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媒介环境下,媒介融合愈来愈成为业界和学界关注与实操的焦点。数据新闻作为媒介融合的产物和一种全新的新闻形态与模式,吸引了传统媒体、平台媒体等涉足实践。文章通过内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选取“网易数读”微信公众号一年来的推送内容作为样本进行分析,试图探讨国内数据新闻的呈现与表达特征,指出其中的媒介失范并纠偏。
关键词 数据新闻;网易数读;内容分析;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14-0010-03
随着媒介融合趋势的深入,以及以大数据、算法等为基础的人工智能与传媒业的交融,数据新闻作为媒介融合的产物和一种全新的新闻形态与模式,愈来愈受到业界和学界的关注。喻国明曾将媒介的整合分为了三个方向,其中之一是“与他媒介之间的整合”[1],在此维度下媒介融合目的之一是通过聚集整合形成新的生产、竞争、市场能力,继而实现传统媒体的“救赎”和平台媒体开拓市场的新路径。基于上述背景数据新闻应运而生,诸如门户领域的网易数读、搜狐数据之道、新浪图解新闻、腾讯新闻数据控等栏目的诞生,以及新华网数据新闻等主流媒体的数据新闻也相继发轫,国内数据新闻的竞争格局初步形成。然而伴随着市场环境的流动性和媒介格局的流变,多家平台数据新闻发展举步维艰甚至沉寂。从点击率和更新频率来看,2012年上线的网易数读现为同类型竞争中的翘楚。
综上所述,数据新闻在学界尚未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术语定义与研究范式,而在业界亦难形成具有范本意义的稳定而固态的盈利模式和产消格局。故而,本文将研究样本选取的时间定于2018年6月7日至2019年6月8日——距今衔接度较高的一年。文章于“网易数读”微信公众号进行检索,获得有效样本98篇,并对其进行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经测编码员测评信度已达标。
1 网易数读的内容特征
1.1 叙事模本与可视化呈现
在98篇样本之中,有34.7%的数据新闻在选题上追随当下社会热点,并进行更深一步的挖掘,譬如在长春长生公司被爆有问题疫苗后,借《中国的孩子为什么逃不过问题疫苗》一文,网易数读剖析了近年来媒体报道的多起疫苗安全事件和疫苗的种类与功效。另有34.7%的文章着眼于描摹社会现状与问题,并不带有热点性和时效性,諸如2018年8月28日《中国人的理想生活,从厨房开始》一文将国人厨房的面积、装修风格等与职业、性别等人物画像相匹配。此外,分析省、市、县等地区特色的占比15.3%,注重八卦休闲娱乐圈的占比12.2%,国际事件占比3.1%。
记者劳伦兹最早在定义数据新闻时,认为数据新闻最终要“可视化呈现数据并合成新闻故事”[2],由此可见信息图表是数据新闻的必备要素之一,在样本中无图的新闻推送仅占比1.1%的事实就佐证了这一点。样本大多使用自制的静态创意类信息图表,占比高达60.2%,清晰而美观。另有25.5%的使用漫画形式呈现,11.2%的使用饼状图、折线图等传统类图表,2.0%综合了多类图表。综观样本中,没有带有动态交互性的图表。
1.2 数据的处理与开源程度
数据新闻英文一般称Data Driven Journalism,意即数据驱动的新闻,而在数读的推送中也不乏出现仅有图表而无数据的新闻,严格意义上来讲属于可视化新闻而非数据新闻,其多用夸张的大幅漫画形式呈现,此类情况占比高达27.6%。对于新闻中使用的数据,源自政府、法院等官方文件的占比13.3%,源自新媒体商业平台(诸如知乎、微博等社交平台,饿了么、高德地图等服务平台以及西门子等企业单位网站)的样本占比18.4%,源自研究性杂志、期刊、机构等既有数据报告的占比26.5%,综合多种数据来源的占比12.2%。另有2.0%较为特别,数据源自电子或纸质图书,譬如《金庸留下了一个怎样的江湖?》在金庸去世后对金庸的15本小说进行了量化分析。
在数据处理上,26.5%直接引用他方数据,21.4%对他方数据进行二次加工,17.3%根据既有文献或平台内容进行自主统计或爬取获得数据,8.2%综合了多种方法。
在数据开源程度上,27.6%的样本数据极易获得原始数据,其或提供链接或为广泛公开的统计数据。25.5%处于半公开的态势,20.4%完全封闭,上述两种情况即虽标明数据出处,但较难获得原始数据,数据或为外网文件,或为网易凭借平台的权威性与自身特殊优势获得的较为机密的文件,或为通过相关信息技术与爬取软件获得,第三方均无法获得原始数据并进行二度审查或研究。
