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近年来河源市新农合工作运行情况进行调研,通过对相关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了解相应的工作方法和措施,发现河源市在实施新农合工作方面既取得一定的成效,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新农合;农民;看病难;看病贵
一、河源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
河源市地处粤东北部,辖源城、东源、和平、龙川、紫金、连平五县一区,有95个乡镇和4个街道办事处,1251个行政村。全市2011年末总人口为339.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260.4万人,我市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从2002年开始试点,2003年参加合作医疗人数为721582人,参合率为28.2%;到2009年参合人数达2516608人,参合率为95.4%;2010年参合人数达2557690人,参合率为98.24%;2011年参合人数达2730780人,参合率为98.9%。
(二)取得的成效
1、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河源市从2002年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在建立管理机构、筹资机制等方面进行试点。到2004年,全市建立了县办镇统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制度覆盖五县一区所有的乡镇和行政村。2006年,实现县办县统筹的形式,全市合作医疗制度得到了基本统一。2011年参合人数达2730780人,占总农业人口的98.9%,占常住人口的99.36%。全市贫困人口、特困户、五保户参合率为100%。
2、筹资水平不断提高。由原来人均筹资额30元,到2009年的人均110元,其中各级财政90元,农民个人20元;2010年筹资额达150元,其中各级财政补助120元,农民个人30元;2011年人均筹资额230元,各级财政人均补助200元,农民个人30元。
3、保障水平、补偿比例不断提高。镇、县、县外住院报销比例分
别为60%、50%、30%分别提高到70%、60%和45%,住院政策补偿比例达到67%,封顶线由最初的600多元提高到2009年的5万元,2010年提高到8万元,2011年提高到10万元。并且实行了特殊病种门诊补偿和普通门诊统筹制度。
4、人民群众得实惠。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得到缓解。据统计,2002年度全市合作医疗住院报销只有6038人次,报销金额381万元。2011年全市共有170746人次获得住院补偿,补偿金额3.66亿元,其他补偿41673人次,补偿金1597万元,门诊补偿(不含源城区)1230551人次,补偿金4365.6万元,总受益面为53%。
5、建立了良性运行机制,确保基金安全,农民受益。一是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二是积极推广定点医疗机构即时补偿制度.三是进一步落实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救助工作。加大对农村贫困家庭、五保户的医疗救助力度。
二、河源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筹资工作有难度。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不少农民抱着“我一年到头不生病,无需参加医保”的理念,给新农合筹资工作形成阻力;二是长期外出打工的农民对新农合补偿政策了解不全面,怕自己交了钱享受不到政策补偿而不想参保;三是由于进村入户上门征收的筹资行政成本较大,乡村干部容易产生疲惫松懈情绪,部分乡镇和村委会存在垫资现象。
(二)服务行为欠规范。一是不合理引导病人就医,将应该门诊治疗的病人收入住院治疗,使本该享受门诊补偿的参保病人上升为享受住院补偿,从而加大了基金的补偿支出。二是用药不合理,小病大医。如滥用抗生素、开“大处方”、开“搭车药”等现象屡见不鲜;三是部分民营医院套用农民医保卡造“假住院”、“假處方”,骗取新农保基金等等。这些不规范的服务行为,严重影响了基金的使用效率。
(三)经办机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还有一半以上的县区乡镇合作医疗经办机构没有专职人员,县级经办机构人员严重不足已影响了合作医疗作用的开展。经办机构工作经费保障与实际工作需要还有一定差距。多数县、乡经办机构办公经费未列入财政预算,未建立稳定的财政资金补偿机制。
(四)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我市虽然已初步实现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管理,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市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管理水平还较低,还不能适应合作医疗工作的开展。
三、河源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一是充分利用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报道相关政策,跟踪报道获补偿参保农民的心声、家庭生活质量有无改变等典型事例,以生动的实例鼓励农民参保;二是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宣传,使他们了解新农合的看病补偿方法与参保的利益所在,鼓励他们自愿参保;三是及时报道市内各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医疗水平的提升情况,鼓励参合农民就近就医。
(二)适应职业化、专业化要求。继续加强各级管办队伍的能力培训,着力提高管办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快新农合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现有的基础上,开发新农合管理软件,并与医院管理系统对接,改善管理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三)强化监管力度。要按照合作医疗的有关政策,强化措施,对定点医疗机构的问诊检查、开方用药、住院治疗等方面实施规范化监管,杜绝“假住院”、“假处方”,遏制“大处方”、“搭车药”,控制抗生素的使用,降低住院次均费用。使我市定点医疗机构的医药费用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之内,防范基金风险。
(四)切实加强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建设。合作医疗涉及的资金额越来越大,资金管理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必须要有一支强有力的经办队伍。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强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增加人员编制,特别是乡镇一级尚未落实专职人员的县要抓紧落实,要成立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做到每个乡镇有专职人员,并强化人员培训,提高管理能力,确保合作医疗工作的健康安全发展。
(五)全面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建设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拖入,落实专项资金,帮助欠发达地区建立覆盖市、县、镇、村的卫生信息网络,全面提高合作医疗管理水平。
作者简介
