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题描述】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作文评价”又是作文教学的难中之难。之所以难,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二:一是作文的主观性和作文评价的主观性造成的作文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二是语文选拔性考试中作文评价标准留给教师的空间有限。在我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有的语文教师对“好作文”有自己的见解。
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应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遗憾的是,在当今中小学作文评价中,“学生视角”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忽视,教师评价作文更多的是“成人视角”和“考试视角”。教师们虽然不直接用“起承转合”来要求学生,但作文教学中的“技术化倾向”仍很明显,这种倾向也表现在作文评价中。值得高度重视的是:在作文评价中,部分教师甚至忽视了新课标对不同学段的要求,评价标准随意性大,主观色彩极浓。部分教师一边抱怨作文评价标准不易把握,一边漠视新课标的相关要求。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开始多年,在职教师经过培训和学习,从理论上对新课改有足够的认识。随着新课标的颁布,语文学科特点、学科性质、教师定位、学习方式变革等理念为广大教师所接受。然而,从理想课程到实践课程,客观存在着落差。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变成教师的自觉实践,需要时间和教师的努力。就作文教学而言,已经颁布的课程标准对中小学不同阶段学生作文能力制定了明确的标准。在我国语文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教育者对作文评价的见解有相通之处,也有明显差异。从过去时代的教育者对初中作文的评价中,我们既能得到一些启发,也能促使今天的教师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学;从一线语文教师关于“作文评价”讨论中,我们能够发现一些有关作文评价的深层次问题。
【案例叙述】
一位老先生回忆:我上初中的时候,国文老师出了一道作文题《秋日抒怀》。一个女同学的作文头一句就是:“秋来了!”老师赞不绝口,说用字简洁,单刀直入,破题有力,引人入胜。于是全班同学无不佩服;而我则因为作文从来都是四平八稳,起承转合,拖泥带水,令老师见了心烦,如今人家仅用三个字加一个感叹号,就把读者带到了一个预期的境界,简直震惊了。半个世纪后,我学了一点信息论,才彻底明白,原来这三个字加一个感叹号,在人类语言交际中,是用最经济的材料(3 1)传递了最大的信息量:不止传递了语义信息,而且传递了感情信息,使受信者大脑两个半球(左半球和右半球)同时动作(一边收取逻辑信息,一边收取形象信息),于是大大地加深了印象:达到了最大信息量。正因为这样一来,“秋来了!”这个导语,才能向读者(受信者)展示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以及由此引起的因人而异的某种感情(或者是伤感,或者是悲愁,或者是迷惘),真可谓好到不能再好了。几年前,我把这番信息论的解释给这位女同学说了。不料她笑了笑,说,“瞧,就是你们这些弄文字的把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给讲得复杂了,越讲越玄!”又一次震惊!这次震惊不低于少年时那次的震惊。确实有理。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常常把本来很简单的事情,搞得过分复杂。
在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中,语文教师们讨论这一案例,各抒己见,争论热烈。有的教师觉得“秋来了”作为作文《秋日抒怀》的开头太平淡,有的教师觉得这样开头很大气,有的教师甚至觉得从这样的开头能判断作文作者的语言功底不够。语文教师们争论的主要问题如下:学生作文需要“文采”吗?什么是“中学生的文采”?中考、高考的作文评价标准怎样对作文教学发挥导向作用?教师在作文评价中怎样正确引导学生?作文教学到底应不应该指导技巧?(韩军《韩军与新语文教育》)
【案例分析】
1.一线语文教师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其关注的,已经超越了教师提供的教学案例本身,涉及到当今作文教学改革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2.“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百个问题更重要。”在分析作文评价案例时,语文教师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尽管许多问题一时难于找到答案,但是,这些问题的提出,为语文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奠定了基础。
3.以上案例说明,作文写作和评价的主观性仍是作文教学的难点。
4.语文教师对选拔性考试的焦虑和急功近利的思想是制约作文评价合理化的重要原因。
5.教师提供的是初中作文教学案例,然而,语文教师们结合案例反思今天作文评价标准时,没有一个涉及新课标对初中作文的要求。对初中生写作的要求包括:“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初中阶段刻意要求学生“文采飞扬”是不恰当的。案例中“秋来了!”没有语病,标点符号使用正确,能表达“秋日抒怀”的中心,符合初中作文的要求。
6.语文教师在讨论时关注案例中的学生作文不够,而很快转入对作文考试评分标准的关注,表现出部分语文教师在教育理念上还未树立“学生取向”,对中学生写作的实际考虑不多,对作文教学的过程关注较少,过分关注结果。这些认识与新课改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
