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是教师不会写作文。”写作是学生进行自主、真实、创新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在农村初中语文作文的实际教学中,多数写作课只是把作文题一布置,等着收上作文本,挑出分数较高的习作一念就算完了。这是很明显的不适应素质教学的写作方法。在体现素质教学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地关注,学生是不是通过写作展示了自我的个性和创造的价值。本文主要对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问题做分析阐述,并从教学实践中提出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近几年来,广大农村语文教师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农村初中学生写作能力,交际能力、语文综合素养都有了较快的提高。但受传统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充斥着中学课堂,从总体上看,农村中学写作教学还不尽如人意。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一、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的主要问题
1.认识并非到位——思想模糊。尽管学生作文中考分值比重较大,但是,由于教师对作文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对教材处理作文训练的意图理解不透彻,对作文教学指导思想的落实大打折扣,作文教学的目标远远不能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2.训练缺乏系列——随意性大。虽然作文训练整体目标教师大都清楚,但各阶段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训练目的,并不十分明了。往往是教师感觉该写一篇作文了,便临时布置一篇了事,而更多的情况是布置学生写周记之类,或者随便命一“话题”由着学生自由抒写,写到哪里算哪里。久而久之,学生觉着索然无味,丧失了作文兴趣,连作文本也懒得交了。
3.指导方法不力——空洞说教。由于作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三无”产品的现状:即无写作教学的理论体系、无写作教学的课程体系、无写作教学成熟的实践探索,教师对作文教学指导意义的重视程度不够,作文指导课不像阅读教学那样精心设计准备。即便是“指导”,也不过是写作“知识”或“技法”上的一些空洞说教,对学生习作缺乏导向性,实用性不大。
4.批改讲评不当——无针对性。修改、讲评作文时,一般不是针对训练目标集中精力重点指导,而是胡子眉毛、芝麻绿豆一把抓,每次都是全方位批改,全方位讲评,什么问题都涉及到,结果是什么问题也都没解决,反而给学生增添了无端的“愁绪”。
5.作文效益不高——應付了事。由于作文教学普遍存在注重知识、忽视能力的现象,教师关注的仅仅是作文的结果,没有去仔细推敲学生作文的过程,训练程序僵化呆板,训练手段陈旧单调,以致学生写作兴趣不浓,积极性较差,常常是“为作文而作文”,只求完成任务了事,作文效益不高,适用性不大,学生写作能力极不乐观。
二、应对策略
在这十多年作文教学中,我经过多次的尝试和验证,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值得倡导:
1.推荐书籍,积累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可由于学生生活在学校与家庭的“两点一线”的圈子中,“行万里路”不一定人人能做到,但教师一定要求学生尽可能“读万卷书”,“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的古训说得极是。教师就根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给他们推荐一些好的书籍,尤其是反映学生生活的精品及当今文坛流行的一些作品,如《花季雨季》、《少男少女》、《哈里 ?波特》等,《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人文性较强的杂志,里面有许多文章短小精悍,富有哲理,也符合青少年的阅读要求。这样,学生慢慢地就养成了爱看书的习惯。书看多了,对生活的了解和认识也就多了,写作素材也随之得到广泛和积累,为写好作文奠定了良好的根基。
2.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
我在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时,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同学们哇然起哄。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喜欢写日记,他们回答几乎是同一个答案:老师没要求他们写。其实,写日记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条最为便捷的通道。第一:它可以培养学生对身边的人和事的观察能力及对生活的感悟能力;第二:它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为日后大作文作充分的准备;第三:学生平时多写日记,他们就不会手生。特别是让他们多写感受日记,他们就有说不完的话,他们会将心中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泪水、或彷徨或惆怅,抑或无奈的忧伤和盘托出。这对于师生来说,是一次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碰撞,而对于学生来说,无疑又是一次最佳的作文训练方式。这样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学生喜欢上了作文,也克服了写作的畏惧感,自然而然地爱上了写作了。
3.在阅读教学中相辅进行写作教学,为学生写作拓展新思维