1.3 传播效果
此处通过统计“网易数读”微信推送的点击量从一定程度上考察其数据新闻的传播遍在程度。33.7%阅读量不足1万,阅读量位于1万至5万区间的高达60.2%,5万至10万区间的仅占6.1%,未有“10万+”爆文产生。可以说,网易在国内数据新闻中已为翘楚,具有一定的传播影响力,但在传媒业仍旧举步维艰,难以形成现象级效应。
2 网易数读媒介内容的不足、失范与纠偏
2.1 时效性的缺位:叙事者与模本的多元
不仅是数据新闻,在时下新媒体环境中,基于用户偏好和互联网的传播特性,时效性作为传统新闻中新闻价值的重要一环权重在不断下降,而趣味性和接近性愈来愈成为新闻生产与分发的主导性价值。
网易数读中,无论是数据还是新闻都有时效性缺位的情况,有的是老数据讲解新事情,有的是新数据阐释非新近发生的事实,甚至有的事实与数据都缺失了时效。从98篇样本的选题来看,其选题方向让人“摸不着头脑”,这即为时效性缺位后的恶果。选题的诞生仅仅是编辑者灵感的乍现或是对趣味性的追逐,多数时候忽视了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与解释。由此从叙事者的角度来看,网易数读编者与监管者流动性大,尚未形成一组专业化、垂直化的高精尖团队。 数据新闻仅停留于用数据阐释事实这一流程尚且不足,它应有其社会价值与媒介责任的体现,数据新闻应当做得“深”而不是做得“宽”,深而有价值,宽则无意义。
2.2 局部诉求与公共表达的悖论
如今的很多传统媒体记者,基于网络社交媒体的发轫与崛起,似乎也惯于通过浏览社交媒体而实现足不出户发现新闻线索。网易数读中的数据新闻同样有很大一部分源自对社交媒体的分析,包括对饿了么、高德地图的数据爬取与分析继而探讨人们的消费和出行等行为,对微博的评论、知乎的问答、豆瓣的评分等进行分析继而反映对特定问题的看法,诚然这些数据与结论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和说明社会现象或问题,但作为一个量化研究总不免陷入一种以点带面的逻辑错误,并非所有人都会使用移动互联网(比如互联网在老年群体中普及程度相对较低),同时也并非所有互联网用户都会表明态度与意见,而表明态度与意见的人并非是文化素质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或者媒介呈现的意见也并非是“理智之声”。因此,此举显然带有一定的误导倾向,最终在媒介上呈现出一种社交媒体构建的“用户现实”,即通过社交媒体的用户特征与观念态度折射出社会“舆论”,是对李普曼所说的“拟态环境”的用户性衍化,通过局部的诉求呈现公共表达的方式是一个亟需调和的逻辑。
此外,对于社交媒体用户数据的爬取涉及数据新闻领域特有的新闻伦理问题,即大数据时代下用户隐私和互联网“被遗忘权”的保护。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3]就是在尝试为用户数据的保护设定上层框架,而在国内对于数据新闻爬取社交媒体用户数据如何界定仍然道阻且长。对于用户而言,用户一方面享受数据的产生所带给自己的社会资本,一方面又忌惮于被各方利益集团所操纵,同样呈现出一个矛盾的情态。
因此,无论是选题的确定还是数据的获得都不应过分拘泥于社交媒体,譬如前文所说的《金庸留下了一个怎样的江湖?》对金庸的15本小说进行量化分析即是形式上颇为有趣的选题,亦能产生受众的共鸣,对于政府等官方机构的文书或既有的研究性数据进行二度分析也不失为明智之举,此外网易数读也可以通过局地发放线下问卷或访谈等形式获得数据。
2.3 数据思维的位移:与娱乐化黏合的负功能
强月新认为“媒体发展思维是人们用来分析解决媒体发展问题的思维方式,具有方法论意义”[4],而“坚持运用互联网思维的创新优势”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其重要性愈发凸显,在数据新闻领域,数据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元素之一。仅用数据说故事并不是数据思维的核心,“如何运用数据”和“说什么样的故事”才是数据思维在数据新闻中应用的关键。在网易数读的部分文章中,数据思维的运用明显产生了偏差,如前文所说,在互联网的新闻领域中,新闻娱乐化似乎愈来愈成为常态,趣味性和接近性在新闻价值中的权重不断上升,因此造成了网易数据新闻中的娱乐化倾向严重,这也与时效性缺位、社会价值缺失相契合。“数据+可视化+娱乐”的模式,如若过分娱乐化,就会成为劣币驱逐良币的“流量工厂”,从本质上看似乎与泛滥的“标题党”别无区别,只是一个用标题引发阅读,一个用数据的噱头来吸睛。