与新闻传播学院)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作文评价”又是作文教学的难中之难。之所以难,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二:一是作文的主观性和作文评价的主观性造成的作文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二是语文选拔性考试中作文评价标准留给教师的空间有限。在我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有的语文教师对“好作文”有自己的见解。
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应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遗憾的是,在当今中小学作文评价中,“学生视角”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忽视,教师评价作文更多的是“成人视角”和“考试视角”。教师们虽然不直接用“起承转合”来要求学生,但作文教学中的“技术化倾向”仍很明显,这种倾向也表现在作文评价中。值得高度重视的是:在作文评价中,部分教师甚至忽视了新课标对不同学段的要求,评价标准随意性大,主观色彩极浓。部分教师一边抱怨作文评价标准不易把握,一边漠视新课标的相关要求。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开始多年,在职教师经过培训和学习,从理论上对新课改有足够的认识。随着新课标的颁布,语文学科特点、学科性质、教师定位、学习方式变革等理念为广大教师所接受。然而,从理想课程到实践课程,客观存在着落差。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变成教师的自觉实践,需要时间和教师的努力。就作文教学而言,已经颁布的课程标准对中小学不同阶段学生作文能力制定了明确的标准。在我国语文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教育者对作文评价的见解有相通之处,也有明显差异。从过去时代的教育者对初中作文的评价中,我们既能得到一些启发,也能促使今天的教师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学;从一线语文教师关于“作文评价”讨论中,我们能够发现一些有关作文评价的深层次问题。
【案例叙述】
一位老先生回忆:我上初中的时候,国文老师出了一道作文题《秋日抒怀》。一个女同学的作文头一句就是:“秋来了!”老师赞不绝口,说用字简洁,单刀直入,破题有力,引人入胜。于是全班同学无不佩服;而我则因为作文从来都是四平八稳,起承转合,拖泥带水,令老师见了心烦,如今人家仅用三个字加一个感叹号,就把读者带到了一个预期的境界,简直震惊了。半个世纪后,我学了一点信息论,才彻底明白,原来这三个字加一个感叹号,在人类语言交际中,是用最经济的材料(3 1)传递了最大的信息量:不止传递了语义信息,而且传递了感情信息,使受信者大脑两个半球(左半球和右半球)同时动作(一边收取逻辑信息,一边收取形象信息),于是大大地加深了印象:达到了最大信息量。正因为这样一来,“秋来了!”这个导语,才能向读者(受信者)展示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以及由此引起的因人而异的某种感情(或者是伤感,或者是悲愁,或者是迷惘),真可谓好到不能再好了。几年前,我把这番信息论的解释给这位女同学说了。不料她笑了笑,说,“瞧,就是你们这些弄文字的把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给讲得复杂了,越讲越玄!”又一次震惊!这次震惊不低于少年时那次的震惊。确实有理。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常常把本来很简单的事情,搞得过分复杂。
在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中,语文教师们讨论这一案例,各抒己见,争论热烈。有的教师觉得“秋来了”作为作文《秋日抒怀》的开头太平淡,有的教师觉得这样开头很大气,有的教师甚至觉得从这样的开头能判断作文作者的语言功底不够。语文教师们争论的主要问题如下:学生作文需要“文采”吗?什么是“中学生的文采”?中考、高考的作文评价标准怎样对作文教学发挥导向作用?教师在作文评价中怎样正确引导学生?作文教学到底应不应该指导技巧?(韩军《韩军与新语文教育》)
【案例分析】
1.一线语文教师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其关注的,已经超越了教师提供的教学案例本身,涉及到当今作文教学改革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2.“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百个问题更重要。”在分析作文评价案例时,语文教师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尽管许多问题一时难于找到答案,但是,这些问题的提出,为语文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奠定了基础。
3.以上案例说明,作文写作和评价的主观性仍是作文教学的难点。
4.语文教师对选拔性考试的焦虑和急功近利的思想是制约作文评价合理化的重要原因。
5.教师提供的是初中作文教学案例,然而,语文教师们结合案例反思今天作文评价标准时,没有一个涉及新课标对初中作文的要求。对初中生写作的要求包括:“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初中阶段刻意要求学生“文采飞扬”是不恰当的。案例中“秋来了!”没有语病,标点符号使用正确,能表达“秋日抒怀”的中心,符合初中作文的要求。
6.语文教师在讨论时关注案例中的学生作文不够,而很快转入对作文考试评分标准的关注,表现出部分语文教师在教育理念上还未树立“学生取向”,对中学生写作的实际考虑不多,对作文教学的过程关注较少,过分关注结果。这些认识与新课改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
与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