研究阅读与写作的心理过程,我们可以发现:阅读的心理过程是“感知——思维——吸收”,写作的心理过程是“观察——思维——表达”,二者的过程虽不尽相同,但都在“思维”上交叉结合。因此,思维训练是读写训练中最本质的核心因素,我们要将思维训练渗透到读写训练的全程,并着力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想、想像能力,使学生在借鉴、模仿创新中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在教《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时,就可以结合已学过的《音乐巨人贝多芬》引导学生就人物肖像描写集中进行比较阅读,揭示写作规律。《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集中于6-9自然段突出贝多芬个性化的衣着、外貌特征的描写,语言朴实自然;而《列夫?托尔斯泰》一文全篇浓墨重彩竭尽肖像描写之功,语言生动夸张,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在不同的写作风格中都以形传神,凸现了人物独特性。“教是为了不教”,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接下来,我就引导学生选择本班的一位同学或某一位任课教师进行外貌描写,力求传神,题目是《请你猜猜他/她是谁?》。因为前面有了铺垫,学生就可以把握观察的顺序与描写的重点,做到有物有序,绘声绘色。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有成效的,可谓是立竿见影。
4.教会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很多教师都认为什么事都由自己做才放心,作文批改也不例外。殊不知教师这样辛勤的批改,等作文本一发下去,学生除了看看那红红的分数外,也就没有别的什么收获了。在教学中我发现叫学生结对子或以小组为单位评改自己的作文,学生的兴趣很浓,觉得过瘾。于是我就试行了。但在学生活动中,我事先会做好批改指导。通过具体的指导,使学生有步骤地、有目的的进行修改,同时还指导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评价,取长补短。讲评课上,让优等生朗读自己的好作文;让中等生讲述自己的好段落;让后进生来读自己的好句子、好词语。这大大增强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和信心,他们的语言感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是非判断能力都可以得到相应的提高。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大胆地打破“学生作文教师改”的桎梏,教师给一些适当的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决定。其次,也要教育学生转变“我写你改”的旧观念,要使他们懂得,作文是难得“一次成功”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改,是整个写作文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只能指导你怎么改,而不能代替你改。一个不懂改作文的人,将永远是一个作文的门外汉。诚然作文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真正改变目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不利局面,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本着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以人为本,不断探索,大胆实践,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一定会迎来明媚的春天。
【关键词】作文教学;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近几年来,广大农村语文教师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农村初中学生写作能力,交际能力、语文综合素养都有了较快的提高。但受传统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充斥着中学课堂,从总体上看,农村中学写作教学还不尽如人意。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一、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的主要问题
1.认识并非到位——思想模糊。尽管学生作文中考分值比重较大,但是,由于教师对作文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对教材处理作文训练的意图理解不透彻,对作文教学指导思想的落实大打折扣,作文教学的目标远远不能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2.训练缺乏系列——随意性大。虽然作文训练整体目标教师大都清楚,但各阶段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训练目的,并不十分明了。往往是教师感觉该写一篇作文了,便临时布置一篇了事,而更多的情况是布置学生写周记之类,或者随便命一“话题”由着学生自由抒写,写到哪里算哪里。久而久之,学生觉着索然无味,丧失了作文兴趣,连作文本也懒得交了。
3.指导方法不力——空洞说教。由于作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三无”产品的现状:即无写作教学的理论体系、无写作教学的课程体系、无写作教学成熟的实践探索,教师对作文教学指导意义的重视程度不够,作文指导课不像阅读教学那样精心设计准备。即便是“指导”,也不过是写作“知识”或“技法”上的一些空洞说教,对学生习作缺乏导向性,实用性不大。
4.批改讲评不当——无针对性。修改、讲评作文时,一般不是针对训练目标集中精力重点指导,而是胡子眉毛、芝麻绿豆一把抓,每次都是全方位批改,全方位讲评,什么问题都涉及到,结果是什么问题也都没解决,反而给学生增添了无端的“愁绪”。
5.作文效益不高——應付了事。由于作文教学普遍存在注重知识、忽视能力的现象,教师关注的仅仅是作文的结果,没有去仔细推敲学生作文的过程,训练程序僵化呆板,训练手段陈旧单调,以致学生写作兴趣不浓,积极性较差,常常是“为作文而作文”,只求完成任务了事,作文效益不高,适用性不大,学生写作能力极不乐观。
二、应对策略
在这十多年作文教学中,我经过多次的尝试和验证,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值得倡导:
