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背景 提高献血者尤其是首次献血者献血回头率,可显著改善血液供给。然而,对于通过不同途径招募献血者的效果,很少有周密的研究。研究设计与方法用单盲法和随机法设计试验,随机将6919名2001年9月11日后第一次献血者分配到以下组中,赠送T恤鼓励与不赠送进行对比,以一患者经历招募(便签A)与伴献血者血型信息的问候(便签B)做比较,电话招募与e-mail招募对比。
【机 构】
:
黄石市输血研究所,黄石市输血研究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提高献血者尤其是首次献血者献血回头率,可显著改善血液供给。然而,对于通过不同途径招募献血者的效果,很少有周密的研究。研究设计与方法用单盲法和随机法设计试验,随机将6919名2001年9月11日后第一次献血者分配到以下组中,赠送T恤鼓励与不赠送进行对比,以一患者经历招募(便签A)与伴献血者血型信息的问候(便签B)做比较,电话招募与e-mail招募对比。
其他文献
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Neonatal alloimmune thrombocytopenia,NATP)发病原因是由于母体产生针对胎儿特异性血小板抗原的IgG抗体,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胎儿特异性血小板抗原来自父亲。NATP发病率约为0.1%。NATP占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3%和重度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50×10^9/L)的27%。导致NATP发生的血小板特异性抗原有23种,其中85%与H
氯醋酸AS-D萘酚酯酶(SE)染色对确诊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具有重要价值.固蓝RR盐的浓度可对SE染色灵敏度产生大的影响[1]。
DG Gel,Dia Med-ID和Ortho BioVue 3种微柱凝集系统作抗体筛选的比较 ;多次输血患者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关联;HIV病人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的病原学探讨;苏格兰骨/组织捐献者和新捐血者之间微生物标志物的发生率比较;非高度流行国家输血传播E型肝炎。
背景 本实验目的是用HBOC-201血液代用品,对慢性肾病(CKD)大鼠模型进行氧疗,测定其是否对大鼠肾功能及组织有损害作用。研究设计与方法对长期插管的雄性Sprague Dawley鼠进行了纵向研究,实验鼠因切除5/6肾组织导致进行性CKD,接受了一个起始剂量HBOC-201(急性失血10%后),在CKD诱导形成后的4~5周内,分6天每日给予维持剂量,在6周时再进行研究。对照组在同期接受了等渗人
因为某些因素,如血液稀释,血红蛋白也许不是红细胞容量(RCV)变化的指标。作者设计该研究用于分析何种手术期间变量可能与失血引起RCV减低和输血获得RCV相关。该研究为前瞻性地区性心脏外科单中心研究,研究对象为29例择期成年心脏手术患者。在手术室以及手术后头24小时检测RCV的减低和获得。分析患者及手术的变量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表面积(BSA)、诱导血比积(Hot)、术前RCV估算量和术
血小板抗原基因检测和抗体检测在分析新生儿同种免疫血小板减少症(NAIT)和顽固性血小板减少疾病的病因,以及浓缩血小板的配型检测方面都是很有价值的。国际输血协会(ISBT)血小板工作组成立于1981年,血小板的基因检测和同种抗体检测的许多方法现已在临床实验室广泛应用。目前,已论证的同种抗体标准化的方法和试剂不多,人们对该领域的了解不够,使得建立临床实验室很困难,血小板抗体检测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也难保
背景当前,血小板浓缩物以专用保存箱22~24C持续温和摇动保存。一般来说血小板需要运送后才输给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配送过程可能产生一些不利影响,这是本文关注的问题。病例报告1例40岁女性患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对不匹配血小板输注产生免疫无效,需接受外围造血干细胞移植转院至一家医学中心,彼处她仍然需要持续接受一与她HLA配合供者的血小板输注,
背景保存前混合全血制备的血小板可简化细菌学检测。本研究用输注保存5天的混合血小板后,18h到24h的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值(CCI)来评估血小板在体内的效果。研究设计与方法运用一随机区组设计,选人接受研究的患者有化疗诱导血小板减少症,可能需要至少输注6单位血小板的患者。每区组含两种输注方案,一是血小板分别保存,输注前混合;另一种是在保存前混合。用配对记分检验分析输注后18h到24h的CCI,将结果分为
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均为两个质量之比,其结果是相对数值,是量纲为一的量。在医学上原用的原子量、分子量均指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如原子量为585kD,则应改为:相对原子质量为585×10^3。
10 成分和批量产品的库存管理库存管理是医院输血IT系统必需的功能。系统能保存和恢复血液成分从接收到最终输注或者处理的详细记录以便符合法定的可追溯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