在數据处理上,部分样本中对于数据来源的说明并不清晰,其如新闻客观性在西方政治报刊中的运作一般,似乎演变成了一种塔奇曼所说的“策略性仪式”[5],例如在《中国的爱豆之乡在哪里》一文中数据来源提示为“公开资料整理”,且同时契合了上文中提到的“数据+可视化+娱乐”的模式。
保罗·布拉德肖曾提出了一个关于数据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6],其将数据新闻的生产过程从上而下分为数据搜集、清洗、情境化、合并四个流程,可见数据搜集的过程举足轻重。众所周知,国际上数据新闻比较领先的当属英国的《卫报》,“《卫报》数据新闻的一个鲜明特色在于,它将制作新闻所使用的数据完全向受众开放,在‘数据博客’页面上,所有数据新闻所使用的原始数据均可以免费下载”①,而在源数据的开源程度上,网易数读并不尽如人意,许多原始数据并不容易得到,更不用说供受众免费下载。数据来源不明晰,原始数据不易得,基于此情境受众无法对文本中涉及的数据进行二度核查与深入分析,受众所能看到的只是新闻生产的输出结果,由此就将数据新闻的操作流程推向了一个不可辨识的“黑箱”[7],或有多方利益团体的介入并不利于数据新闻体系的常态运转。
面对数据思维的位移、新闻娱乐化、数据新闻生产的“黑箱”,最重要的还是“回归新闻本质”[8],在数据新闻领域重塑传统新闻的专业性。另一方面,数据新闻应聚焦社会议题,且容许他方的分析与讨论,在解释性报道与舆论引导上做出成绩。
2.4 社交平台的限制性与依附性
文章分析的是“网易数读”微信公众号的推送,原因是在网易数读的平台上其缺失了诸多内容,网易作为门户网站依附于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内容分发,将微信公众号作为了分发主阵地,但囿于平台的限制性与依附性,基于html5等计算机语言或技术制作交互性较强的信息图表并非易事,这也解释了上文提到的样本没有交互性图表的原因。受制于社交媒体强大的流量,欲扭转这一颓势,数据新闻平台与机构可借鉴“中央厨房”的生产模式,建立独立且专门的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新闻整合与生产、新闻分发等部门或团队,一方面在数据来源上避免过分依赖社交媒体用户的数据,另一方面提升产品内容吸引力,力求挣脱社交媒体主管分发的“囚笼”。
3 结束语
伴随着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AR/VR、区块链等诸多术语进入了传媒业的“大字典”中,媒介融合已为大势所趋。但是无论是在学界还是业界,数据新闻都是一个新生儿,其不免存在不足,但也同样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市场价值,数据新闻的存在集当下媒介融合、用户数据隐私等诸多宏大命题的特征于一身,是这个新媒体时代下新闻行业实践的缩影之一,而对于国际数据新闻的标杆之一——英国《卫报》的分析与探讨就具有更加深刻的学理层面的意义。2019年全球数据新闻奖已在希腊揭晓,我们能够看到诸多优秀的数据新闻作品,它们主题有深度亦有温度,数据的可视化操作有交互性亦有趣味性,且关于其中数据样本的获取与整理的方式同样值得人们关注。
注释
①廖鲽尔、王嘉兴:《“数据驱动”思维下的新闻演绎:一项基于人民网、新浪网、<卫报>数据新闻实践的比较研究》,人民网,2016年3月9日。
参考文献
[1]喻国明.传媒新视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23.
[2]玉霞.数据新闻的兴起与发展文献综述[J].传媒观察,2015(6):210-21.
[3]王敏.大数据时代如何有效保护个人隐私?——一种基于传播伦理的分级路径[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25).
[4]强月新,陈星.线性思维、互联网思维与生态思维——新时期我国媒体发展思维的嬗变路径[J].新闻大学,2019(2).
[5]盖伊·塔奇曼.做新闻[M].麻争旗,刘笑盈,徐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136.
[6]文卫华,李冰.从美国总统大选看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新闻报道[J].中国记者,2013(6):80-81.
