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专家和能手,其中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名、全国技术能手9名、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28名、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8名、江苏省技术能手184名、国网公司专家71名,以及享受政府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师、技师”19名。
江苏电力技师学院主要从事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农电、进网电工等专业技能培训、鉴定和竞赛工作。学院具有52年职业教育历史,2002年转型以来,围绕能力建设核心,致力培训理念、模式、手段的三大创新,形成了“服务发展、能力核心、实效为本、持续创新”的发展理念,成功实现了传统职业教育向新型员工培训的转型,在技能人才培养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学院是电力系统唯一同时获得省级、国网级、行业级、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称号的单位。
理念创新
学院围绕“能力建设”这一核心,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践了“能力培养紧贴需求,产训一体” “实训设备同步现场,适度超前”以及“师资队伍高端引领,专兼结合”的持续创新理念。
首先,能力培养紧贴需求,产训一体。
一些技工学校的培训工作不被企业认可,根本原因在于培训工作与企业需求“两张皮”。对此,江苏电力技师学院提出了培训与生产一体化的“能力培养紧贴需求、产训一体”理念,和江苏省电力公司专业部室、送培单位共同开展岗位能力分析,确定培训目标,策划培训项目,制定培训计划;请专业部室和企业专家深度参与培训项目实施;与专业部室和送培单位共同实施效果评估,有效地提升了企业员工能力,培训工作得到了企业的认可。
其次,实训设备同步现场,适度超前。
学院提出了“实训设备同步现场、适度超前”的理念,积极争取主管单位对教育培训的投入,十年来在实训设备方面投入1.92亿元,在培训用房方面投入9000万元,建成了国内一流的实训场所73个,实训面积超过5万平米,实训工位超过1200个。
实训设备与生产现场同步配备,还有部分设备实现了超前建设。学院选用国际领先的主流设备装备实训室,并根据技术的发展同步更新,保证了培训设备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培训内容贴近生产实际,培训效果深受企业认可。先进的设备、过硬的师资和优质的服务使学院成为各级各类技能竞赛的首选之地,仅全国性竞赛就承办了7次。学院的做法和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关注,成为电力行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的标杆。学院的实训设施建设理念还被国家电网公司采纳推广,写入了其《实训基地建设指导意见》中。
第三,师资队伍高端引领,专兼结合。
学院确立了“高端引领、专兼结合、超前储备”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按专业成立了由技能专家、高级技师领衔的“技师创新工作室”,引领教师团队建设。高级技师李世倩的“创新工作室”不但研发成果卓著,還培养出了3名国家电网公司的专家,团队成员在全国教师技能竞赛中荣获一等奖。目前,学院双师型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90%。学院还开创性地建立了“周期制”兼职培训师制度。从2004年至今,累计聘请119名来自生产一线的顶尖技能专家脱产一至三年,在学院任教。通过专、兼职师资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学院建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师资队伍。
模式创新
为解决工学矛盾、培训缺乏针对性这一顽症,学院解放思想,独创“单元制模块化”教育培训新模式——构建职业能力模型,开展“菜单式”培训,建立培训规范体系。这一做法荣获了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
一是构建“职业能力模型”。
职业能力模型构建是培训模式创新的基础。学院组织教师到生产一线和设备生产厂了解设备使用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岗位对员工的能力的要求,分析各岗位人员的能力结构需求,借鉴国际先进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吸收了能力模型建设、职业能力开发的先进经验进行创新研究,建立了20余个电网核心工种的职业能力模型。
二是开展“菜单式”培训。
基于职业能力模型,学院创新了“单元制模块化”培训模式,依据“知识够用、技能必备”“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按照“小单元、模块化”的思路设计各工种、各等级的培训项目,形成培训菜单,由员工自主“点菜”,选择培训项目。新模式灵活、务实,体现了教育培训“实效为本”的原则。既解决了员工培训的工学矛盾,又提高了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受到了企业和员工的认可和欢迎。
三是形成新型培训体系。
培训规范、教材、题库等是新型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牵头开发了34个职种的培训规范,形成了涵盖电网核心工种的职业能力培训规范体系,此成果荣获国网公司2009年度“科技创新三等奖”,同时被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的企业标准予以推广。为适应培训规范体系建设,学院牵头编写出版了34门基础课教材和38门专业课教材。培训项目标准化开发平台软件开发和34个职业能力考核题库建设正在进行中。至此,由规范、师资、设备等要素构成的一整套全新的培训体系已经形成。
手段创新
学员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操作技能的提升,同时也包括职业习惯的养成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围绕这一目标,学院从实施培训标准化、加强专业融合、研发培训相互促进等三方面实现了教育培训手段的创新。
一是实施标准化培训。
按照“培训现场等同工作现场”的原则,实现培训项目作业标准化。将各工种职业能力模型中各项技能按照现场生产岗位标准开展技能培训,有效推进培训作业标准化。严格按照电力生产安全规程规范开展技能培训。对技能实训项目进行危险点分析,编写安全风险分析预控卡,做到实训项目安全措施及危险点控制与生产现场一致。培训考核按照生产现场标准化作业要求进行综合评估,实现技能水平与安全素质同步提升。
二是开展多工种复合培训。
电网发展需要大量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学院贴合学员特点,满足岗位能力需要,加强专业间的融合,通过多工种交叉培训,着力培养跨工种复合型人才和高端人才。在培训过程中创新培训手段,设计各种类型的角色扮演、联合演习,为专业间的融合提供平台,极大地增强了学员的现场感,培训效果得到参培学员的高度好评。
三是研发培训相互促进。
“以研发支撑培训,以培训拓展开发”,学院坚持研发与培训相互促进,实现共同提升。如围绕变电站运行、变电站集中监控、电网调度等,研制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仿真系统30余套,很多项目还填补了仿真领域的空白,对培训、鉴定、承办技能竞赛形成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不断更新的培训需要又促进了研发工作,学院为江苏省电力公司量身开发了“调控一体化”联合仿真系统、基于数字物理仿真的“大二次”联合培训系统,在满足培训需求的同时提升了研究能力,拓展了开发空间。
学院以能力为核心,实现三大创新的举措,使学院培训能力、综合实力大大增强,为技能人才培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自2002年转型至今,学院培训各级各类技能人才159086人次,实施技能鉴定144749人次。至“十一五”末,为江苏省电力公司培养高级技师1198人、技师6635人、高级工13634人,技能人员占比远远高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学员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专家和能手,其中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名、全国技术能手9名、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28名、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8名、江苏省技术能手184名、国网公司专家71名,以及享受政府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师、技师”19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