1.推荐书籍,积累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可由于学生生活在学校与家庭的“两点一线”的圈子中,“行万里路”不一定人人能做到,但教师一定要求学生尽可能“读万卷书”,“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的古训说得极是。教师就根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给他们推荐一些好的书籍,尤其是反映学生生活的精品及当今文坛流行的一些作品,如《花季雨季》、《少男少女》、《哈里 ?波特》等,《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人文性较强的杂志,里面有许多文章短小精悍,富有哲理,也符合青少年的阅读要求。这样,学生慢慢地就养成了爱看书的习惯。书看多了,对生活的了解和认识也就多了,写作素材也随之得到广泛和积累,为写好作文奠定了良好的根基。
2.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
我在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时,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同学们哇然起哄。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喜欢写日记,他们回答几乎是同一个答案:老师没要求他们写。其实,写日记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条最为便捷的通道。第一:它可以培养学生对身边的人和事的观察能力及对生活的感悟能力;第二:它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为日后大作文作充分的准备;第三:学生平时多写日记,他们就不会手生。特别是让他们多写感受日记,他们就有说不完的话,他们会将心中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泪水、或彷徨或惆怅,抑或无奈的忧伤和盘托出。这对于师生来说,是一次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碰撞,而对于学生来说,无疑又是一次最佳的作文训练方式。这样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学生喜欢上了作文,也克服了写作的畏惧感,自然而然地爱上了写作了。
3.在阅读教学中相辅进行写作教学,为学生写作拓展新思维
研究阅读与写作的心理过程,我们可以发现:阅读的心理过程是“感知——思维——吸收”,写作的心理过程是“观察——思维——表达”,二者的过程虽不尽相同,但都在“思维”上交叉结合。因此,思维训练是读写训练中最本质的核心因素,我们要将思维训练渗透到读写训练的全程,并着力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想、想像能力,使学生在借鉴、模仿创新中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在教《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时,就可以结合已学过的《音乐巨人贝多芬》引导学生就人物肖像描写集中进行比较阅读,揭示写作规律。《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集中于6-9自然段突出贝多芬个性化的衣着、外貌特征的描写,语言朴实自然;而《列夫?托尔斯泰》一文全篇浓墨重彩竭尽肖像描写之功,语言生动夸张,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在不同的写作风格中都以形传神,凸现了人物独特性。“教是为了不教”,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接下来,我就引导学生选择本班的一位同学或某一位任课教师进行外貌描写,力求传神,题目是《请你猜猜他/她是谁?》。因为前面有了铺垫,学生就可以把握观察的顺序与描写的重点,做到有物有序,绘声绘色。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有成效的,可谓是立竿见影。
4.教会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很多教师都认为什么事都由自己做才放心,作文批改也不例外。殊不知教师这样辛勤的批改,等作文本一发下去,学生除了看看那红红的分数外,也就没有别的什么收获了。在教学中我发现叫学生结对子或以小组为单位评改自己的作文,学生的兴趣很浓,觉得过瘾。于是我就试行了。但在学生活动中,我事先会做好批改指导。通过具体的指导,使学生有步骤地、有目的的进行修改,同时还指导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评价,取长补短。讲评课上,让优等生朗读自己的好作文;让中等生讲述自己的好段落;让后进生来读自己的好句子、好词语。这大大增强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和信心,他们的语言感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是非判断能力都可以得到相应的提高。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大胆地打破“学生作文教师改”的桎梏,教师给一些适当的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决定。其次,也要教育学生转变“我写你改”的旧观念,要使他们懂得,作文是难得“一次成功”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改,是整个写作文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只能指导你怎么改,而不能代替你改。一个不懂改作文的人,将永远是一个作文的门外汉。诚然作文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真正改变目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不利局面,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本着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以人为本,不断探索,大胆实践,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一定会迎来明媚的春天。