[7]仇筠茜,陈昌凤.黑箱:人工智能技术与新闻生产格局嬗变[J].新闻界,2018(1):28-34.
[8]贺俊浩.新华社数据新闻的实践与创新[J].青年记者,2018(28).
关键词 数据新闻;网易数读;内容分析;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14-0010-03
随着媒介融合趋势的深入,以及以大数据、算法等为基础的人工智能与传媒业的交融,数据新闻作为媒介融合的产物和一种全新的新闻形态与模式,愈来愈受到业界和学界的关注。喻国明曾将媒介的整合分为了三个方向,其中之一是“与他媒介之间的整合”[1],在此维度下媒介融合目的之一是通过聚集整合形成新的生产、竞争、市场能力,继而实现传统媒体的“救赎”和平台媒体开拓市场的新路径。基于上述背景数据新闻应运而生,诸如门户领域的网易数读、搜狐数据之道、新浪图解新闻、腾讯新闻数据控等栏目的诞生,以及新华网数据新闻等主流媒体的数据新闻也相继发轫,国内数据新闻的竞争格局初步形成。然而伴随着市场环境的流动性和媒介格局的流变,多家平台数据新闻发展举步维艰甚至沉寂。从点击率和更新频率来看,2012年上线的网易数读现为同类型竞争中的翘楚。
综上所述,数据新闻在学界尚未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术语定义与研究范式,而在业界亦难形成具有范本意义的稳定而固态的盈利模式和产消格局。故而,本文将研究样本选取的时间定于2018年6月7日至2019年6月8日——距今衔接度较高的一年。文章于“网易数读”微信公众号进行检索,获得有效样本98篇,并对其进行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经测编码员测评信度已达标。
1 网易数读的内容特征
1.1 叙事模本与可视化呈现
在98篇样本之中,有34.7%的数据新闻在选题上追随当下社会热点,并进行更深一步的挖掘,譬如在长春长生公司被爆有问题疫苗后,借《中国的孩子为什么逃不过问题疫苗》一文,网易数读剖析了近年来媒体报道的多起疫苗安全事件和疫苗的种类与功效。另有34.7%的文章着眼于描摹社会现状与问题,并不带有热点性和时效性,諸如2018年8月28日《中国人的理想生活,从厨房开始》一文将国人厨房的面积、装修风格等与职业、性别等人物画像相匹配。此外,分析省、市、县等地区特色的占比15.3%,注重八卦休闲娱乐圈的占比12.2%,国际事件占比3.1%。
记者劳伦兹最早在定义数据新闻时,认为数据新闻最终要“可视化呈现数据并合成新闻故事”[2],由此可见信息图表是数据新闻的必备要素之一,在样本中无图的新闻推送仅占比1.1%的事实就佐证了这一点。样本大多使用自制的静态创意类信息图表,占比高达60.2%,清晰而美观。另有25.5%的使用漫画形式呈现,11.2%的使用饼状图、折线图等传统类图表,2.0%综合了多类图表。综观样本中,没有带有动态交互性的图表。
1.2 数据的处理与开源程度
数据新闻英文一般称Data Driven Journalism,意即数据驱动的新闻,而在数读的推送中也不乏出现仅有图表而无数据的新闻,严格意义上来讲属于可视化新闻而非数据新闻,其多用夸张的大幅漫画形式呈现,此类情况占比高达27.6%。对于新闻中使用的数据,源自政府、法院等官方文件的占比13.3%,源自新媒体商业平台(诸如知乎、微博等社交平台,饿了么、高德地图等服务平台以及西门子等企业单位网站)的样本占比18.4%,源自研究性杂志、期刊、机构等既有数据报告的占比26.5%,综合多种数据来源的占比12.2%。另有2.0%较为特别,数据源自电子或纸质图书,譬如《金庸留下了一个怎样的江湖?》在金庸去世后对金庸的15本小说进行了量化分析。
在数据处理上,26.5%直接引用他方数据,21.4%对他方数据进行二次加工,17.3%根据既有文献或平台内容进行自主统计或爬取获得数据,8.2%综合了多种方法。
在数据开源程度上,27.6%的样本数据极易获得原始数据,其或提供链接或为广泛公开的统计数据。25.5%处于半公开的态势,20.4%完全封闭,上述两种情况即虽标明数据出处,但较难获得原始数据,数据或为外网文件,或为网易凭借平台的权威性与自身特殊优势获得的较为机密的文件,或为通过相关信息技术与爬取软件获得,第三方均无法获得原始数据并进行二度审查或研究。
1.3 传播效果
此处通过统计“网易数读”微信推送的点击量从一定程度上考察其数据新闻的传播遍在程度。33.7%阅读量不足1万,阅读量位于1万至5万区间的高达60.2%,5万至10万区间的仅占6.1%,未有“10万+”爆文产生。可以说,网易在国内数据新闻中已为翘楚,具有一定的传播影响力,但在传媒业仍旧举步维艰,难以形成现象级效应。