杨蕴(1960-),女,湖北荆州人,学士,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心理研究和妇女工作研究。
(作者单位: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艺术学院)
关键词:新农合;农民;看病难;看病贵
一、河源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
河源市地处粤东北部,辖源城、东源、和平、龙川、紫金、连平五县一区,有95个乡镇和4个街道办事处,1251个行政村。全市2011年末总人口为339.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260.4万人,我市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从2002年开始试点,2003年参加合作医疗人数为721582人,参合率为28.2%;到2009年参合人数达2516608人,参合率为95.4%;2010年参合人数达2557690人,参合率为98.24%;2011年参合人数达2730780人,参合率为98.9%。
(二)取得的成效
1、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河源市从2002年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在建立管理机构、筹资机制等方面进行试点。到2004年,全市建立了县办镇统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制度覆盖五县一区所有的乡镇和行政村。2006年,实现县办县统筹的形式,全市合作医疗制度得到了基本统一。2011年参合人数达2730780人,占总农业人口的98.9%,占常住人口的99.36%。全市贫困人口、特困户、五保户参合率为100%。
2、筹资水平不断提高。由原来人均筹资额30元,到2009年的人均110元,其中各级财政90元,农民个人20元;2010年筹资额达150元,其中各级财政补助120元,农民个人30元;2011年人均筹资额230元,各级财政人均补助200元,农民个人30元。
3、保障水平、补偿比例不断提高。镇、县、县外住院报销比例分
别为60%、50%、30%分别提高到70%、60%和45%,住院政策补偿比例达到67%,封顶线由最初的600多元提高到2009年的5万元,2010年提高到8万元,2011年提高到10万元。并且实行了特殊病种门诊补偿和普通门诊统筹制度。
4、人民群众得实惠。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得到缓解。据统计,2002年度全市合作医疗住院报销只有6038人次,报销金额381万元。2011年全市共有170746人次获得住院补偿,补偿金额3.66亿元,其他补偿41673人次,补偿金1597万元,门诊补偿(不含源城区)1230551人次,补偿金4365.6万元,总受益面为53%。
5、建立了良性运行机制,确保基金安全,农民受益。一是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二是积极推广定点医疗机构即时补偿制度.三是进一步落实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救助工作。加大对农村贫困家庭、五保户的医疗救助力度。
二、河源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筹资工作有难度。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不少农民抱着“我一年到头不生病,无需参加医保”的理念,给新农合筹资工作形成阻力;二是长期外出打工的农民对新农合补偿政策了解不全面,怕自己交了钱享受不到政策补偿而不想参保;三是由于进村入户上门征收的筹资行政成本较大,乡村干部容易产生疲惫松懈情绪,部分乡镇和村委会存在垫资现象。
(二)服务行为欠规范。一是不合理引导病人就医,将应该门诊治疗的病人收入住院治疗,使本该享受门诊补偿的参保病人上升为享受住院补偿,从而加大了基金的补偿支出。二是用药不合理,小病大医。如滥用抗生素、开“大处方”、开“搭车药”等现象屡见不鲜;三是部分民营医院套用农民医保卡造“假住院”、“假處方”,骗取新农保基金等等。这些不规范的服务行为,严重影响了基金的使用效率。
(三)经办机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还有一半以上的县区乡镇合作医疗经办机构没有专职人员,县级经办机构人员严重不足已影响了合作医疗作用的开展。经办机构工作经费保障与实际工作需要还有一定差距。多数县、乡经办机构办公经费未列入财政预算,未建立稳定的财政资金补偿机制。
(四)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我市虽然已初步实现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管理,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市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管理水平还较低,还不能适应合作医疗工作的开展。
三、河源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一是充分利用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报道相关政策,跟踪报道获补偿参保农民的心声、家庭生活质量有无改变等典型事例,以生动的实例鼓励农民参保;二是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宣传,使他们了解新农合的看病补偿方法与参保的利益所在,鼓励他们自愿参保;三是及时报道市内各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医疗水平的提升情况,鼓励参合农民就近就医。
(二)适应职业化、专业化要求。继续加强各级管办队伍的能力培训,着力提高管办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快新农合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现有的基础上,开发新农合管理软件,并与医院管理系统对接,改善管理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三)强化监管力度。要按照合作医疗的有关政策,强化措施,对定点医疗机构的问诊检查、开方用药、住院治疗等方面实施规范化监管,杜绝“假住院”、“假处方”,遏制“大处方”、“搭车药”,控制抗生素的使用,降低住院次均费用。使我市定点医疗机构的医药费用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之内,防范基金风险。
(四)切实加强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建设。合作医疗涉及的资金额越来越大,资金管理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必须要有一支强有力的经办队伍。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强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增加人员编制,特别是乡镇一级尚未落实专职人员的县要抓紧落实,要成立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做到每个乡镇有专职人员,并强化人员培训,提高管理能力,确保合作医疗工作的健康安全发展。
(五)全面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建设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拖入,落实专项资金,帮助欠发达地区建立覆盖市、县、镇、村的卫生信息网络,全面提高合作医疗管理水平。
作者简介
杨蕴(1960-),女,湖北荆州人,学士,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心理研究和妇女工作研究。
(作者单位: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