2 网易数读媒介内容的不足、失范与纠偏
2.1 时效性的缺位:叙事者与模本的多元
不仅是数据新闻,在时下新媒体环境中,基于用户偏好和互联网的传播特性,时效性作为传统新闻中新闻价值的重要一环权重在不断下降,而趣味性和接近性愈来愈成为新闻生产与分发的主导性价值。
网易数读中,无论是数据还是新闻都有时效性缺位的情况,有的是老数据讲解新事情,有的是新数据阐释非新近发生的事实,甚至有的事实与数据都缺失了时效。从98篇样本的选题来看,其选题方向让人“摸不着头脑”,这即为时效性缺位后的恶果。选题的诞生仅仅是编辑者灵感的乍现或是对趣味性的追逐,多数时候忽视了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与解释。由此从叙事者的角度来看,网易数读编者与监管者流动性大,尚未形成一组专业化、垂直化的高精尖团队。 数据新闻仅停留于用数据阐释事实这一流程尚且不足,它应有其社会价值与媒介责任的体现,数据新闻应当做得“深”而不是做得“宽”,深而有价值,宽则无意义。
2.2 局部诉求与公共表达的悖论
如今的很多传统媒体记者,基于网络社交媒体的发轫与崛起,似乎也惯于通过浏览社交媒体而实现足不出户发现新闻线索。网易数读中的数据新闻同样有很大一部分源自对社交媒体的分析,包括对饿了么、高德地图的数据爬取与分析继而探讨人们的消费和出行等行为,对微博的评论、知乎的问答、豆瓣的评分等进行分析继而反映对特定问题的看法,诚然这些数据与结论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和说明社会现象或问题,但作为一个量化研究总不免陷入一种以点带面的逻辑错误,并非所有人都会使用移动互联网(比如互联网在老年群体中普及程度相对较低),同时也并非所有互联网用户都会表明态度与意见,而表明态度与意见的人并非是文化素质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或者媒介呈现的意见也并非是“理智之声”。因此,此举显然带有一定的误导倾向,最终在媒介上呈现出一种社交媒体构建的“用户现实”,即通过社交媒体的用户特征与观念态度折射出社会“舆论”,是对李普曼所说的“拟态环境”的用户性衍化,通过局部的诉求呈现公共表达的方式是一个亟需调和的逻辑。
此外,对于社交媒体用户数据的爬取涉及数据新闻领域特有的新闻伦理问题,即大数据时代下用户隐私和互联网“被遗忘权”的保护。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3]就是在尝试为用户数据的保护设定上层框架,而在国内对于数据新闻爬取社交媒体用户数据如何界定仍然道阻且长。对于用户而言,用户一方面享受数据的产生所带给自己的社会资本,一方面又忌惮于被各方利益集团所操纵,同样呈现出一个矛盾的情态。
因此,无论是选题的确定还是数据的获得都不应过分拘泥于社交媒体,譬如前文所说的《金庸留下了一个怎样的江湖?》对金庸的15本小说进行量化分析即是形式上颇为有趣的选题,亦能产生受众的共鸣,对于政府等官方机构的文书或既有的研究性数据进行二度分析也不失为明智之举,此外网易数读也可以通过局地发放线下问卷或访谈等形式获得数据。
2.3 数据思维的位移:与娱乐化黏合的负功能
强月新认为“媒体发展思维是人们用来分析解决媒体发展问题的思维方式,具有方法论意义”[4],而“坚持运用互联网思维的创新优势”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其重要性愈发凸显,在数据新闻领域,数据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元素之一。仅用数据说故事并不是数据思维的核心,“如何运用数据”和“说什么样的故事”才是数据思维在数据新闻中应用的关键。在网易数读的部分文章中,数据思维的运用明显产生了偏差,如前文所说,在互联网的新闻领域中,新闻娱乐化似乎愈来愈成为常态,趣味性和接近性在新闻价值中的权重不断上升,因此造成了网易数据新闻中的娱乐化倾向严重,这也与时效性缺位、社会价值缺失相契合。“数据+可视化+娱乐”的模式,如若过分娱乐化,就会成为劣币驱逐良币的“流量工厂”,从本质上看似乎与泛滥的“标题党”别无区别,只是一个用标题引发阅读,一个用数据的噱头来吸睛。
在數据处理上,部分样本中对于数据来源的说明并不清晰,其如新闻客观性在西方政治报刊中的运作一般,似乎演变成了一种塔奇曼所说的“策略性仪式”[5],例如在《中国的爱豆之乡在哪里》一文中数据来源提示为“公开资料整理”,且同时契合了上文中提到的“数据+可视化+娱乐”的模式。
保罗·布拉德肖曾提出了一个关于数据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6],其将数据新闻的生产过程从上而下分为数据搜集、清洗、情境化、合并四个流程,可见数据搜集的过程举足轻重。众所周知,国际上数据新闻比较领先的当属英国的《卫报》,“《卫报》数据新闻的一个鲜明特色在于,它将制作新闻所使用的数据完全向受众开放,在‘数据博客’页面上,所有数据新闻所使用的原始数据均可以免费下载”①,而在源数据的开源程度上,网易数读并不尽如人意,许多原始数据并不容易得到,更不用说供受众免费下载。数据来源不明晰,原始数据不易得,基于此情境受众无法对文本中涉及的数据进行二度核查与深入分析,受众所能看到的只是新闻生产的输出结果,由此就将数据新闻的操作流程推向了一个不可辨识的“黑箱”[7],或有多方利益团体的介入并不利于数据新闻体系的常态运转。
面对数据思维的位移、新闻娱乐化、数据新闻生产的“黑箱”,最重要的还是“回归新闻本质”[8],在数据新闻领域重塑传统新闻的专业性。另一方面,数据新闻应聚焦社会议题,且容许他方的分析与讨论,在解释性报道与舆论引导上做出成绩。
2.4 社交平台的限制性与依附性
文章分析的是“网易数读”微信公众号的推送,原因是在网易数读的平台上其缺失了诸多内容,网易作为门户网站依附于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内容分发,将微信公众号作为了分发主阵地,但囿于平台的限制性与依附性,基于html5等计算机语言或技术制作交互性较强的信息图表并非易事,这也解释了上文提到的样本没有交互性图表的原因。受制于社交媒体强大的流量,欲扭转这一颓势,数据新闻平台与机构可借鉴“中央厨房”的生产模式,建立独立且专门的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新闻整合与生产、新闻分发等部门或团队,一方面在数据来源上避免过分依赖社交媒体用户的数据,另一方面提升产品内容吸引力,力求挣脱社交媒体主管分发的“囚笼”。
3 结束语
伴随着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AR/VR、区块链等诸多术语进入了传媒业的“大字典”中,媒介融合已为大势所趋。但是无论是在学界还是业界,数据新闻都是一个新生儿,其不免存在不足,但也同样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市场价值,数据新闻的存在集当下媒介融合、用户数据隐私等诸多宏大命题的特征于一身,是这个新媒体时代下新闻行业实践的缩影之一,而对于国际数据新闻的标杆之一——英国《卫报》的分析与探讨就具有更加深刻的学理层面的意义。2019年全球数据新闻奖已在希腊揭晓,我们能够看到诸多优秀的数据新闻作品,它们主题有深度亦有温度,数据的可视化操作有交互性亦有趣味性,且关于其中数据样本的获取与整理的方式同样值得人们关注。
注释
①廖鲽尔、王嘉兴:《“数据驱动”思维下的新闻演绎:一项基于人民网、新浪网、<卫报>数据新闻实践的比较研究》,人民网,2016年3月9日。
参考文献
[1]喻国明.传媒新视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23.
[2]玉霞.数据新闻的兴起与发展文献综述[J].传媒观察,2015(6):210-21.
[3]王敏.大数据时代如何有效保护个人隐私?——一种基于传播伦理的分级路径[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25).
[4]强月新,陈星.线性思维、互联网思维与生态思维——新时期我国媒体发展思维的嬗变路径[J].新闻大学,2019(2).
[5]盖伊·塔奇曼.做新闻[M].麻争旗,刘笑盈,徐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136.
[6]文卫华,李冰.从美国总统大选看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新闻报道[J].中国记者,2013(6):80-81.
[7]仇筠茜,陈昌凤.黑箱:人工智能技术与新闻生产格局嬗变[J].新闻界,2018(1):28-34.
[8]贺俊浩.新华社数据新闻的实践与创新[J].青年记者,20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